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针对情绪化思维的种种错误表现,我们应该反躬自省,比如是否在追求完美,是否在以偏概全,是否在非此即彼,等等。当你意识到了自己具体对待事物和问题上有类似的思维模式的时候,可以写出来,比如具体事件是什么,通过这个事件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中间的思维和想法是什么,等等。分析想法是否合理,找一个更加合理客观的念头代替不合理的,慢慢地通过实践学会合理思维。另外,平时多看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充实自己的内心,开阔心胸和视野。

总之,在情绪失控状态下,我们的主观感觉无法替代事实的真相。因此,一定要理智思考分析自己哪些思维方式是不合理的,让思维更接近于事情的真相,更接近于真理。

【小秘密】

冲动是魔鬼,动怒如自杀。冲动就会丧失思考能力,导致对客观事实的误判,而误判是做事失败的根源。

【读名言】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

【广角镜】

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真理不仅众说纷纭,而且对真理的内涵本身也颇有分歧,大致有以下三种真理观。一是符合论,真理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任一命题是否是真理与它和其他命题的关系无关。符合论通常被指责为根本没有外在于意识、可供作为真理标准的“纯客观”的事实存在,所谓“事实”是强势话语的拟构。二是融贯论,真理是能够自圆其说、没有自相矛盾的命题体系,任一命题是否是真理由它和其他命题的关系决定。符合这个定义的命题体系不是唯一的,因而融贯论通常被指责为真理的无政府主义和相对主义。三是冗余论,断定“A真”与断定“A”、断定“A假”与断定“-(负)A”语义完全相同,因而“真”或“假”是冗余概念。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同时,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真理,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战胜谬误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己的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真理是具体的,总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其二,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如果人们的认识不能及时地反映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或者超越历史发展,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由相符变成不相符,从而使真理转化成谬误。其三,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来,把它加以绝对地夸大,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条件和范围发生了变化,谬误可以变为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谬误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则可以转化成真理。其二,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许多的失误获得的。其三,批判谬误能够发展真理,这也属于谬论转化为真理的一种特殊情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同时还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所谓真理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这也就是说,作为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其次,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再次,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所谓“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这样,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桥梁。最后,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以一定的认识作为指导改造世界,并直接引出现实的结果。如果人们达到了目的,就证明了这种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真理:科学的真理是利用逻辑的科学方法获得或经过验证而来。近代的科学旨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理论)与完整实验证明出真理。在将知识的研究归纳和系统化后,便成为科学中的真理。

由此可见,要认识真理,避免犯错误,就要把意志限制在自己的认识范围之内,让意志除了理智给它清楚、明白地提供出来的那些事物之外不对任何事物下判断。

第六节毛毛虫排长队——依赖前例式思维

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有这么多的郁闷?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凡事太依赖外部的客观条件,也就是说,太依赖已有的成功经验。因为没有可以参考的先例或成功范例,加上他们不接受与其期望值有巨大差别的现实,所以痛苦。与此同时,其本身又想改变现状,却苦于不知如何改变?这样一来,就陷入双重的痛苦之中。这就是典型的前例依赖式思维。依赖式思维就像毛毛虫排长队一样,反映了所有感官系统在活动中的被动性。

人类在不断进步着,思想也在不断地进步着,这是总体的大趋势。人类的进步当然也不是一直都在进步,甚至有时候还在倒退,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谈到古人的见识和能力的时候,往往会认为他们的智力比较低下,想法比较简单,活动区域比较狭窄。

这其实是对古人的误解。因为在一定时期的古人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被蒙蔽了视听,被局限和束缚了手脚,就变得见识浅薄。比如我们曾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些都是祖先留下来的,但是,祖先们真的错了。不仅古人是这样,现代人也同样如此,一旦被束缚和局限于狭小的空间里,也会变得愚昧之至的。

有人说现代都市生活中有依赖症的人很多,如有的人依赖逛街购物,有的人依赖兴趣学习班,还有的人甚至依赖搞卫生,等等。在这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手机依赖症”“工作依赖症”和“网络依赖症”。虽然这三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属于“前例依赖式思维”的范畴,“依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值得我们警惕。

所谓“手机依赖症”,就是手机带给许多人群难以意识的困扰和心理疾患。症状表现是手机忘带心烦意乱、铃声不响左顾右盼、铃声一响条件反射、来电减少坐立不安等。

摆脱“手机依赖症”的新思维模式是:职场人要多爱惜自己,为自己营造这个年龄应有的“绿色生活”,如郊游、健身、看书、听音乐等,以此分散对手机的注意力,并适时给予自己“没有手机打扰的日子真好”的心理暗示。

所谓“工作依赖症”,就是依赖工作的人,只有在工作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很充实,认为自己只有在工作上得到承认才有存在的价值,他需要靠别人对其工作的评价来肯定自己,并且逐步会转变成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症状表现是失眠多梦、疲劳抑郁、无法迫使自己停下手头工作等。

专家认为,依赖工作是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和自己不自信的表现。摆脱“工作依赖症”的新思维模式是:自己学会寻找工作之外的其他乐趣,要认识到,工作可以摆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但绝不能是个人生活的全部。

所谓“网络依赖症”,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并出现各种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其典型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依赖药物等。摆脱“工作依赖症”的新思维模式是:首先,防止在电脑前“开小差”,用工作热情战胜“开小差”的冲动;其次,别让“微博”减弱“工作记忆”。即便没有形成焦虑症或强迫症的危险,“微博控”也要保持淡定从容,千万不可让原本是能帮助我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围脖”,变成了制约我们发展的“枷锁”;再次,清除干扰源。还有就是先断网,再工作。干脆断网,眼不见心不烦,就能清静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对于怎样做才能摆脱依赖前例式思维模式,专家给出的建议足可借鉴。

第一,承认依赖

如果你认识到依赖,并承认自己有依赖的思维倾向,就可以找到对症下药的解决办法。

第二,不要自责

有依赖前例式思维的人,有时会对自己苛求,希望自己能在拒绝依赖的过程中变得更坚强些,但这种过度的自我控制有时反而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三,培养忍受孤独的能力

要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光,独处的时间能够帮助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是形成自己独立个性所必需的。

第四,转移注意力

认识一些新朋友,学习一些新的技能,培养一些新的爱好等。帮助自己建立更多排解烦恼,获得安全感的方法。

总之,凡事太依赖外部的客观条件,就很容易一直留恋那些曾经感到愉悦的余味。其实,让自己快乐的方式有很多。只有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除去心头对逝去岁月的一点点失落和眷恋,才能开始新的富有创意的生活!

【小秘密】

前例依赖式思维使人凡事考虑前人的学说,囿于成见,不敢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故步自封、迷信权威、推崇定论,从而丧失创造力。

【读名言】

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美国“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广角镜】

什么是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是指缺乏独立意识的人格,是一种心理疾病。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依赖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只要满足上述特征中的5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其表现为依恋他人,敏感多思,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偏向感性,不太注意自己参与决策的能力,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治疗依赖型人格方法有习惯纠正法和重建自信法。

习惯纠正法: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作决定的。你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愿穿鲜艳衣服上班,那么以后就坚持穿鲜艳衣服上班,而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话而放弃,直到自己不再喜欢穿这类衣服为止。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习惯的突破口。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你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例如,在订工作计划时,你听从了朋友的意见,但对这些意见你并不欣赏,便应把自己不欣赏的理由说出来,说给你的朋友听。这样,在工作计划中便加入了你自己的意见,随着自己意见的增多,你便能从听从别人的意见逐步转为完全自作决定。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你可以采取诡控制技术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诡控制法是指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创造的色彩。例如,你从爱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欢玫瑰花,你为她买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务之嫌。但这类事情的次数逐渐增多以后,你会觉得这样做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你如果主动提议带爱人去植物园度周末,或带爱人去参观插花表演,就证明你的自主意识已大为强化了。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赖的个人。

重建自信法: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