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鬼门余生 秦淮夜渡(1)
大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南京久旱不雨。为争夺侄儿朱允炆继位不久的江山,燕王朱棣率领的以靖难为名起事的大军,经过四年苦战后,终于紧逼金陵城下,同当时朝中兵部尚书铁铉指挥的十几万守城部队展开了惨烈的攻防战。石头城上炮声隆隆,杀声震天,犹如山崩海啸,迸裂入云。
六月十三日,防守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驸马李景隆向朱棣通欵投降,燕王的铁骑如潮水般涌入金陵城内,同守城部队在城市的废墟中间、余烬未熄的瓦砾堆里,进行残酷的白刃战。大街小巷到处血迹斑斑,堆满了尸体,散发着熏人的尸臭味。少数重伤的兵卒犹在蠕蠕乱动,号爹叫娘,乃至咒骂连天。
突然,一股浓烈的黑色烟柱冲天而起,顷刻间大明宫烈焰升腾,火光烛天,把地狱般的金陵城照得血红彤亮。
通济门外,秦淮河边,一幢孤零零的砖砌小屋,芦掩茅盖,蛛网尘生。堂屋神龛上一盏油灯发出微弱的光亮,照着一对正在摇扇纳凉的老年夫妇。他们寡言少语,时而站起身来,吃力地爬上屋外的小土坡,看着城内的浓烟烈火。良久,老婆婆自语似的说道:“刘伯温先生真是料事如神呀,想不到才四年时间就变天啦。”“幸亏老皇爷早有准备,”老头儿神思怅惘地说道,“恐怕就这一两天内就要有人来啦,准备了几年的东西就要用上了。”老两口正有一搭无一搭地谈着话哩,堂屋神龛背后却忽然响起一阵紧似一阵的捶击声和撬剥声。老头儿侧耳细听了一会儿,望了老婆婆一眼:“听……好像来了!”“你先推开神龛看看嘛。”老头儿拾起屋角放着的夹钳,用力把神龛两侧隐秘处的两个大铁销拔出,稍稍用力一推,神龛发出“吱呀、吱呀”的噪声,缓缓地滑向左侧。砖墙上露出一个黑咕隆咚、半人高矮的洞口。霉臭扑鼻的洞里,这时显现出几点昏黄的灯火。
倏忽间,洞内伸出一盏皇宫内常用的羊角风灯,向洞外四下晃了几晃,然后钻出一个头戴乌纱、身着红袍、脚蹬皂靴的官人来。他几方张望,见无危险,便向洞内轻轻叫了一声:“出来吧!”洞内陆续走出十几个身穿紫袍或红袍的官员,最后两个中年和尚扶着一个身穿袈裟、颈挂佛珠、光头无戒的年轻僧人走下堂屋。这一行人脸色疲惫、神情严峻,官衣下摆及皂靴糊满淤泥,有人的乌纱折翅,还有一人光着一只脚,形象狼狈至极。此时一个惊魂未定的官员,发觉屋角跪着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连忙说道:“老人家,快快起来,请问这是什么地方,你们又是什么人,怎么知道我们会来?”老夫妇面向年轻僧人,用纯正的安徽口音禀告:“老奴陈忠从濠州起义时起,即给洪武老皇爷牵马带蹬,厮杀了十几年。
他老人家登皇位后,看在我多年积劳的份上,赏了我一个御马监副总监的头衔,叫我在京郊马场按月领取俸银。同时还将马皇后身边的一名宫女赵秀娥,赏给我做了老婆,我这才成了家。直到洪武三十一年的一个夜晚,老皇爷突然密召我进皇城毓英宫,见到他老人家躺在软榻上,叫我近前讲话。他说:‘我自知存世不久,在我死后极有可能发生内战,新皇帝位堪虑,生命恐也难保。因此,我叫工匠在修造大明宫的后期,挖了一条逃生的地下暗道,出口就在通济门外一个不易为人察觉的僻静之处。’这时老皇爷的龙体已因久病而衰,声音低沉地接着说道,‘你跟我出生入死几十年,是我信得过的人。现在我给你一个重要的差事,马上辞去御马监的官职,对外扬言回濠州养老。我赐你黄金三百两和大明宝钞五千贯,打发你的儿女先回老家置办几十亩田产维持生活。你和赵秀娥从下月起就改名换姓,住在通济门外的秦淮河边,替我守着那条逃生暗道的紧急出口。如果新君因大难出逃,他将用半页铁券和你接头,你就用现已备好的小船送他过河,送到我在锦囊内素绢上所写的地方。另外,还将这两副面具交给新皇,你们夫妇就算完成使命,终生再勿为外人道。’”说完,陈忠拿出半页丹书铁券,双手捧送给那年轻的光头和尚,“请陛下与你的另外半页铁券嵌合检验。”“老人家,你……”年轻和尚犹带狐疑地接过陈忠呈送的半页铁券,吩咐道,“程济,看看刚才那老太监王钺给的红箧内的东西,有无半页丹书铁券?”“有!刚才我不知道这半页铁券有何意思,幸好还从红箧中取出带走,没有扔掉。”说着,程济递来另半页精铁铸成、朱砂描字的铁券,刚好同老人呈送的半页铁券榫扣铆合,完整地显出三行阴刻文字:“免终身及子孙赋役,罪不及身,可越衙上疏御前。”年轻和尚看后点了点头,然后亲手扶起跪在地上的老夫妇,说:“老人家,起来讲话,我就是朱允炆,难得你们这一番忠心。请赶快把皇爷爷留下的锦囊给我,以便决定我们下一步的行动。”这时,老宫女赵秀娥双手呈上一个密针细线缝制的明黄色绸缎锦囊和一把锋利的小剪刀。朱允炆三下两下剪开锦囊,扯出一张白绸手绢,上面只有两句话:
陈忠送尔过秦淮“半山堂”内定行踪
朱允炆看后困惑不解,但随行的监察御使叶希贤看了忙说“老皇爷的意思,可能是叫我们去找曾经在采石矶救过他性命的卢半山,此人就住在金陵城西十几里外的‘半山堂’。我与他相交多年,深知其为忠义之士;而且我还曾多次去过‘半山堂’,知道那是一个很大的庄园,内有房舍几百间,暂避一时绝无问题。”朱允炆望了一下随行人员,问道:“诸位卿家意下如何?”商议的结果是去而且马上就走,因为这里就在金陵城下,难保不被燕逆军队搜捕。建文帝匆匆喝了几口赵秀娥送来的茶水后,就站起身来准备要走。这时,陈忠又呈上一个鼓鼓囊囊的口袋,里面装着两副精致考究的面具,朱允炆见后迷惑不解。
陈忠连忙禀告:“这也是老皇爷叫老奴转呈陛下的,两副面具都是他命令一个扣押在锦衣卫‘诏狱’内的秋决囚犯,花了三个多月时间、按陛下的面容精制而成。只要戴上这两副面具,人脸马上变为陛下模样,稍远处即难辨真伪。”朱允炆突然想起在自己刚成年时,一天,洪武老皇爷叫他进一宫中密室,令一庶民用黏稠物体拓取自己的脸型,想来即为此事。他接过面具,轻轻摸了摸问道:“这是什么皮子做的,简直和人体肌肤一样?”“它就是人皮!老皇爷在世时最恨贪官,曾在《大明律》上明文规定,凡贪污赃银六十两以上者,剥皮处死。这就是用贪官之皮做的面具。那个待决死囚就因为做了这两副面具,被减刑为杖六十,徙三千里。”建文帝听了不寒而栗,忙将面具交给程济收好,然后起身离座。陈忠夫妇将神龛复归原位后,点燃一盏气死风灯,在前带路,将建文君臣引到秦淮河畔、芦苇深处隐藏着的一只带篷小木船上。老两口吃力地摇着小船将建文君臣送到对岸,然后双双跪在河滩上禀告:“我们本应送陛下去‘半山堂’并随侍左右,但因年事已高,又长年饮用芦苇荡内的积水,得了大肚子病,步履艰难。如果跟随陛下行走,必然成为累赘。就让我们自我了断后去向天上的老皇爷复命吧,也把陛下今夜出逃的秘密永远沉于秦淮河底。”说完,老夫妇俩相互搀扶着,沉重地爬回小木船上,然后用风灯的残烛点燃了干透的船棚,火势迅速蔓延,小木船像一团巨大的火球,缓缓地向着秦淮河下游漂去。火光中,犹可见到两个发白如银的老人,恭恭敬敬跪在船头之上,用他们最后的生命,遥祝建文帝一路平安。
建文君臣噙着热泪离开了秦淮河畔,连夜南行,赶去“半山堂”。经叶希贤联系,卢半山、卢良才父子立即恭迎建文君臣入庄,安排他们住在一个极为隐蔽的别院内,专拨六名可靠丫鬟侍候饮食起居。平日里,除老、少庄主和两位总管蒯梓、陆永祥可以出入别院外,庄内其余人员一律不准进入。惊魂稍定的建文君臣,这时才安住下来。
老主人卢半山年近八旬,仍步履矫健,言语清朗,配上他那鹤发童颜的相貌,洒脱出众的举止,一看便知是世外高人。他原名成,出身于书香门第,为他授业解惑的恩师却是那半疯半慧、亦魔亦仙的周颠老人。卢半山不仅向周颠学得精湛的剑术和上乘的轻功,还师承了一些至诡至奇之术和至仁至霸之功。
元末因仇恨异族达官贵人欺侮汉人,他誓不入仕,隐居在草桥乡,改名半山,意为祖国山河不全之意,住的庄院也称作“半山堂”。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起兵已有三年,久驻和阳(今安徽和县),打算渡长江北上取金陵为根据地,却在采石矶被元军及方山寨民兵元帅陈林先包围。他与徐达落荒逃至江边,前无舟楫,后面元鞑大军掩至,正待束手就擒时,芦苇丛中忽然摇出一条小船,将他二人救走。元军在岸上呼叫船上的艄公,许重金叫他将朱、徐二人送回,艄公不理,还边摇橹边唱:“圣天子六龙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元军大怒,对着小船万箭齐发,艄公一手摇橹,一手舞剑,朱、徐二人也挥动兵器把箭打入水中。朱元璋脱险后,诚意邀请救命恩公卢半山参加他的红巾军,卢不肯,朱便解下随身的玉珮送给了他。朱元璋金陵称帝后,曾几次邀请卢半山父子入朝为官,均被婉拒。因为卢半山深知历代开国之君,为巩固帝位都会杀戮功臣,因此力求归隐田园。朱元璋无奈,于是赏他黄金千两,京郊良田五百亩,并先后赐予丹书铁券三道,使其子孙永享皇恩。
正在卢半山筹划修建庄园之时,他的两个故交突然秘密前来找他。这两人正是当时名满天下、主持修建大明宫的正、副总监“江南二祥”(木工蒯祥和石工陆祥)。他们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将一座大明宫修得既巍峨壮观,又瑰丽非凡,而且进度很快,工程质量上乘。朱元璋见了十分满意,但在工程进行到大半时,他突然密召“二祥”觐见,命令他们在后宫加造几间密室和一条地下暗道。“二祥”不敢不遵,但一面修建,一面心头打鼓,他们都很清楚,知道皇帝隐私越多的人,最后多为皇帝所杀。秦始皇在陕西骊山陵墓建成后,工匠全被活埋。修建曹操疑冢的所有匠人,最后也全部“失踪”。“二祥”深知洪武老皇爷秉性忌刻,杀戮开国元勋尚且毫不手软,更何况是了解后宫密室、地下暗道的监工人员。皇宫落成之日,十有八九便是他们赴死之日。因此“二祥”才来问计于卢半山。
古道热肠的卢半山慨然允诺,先将“二祥”的家眷悄悄从江苏吴县老家接来住下。然后在大明宫全部工程竣工以前,于事先约定之夜,由少庄主卢良才亲自划船将“二祥”接过秦淮河,来到纷繁杂乱、工役众多的“全庐”建筑工棚。从此,他二人改名换姓,寡言少语,终日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潜心帮助卢半山修建庄园。现在,“二祥”均已过世,儿辈都在“全庐”内分管田庄和修造事务,只有两个孙子蒯通及陆迅,和卢半山的一对孪生孙子卢伯英、卢仲雄交谊深厚,常在一起读书、练武。
“半山堂”后来更名为“全庐”,意味着祖国山河已全。它坐落在一片浅丘之上,占地数百亩,庄外小溪环绕,庄内大树千章,浓荫蔽日,鸟语花香。农庄外表坚固朴实,但庄内庞大的建筑群却修得十分精致,曲院回廊,水榭风荷,布局犹如图画。建文帝住进安谧隐蔽的“全庐”以后,虽然惊魂初定,但一幕幕悲惨的往事,却反复地在他脑海里升腾显现:
逆军逼近大明宫,焦急万状的建文帝正待撞柱自尽之时,老太监王钺抱着一个红箧,自内宫匆匆走进毓英宫,跪在建文帝面前低声禀告:“老皇爷在洪武三十一年龙驭上殡前,一夜突然召我进寝宫,交给我这个红箧后说:‘如新皇遇着重大危难时,可将此箧呈上,打开后他自然明白。’我看现在这个情势,该是呈送红箧的时候了。”几个随侍臣子接过红箧细看,箧身全为精铁铸造,两把锁的锁眼也灌注了铅水,急切间不知如何打开。还是程济有些主意,他吃力地抱起红箧,走到殿前檐口石板上,奋力将箧摔下砸开。只见里面装着僧衣、僧帽、僧鞋三套,剃刀一把,白金十锭。还有三张虫书鸟篆、朱印尖符的度牒,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的名字。箧底有张黄绫素笺,上面写着:
速从“鬼门”出行
素笺背面画有大明宫示意图,上面清楚标明“鬼门”所在之处。
君臣们紧急商议后,由老太监王钺用箧内剃刀,先后为朱允炆、杨应能、叶希贤剃发。正在此时,全身缟素、披头散发的马皇后,带着几名宫娥匆匆进殿,给建文君臣送来一个沉重包袱,其中除有建文帝日常的换洗衣物外,还特意装了赤金二十锭,以及他平日鉴赏名人字画时加盖的“建德堂钤”的印章。马皇后双目噙泪说道:“陛下去向已定,臣妾还有后宫嫔妃之事等待处理,不能随驾远行,但愿我们来生还成夫妇,臣妾这就去了。”说完,她奋力挣脱建文帝的手,面容惨淡地往萃华宫疾步而去。
当建文君臣一行按素笺指引,在后宫一个偏僻角落找到“鬼门”,撬开窨井井盖后,发现里面原是大内排水的总沟渠,污水横流,恶臭扑鼻。这时也顾不得了,君臣们鱼贯而入,沿着阴森恐怖、淤泥没脚的地道艰难行进,渐渐走到秦淮河畔。
朱允炆在地道中哪里知道,此时萃华宫里突然冒出滚滚浓烟,很快燃起熊熊烈火,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正在那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