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国孩子,你并不靠英语吃“国际饭”(1)
现在小孩子学英语很普遍,全家上下为英语投入的时间和金钱也很可观。不过有些父母对于孩子的英语只看到了眼前的一时一式,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这样会给英语学习带来不必要的投入或是承担不必要的精神压力。本书开篇的第一章,先设定了国内孩子在高中阶段托福、雅思考试能够达到进入国外大学学习水平这个中国孩子学英语的终极目标,描述了从零起点起经过学龄前、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五个阶段达到这个目标的线路图,并指出了孩子在国内的英语学习时间不应拉得过长,大约七年左右就应该尽快往实际使用的方向靠拢了。视野再放宽一些,中国孩子再怎么学英语,也学不成美国孩子,将来能吃“国际饭”的竞争力不是来自英语,而是来自对中国的了解,以及通过母语功底建立起来的世界观、知识面、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一切使之成为有价值人才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孩子学外语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孩子学外语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在高中或大学的年龄段,在托福、雅思等专门针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而设计的水平考试中,成绩达到国外大学里国际学生的入学要求。
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外语早教大潮中,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被忽略了,那就是孩子学外语的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
会有一批父母对这个问题感到奇怪的,孩子还小,先学着嘛,又不吃亏,想那么远干什么呢。另有一批父母喜欢说一句更有代表性的话,叫作“不是学不学的问题,而是怎么学的问题”,这句话听起来挺雷厉风行的,好像很有执行力。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很盲目。前一种是弱势的盲从,就是看着别人都学心里不踏实,也先跟着学了再说;后一种则是看似强势的盲目,有点霸王硬上弓的味道。把这两种盲目的做法剖析开来看,都出现了一个关键的逻辑障碍,就是如果外语学习的目的不明确,那么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就不好判断,进而应该什么时候开始、需要投入多大精力来学习这些具体判断也就不好做出。如果这些基本判断不明朗,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的情况,就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那就要苦了孩子了。
下面这张调查统计表源自育儿论坛“爸妈网”(www.ebama.net),调查的题目是“您为孩子确立的英语最终目标是什么”,共收录到了2000多个回复,对于学英语孩子父母们的心态有一定的代表性。
多选投票:最多可选3项,共有2173人参与投票
1.没有目标,走一步看一步,孩子玩着高兴就好11.38%(362)
2.孩子在学校的英语成绩拔尖9.87%(314)
3.目标是高考拿高分4.28%(136)
4.目标是能靠英语找一份好工作6.54%(208)
5.目标是外语学院英语专业1.04%(33)
6.目标是高中出去留学4.78%(152)
7.目标是孩子本科出去留学9.53%(303)
8.目标是孩子研究生阶段出去留学3.84%(122)
9.英语成为孩子的第二母语,可以流利使用44.39%(1412)
10.其他,请在下面回帖说明4.37%(139)
在调查的10项选择里,选“英语成为孩子的第二母语,可以流利使用”的占到了四成以上,远远超过其他项;“在高中、本科、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这几条合在一起占了接近两成的比例;“在学校英语拔尖、高考成绩好”大概有一成半;而更实际的目标“靠英语找个好工作或是进外语专业深造”合计占了不到一成。倒是“没有目标,走一步看一步”在单项里竟然是选择第二多的,占了一成多。如果能够把“没有目标”这个选项再细分一下,比如增加“不太清楚”或是“随大流”这样的选项,可能得到的票还要多些。
考虑到这个论坛最活跃的群体是相对低龄儿童的父母,像出国呀、工作呀这些事情还比较遥远,所以得票有可能偏少。剩下比较明显的几类目标就是“流利使用英语”、“学校考试”、“出国准备”和“没有目标”了。
统计结果里最有趣的现象是得票最多的选项——“英语成为孩子的第二母语,可以流利使用”(44%)和得票最少的选项——“进入外语学院英语专业”(1%)之间形成的鲜明反差。看起来一般父母都认定了自己的孩子不去走英语专业的道路,估计道理很简单,把英语作为专业,学习过程太艰苦、太漫长,不是件很值得做的事。
在和论坛的爸妈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把最受追捧的命题“英语成为孩子的第二母语,可以流利使用”进一步拆开来看,分成“成为第二母语”和“可以流利使用”两条,大概两条都会有不少人去选择的。现在大家对于外语学习的认识越来越深,可能好多人不会再去追求这个本身就很含糊的“第二母语”的目标了。可是流利使用,怎样才算流利呢?好多建议说,可以自由阅读原版书呀、看原版电影不要字幕呀、跟外国人自由交流呀,等等。可别小看了这些要求,进入英语专业那个选择大家都躲,可是就算是英语专业辛苦毕业出来,也未必能够达到这些要求。
其实第二语言的水平永远也达不到母语的程度,学习者永远要表现出系统性的“偏误”,这一点在下一章里还会具体讲到。如果翻看一下本书的后记《美国顶尖大学的语言学博士是怎样炼成的?》,从我自己脱胎换骨的英语学习经历来看,我的英语水平可以分类在“接近母语”(near native)这个水平,但是我一直还有一个正式文章写出后需要母语人士校对的心病,在一个次要一点的层面上,还存在不易察觉的口音,是永远不能成为或超越母语的。
如果把英语学习目标设定为一个实际上无法实现的目标,结果会怎么样?就会盲目地学习。因为要“达到母语水平”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于是这个一时看不清、摸不到的目标就容易被分解成跟英语国家同龄孩子去比较的具体目标。这个“比较”又在很大程度上带上了中国教育自身的局限性,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拼命去学人家的教材,而且是拼命地多学、早学。我看到不知多少中国学龄前孩子学习过的英语教材和绘本读物,要远远超过我自己在美国上小学的儿子。在学习这些教材和读物的同时,我们还要试图在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上跟美国等英语国家的同龄孩子去比较,甚至于在更低龄的阶段要去创造“人工”英语环境,去和自然母语环境里的孩子比拼接触英语的时间和数量。这样的拼命突击和提前学习,在刚刚起步阶段或许还能有点接近母语孩子的表现,可是稍微冷静下来看一下,把年龄层次放远一点,到了四年级美国孩子完成了“学习阅读”的过程、开始利用阅读这个武器突飞猛进学习了以后,我们的孩子就没有得比了。到了中学阶段想出国留学的孩子,不管原先在英语上投入了多少,又怎样通过上培训班、请家教、外教和去国际学校学习等各种方法去创造学习环境,一条明摆着的现实还是在那里,就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依然是他们最大的难关。
如果说过去传统的英语学习目标是不顾死活地拼命学习、一路对付无尽的考试,现在再加上“达到母语水平”或是“可以流利使用”这样基本上不可实现的目标,完了还是去拼命学习、提前学习,最后的结果会是惊人相似的。这正是为什么不少年下来中国的英语早教搞得这么热闹,可是英语应该怎么学依然是一个最热门话题的根本原因。
那么孩子学外语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什么呢?我个人给出的定义是:在高中或大学的年龄段,在托福、雅思等专门针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而设计的水平考试中,成绩达到国外大学里国际学生的入学要求。
第二节建立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滩头阵地
把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定在高中以后托福、雅思的相应成绩这个位置上,就如同登陆作战建立一个纵深的滩头阵地一样,为的是进可攻、退可守,能够站得住脚。
把中国孩子学外语的终极目标定义为“在高中或大学的年龄段,在托福、雅思等专门针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而设计的水平考试中,成绩达到国外大学里国际学生的入学要求”,并不是说每个学习者都要瞄着去留学,或是一定要去考托福、雅思,而是在用托福和雅思考试所界定的英语国家大学入学水平作为外语水平的评判依据。既然外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路的水平怎么样,就需要有一个评判的依据。
本来,学生在上学,跟着学校的考试一路走下来这个评判也就能完成了。偏偏很遗憾,在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里,最大的死穴是高考中考这样的关键考试里英语考试的设计。这些国内英语考试的立足点是为了把分数拉开好遴选学生,加上国内相关科研的缺失,考试设计完全没有把第二语言习得的系统规律纳入考虑,而是把英语作为了知识,然后去跟母语使用中的标准用法去比对。许多考试的内容本来就是中国学生很多年头都无法有效习得的语言点,这样的考试能够考到的只是短期记忆,所有的学习者不过就是在考了忘、忘了考的怪圈里循环而已。不说这样的考试对于学生的英语进步没有多大益处,其本身也无法为评估学生的语言水平提出有效依据。就算现在高考改革开始破冰,由于国内针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科研几乎就是空白,新出现的考试形式在真实评估学生外语水平方面,也不可能有多少改进。
评估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我们应用语言学学科里做研究时最严格的做法,是把学习者说的外语录音,逐句誊写下来,对着里面的语言点一个一个去做统计。
比如单数第三人称后面的动词要不要加“s”这个点,依据上下文判断,哪里是应该加的,然后去看学习者加了没有。这里还会出现一个非常好玩的现象,就是非母语的人除了忘了加以外,还会在不应该加的地方乱加,术语叫“过度总结”(overgeneralization),大家不妨想想自己的外语,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把加了“s”的、该加没加的、过度加的都统计出来以后,就能得到一个正确使用率,学科里一般的标准是正确率达到了80%,这个语言点就算掌握了。
可是这样的做法,纯科研可以,面对广大的学生去用肯定不可行,那还得靠考试。不过有这样过硬的科研做基础,一些关键的问题,比如第二语言大概的发展过程、到了什么水平学习者会掌握哪些内容、哪些关键的语言点需要注意等就都明朗了。真正到位的考试设计,要从统计学和考试学的系统工程角度,把这些第二语言发展的特点纳入考虑。我们在这里横向借助的托福、雅思考试在这个方面无疑是做得最到位的。
托福、雅思专门针对非英语母语的学生设计,是沿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发展的客观过程这条主线,在判断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而判断这名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具有到英语国家学习、生活的能力。如果判断水平没有达到入学能力时,在学生是处在哪个级别、还需要进行多少英语学习,或是说要在语言学校过渡多久才能转为正常入学等方面也有明确的参考价值。如果托福、雅思判断一个学习者的英语够进大学了,这时的英语就可以真正“使用”了。所以,这里借力于托福、雅思考试判断的关键,是要从学术角度(而不是简单的移民生活角度)判断一名中国学生的英语是不是能够真正使用了。还要特别提醒一点,托福、雅思所判断的只是非英语母语学生的“外语”水平,而不是SAT、GRE这些针对英语母语学生的考试所判断的“语文”水平。
实际上,我所提出的这个英语学习目标里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构成,就是“在高中或大学的年龄段”这个提法。它不像“考试”的提法那么抢眼球,但是在这里却是同样重要的。也就是说,中国孩子外语学习的目标要包括语言水平和年龄两重考虑。
我们一般说,一个美国人的平均英语词汇量在2万到3万之间,这份表的蓝线就是英语母语人词汇量的大约平均值。图表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词汇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孩子词汇量发展得最迅速的时期,是在13~18岁这个年龄段,到了18岁左右突破2万这个英语词汇量的瓶颈,以后的发展速度放缓,到中年期停滞。汉语里我没有看到过这样详细的调查或研究,但是有一条推论不难做出,就是孩子在青春期这一阶段,求知欲、接受能力都很强,母语的阅读、写作和整体的抽象认知能力都进入了最迅猛的发展时期。因此对一个人来说,语文也好、外语也好,要学到真正能用,把时间点定在青春期之前,可以说是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的。
这样,把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定在高中以后托福、雅思的相应成绩这个位置上,就如同登陆作战建立一个纵深的滩头阵地一样,为的是进可攻、退可守,能够站得住脚。
一方面,如果是具有了托福、雅思可接受的水平出国学习了,最重头的英语学习其实才刚刚开始。在出国后经过半年到一年的调整,听说环节可以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效生存下来,经过国外大学3到5年的学习之后,读写能力能够基本达到美国大学毕业水平,可以在美国职场求职成功并且生存。英语水平达到可以出国深造并继续升华的程度了,这是进可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