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学科建设发展与规划(9)
(二)集权和放权相结合的导向
国家在规定各级学科目录的设置与调整时,对其设置与调整的主要执行机构以及相关参与机构进行了明确的限制。对于学科门类的设置,其执行机构为国务院学位办,并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同教育部批准实施,这一层次的学科目录制订权力集中在国家层面;对于一级学科的设置,执行机构为国务院学位办,同时由一定数量学位授予单位或国家有关部门参与,最后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同教育部批准实施,这一层次的学科目录设置调整权主要是集中在国家层面,也有对部分下属单位进行一定的权力下放;对于二级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各人才培养单位在有效权限范围内自行设置,这一层次的设置权限完全下放给各人才培养单位,最后由教育部对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情况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每5年进行二级学科目录的编制,这种学科目录编制,其执行虽在教育部,但形成权还是放在了各人才培养单位和社会各界。
(三)专家提议和集思广益相结合的导向
对于偏向稳定,权力集中在国家层面的学科目录设置与调整,其主要依靠的是专家小范围的政策咨询和提议;而对于相对稳定又有一定放权的学科目录设置,则主要依靠专家提议,同时适当范围的社会提议进行补充;对于动态调整、实施放权的学科目录设置,则主要采取集思广益的方式,再由专家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新学科目录设置的改革目的
国家自2009年开始了新一轮学科目录设置与调整的改革,这是对1997 年国家学科专业目录的一次重大改革举措,其改革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承前启后,补充完善
自1997年国家颁布学科专业目录,至今已有10余年的历史。在10多年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证明了我国1997 年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适应了我国该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本次学科目录设置调整,秉承了1997年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大体框架和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学科门类一级目录中,基本延续原来的学科门类设置,仅根据当今社会对物质文化的新需求以及艺术学科的迅猛发展现状,新增了艺术学这一全新门类。一级学科目录的绝大部分也加以保留,仅对小部分学科目录进行了补充完善。
(二)与时俱进,对应调整
本次学科目录的改革,开展了一项全新的工作,即学科对应调整,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原来的部分二级学科对应调整为新的一级学科;二是将原来的一级学科对应调整为多个一级学科。这种对应调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比如,对生态学、软件工程等与如今社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相关的二级学科,对应调整为新的一级学科,加大了对这些社会重点和热点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诸如历史学等原来设置的一级学科,因学科所涉范围较广,其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又过细,为更好地适应当今历史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对应调整成为3个一级学科。通过这一与时俱进的改革,更加完善了学科目录的结构和布局,将对我国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更为科学的目录框架。
(三)社会导向,动态完善
本次学科目录的改革,不但充分体现了承前启后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目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全面开展了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通过二级学科的动态调整,依靠社会导向,进而不断完善二级学科层面学科目录设置。在二级学科自主设置过程中,在给予人才培养单位二级学科目录外设置权限的同时,全面引入了同行专家的评审和社会的广泛监督;在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跟踪招生、学位授予、就业等信息,统计学科设置的效果和社会反响,并根据全国二级学科设置的情况和反馈的效果信息,每5年确定一次二级学科目录。通过这种社会导向式的二级学科设置,再根据统计分析自设学科的信息,以一定的周期动态完善二级学科目录,从而实现了国家整个学科目录设置的科学、规范、有序与创新。
四、我校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的实践
按照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我校自2011 年开始了二级学科的自主设置工作。我校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涉及目录内二级学科的设置和目录外二级学科的设置, 2011年共自主设置了26个目录内二级学科、7 个目录外二级学科;2012 年共自主设置了1个目录内二级学科、9个目录外二级学科。通过近两年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的实践,我校在学科设置上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通过目录内二级学科的自主设置,更为有效地促进一级学科整体的发展
过去的二级学科学位授权,均需要向国务院学位办进行申报,而学位办的学位授权审核具有一定的周期和名额限制,因此想新增一个新的目录内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也是不易,这就导致了我校部分一级学科其相关的二级学科领域长期处于未发展或亚发展状态,使得我校许多一级学科发展相对不平衡。通过目录内二级学科的自主设置,能够根据学校一级学科发展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二级学科的建设与设置,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一级学科的整体平衡发展。
(二)通过目录外二级学科的自主设置,扶持和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我校在目录外二级学科自主设置过程中,主要针对具备良好实力而又因政策原因未获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的学科,结合具备学位授权且需要拓展研究领域的一级学科,开展相关的目录外二级学科自主设置,这样不仅扶持和培育了未来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也为不断拓展现有一级学科的研究领域,促进相关一级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通过二级学科的信息跟踪,全面了解了二级学科的发展状况
根据国家对二级学科信息备案的要求,我校将每年对所有开展人才培养的二级学科的招生、学位授予和就业信息进行统计跟踪。这样,对于全面了解我校二级学科的发展状况,进而客观分析、平衡差距、适当淘汰,合理分配资源等,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服务。
(四)通过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为自主新增或撤销二级学科,全面适应学校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良好平台
一直以来,获得学位授权是我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个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的增列也是实属不易、非常珍惜。这种状况便导致了学校二级学科发展一把抓,无法割舍从而分不清重点。如今二级学科可以自主设置,往日的二级学科授权点规模已无实际意义,因此,学校也可以根据现实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灵活地进行二级学科的新增和撤销,这样既遵循了学科发展规律,同时也实现了能增能减的动态平衡。
总之,国家新一轮的学科目录设置,尤其是二级学科自主设置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现如今对教育事业发展态势的敏锐洞察力和卓越的改革创新意识,虽还处于初期的实践与探索阶段,但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
(作者:杨俊)
音乐教育学学科内涵与发展展望
一、音乐教育学学科内涵与发展概况
(一)学科内涵
音乐教育学研究有关音乐教育的实践及其理论,以培养人、塑造人为目的,是教育学与音乐学互渗交融的一门新兴的人文社会学科。
音乐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领域,体现了学科教育教学逐步兴起、教育学发展专门化的趋向;而它在20世纪以来音乐学家普遍认同的“体系音乐学”领域中,与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比较音乐学等并列,同样体现了音乐学发展专门化的趋向。
音乐教育学二级学科研究的范畴主要包括: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史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比较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管理学、音乐文化学、音乐思维学等。
音乐教育学重视采用学科间的渗透与交融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系统研究等各种研究方法。
(二)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
1.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形成
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显得非常年轻,但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和对音乐教育进行的理论研究却具有漫长的历史。
从古希腊开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便强调音乐教育对人的道德伦理教育作用;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成为其世代必修的“四艺”(算术、天文学、几何、音乐)之一。
16—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 )、雷厄( A.Rey唱her,1601—1673)、法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卢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德国教育家巴塞多夫(J.B.Basedow,1724—1790)等致力于音乐教育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出版了枟大教学论枠( 1632 )、枟教学法枠( 1642 )等著作,德国教育家巴塞多夫还建立了包括从基础课、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学法到美学的全部领域的教学体系。
18世纪后叶新人文主义时期,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 1746—1827)、教育家内格里( H.G.Nageli,1773—1836)和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 Fridrich Wilhelm August Frobel ,1782—1852)等人敦促教育者把音乐纳入学校教育系统。
19世纪,德国“全科”学校开始对音乐课程进行改进或革新。德国艺术教育的授课中心研究院从1921年至1927年在柏林等地先后7次召开了德国学校音乐周,成功地使音乐教育家与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音乐家建立了学术联系,加强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作品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日本草川宣雄所著枟最新音乐教育学枠以具有科学背景的音乐教育学为目标,做了实验的、理论的和历史的论述,并从教材论、方法论、受教育者论等方面展开,给人们以更多启示。
20世纪初叶,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呈现多极化的特点,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及其教学法(如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的相继形成并广为传播,对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学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音乐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音乐教育文化源远流长。商以前,就有成均、瞽宗等进行音乐教育的场所;据枟周礼枠记载,周代音乐教育机构由行政、教学和表演三部分组成,人数达1 463人,其礼乐施教有相当严格的程序:“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枟勺枠;成童(十五岁)舞枟象枠,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枟大夏枠。”属于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之一。之后,逐渐建构起来的“以乐育人,以乐化人”的“乐教”思想,更是音乐教育理论的先声。
2.国内外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呈迅猛化发展态势。
德国经过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次重大的音乐教育改革,为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打下了稳定发展的基础。1965年“联邦学校音乐周”正式建立了“音乐教育研究”学科。德国音乐教育家多弗莱因、劳赫· 海尔曼、克劳斯· 芬克尔提出了音乐教育学的构想蓝图。
美国也是音乐教育学学科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出版了许多论著,如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H.F.艾伯利斯、G.R.霍弗、R.H.克劳特曼合著枟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枠(1984),是美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所使用的综合性教科书。其基础理论多取自广泛而典型的学术研究成果,来自美国音乐教育实践,并体现出现代教育研究方法在音乐教育领域应用的基本轮廓。
日本是音乐教育学研究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学科教育理论建构日趋系统、完整,陆续有一些专著问世。如浜野政雄枟音乐教育学概论枠(音乐之友社,1967 )、闰间丰吉枟音乐科教育学概论枠(音乐之友社,1985 )等。为了纪念日本音乐教育学会成立10周年和20周年,由日本音乐教育学会编写出版了枟音乐教育学的展望枠(音乐之友社,1979 )和枟音乐教育学的展望Ⅱ枠(音乐之友社,1991 ) ,对音乐教育学的内容做了较全面的论述。
195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音乐理事会创建了国际音乐教育协会,自1953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自1968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专家讨论会,还不定期的举行专家讨论会,商讨全球音乐教育问题、促进国际间各层次音乐教育工作者联络,与音乐家、音乐表演、作曲、民间音乐、青年音乐家以及音乐图书管理人员等有关国际、各地区、各国有关组织合作,在音乐教育方面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