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初识美国公立高中(2)
一本高中课程手册,开篇便是关于平等的阐述:本州本学区反对各种歧视,包含民族、宗教、性别、出生国、信仰、年龄、婚姻、性取向、老兵身份或者残疾,如果遇到这类歧视或不平等待遇,联系学区的平等协调办公室(列出了地址和电话),等等。但是,也正是在诸如此类看起来是正面的信息里,获得的反面信息却是,歧视仍然是这个国家的社会问题。这本手册还包含高中毕业生必须达到的各项指标,如果在学年里修课少,学分完不成,可以在暑假补修高中课程,或者去社区大学修课拿学分。学生在上了几天课以后,发现自己不喜欢这门课或不喜欢这门课的老师,或者学生觉得自己还有能力增加课程,学校给予学生增修或弃修课程的时间。每个新学期学校给你三天时间增修课程,给你三个星期弃修课程,假如这门课最初分数不及格或不理想,三星期内弃修不会算成绩,假如中间或最后总成绩不及格要重修,这门课的成绩是要算进平均分里的,也就是,会影响你的GPA,而平均成绩包含了平时的作业完成状况(不按时交作业会得零分),课堂测验以及期末考试,申请大学要看你的GPA和SAT成绩(或ACT成绩),以及自我陈述的文章。
美国高中设立了一些大学课程,简称AP课程,等于是提前完成大学的部分教育。这些多是大学第一年的必修课程,每年全国范围有统一的AP课程考试,读了AP课程,还要通过AP统一考试,才算拿到这门课的大学学分。
通过AP考试拿到大学学分,学生以后上大学家长可以省下这几门大学必修课程的学费,因为公立高中任何课程都是免费的。同时学生本人也为以后本科或专科学习省下时间,可减少未来的学习负担。有人认为进入美国大学本科,才算开始艰苦的学习生涯,这一点恰恰和中国大学相反,中国学生一路经历严酷学业,一旦跨进大学校门,便宣告“松绑”,开始过轻松日子。
而美国本科课程,往往要花费五年时间完成。此外,高中修AP课程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对于申请名校有加分作用,至少,AP课程成绩提高你GPA的含金量。
所以,修AP课程的大部分是华裔学生,如今美国东西两岸的高中,华裔学生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竞争就变得激烈。纽约和加州好学区的高中,华裔学生人数如此众多,以至发生这般现象:朋友的女儿虽生在美国却在上海长大,英语自然不够熟练,初中时被送去上海的国际学校,上海国际学校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一起当然只能讲英语,她的英语因此突飞猛进,回到出生地洛杉矶读高中,班里全是中国学生,想想有些荒谬,到美国高中却是浸润在中文环境,她英语反而退步了。
且不说日常生活里的琐事在异国他乡变成了各种需要学习的过程,学校的信息量很大,称职的家长应该每天上学校的家长网页看一眼,可我很少有时间浏览。所以,关于AP课程的信息我也是后来渐渐获得,即使觉得有用也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像AP课程里的文科部分,英语是母语的学生都未必有把握过关,而数理化部分,又必须先把高中部分的课程都修完,也就是你在高中前两年要修多一些课程,但对于外国学生,还得加修ELL课程,我可能过于重视让孩子适应新环境,不去push(推动,给压力)他学得再卖力一点。
也许是受了周围美国人的影响,总觉得读完高中申请大学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并没有让孩子非要去读常春藤大学的意愿,儿子将来朝哪个专业发展,他不清楚,我也没有想法。按照美国人说法,他们的孩子到了本科毕业,还不清楚自己未来朝什么专业发展。
美国综合大学本科有个最大的学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 and Science(文理学院),就是给还没有专业倾向的学生们读的。事实上,美国几所排名最前的私立college,都是Liberal Arts(人文学院),不设技能类的工科或商科专业,这些私立名校贯穿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教育不是用来学赚钱技能而是获得必须具备的知识和学养,给学生打下坚实的人格和学术基础,为他们将来的奋斗提供基本功。
私立名校的人文学院不设研究生院,从这类人文学院出来的学生继续读学位,很受各大名校欢迎,很多学生申请继续去读律师和医生。说到底,进了私立名校就是进了一个圈子。进美国名校,除了成绩单,还需要有其他方面的条件,在学校是否参加俱乐部活动、球队和运动,以及做志愿者,如何陈述自我的文章,都是进名校的条件之一。
只要有经济能力,美国中上阶级家庭更愿意把孩子送进私立college,就是前面说到的人文学院,这类学校规模小,管理严格,老师和同学以及同学之间容易熟悉,学业要求高,学校声誉好,毕业后找工作相对容易,继续读学位,申请常春藤大学也很受欢迎。
假如不打算进收费昂贵的私立名校或常春藤大学,对于美国高中毕业生,选大学并不复杂,一般工薪阶层的美国家长会让孩子在本州的州立大学读本科,因为本州居民只需付一半学费。
美国大学本来就是普及教育,给我们家修水管的工人也都有大学文凭。比较实际的家长认为,孩子读完本科,方向明确了再选择专业继续深造,那时再设法去名牌大学读硕士和博士,因为读高学位也相对容易申请到奖学金,即使没有奖学金,孩子已经成年,可以自己挣学费。总之,本科时不去拼私立名校,家长负担轻很多。美国人不太和人攀比,有些家长或学生本人为了省学费,先去收费低廉的社区大学读两年,之后再转到州立大学读大三大四完成本科学分。有些孩子即使本科毕业也未必清楚自己要什么,他们通常先去工作几年,更成熟后,明白自己的未来方向后再回学校读学位。也有美国孩子一路读到大学觉得厌倦,一时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要什么,便休学去打工,但这样的情况很少发生在华人家庭。
带着儿子去美国读高中,从某种角度,也是一种逃避,从一种恶性竞争的严酷教育里逃脱,仅仅是为了还他一个健康的青少年人生。来到美国最让我释怀的是,无论进高中还是大学,都不是什么人生中的难题。
美国高中虽然要求学生完成数学和科学(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必修课,但必修课里课程深浅程度不同,可按照你的能力选择深或浅课程,程度不同但学分一样。选择更深程度课程的学生,可以为读AP课程做准备,AP课程对于学生之前选读的高中课程是有要求的。
选修课既有比基础课程度更深的课程,比如语言类的创作课、小说课,数学和科学类的honor(直译为荣誉)课程,也有兴趣性的课程,裁缝、烹调、摄像、摄影、雕塑,以及专业性强的课,如会计传媒宗教学等。
美国高中生家长,更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交到朋友,好像有没有朋友这件事远比学业重要,我的美国朋友,从来不问我儿子成绩如何,却常问是否在学校交到朋友。美国家长也没有“早恋”的担忧,恰恰相反,会非常开心甚至骄傲地告诉朋友:“我儿子有女朋友了!”或者“我女儿有男朋友了!”所以他们见到我儿子,第一句话便问:“有女朋友了吗?”
由于高中学生根据个人程度和兴趣选择课程,每种课程的教室不同,每天七节课,七个不同班,从国内去的孩子有点不习惯,好像失去了某种归属感,移居来此的异乡学生,没有班级这个载体,交朋友变得不容易,尤其是这类小城高中,很多孩子从小认识,已经有自己的朋友圈,这更增加了外来孩子的疏离感。
但放学后有名目繁多的俱乐部,包括同性恋俱乐部,各类球队乐队,所以高中生更多是通过课后的俱乐部和体育艺术活动交到新朋友。
第一学期的几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无论儿子还是我,都有点投五投六(上海话,意为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他忙着适应异国高中的节奏,每天变化数次的教室和老师,不同班级的同学,让儿子眼花缭乱十分疲惫,而让他最疲惫的,当然是语言。这里与东西两岸学校最明显的不同是,学校的中国学生很少,最初一年的课堂,儿子竟没有碰到一个中国学生,这种彻底的完全的不由分说的英语环境未必是好事,虽然会有许多家长认为这是好事,仿佛因此就可以逼使孩子去学第二语言,却不知在最初阶段,增强了孩子融入新环境的难度,必然会给孩子挫折感。
数理化的课程并不难,但用英语听课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高中没有固定班级,当然也不存在班主任这个角色,学校里有需要帮助的事可以找counselor,但找counselor要预约,她管理几百个学生,随时有学生要找她,不可能随找随到,也许要排队等候,当天预约不到,得等她来找你,这样的人事结构对于孩子也需要适应。
不过,学校功课倒是不多,与往日国内功课比,简直太少了,少到让一个曾经做不完家庭作业的孩子,回到家竟有点茫然有点若有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