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光环下的陷阱(1)
从1992年开始,“巨人”已赫然成为中国电脑行业的“领头羊”,史玉柱也被冠以“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的头衔。这一年,权威媒体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大城市的万名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你最崇拜的青年人物”结果再次令人称奇:比尔·盖茨位列第一,史玉柱则名列第二……
1.巨人的转移——珠海
1980年,珠海与深圳、汕头、厦门被批准设立为经济特区。
1984年,邓小平首次亲临珠海视察,并欣然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这也成为推动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的强大动力。
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南方视察,来到珠海视察,他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也正是此时在珠海首次提出的。
在当时来看,在受下海者欢迎程度方面,发展速度并不理想的珠海与同为经济特区却发展迅速的深圳是不能相比的。但是自从1992年邓小平在珠海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后,不甘“屈居二线”的珠海似乎找到了“科技兴市”的发展依据,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力争建设成为高新科技产业基地,而“高科技城市”就是珠海给自己的新定位。1992年3月9日,在邓小平离开珠海一个多月后,在当时的珠海影剧院广场上召开了一场由珠海政府举办的大会,重奖了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都在议论:科技的春天到来了。珠海一时成为当时受众人瞩目的“明星城市”。
科技兴市战略、科技重奖旋风,都折射出珠海的“大城市之梦”,而这也就意味着珠海需要一个具有传奇创业经历的企业家作为“高科技城市”的代言人。而一向对商机非常敏锐的史玉柱自然也没有放过珠海“科技兴市”这个难得的机会,他也希望可以借助珠海这一“明星城市”的明星效应,进一步打响巨人的品牌。而且他也看到了珠海未来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作为巨人集团总裁的史玉柱先来了一招“投石问路”,他通过珠海当地的新闻媒体公布了巨人集团近两年的经营业绩、纳税记录等,此举立即引起了珠海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商谈后,双方一拍即合。
1992年7月,史玉柱果断地将销售额以“亿元”为单位的巨人公司总部迁至珠海,并说:“特区是干事业的地方,珠海能干大事业。”事实也确实如此,史玉柱风光无限的创业之旅在珠海开启了。或许最初离开深圳,史玉柱是有着一些遗憾与失落的,但这看似迫不得已的选择,却让史玉柱“喜出望外”,巨人的华丽篇章便由此展开。
1992年7月21日,史玉柱和巨人公司由深圳转战珠海之际,特意在当时的《深圳特区报》上用整个版面做了一个广告,画面中充斥的只有一只巨大的皮鞋。《巨人报》,这一创办于1992年的巨人集团内刊曾对这则巨大皮鞋的广告做出如下解读:“这是一只巨人的脚,凡看过这则广告的人,都会对巨人公司刮目相看。‘别出心裁地做广告’是巨人公司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
1992年9月,巨人公司迁至珠海两个月之际,将公司的注册名称正式修改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注册资金就由最初的200万元飙升至1.19亿元,史玉柱出任总裁,公司员工数量也由15人增至100人。下设8个分公司的巨人集团,已经密集推出了M-6405汉卡、手写电脑等多款产品。
此时的史玉柱和巨人集团,豪情万丈、意气风发。1992年9月2日,巨人集团在《巨人的报告》这篇文章中豪迈宣告:
仿佛是横空出世,当百家争雄的计算机产业你砍我杀,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半路上蹦出一个程咬金”,中国又有了一个巨人公司。没有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没有任何后台老板撑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上,巨人公司赤膊上阵,一招一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套路,而更使对手退避三舍的是它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
“哇!”——计算机同行愣了,全社会震惊了,各路敏感的记者纷纷把新闻的长镜头对准巨人公司,他们把这一切称为“巨人现象”。一时间巨人公司曝光率空前。
……
巨人公司是由年轻人创办的,它的脉搏里流动的是青春的热血。由最初单枪匹马的创业者到现在的一百多名员工的大家庭,巨人的活力来自于它的年轻,他们用青春的激情与高亢同科技相撞。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但从此更贴近了自己的理想,这种智慧与年龄和事业与情感上的反差,形成了前景的恢宏。
……
巨人就这样诞生了,巨人就这样成长着。这样诞生并成长着的巨人,必定是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英雄。作为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崇尚者的巨人,正以凛凛的姿态,大步走向明天的太阳。
巨人公司的目标,是要在两三年内全面赶超四通,成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要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最终成为世界巨型企业——东方的IBM!
2.荣誉——怪才的双刃剑
第一次连锁会议的现场订货模式让史玉柱的巨人公司大尝甜头,于是1992年10月,他们又在珠海度假村召开了第二届电脑连锁会。作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电脑盛会,巨人汉卡的销量也借此而直接跃升至同类产品之首。
到1992年12月底,M-6403汉卡的年销售量高达28万套,销售产值共1.6亿元,一路领跑电脑软件行业。巨人公司实现纯获利3500万元,年发展速度达到了惊人的500%。而这样的业绩,则是由一个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且97%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年轻公司创造的。这样的巨人公司朝气蓬勃,充满希望,豪情万丈。
面对如此优秀的业绩,对于史玉柱和巨人公司“中国的IBM,东方的巨人”这样的豪言壮语,没有人会怀疑,大家都相信那是最终会实现的理想和目标。
曾经担任巨人集团副总裁的王建在反思巨人时,在《谁为晚餐买单:沉浮中的史玉柱和巨人集团》一书中说:“细想一下,一个100多人的公司(当时),研发一种并不太高科技的汉卡——实际上是做英文软件的汉语转化工作,值得这么吹捧、这么大惊小怪吗?巨人在做自己的广告宣传时,除了汉卡,对电脑主机的宣传在每一种机型下面都注明‘黄金标牌,美国本土主机’的字样,这已表明在硬件上巨人只是代理商的地位。但高科技的宣传和附应,不但使社会误解了,也使巨人公司内部的人错觉了,以为自己真是一个高科技公司了。”
正因为这样的错觉,再加上蒸蒸日上的业绩,不管是史玉柱个人,还是巨人集团,都是名声日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时的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对自己的能力难免估计过高却不自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错误的高估也必然会成为巨人集团发展的掣肘。
珠海对于史玉柱和巨人集团来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当巨人集团发展壮大的时候,史玉柱也常常感慨:“巨人集团总部由深圳搬到珠海,是因为珠海市是全国最重视高科技的城市。因此,我们也得到很多政府的优惠。而且,珠海市长梁广大的确有吸引力,他除了是全国最好的市长外,还有一种伟大的气魄。”英雄惜英雄之感,溢于言表。
珠海不仅让史玉柱的“巨人”公司成功注册,而且给史玉柱和巨人集团提供了很多支持和优惠条件,解决了巨人集团的很多发展困扰,比如户口调动、税收减免、破例审批出国等。就拿史玉柱本人来说,受当时的政策所限制,安徽不让史玉柱迁户口,珠海政府就开风气之先的为他重新办了一个户口。可以说,珠海政府对史玉柱和巨人集团表现出了最大的诚心。而时任珠海市长的梁广大亦可以说是史玉柱的伯乐与贵人,珠海、梁广大、史玉柱、巨人,从此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很多年后,当人们回顾珠海的发展历程时,梁广大和史玉柱成为了必须提到的两个人。
个人的名字与一座城市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对史玉柱来说,自然是一种荣耀。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对当初的巨人集团来说,这种荣耀也是一把双刃剑。而这一点,在巨人大厦上会有更明显的体现。
珠海不遗余力地想将史玉柱和巨人集团打造成高科技的“城市名片”和形象代言,巨人集团所在的香洲区领导频繁造访视察,当时的珠海市长梁广大也开始定期到巨人进行现场办公。而珠海给巨人集团最重要的一份“厚礼”,自然就是后来建造巨人大厦的那块土地——半价,先使用、后交款、分期分批付款。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砸到了史玉柱和巨人集团的头上。这块土地位于珠海市香洲区,总规划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是一块地理位置极为优越的“风水宝地”。史玉柱和巨人集团几乎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他们更是喜出望外地兴奋感叹:“巨人迁到珠海,真是太明智了!”
寸土寸金的政府拨地,在感激不尽之余,尽管史玉柱对此还有些迷糊,也没有非常明确的概念,但他却深知这是一块价值极高的土地,绝对不能轻易地白白浪费。追逐财富、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本质,史玉柱也不例外。怎样规划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这块宝地并让它为巨人带来最大的价值,成为史玉柱考虑的首要问题。单纯的科研大楼?配套设施完善、集生活工作于一体的员工公寓?经过深思熟虑,史玉柱最终决定在这块土地上建造以自用为主的巨人大厦,包含开发中心、行政中心、员工食堂、员工公寓等。
但是巨人集团同珠海的城市形象关系太密切了,而巨人大厦的楼高如同数字游戏般的层层加码与此也有很大关联。作为回报珠海厚礼的一种方式,史玉柱本人多次提到要通过建巨人大厦的方式为珠海市争光,一定要将巨人大厦建成珠海市的地标性建筑,并在楼层上超过全国其他城市。巨人公司在后来的宣传广告中甚至直接宣称“由梁广大市长亲自选定模型的巨人大厦”。情势所迫也好,头脑发热也罢,史玉柱对巨人大厦的初衷最后都被改变了。
“我后来发现,定很高的目标是很可怕的,必然会违背经济规律,会让自己浮躁,让企业大跃进。回过头想想,巨人那几年确实乱得很。现在就没有那么大的口号了,目标就是把能够影响结果的每件事情做到最扎实、最透,把最下面的事情做到最好。”史玉柱复出后曾对媒体这样强调。
为把巨人大厦建成当时中国第一高楼,需要资金12亿元,而史玉柱手上现金却只有1亿元。但是,一方面珠海当时的房地产确实很热,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成本低,巨人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小一些。于是史玉柱使尽浑身解数地通过集资和卖楼花这两种方式筹款。最终巨人大厦打下了平均深度68米的牢固根基,最花钱的地下打桩部分就花掉了史玉柱1亿多。
然而,这一切依然无法保证巨人大厦的坚固和稳定。
3.年轻的“大家庭”
或者是因为曾经的婚姻失败,让史玉柱对家庭的温暖有更为深切的体会,而他对企业文化和员工待遇的重视程度也是令人折服的:“我们一直很重视员工待遇问题,一直在改善,我认为,民营企业家应该努力爱护员工。”在史玉柱看来,提高员工待遇才是降低企业成本最有效的方式,“这是因为,提高员工待遇后,企业的效益会更好。”因此,在巨人集团,有一个非常温馨的词语:“巨人大家庭”。家,温暖的大家庭,这是史玉柱最希望给员工展现的企业形象,而他本人,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巨人集团的员工基本上是年轻的团体,并且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有97%都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年轻、欢快、活跃、温暖、和谐、充满朝气的气氛总是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不过,遗憾的是,到巨人后期的时候,这种气氛就没有了。
随着企业的发展,巨人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其核心便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用人之长,记人之功,容人之过,待人以诚”。温馨感与归属感,也正是巨人集团吸引优秀青年人才的奥秘。
在重视人才、重视知识的巨人集团,没有失落与颓废,员工们都是年轻又充满朝气的,彼此之间都很真挚,和睦又团结。人际关系简单,没有高高在上的领导,大家平等互敬,可以互相调侃,没有所谓的“办公室争斗”,即便工作再累,心也不会疲惫。“我曾经是特区规模宏大的‘打工部落’中的一员,有一种‘望断天涯路’式的漂泊感,但是在巨人,我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或许也代表了所有巨人员工的心声。
很多南下闯一闯的有志青年,都在巨人集团的招募广告前驻足,并且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巨人的大家庭中。当时很多为巨人集团效力的年轻人,也是在史玉柱的“名人效应”影响之下慕名而来的,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崇拜者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巨人集团奉献出自己的青春。而这些人才的引进,更是促进了巨人集团的业务发展,巨人集团的凝聚力也随着史玉柱的“名人效应”达到空前。正如打仗需要以“元帅”为核心一样,史玉柱的“巨人大军”在他这个“元帅”的率领下,在行业内树立了一个楷模,并且大有无坚不摧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