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挡不住的90年代(2)
众所周知,爬山是一项非常锻炼体力与耐力的运动。从初中开始,一直到18岁离开怀远去浙江上大学之前,史玉柱养成了每天爬山的习惯。每天早上5点,天还没亮,史玉柱就开始一个人从山脚往山上爬。孤身一人的少年,在山路上难免会产生怕鬼的恐惧心理,即便是人称“史大胆”的史玉柱也不例外。只是为了不被人看成“另类”,他每天都要克服这种恐惧,从一片栽满石榴树的坟地经过,然后与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在怀远山顶等待天亮。而这个爬山锻炼的习惯也被史玉柱延续到了大学,他坚持每天从浙江大学到灵隐寺跑一个来回,大学四年如一日。试问,能如此坚持的人能有几个?史玉柱身上的那股韧劲在这件事上表露无遗。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凭借这个好习惯练就的强健体魄,再加上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多年以后,史玉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即便是在珠海巨人倒掉的时候,史玉柱还是选择了“登山”,只是那时他选择的是西藏的喜马拉雅山!
18岁之前,史玉柱曾跟随父亲去过两次上海,对于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他的印象就是“太大了”、“非常洋气”。就算身在上海的南京路,看着24层的国际饭店,史玉柱还是觉得他离“非常洋气”的大上海非常遥远。
时光荏苒,6年的中学时光在史玉柱不知疲倦的刻苦学习中很快就过去了。终于,1980年,史玉柱从怀远一中毕业,毫无悬念地以安徽怀远县总分第一、数学差一分满分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数学系,这在当时的怀远是一个不小的轰动。其实当时填报高考志愿时,老师更希望他报的是清华或者北大,而立志做“中国第二个陈景润”的史玉柱并未随波逐流,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偶像、数学家陈景润就曾在浙大授课,而且浙江离自己的家乡怀远更近一些。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在惊叹:就是那个“史大胆”,竟然在中学时像变了个人似的刻苦学习,还成了全县的理科状元!
5.大学怪人的怪爱好
怀揣远大的理想抱负,史玉柱的浙大数学系生活开始了。然而就在大一期间,史玉柱立志要做“中国第二个陈景润”的理想破灭了,因为他发现原来看似简单的“1+l”其实是非常难的,这个问题已经被数学家们研究得太多了。据他自己后来反思,“我很想做成一件事情”,但是“我又意识到我做不成这件事情”,而这正是“我理想破灭的主要原因”。
理想破灭的史玉柱,暂时又没有新的奋斗目标,于是缺乏学习动力的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事情上,此时年少时贪玩、喜好探索研究的性格又显露出来。收集邮票、弹吉他、玩桥牌、打网球、踢足球,他的兴趣爱好和涉猎范围非常广泛,对于所有的新鲜事物更是有极大的兴趣,不仅第一个去尝试,而且最终都能玩得很不错。
特别是足球,史玉柱对足球精髓的理解非常深刻。在当时的浙大数学系足球队,史玉柱是主力前卫。他认为自己的性格非常适合这个位置,既能冲锋陷阵攻击对方球门,又能在中场横抢竖截组织进攻,还能退守后场积极防守。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比赛,只有竭尽全力地去奔跑、去防守、去进攻,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否则任何停顿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失败。
虽然史玉柱很喜欢玩,但他也没有忘记大学学业的重要性。要么继续走别人走过的路,要么寻求属于自己的路,史玉柱开始做出抉择。最终,史玉柱选择了去探寻其他领域中可能有所突破的东西,他在大三的时候抛弃了枯燥的纯数学,选择了或许可以涉及其他知识的计算数学方向。不过,每天出入机房,枯燥的编程也没有让他对计算机产生多大的兴趣。但这一阶段的学习,反而成为他今后打开自己创业大门的一把钥匙,史玉柱平淡的生活开始转折,也跟这个阶段枯燥的编程有关。
6.怪人打了一次怪赌
大学期间,史玉柱很爱玩也很会玩,最令他难忘的还是那一罐非常正宗的湖南朝天辣椒酱。直爽、不矫情做作,这是很多熟悉史玉柱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他的这些个性在成杰的《史玉柱传奇》一书中所提到的“打赌吃辣椒”故事中就有所体现。
从童年时代开始,史玉柱的头脑中就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这一点在氛围更为宽松的大学时代有了进一步的释放。有一天,他突然对同寝室的上海籍同学说:“上海人总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中的佼佼者,高于全国各地的人。我就是不服气,今天咱们就来论个长短。”立即有同学问道:“怎么个论法?”史玉柱毫不犹豫地回答:“打赌,吃辣椒!”辣椒是一个湖南同学带来的,湖南人爱吃辣可是全国闻名的,那么湖南辣椒的辣度就可想而知了。
谁无年少轻狂时?年轻气盛的上海同学面对史玉柱的挑战,丝毫不肯让步,还说:“打赌可以,但有个条件。在吃辣椒期间,不准吃其他的任何东西。”史玉柱抢着说:“好,你一勺我一勺,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上海同学豪气冲天地一拍桌子说:“好!一言为定。”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史玉柱最终以两勺的优势赢得了这场“赌局”。当与他打赌的那位上海同学迫不及待冲向水龙头的时候,史玉柱兴奋得手舞足蹈,但这时的他也已经被辣得口不能言了。
“打赌吃辣椒”虽然只是大学生活的一件趣事,史玉柱却由此“辣”出了一个道理:“只要你豁出去了,那就不是你怕辣椒,而是辣椒怕你。做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树立必胜的信念非常重要。”而这在他的为人处事中都有着或隐或现的表现,由此可见,“史大胆”果然不同凡响。而在之后史玉柱第一桶金的淘得,也完全和他能“赌”敢“赌”有关,这也注定“赌徒”史玉柱在商海中会有大起大落。
7.怪才小露尖尖角
1984年,我国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
1984年,22所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被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将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4年,史玉柱结束了四年的浙江大学生活,顺利毕业并被分配至与所学专业看似有些关联的安徽省统计局,主要负责处理农村抽样调查数据,所用工具就是最简单的计算器。
当时的大学生可以说是“物以稀为贵”,所以史玉柱也得到了统计局领导的重视,不久就被安排到西安统计学院去参加为期几个月的进修。负责授课的是一位美国教授,而这位“抽样调查之父”所介绍的抽样调查统计方法,每一样都需要计算机的辅助。这让当时的史玉柱感觉到未来社会计算机会有深不可测的发展潜力。当时的计算机可是绝对的奢侈品,不过由于在进修班有机会接触到了国外最新的统计方法,史玉柱在进修结束后就跟领导提出“买一台计算机”的要求。得到领导同意后,史玉柱亲自去广州带回来一台价值5万元的IBM电脑。
单位里有了计算机之后,暂时没有家室之累的史玉柱就经常在下班后一个人到机房里研究,因为有大学时计算数学的良好基础,他很快就编写出了一套统计程序,原来好几个人干半个月的活儿两个录入员最多两天就干完了,这极大提高了统计局的工作效率,为单位节省了很多人力和时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喜欢琢磨与思考的史玉柱就有了更充足的时间针对那些统计数据来编写分析软件,并使它越来越完善,分析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农民的消费习惯、消费特征等,同事们纷纷对这个学数学的小伙子刮目相看。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统计系统年会上,史玉柱编写的这套软件受到一致好评,全国各地的农村抽样调查系统都被要求使用这款软件。史玉柱还因此获得了一笔奖金和一项“技术进步奖”的荣誉。而当时的史玉柱只是一个年仅23岁的青年,大学毕业刚一年就在工作方面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这让史玉柱对电脑程序的开发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领导们也逐渐开始对这个刚刚走出校门的“毛头小伙”刮目相看。聪明的史玉柱对这些远不满足,他把这套软件分析出来的数据信息整理成文章,向相关杂志进行投稿,竟然被行业内较为权威的杂志采用并发表出来。工作主动、业绩出色的史玉柱,终于得到当时安徽省副省长的重视和赏识,获得了一个进修研究生的机会——保送到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而且研究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担任处级干部。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管砸到谁的头上,恐怕都得乐呵半天,前途必定会是一片光明灿烂。也正是这位副省长的赏识与推荐,对史玉柱的人生过渡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8.深圳放飞创业梦想
1986年,史玉柱24岁,这是他人生中光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他得到副省长的赏识并推荐他到深圳大学深造;同一年,24岁的他经人介绍结了婚。
当时的安徽省副省长是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同时也是深圳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看出来史玉柱是一个可塑之才,就约见了史玉柱。经过一番面试交流,他决定让史玉柱到深圳大学去攻读软科学专业研究生。
这对史玉柱来说是一次绝无仅有的机会。他当然下定决心好好把握,绝不辜负领导对他的一番苦心栽培。
1986年,史玉柱来到了深圳,开始了研究生学习生涯。作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深圳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先河,尽管深圳大学在1983年才被国务院批准创办,成立时间并不长,但学校的气氛却非常开放,而史玉柱首先就被这里不一般的环境吸引。深圳当年正处在浩浩荡荡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学校中所呈现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为之一振。当时的深圳大学师生都有着积极的精神面貌,并且有着开放的思想,一派百家争鸣、开放求知的新气象。经常有学校教授、校外专家举办权威讲座。另外,这里跟其他地方明显不同的一处就是,人们的经济头脑都非常活跃。这些让史玉柱感触很深,引发了他对各种现象的思考与分析。
当时史玉柱的专业是软科学,也就是把数学运用到经济研究分析中。每学期的课程也不算多,作为史玉柱导师的副省长一学期也就来上几节课。在充足的可支配时间中,史玉柱勤工俭学,当助教、改卷子、批作业……也看了很多经济方面的书籍,并得出结论:中国将来一定会是市场经济占主流。
2008年,已功成名就的史玉柱受到深圳大学邀请,在与深大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他回忆起了当时深圳大学的情况:学校到处是荔枝树,“学校学术味道不足,但思想很超前,可能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
再回到1988年,史玉柱有幸听到了当时著名的民营科技企业四通公司总经理万润南的讲座,从而知道了四通是如何创立起来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一个可以令生活无忧的“铁饭碗”就很不错了,所谓的“金饭碗”根本就是奢望。而在万润南的眼中,四通就是一个“泥饭碗”,尽管古语有云“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但与“铁饭碗”相比,这样的“泥饭碗”却有着更大的变成“金饭碗”的可能性。这次讲座史玉柱听得“热血沸腾”,史玉柱的创业理想也自此开启。
后来有人评论,说史玉柱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营经济的一块活化石,在他身上沉淀着整个时代的痕迹。史玉柱的初步成功也正是在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下而取得的。而史玉柱正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杰出企业家,他们在自己的探索中为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起到了领头作用。而他们的失败,也被当成当时民营经济不够成熟的典型。总之,整个时代,整个中国都在看着他们这一批企业家,史玉柱在他开辟的道路上摸索前行,而这个时代的发展脚步,也在他们的摸索中逐渐加速前行。在行进的过程中,一大批甚至绝大多数同行者可能会被落在后面,但是飞速发展的90年代前进的脚步,已经是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