人物介绍
威廉·配第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学家。
威廉·配第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他迷恋科学,特别是医学,1644—1645年在荷兰莱顿大学攻读医学,后又到法国、英国行医和从事学术研究,1649年获得牛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医生并兼任皇家医学院教授,1651年任爱尔兰英国驻军总司令的随从医生。配第头脑聪明,学习勤奋,敢于冒险,善于投机,晚年成为拥有大片土地的大地主,还先后创办了渔场、冶铁和铝矿企业。医生的经历有助于他运用医学和人体结构学的精密视角考察经济生活,而他的投机生涯也使他对经济运行法则有了经验性的了解。他还担任过大哲学家霍布斯的秘书,这又使他在探索经济问题时,能够实现经济研究方法论的革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了英国最先产生古典经济学的阶级基础。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日趋兴盛,产业资本逐渐代替商业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配第代表新兴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积极著书立说,为英国统治殖民地、夺取世界霸权寻找理论根据,他正是从这时开始研究经济学问题。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赋税论》(写于1662年,全名《关于税收与捐献的论文》)、《献给英明人士》(1664)、《政治算术》(1672)、《爱尔兰政治剖析》(1674)、《货币略论》等。他最大的学术贡献在于摆脱了重商主义的影响,把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柯科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期间,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富论》。1773年时《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了三年时间来修改完善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斯密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他反对政府干涉商业活动、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19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亚当·斯密为经济学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国富论》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评为20世纪对世界影响最深的人。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1835年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马克思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后辞职。期间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在巴黎期间,马克思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埋头钻研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思想。1844年,马克思完成了《哲学经济学手稿》,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发现并发表,被称为《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在19世纪50~60年代最伟大的功绩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1867年9月14日,几经完善,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的论断胜利,从而把他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资本论》成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最锐利的理论武器。
杨小凯
杨小凯(1948—2004),原名杨曦光,乳名小凯,澳大利亚籍华裔。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人权斗士,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杨小凯1948年出生于中国吉林省敦化,在湖南长沙长大。1962—1968年在长沙市第一中学就读。1968年,20岁的高中生杨小凯发表了著名文章《中国向何处去?》,该文引起了当时中央高层康生的不满,杨小凯因此被判入狱10年。1968—1978年,杨小凯在监狱服刑期间向与其共同关押的大学教授、工程师等人学习了大学课程,包括英文、微积分等,完成了相当于大学层次的教育。1979年出狱后,杨小凯在湖南大学数学系旁听一年。1980年杨小凯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982年毕业,获计量经济学的硕士学位,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在武汉大学教书期间,杨小凯出版了《数理经济学基础》和《经济控制理论》两本著作。邹至庄访问武大期间,惊异于杨小凯的才华,推举他到普林斯顿读书。1988年杨小凯被授予博士学位。
在普林斯顿大学完成学业后,杨小凯接受了耶鲁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奖学金。1988年,他移居澳大利亚,接受了在莫纳什大学的讲师工作。随后他出版了一系列英文的论文和著作,很快获得了广泛的国际瞩目。1989年他成为高级讲师,1993年成为教授,并于2000年被授予经济系首席教授。1993年,杨小凯当选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1994年,杨小凯出任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经济系教授、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客座研究员。1998年,杨小凯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1月,杨小凯成为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的首席教授。2004年7月7日早上7时49分,杨小凯因患肺癌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家中去世,享年56岁。
世界顶尖经济学家杰佛瑞·萨克斯曾评价杨小凯:“杨是世界上最有洞察力、最严谨的经济学理论者,他也是经济学界最具创造力的人之一。”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詹姆斯·M·布坎南说过:“我认为现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研究就在莫纳什大学,是杨小凯所做的。”
杨小凯曾经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他的论文见于“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期刊”、“发展经济学期刊”、“经济学期刊”、“城市经济学期刊”等知名权威杂志。他和黄有光合著的《专业化和经济组织》一书被权威杂志书评称为“盖世杰作”。他已出版的中英文专著包括:《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使他获得了世界级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由于其在经济学上的巨大成就,杨小凯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