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忠告·饮食篇(1)
早餐,吃得一定要科学
营养专家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每天吃一顿好的早餐,可使人长寿。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应吃一些营养价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为人经过一夜的睡眠,头一天晚上进食的营养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时地补充营养,才能满足上午工作、劳动和学习的需要。早餐在设计上选择易消化、吸收,纤维质高的食物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将成为一天精力的主要来源。
一般早餐食谱中的各种营养素含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25%-30%。营养早餐应由粥类、面点类、冷菜类等三部分组成,在餐后加一份瓜果补充维生素效果更佳。推荐早餐菜品:红薯粥+油煎馅饼+黄瓜丁;牛奶+葱麻饼干+火腿煎蛋。
不吃早餐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
1.不吃早餐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经过一晚上的消化,前一天所吃的晚饭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体内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较低,这时如果不吃早餐补充能量,就会使以葡萄糖为能源的脑细胞活力不足,人就会出现疲倦,精神难以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的症状,反应迟钝。
2.不吃早餐容易衰老。不吃早餐人体就会动用体内储存的糖元和蛋白质,时间长了会导致皮肤干燥,起皱和贫血。早餐提供的能量和营养在全天的能量摄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吃早餐或者早餐质量不好是全天营养摄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不吃早餐容易引发肠炎。不吃早餐,午餐必然会因为饥饿而大量进食,消化系统一时之间负担过重,而且不吃早餐打乱了消化系统的活动规律,容易患肠胃疾病。
4.不吃早餐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机会加大。因为经过一夜的空腹,人体血液中的血小板黏度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明显增加了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缓慢的血流很容易在血管里形成小血凝块而阻塞血管,如果阻塞的是冠状动脉,就会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不吃早餐的危害这么大,那么我们一定要吃早餐,但是吃早餐我们也不应该忘了进行科学饮食。
早餐是一日三餐中的最重要的一顿饭,从质量上来说,要有足够的蛋白质,牛奶就完全可以提供一天所需的蛋白质了。从数量上来说,不少于一日三餐总量之30%。所以,早餐一定要吃好。并且还要科学。
科学早餐注意事项:
1.时间要最佳医学研究证明,7点到8点吃早餐最合适,因为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早餐与中餐以间隔4-5小时左右为好。如果早餐较早,那么数量应该相应增加或者将午餐相应提前。
2.早餐前应先喝水人经过一夜睡眠,从尿、皮肤、呼吸中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和营养,早餐起床后处于一种生理性缺水状态。如果只进食常规早餐,远远不能补充生理性缺水。因此,早上起来不要急于吃早餐,而应立即饮500-800毫升凉开水,既可补充生理缺水之需,又对人体器官起到洗涤作用,从而改善器官功能,防止疾病的发生。
3.热量供给要适当早餐食谱中的各种营养素的量,一般应占全天的供给量的30%左右。其中对在中、晚餐中可能供给不足的营养,如能量、维生素B1等,早餐应适量增加。且做到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使食物蛋白质中的8种必要氨基酸组成比例更趋平衡,营养互补。
4.烹调制作要讲究既要考虑个性生理特点,又要考虑各人的食欲兴趣和口味爱好,最好是热稀饭、热燕麦片、热牛奶、热豆浆,切忌喝冰咖啡、冰红茶、冰牛奶等,油炸食品要少吃。
5.酸碱食物不可偏废不少人早餐习惯吃馒头、油炸食品、豆浆。也有人吃些蛋类、肉类、奶类。虽然上述食品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脂肪,但均为酸性食物,若酸性食物在膳食中超量,容易导致血液偏酸性,引起体内生理上酸碱平衡失调,常可出现缺钙症。因此,若能吃点含碱性物质的蔬菜、水果,就能达到膳食酸碱平衡及营养素的平衡。
走出早餐误区,从而走向健康:
1.早餐避免饮用咖啡:
早起喝咖啡不少人习惯早起喝杯咖啡来提神。虽然咖啡因可刺激肾上腺产生肾上腺激素,使人短期内兴奋,但是随着肾上腺激素的下降,人体很快又会回到疲劳状态。
2.早餐误饮冷食
早餐吃冷食早晨时体内的肌肉、神经及血管都还呈现收缩状态,冰冷的食物会造成体内各个系统挛缩,血流不顺。因此,早上第一样食物,应该享用温热的流体食物。
早餐,不科学行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享受一顿营养均衡的早餐对于精力充沛地开始一天的生活是很必要的。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多元化,有太多的人把早餐看成可有可无,甚至根本不吃早餐。相关专家指出,忽视早餐的做法有很大的健康隐患。
类型一、不吃早餐
随着生活脚步的加快,不吃早餐已经变成了多数人的习惯。多数人每天一早起来后,就赶着出门去上班,早上基本上不吃东西,时间长了,便已经习惯了,每到了10点左右便会觉得饥肠辘辘。其实这种习惯是非常不好,不科学的。
人早晨起床后,一般都是约10个小时左右没有进餐,胃处于空虚状态,血糖水平降低。开始活动后,大脑与肌肉消耗糖,血糖水平会继续下降。这时如果还不进餐,体内就没有足够的血糖可供消耗,严重的会出现低血糖,而人体会感到精神不振、倦怠、疲劳、反应迟钝。
另外,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导致消化系统紊乱,使人患上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胰腺炎等。
建议:早餐中需要摄入的营养很难在其他餐次中得到补充,因此一定不要放弃早餐。
类型二、剩饭菜做早餐
有些人每天早上都给孩子做饭,一般是前天晚饭做得多些,第二天早起给孩子和家人做炒饭,或者把剩下的饭菜热一下,我觉得这样丰富些,营养也够。
其实这样也是不正确的剩饭菜隔夜后,蔬菜可能产生亚硝酸,如果吃进去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
建议:剩的蔬菜尽量别再吃;把剩余的其他食物做早餐,一定要保存好,以免变质,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要加热透。
类型三、快餐式早餐
平时喜欢吃西式快餐,如汉堡包、油炸鸡翅等,这类人决不在少数,现在快餐里也有了专门的早餐,如汉堡包加咖啡或红茶,方便快捷而且味道也不错,这样的饮食不但不科学,而且还有损健康。
高热量的早餐再配合低热量的午餐和晚餐,脂肪不容易囤积。不过,这种西式早餐存在营养不均衡的问题,热量比较高,而往往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
建议:选择西式快餐做早餐最好再加上水果或蔬菜汤等,以维持营养均衡,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
类型四、油条、豆浆
许多人早餐喜欢吃一些油条、豆浆,也许是因为快捷,也可能是因为随着时间的便迁变的习惯并且喜欢这种口味了吧,但是,在这里要讲的是,这吃的吃法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
油条是高温油炸食品,另外像烧饼、蛋饼、煎饺等也都有油脂偏高的问题。高温油炸很容易破坏营养素,而且长期食用还可能致癌;油条的热量也比较高,油脂也难消化,再加上豆浆也属于中脂性食品,这种组合的油脂量明显偏高。
建议:早餐一定要有蔬菜或者水果,豆浆油条最好少吃,一星期不宜超过一次,而且当天的午、晚餐必须尽量清淡,不要再吃炸、煎、炒的食物,并多补充蔬菜。
类型五、靠零食充饥
有些人喜欢早餐用零食来代替,因此在家里常备有许多零食,如雪饼、饼干、威化、巧克力等,每天在早上起来经常是吃点零食,上午饿了的时候也可以随时补充。这种“早餐”对健康有益吗?
许多零食以干食为主,而且是谷类比较多,但很少有优质蛋白。因为人体经过一夜睡眠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和营养,清晨已处于半脱水状态,且各种消化液分泌不足,吃干食会难以吞咽,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也不利。单纯以谷物食品和面包为主的早餐会导致人在一天中精力不足。因为碳水化合物虽然使人在短时间内充满能量,但很快会再次感到饥饿,临近中午时血糖水平会明显下降。另外,如果早餐以零食为主,也不能够给身体补充足够的营养素。
建议:不宜以零食代替早餐,尤其不要吃太多的干食。如果当天的早餐太干可以加上一根黄瓜。
类型六、边走边吃
除了以上的情况之处,还有种情况对身体不好,那便是边走边吃,有些人因为上班的地点距住的地方有点远,所以经常在路上随便买点早餐,边走边吃,这种吃早餐的方式,对健康非常有害。
边走边吃对肠胃健康不利,不利于消化和吸收;另外,街头食品往往存在卫生隐患,有可能病从口入。
建议:如果选择街边摊食品做早餐,一是要注意卫生,二是最好买回家或者到单位吃。
类型七 不吃主食
你有早餐不吃主食的习惯吗?因为生活的步伐在不断的加快,早餐不吃主食的人也在逐渐的增加。最多是煮两个鸡蛋,有时吃根香蕉,或是喝杯浓的酸奶就算解决早餐问题了。其实这些并不好。
这种早餐缺少碳水化合物,时间长了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另外,酸奶是不能空腹喝的,西红柿、香蕉、雪花梨、李子、杏等口味上呈酸性的水果和粗纤维的水果,也都不宜空腹吃。
建议:应该增加面包、馒头等主食,这类谷类食物可以使人体得到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还有利于牛奶的吸收。
提醒朋友们早餐要合理配置,例如:
从营养学角度来讲,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合不合理、缺少或过多的问题。在一餐中,少量、多种食物对均衡营养至关重要。所以,合理的早餐标准应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也就是要有4大类食物,即谷物、蔬菜水果、畜禽肉类、奶及奶制品。含有优质蛋白质和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没有精加工的谷物、蔬菜和水果)的早餐是最好的组合。
营养早餐清单:
1.一份水果(一个香蕉、苹果或橙子、两个李子或猕猴桃)、原味酸奶一份、全麦面包;
2.全麦面包、熟肉一份、一个西红柿;
3.一只煮鸡蛋、全麦面包、一根香蕉;
4.燕麦粥、酸奶、坚果及几片水果;
5.西红柿汤面卧鸡蛋;
6.白菜肉丝汤面;
7.肉包子、西红柿、豆浆;
8.素菜包子、酱肉、豆浆;
9.花卷(馒头)、煎鸡蛋、西红柿、豆浆。
以上早餐方案中,每日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其中一种,同时应注意品种的多样化。
调整膳食,走出补钙误区
随着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保健的关注程度也是水涨船高,合理营养的重要性日趋显著。由于专家权威和各个传媒对我国居民普遍缺钙这一情况的肯定和报道,使得现在的人们特别注重补钙。这本是一件促进全民健康的好事,但是,由于人们对补钙知识的一知半解,结果往往不知不觉就走入了补钙的误区。
误区一:补钙越来越好:
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中提出:成人对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每天2000mg,这个摄入量并不是建议的标准摄入量。一般而言,成人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800mg,一般从膳食中摄入钙至少500mg。摄入的钙越接近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危害健康的风险就越大。摄入过多的钙,可能会干扰人体对于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也可能会导致患肾结石病危险性的增加。换句话说,营养素的摄入并不是越多越好,缺乏对健康不利,而过量也可能对健康有害。一般而言,通过日常的均衡膳食和适当地增加奶制品的摄入,就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体对于钙的需求了。
误区二:轻信广告中某些夸大其词的说法:
某些厂商为了增加产品销量、扩大知名度,在广告中加入不切实际、夸大其词的言语和数据。专家称:正常情况下,钙剂对于人体的吸收率大致在30%左右。这显然与某些商业广告中所宣传的吸收率高达90%有很大出入。还有一些厂家把在动物身上获得的实验结果写在产品说明书中。
误区三:青年人不需要补钙:
很多年轻人,自认为身体很棒,什么也不缺,更不要说去补钙了。事实上,按照人体生长规律,人体骨密度的最高峰值是在30-35岁,此时骨头中的含钙量最高。在这之前,人们可以通过多摄入钙质,让体内积累下较多的钙。在35岁以后,人体骨钙每年以0.8%的速度丢失,这个峰值越高,补钙越充足,骨钙丢失的速度就越缓慢,出现骨质疏松的年龄就推后。所以,赶早补钙,增加钙的储蓄,提高骨量峰值,是预防中年老缺钙病特别是骨质疏松的最好办法,千万别错过青年补钙的大好时光。而且,充足的钙可以使机体保持弱碱性,使人不易疲劳,精力旺盛。
误区四:钙不用补,多吃高钙食物即可:
含钙量丰富的食物和牛奶、豆制品等,其含钙量也是有限的,如100毫升鲜牛奶含钙110毫克,100克大豆含钙190毫克,每天要食用800毫升牛奶或0.4公斤黄豆,才能够满足成人一天的钙需要量。可见即使高钙食物也是很满足人类对钙的需求。所以说,适当地进行补钙比如食用一些添加了钙的高钙食品等,是有必要性的。
误区之五:广告宣传铺天盖地,宣传全民缺钙,人们补钙跟着广告走。而实际上,目前我国居民每日摄钙量为400毫克,营养学会公布的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800毫克,摄钙水平确实相对较低。但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摄钙量地区差异很大,并非人人缺钙。
误区之六:在商场、药店通过仪器的简单测试就能确定是否缺钙。
事实上,这些场所摆放的“单光子骨密度测试仪”只能测人体手臂的尺骨和桡骨,而人体钙流失的主要危害是造成腰椎和胯骨的缺钙,因此这种测试并不准确。
误区之七:补钙产品卖得越贵,含钙量越高,吸收率就越高,效果也越好。
有的补钙品宣称“沉积好、吸收快”,有的宣称“颗粒小”,甚至推出了“原子钙”、“纳米钙”,让人们觉得钙越细小越易吸收。实际上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率和钙产品的颗粒大小无关。要看是否具有生物活性。
误区之八:老年人单纯补钙就能防治骨质疏松症。
对于老年人来说,缺钙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单纯补钙并不能全面防治骨质疏松症,需要从改善膳食结构和服用补钙剂两方面加强钙的摄入。
误区之九:强调儿童也必须通过服用钙保健品补钙
实际上,儿童补钙也应以食补为主。
误区之十:补钙首选含维生素D的产品。中消协提醒消费者,慎服大量添加维生素D的补钙剂,服用过量会产生积蕴中毒现象。
面对缺钙问题,膳食调整是首选。在日常食物中,牛奶被公认为是对于人体最有效、最安全,同时也是最科学的补钙食品。牛奶本身的含钙量较高,尤其是具有天然乳钙并添加了“活钙因子”的高钙奶,其吸收、利用率则更高。其他奶制品如酸奶、奶酪等也可以选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吸收钙质,还应配合补钙做一些辅助工作:平时多晒晒太阳,充足的紫外线照射可以促进维生素D在人体内的合成,提高钙的吸收率;增加体育锻炼,多多活动骨关节,做肌肉抻拉练习,都能够改善骨骼肌的营养状况,提高骨密度。
误区之十一:喝骨头汤吃菠菜烧豆腐能补钙。
一些人认为骨头里含钙量最高,因此,常用慢火炖骨头汤喝以补钙。还有人认为豆腐含钙多,吃豆腐烧菠菜补钙。这两种传统的补钙法都欠科学。因为,骨头汤里含钙量并不高,特别是汤里脂肪含量高,而脂肪与钙结合成皂化物,又会妨碍钙的吸收与利用。如果能在烧骨头汤时放些醋,再去掉过多的脂肪,这样可以增加钙的吸收与利用率。由于菠菜、茭白、竹笋、洋葱、苋菜和韭菜含有较多的草酸,非常容易与钙结合成为不溶性的钙盐,很难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含钙高的食物不宜与这些蔬菜一起烧或同吃。
误区之十二:吃高钙食物就有益于钙吸收
含钙量高的食物,只有合理利用才能发挥功效。譬如,食物保鲜贮存可减少钙耗损,牛奶加热不要搅拌,炒菜要多加水、时间宜短,切菜不能太碎。
对于饮食补钙存在着不少误区。一些人认为骨头里含钙量最高,因此,常用慢火炖骨头汤喝以补钙;还有人知道豆腐含钙多,做豆腐烧菠菜来补钙。其实,这两种补钙法都欠科学。因为,骨头汤里含钙量并不高,特别是汤里脂肪含量高,而脂肪与钙结合成皂化物,又会妨碍钙的吸收与利用。如果能在烧骨头汤时放些醋,再去掉过多的脂肪,可增加钙的吸收与利用率。由于菠菜、茭白、竹笋、洋葱、苋菜和韭菜含有较多的草酸,非常容易与钙结合成为不溶性的钙盐,很难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含钙高的豆制品不宜与菠菜等草酸多蔬菜一起烧或同吃。最新研究还发现,高盐饮食能导致人体骨骼中钙的更多流失,所以做菜不宜多放盐,否则会影响饮食补钙效果。
在此希望已经走入误区的人们能够尽早的走出误区。
“七分饱”就是却病良方
七分饱。什么叫七分饱?有些人认为每顿饭不要吃饱了,就叫七分饱。错了!早晚喝稀粥,吃个水饱,过一会就饿了;午饭吃肉,吃个肉饱,半天也不饿;那么这种吃饭的方法就叫七分饱。
民间俗话称“常带三分饥,饭吃七分饱。”明代李渔的养生之道是“饥饱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已。”原因在于“饮食加倍,肠胃乃伤。”另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矶分校的沃尔福德教授介绍,在1991-1993年他和7位同事在亚利桑那州大沙漠“第二生物圈”里与世隔绝地生活了两年。曾详细记录了减少食量后这些科学家身体状况发生的变化:4名男子的体重平均下降18%,4名女子的体重平均下降10%。8位科学家的血压平均下降20%,血糖和胰岛素平均下降30%。8人的胆固醇值由平均的195下降到“极其健康和正常的125”。
目前,人们在对待饮食的量上,“吃要吃饱”仍是相当多的人的饮食要求,一日三餐都狂吃海饮者大有人在,毫无节制的饮食使人的胃、肠等消化系统时时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各内脏器官也被超负荷的利用而无法保养。这种过食现象至少对身体有两个方面的害处。
1.引发胃病。人的消化系统需要定时休养,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饱食,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满胃部,消化系统就得不到应有的休养。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很短,每2-3天就要修复一次,一日三餐之外还常吃夜宵,就使胃黏膜得不到修复的机会。
由于让食物长时间滞留胃中,逼迫胃大量分泌胃液,破坏胃黏膜,容易产生胃糜烂、胃溃疡,从而诱发胃癌。
2.畸形发展。营养过剩同样会增加体内各脏器的负担与畸形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等等“富贵病”的原因皆为贪吃惹出来的。另外,体内甲状旁腺激素的多少又与平时饮食量成正比。
长期饱食就会使人体内甲状旁腺激素增多,容易使骨骼过分脱钙,造成骨质疏松,从年轻时就经常饱食的人,到了老年,由于体内甲状旁腺激素含量明显增加,即使摄取较多的钙,也难以沉着于骨骼之中,所以患骨质疏松的机会就会明显增加。
过分饥饿,则机体营养来源不足,无以保证营养供给。消耗大于补充,就会使机体逐渐衰弱,势必影响健康。反之,饮食过量,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势必加重胃肠负担,食物停滞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就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脾胃功能因承受过重,亦会受到损伤。其结果,都难以供给人体生命所需要的足够营养。气血化生之源不足,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无益于健康。《管子》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千金要方·养性序》进而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避免身体受到伤害。当然,在没有食欲时,也不应勉强进食,过份强食,脾胃也会受伤。《吕氏春秋·孟春纪》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也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这些论述都说明了节制饮食定量的重要养生意义。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专家,也在恒河猴身上进行过类似研究。
这项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发现,那些每日喂食热量少30%的猴子,寿命从平均23岁,延长到30岁,而且这些猴子更具活力,患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的机会也少很多。
这项在大约300只猴子身上进行的长期研究,再次验证了限制热量摄入可以延长寿命这个假说。
事实上,因为猴子与人最接近,这个假说很可能在人身上一样有作用。人不需要过分的节食,只要能坚持每天每顿饭吃7分饱,就能活得健康,就能长寿。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中心老化研究所于15年前用猴子作了有关少食与寿命之间关系的研究。他们把60只猴子分成两组,一组让其吃饱,一组只让它吃七分饱。15年下来,吃七分饱的那组猴子的死亡率只有吃饱组的一半。这一试验结果在我们人类身上也同样会有意义。
为什么不饱能增寿呢?有一种理论认为,限制热量摄取会延缓新陈代谢,即延缓葡萄糖燃烧生成能量过程。吃得少,新陈代谢率低,燃烧脂肪也变得困难。不饱能从源头上减少氧化生成,是一项最重要的饮食养生之道。
担任美国最终寿命研究中心主席的药学博士尼克·德尔加研究员,最近提出了一个预防皱纹的新见解——不要吃得过饱。他指出,一次进食吃到饱胀,会使身体内的大量血液聚集到胃部,造成皮肤供血不足,加速皮肤的衰老。
因此可言,饮食“七分饱”对身体绝对有益无害。
认清咖啡里的是是非非
咖啡之中含有许多咖啡因会不会影响健康?或许有些人会有如此的顾虑。然而咖啡二至三杯的量,是没有问题的,反而适度的畅饮咖啡对身体具有疗效。正确地了解咖啡,让大伙都能快乐地畅饮且享受一下咖啡时间吧!
咖啡与人情绪的影响力。
英国布里斯多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的史密斯教授(A.P.Smith)发表他为期十年有关咖啡对脑神经的影响力,特别是咖啡对认辨能力情绪的影响。测量他们在喝咖啡的前后三十分钟的认辨能力及机警程度。史密斯发现那些喝了一杯咖啡后,他们变得比较机警,也比较能集中注意力,史密斯教授表示,咖啡确实能提神,尤其是当你睡眠不足,如果感冒使你睡不好,或失眠时,而你白天必须集中注意去工作或应付考试,那喝一杯咖啡一定会促进你的机警程度,使你渡过难关,并且咖啡会在体内停留2到5个小时,故咖啡有长时间的提神效果。进一步实验又发现:一般人每天可以吸收三百毫克(约三杯煮泡咖啡)的咖啡因,而对一个人的机警及情绪会有下面的影响力。但是一超过四百毫克(四杯)的咖啡因时,则会带来副面的效应,情绪变坏、烦躁,会去侵犯别人,惹人闹事。如果你仅想摄取咖啡的多酚类物以做抗氧化作用的话,那你只要去“咖啡因”(fdecaf)的咖啡就行了!
研究发现喝咖啡者不易得帕金森病。位于美国夏威夷檀香山的退伍军人管理医学中心的科学家在调查中发现,不喝咖啡者,其患帕金森病的危险性要比每天喝5杯以上咖啡的人高出5倍。研究人员共对8000余名男子进行了为期30年的跟踪调查,他们的调查研究结果已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6发生病变的老年病,典型症状包括四肢震颤、僵硬、自主活动减少等。研究人员目前喝咖啡可能降低患帕金森病危险的原因尚不清楚。但他们推测说,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有可能起到防止导致帕金森病的神经细胞受损坏的作用。科学家们指出,他们目前得出的结果是初步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他们强调说,现在推荐将喝咖啡作为帕金森病的一种治疗手段,还为时过早。
咖啡与预防胆结石
香喷喷的咖啡,是提神醒脑的饮品,而最新研究还发现,每喝几杯咖啡可以预防胆结石。最新一期美国医学协会期刊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每喝两杯三杯咖啡的男性,得到胆结石的几率比不喝咖啡的人低了40%,而每天喝咖啡达四杯以上的话,得胆结石的几更降为45%。不过,无咖啡因的咖啡可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只有含咖啡因的咖啡,才能刺激胆囊收缩,并减少胆汁内容易形成胆石的胆固醇。而同样含有咖啡因的茶、可乐等其他饮料,由于咖啡因含量低于咖啡,因此无法达到同样效果。
咖啡的抗氧化及护心功能
咖啡除可提神外,所含的多酚类物,不仅有抗氧化作用,还有保护心血管的功能。最近在全美化学学会年会中的食品化学的专题讨论会确另有新的科学证据证明:咖啡含有强力抗氧化物质,有保护心脏血管的功能。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宾州史格兰顿(University of Scranton),这些多酚化合物有时候也称为黄柄类化合物(flavonids),这一类化合物是强力的抗氧化剂,它能抗击氧化与血液的凝结。
咖啡与防止放射伤害
放射线伤害已经成为目前较突出的一种污染和危害。尤其是家用电器的辐射:如长期操作电话的人,家中的微波炉、电视机等等。尤其对孕妇的辐射,已影响下一代的健康。这方面的报道屡见不鲜。印度科学家研究发现,咖啡能保护实验老鼠免于受到放射线伤害,且可能也对人类有同样功效。印度笆巴原子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注射了咖啡因的实验老鼠在接受一般足以致死的高剂量放射线后,有70%在二十五天后仍然存活,而未接受注射的老鼠则全数死亡。领导研究的卡怡彼利乔表示,这项发现可能也应于人类,他说:“研究的确显示,咖啡可能有助于防止伤害”。
近年来由于国人对于钙质流失和骨质疏松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对于咖啡也产生相当的疑惑,至于咖啡因的摄取和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仍在持续研究中,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咖啡因会导致骨质疏松症,但是某些研究则指出咖啡因会增加钙质的排泄。因此在此建议咖啡爱好族应该多吃些高钙食品来补充钙质,如准备起士片或起士蛋糕等搭配咖啡享用,不仅能补充钙质,还能使咖啡更加美味。
咖啡对皮肤有益处。
咖啡可以促进代谢机能,活络消化器官,对便秘有很大功效。使用咖啡粉洗澡是一种温热疗法,有减肥的作用。
咖啡可以消除疲劳。
要消除疲劳,必须补充营养、休息与睡眠、促进代谢功能,而咖啡则具有这些功能。
咖啡的保健医疗功能。咖啡具有抗氧化及护心、强筋骨、利腰膝、开胃促食、消脂消积、利窍除湿、活血化淤、息风止痉等作用。
咖啡中的咖啡因和咖啡碱对儿童身体发育是有很坏影响的。
咖啡中含有咖啡因、蛋白质、脂肪、纤维素、蔗糖等九种营养成分,咖啡因含量为0.8-1.8%,某些速溶咖啡中咖啡因为4.8%。
咖啡因是一种类生物碱,它有提神、利尿、强心、助消化等作用。如摄入过量,则有许多毒性作用。成人一次服用1克,可产生躁动不安、呼吸加快、肌肉震颤、心动过速、早搏、失眠、眼花、耳鸣等症状,即使服1克以下,也会刺激胃粘膜,产生恶心、呕吐、眩晕、心慌等症状。婴儿幼儿对咖啡因更为敏感,饮用咖啡后易兴奋、发脾气、吵闹、失眠、记忆力降低。儿童对咖啡因还能上瘾,长大了就成了“瘾君子”。另外咖啡中含有一种能和钙结合的生物碱,使用后使钙从大小便排出体外,所以小儿饮用后会发生血钙减少。咖啡碱还可破坏维生素B1,长期饮用会引起维生素B1减少症,轻者烦躁,食欲下降,记忆力减退,便秘,重者可发生多发性神经炎,心脏扩大,四肢浮肿。所以婴幼儿不宜饮用咖啡。
咽啡并非人人都适合,例如:
有脑血管瘤患者不适合喝咖啡,心脏病患应喝不含或低咖啡因的咖啡,因为咖啡因会增加心跳速度而造成心脏缺氧。此外皮肤病患者及有胃病者应尽量少喝咖啡,才不致因过量而导致病情恶化。糖尿病患者也要避免喝加入太多糖的咖啡,以免加重病情。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曾经发表声明,建议已经怀孕或可能怀孕的妇女减少咖啡因的摄取。因为孕妇在怀孕的第二期和第三期,代谢咖啡因的速度大约比未怀孕时快两倍,而且,咖啡因还会越过胎盘进入胎儿,亦会透过母乳的哺育流入婴儿体内。除此之外,许多研究并无法证明适量的咖啡因会对胎儿造成不利的影响,也没有医学报告禁止孕妇喝咖啡。在此仍建议孕妇及亲自哺乳妇女对咖啡因的摄取需较为谨慎。总之,如果发现自己喝咖啡后感到身体不适,就应暂时不要喝咖啡,然后再从少量、改变喝法等方式着手。
碳酸饮料有害健康
碳酸饮料大多颜色艳丽,口感清爽,碳酸饮料最大的特点是饮料中含有“碳酸气”,因而赋予饮料特殊的风味以及不可替代的夏季消暑解渴功能。但是碳酸饮料不含维生素,也不含矿物质,其主要成分为糖、色素、香料及碳酸水等,除热量外,几乎没有什么营养成分。
碳酸饮料包括各式汽水、调味汽水、可乐、调味可乐、以及各式含气饮料。
碳酸饮料主要成分包括:碳酸水、柠檬酸等酸性物质、白糖、香料,有些含有咖啡因,人工色素等。除糖类能给人体补充能量外,充气的“碳酸饮料”中几乎不含营养素。
碳酸饮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健康,主要的表现如下:
1.对骨骼的影响,磷酸导致骨质疏松:
碳酸饮料的成分大部分都含有磷酸,这种磷酸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骨骼,常喝碳酸饮料骨骼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因为人体对各种元素都是有要求的,大量磷酸的摄入就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
一旦钙缺失,对于处在生长过程中的少年儿童身体发育损害非常大。缺钙无疑意味着骨骼发育缓慢、骨质疏松。有资料显示,经常大量喝碳酸饮料的青少年发生骨折的危险是其他青少年的3倍。
骨质疏松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健康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钙的吸收率逐渐下降,故中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特别是老年妇女。有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特别是奶及奶制品又摄入不足,非常容易引发骨质疏松。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碳酸饮料都含有磷酸。大量磷酸的摄入就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从而影响到骨骼和牙齿。由于孕妇在怀孕期间容易缺钙,所以也应该尽量少喝碳酸饮料。
2.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
为了便于保存,为富于诱人的口感,现在的饮料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很多饮料厂家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总是对添加剂情有独钟,甚至不惜超标准使用。尽管很多标签上并没有标注所含添加剂的名称,但检验结果表明它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营养学家认为,健康的人体血液应该呈碱性,而且目前饮料中添加碳酸、乳酸、柠檬酸等酸性物质较多,又由于近年来人们摄入的肉、鱼、禽等动物性食物比重越来越大,许多人的血液呈酸性,如再摄入较多的酸性物质,使血液长期处于酸性状态,不利于血液循环,人容易疲劳,免疫力下降,各种制病的微生物乘虚而入,人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3.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足量的二氧化碳在饮料中能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还能通过蒸发带走体内热量,起到降温作用。
不过,如果碳酸饮料喝得太多对肠胃是没有好处的,而且还会影响消化。因为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抑制饮料中细菌的同时,对人体内的有益菌也会产生抑制作用,所以消化系统就会受到破坏。
特别是年轻人,一下子喝得太多,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很容易引起腹胀,影响食欲,甚至造成肠胃功能紊乱。
大量糖分有损脏器健康,饮料中过多的糖分被人体吸收,就会产生大量热量,长期饮用非常容易引起肥胖。最重要的是会给肾脏带来很大的负担,这也是引起糖尿病的隐患之一。
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妨碍神经系统的冲动传导,容易引起儿童多动症。
英国科学家发现,碳酸饮料是腐蚀青少年牙齿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报告称,常喝碳酸饮料会令12岁青少年齿质腐损的几率增加59%,令14岁青少年齿质腐损的几率增加220%。如果每天喝4杯以上的碳酸饮料,这两个年龄段孩子齿质腐损的可能性将分别增加252%和513%。在接受调查的1000名青少年中,12岁孩子饮用碳酸饮料的比例为76%,14岁孩子为92%。而在所有年龄段的被调查者中,有40%的人每天喝3杯以上的碳酸饮料。
英国牙科协会科学顾问利兹·凯对此深表忧虑:“尽管喝‘无糖’碳酸饮料减少了糖分摄取,但这些饮料酸性仍然很强,也可能导致齿质腐损。”
碳酸饮料是饮食当中的不健康因素。
危害一:
首先,其中含有10%左右的精制糖,每日摄入2罐碳酸饮料便不知不觉吃下去70克白糖,带来280千卡的热量。如果每天不增加运动量,也不减少三餐食量,那么三个月中多摄入的热量相当于增加脂肪2.8公斤。“减肥可乐”等号称低能量的碳酸饮料并不能称为健康饮料,因为其中仍然含有二氧化碳和咖啡因,仍然不具备营养价值,而且其中合成甜味剂的安全性也受到不少质疑。
危害二:
其次,碳酸饮料几乎不含糖以外的营养成份,绝对不能代替水果蔬菜、米饭馒头和肉蛋奶的营养。喝碳酸饮料之后感觉胃中饱胀,对胃容量小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喝碳酸饮料无形间会减少三餐中营养丰富食品的的摄入量,降低了膳食的质量,甚至导致营养缺乏症。一些年轻父母放任幼儿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往往导致多种营养素缺乏,儿童生长发育受阻。
危害三:
此外,碳酸饮料中通常含有合成色素、香精、磷酸盐。它们不仅在营养上毫无价值,甚至会成为身体需要处理的废物,其中的磷酸盐还会干扰钙的吸收。
冰镇碳酸饮料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它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进入人体后通过打嗝带走肠胃的热量,使人们感觉清爽而凉快。然而,二氧化碳本身对人体有害无异,可能会增加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利营养素的转运。同时,从防暑降温和为身体补充水份的效率来说,碳酸饮料远远不及茶水、酸梅汤、柠檬水、绿豆汤和淡豆浆。
二氧化碳过多影响消化:
别看碳酸饮料的口味不仅多样,而且非常诱人,但里面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碳,所以你喝起来才会觉得很爽、很刺激。
有人说,碳酸饮料含二氧化碳,可能对人体不太好。事实上,足量的二氧化碳在饮料中能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还能通过蒸发带走体内热量,起到降温作用。不过,如果碳酸饮料喝得太多对肠胃是没有好处的,而且还会影响消化。因为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抑制饮料中细菌的同时,对人体内的有益菌也会产生抑制作用,所以消化系统就会受到破坏。特别是年轻人,喜欢喝汽水、喜欢汽儿带来的刺激,但一下喝太多,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很容易引起腹胀,影响食欲,甚至造成肠胃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