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给朱琦的信
(1965年4月9日)
朱琦:
你的来信收到。你这次蹲点的经验,是正确的,作为改变你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有很大益处。你过去的思想是封建和资本主义的思想交叉的,总是想向上爬,越走越不通,屡说也不改。这使你混过了你的宝贵时间。现在去蹲点,同群众看齐,同吃同卧同劳动,深入了群众中去,就真正会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如何完成,就会想出很多办法,同群众一起创造出许多新的办法,推向前进。你们铁道部门是接管的企业,过去的旧框框没有打烂,又学苏联的新框框,就是迷失社会主义创造性的一条。现在在毛主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敢于创造出社会主义新类型,来改正铁道交通,是成功的。三结合的方法,主要的还是群众。社会主义教育在全国均有很大进步,望你再去蹲点。今后工作要求在现场工作,使你更进步才不会掉队。
朱德
一九六五年四月九日
【品读】
在老一辈革命家中,朱德对子女的教育很严,要求的标准也高。朱琦是朱德唯一的儿子,1916年朱琦降生时,朱德发现他右耳际有一根细细的“拴马柱”,遂为之取名“保柱”。朱琦出世后,一直放在故乡四川抚养。红军到达陕北后,朱德在繁忙之余,常会勾起对离散多年子女的思念之情。国共第二次合作后的1937年8月,朱德到南京开会,从当时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昆明行辕主任龙云那里得知朱琦在他的部队里,就曾向在四川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恩来吐露过。周恩来颇能体味老总这番情愫,亲自布置人员依线索寻找,并将朱琦送往延安。朱琦于1937年抵达延安,不久就被送到部队基层去锻炼。1943年,他在战争中右脚负伤,造成了残疾。伤好后被分配到抗大工作。当时学校的条件是很艰苦的,一面学习,一面还要生产。朱德并不因为朱琦是自己的独生子就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更不因为朱琦受了伤就照顾他到机关工作,而是教育儿子要服从党的需要,鼓励他到群众中去学习锻炼。
1948年秋天,朱琦和自己的妻子赵力平在参加了河北省阜平县的土改工作之后,一起到西柏坡去看望朱德和康克清两位老人。这是新媳妇第一次去见公婆,赵力平不免有些拘谨和激动。朱德看到儿子和儿媳,十分高兴。让他们坐下后,第一句话就问:“你们参加土改,很好。收获一定很大吧?”赵力平回答说:“没做什么工作。”朱德听了这句话后,非常满意地笑了,他说:“工作还是有成绩的。当然,成绩的取得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毛主席革命路线和党的政策的正确;二是你们的领导邓颖超同志、黄华同志都很有水平;三是同志们和群众对你们的帮助。农村阶级斗争这一课,给了你们一次很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呀!”父亲的一席话,很快消除了儿媳的拘谨心情。朱德接着又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还年轻,今后的革命道路很长,工作还很多。你们都是共产党员,要听党的话。不管做什么工作,要想做好,就要懂得马列主义,要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临别时朱德叮嘱两个孩子:“你们在土改工作结束后,分配到哪里去工作,要由组织来决定,既然你们两个都是党员,就要服从党的安排。”
后来朱琦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时,临别前又去见父亲。朱德非常关心地对他说:“你对部队工作比较熟悉,到地方就不同了。你应该先到基层去锻炼,从头学起,踏踏实实地干下去,才能学会管理工作的经验。”朱琦被分配到石家庄铁路局工作后,他遵照父亲的教诲,开始当练习生,后来当火车司炉和司机。有一次,他恰巧开的是父亲乘坐的专列,自己还不知道。停车后,领导让他去见见自己的父亲。由于事先没有思想准备,所以连衣服都来不及换。朱德一见到儿子满身油渍和头上、手上的汗污,十分高兴,上前拉住他的手说:“你学会了开火车,这很好!学到一门技术,就应该更好地去为人民服务。”父子俩坐在一起,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谈开了心。当朱琦汇报完自己的工作起身告辞时,看到洁白的沙发上被自己坐成了一大片黑印,不好意思地笑了。朱德见状也笑了,说:“没关系。我希望你继续努力学习政治,技术上要精益求精,不要满足现状,要谦虚谨慎,工作要踏实认真。”
从这些生动的事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德对自己子女的严格要求,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在今天看来尤足珍贵。写这封信时,儿子朱琦已经在铁路系统工作多年,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朱德仍然要求他去基层蹲点锻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德一方面站在国家政策全局的高度来给朱琦讲道理,另一方面还指出朱琦思想与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要求他深入群众,争取“社会主义创造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