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理科本科专业基本培养规格、教学基本要求和修订教学计划的意见》将高等理工科本科生的基本培养规格从业务上分为“基础型”和“应用型”两种,前者少而精,后者则是大量的。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规格,更强调了对相关的生产技术、技术经济和管理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应用方法和技能的初步训练,对较强的运算、测试、分析能力,以及一定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和分析解决一般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
当今世界知名IT企业已经摒弃过去那种作坊式的软件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完全按照多层次、专业化组建的大规模“工厂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只有依靠不同的专业人才分工配合,才能生产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计算机行业各岗位的人才需求呈“金字塔”型:大量需要的是处在生产一线的编程人员,占总人数的60%~70%;中间是从事软件设计、测试设计的人员,占总数的20%~30%;处在最顶端的是系统分析人员,占总数的10%。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首先应该能够成为普通基层编程人员,通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他们应该能够成为软件设计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部分人员通过长期锻炼和实践能够成为系统分析师。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基本学科形态(理论、抽象和设计)而论,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理论够用和适用、有一定的系统级认识能力和抽象能力、具备很强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2.1 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下面各知识领域的知识:
(1)离散结构
(2)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
(3)程序设计基础
(4)算法与复杂性(数据结构)
(5)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
(6)操作系统
(7)计算机网络技术
(8)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技术)
(9)图形学和可视化计算(计算机图形学)
(10)智能系统(人工智能)
(11)信息系统
(12)软件工程
(13)数字信号处理
各专业方向需加强相关知识领域的要求。如软件工程方向:增加对软件工程知识领域的要求,重点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建、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等要求。再如,信息系统方向:增加对信息系统知识领域的要求,重点包括信息系统基础、电子商务策略、架构和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物理设计和实现、分析和逻辑设计、项目管理实践。
1.2.2 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要求对于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整体把握和系统分析;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抽象,通过实验建立相关的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或原型模型等,以准确地描述具体的实际问题。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特别是软件工程方法,进行准确的设计和开发。具体来说,要具备下面三种能力:
(1)系统级的认识能力。它是综合知识掌握能力的体现, 既能理解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站在系统总体的角度从宏观上认识系统。这种理解必须超越各组成部分的实现细节,能够认识到计算机的软件体系结构、硬件体系结构和网络体系结构的关系和分析过程。
(2)抽象(模型化)能力。抽象的结果是概念、符号、模型。主要要素为数据采集方法和假设的形式说明、模型的构造与预测、实验分析、结果分析。在为可能的算法、数据结构和系统结构等构造模型时使用此过程,然后对所建立的模型的假设、不同的设计策略及所依据的理论进行实验。用于和实验相关的研究,包括分析和探索计算的局限性、有效性、新计算模型的特性,以及对未加以证明的理论的预测的验证。
(3)设计能力。源于工程学,用来开发求解给定问题的系统和设备。主要要素为需求说明、规格说明、设计和实现方法、测试和分析,用来开发求解给定问题的系统。
1.2.3 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据调查,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可归纳为以下10项:
(1)诚实和正直
(2)口头和书面的交流能力
(3)协同工作能力
(4)人际交往能力
(5)工作的动力和主动性
(6)职业道德
(7)分析能力
(8)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9)计算机技能
(10)自信
诚实和正直高居素质要求的第一位,充分说明社会对于毕业生良好精神品质的重视。当然,素质是非常抽象的概念,除了包含精神品质以外,素质还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高素质可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可促使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的扩展和增强。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项目设计,都会涉及团队开发以及与客户沟通的问题,因此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项目管理能力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