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贪念一起即成魔,不如知足常乐(1)
“生命中总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们贪恋,比如地位、金钱、安逸、享受……但不管是什么,哪怕仅仅是闪念之间,贪魔就开始植根并日渐茂盛,直至占领心灵的每一寸净土。欲知足常乐,须先铲除心魔。正所谓:‘知足寡欲,清心莲花自在开。’”
洪应明
人只一念之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
贪念一起即成魔
很多人都坚信,人生原本应当是用来过快乐地生活,而不是与烦恼为伴。但事实是怎样的呢?事实是:我们总是不能生活得平静而快乐,总是有着无尽的烦恼。而这烦恼又是从何而来呢?
有智者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意思是说,贪欲是人们烦恼的根本,一切的恶念都是因贪念而起。我们想要得到的太多,想要占有的太多。“有爱情还要面包,有房子还要珠宝”,正是现代人的生活写照。所以,我们的身上总是有扛不完、背不尽的负荷。
人生若多一分贪欲,就多一分痛苦;少一分贪欲,就少一分烦恼。道理人人都懂,但要做起来就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事,往往都要在经历贪念的打击之后才能幡然悔悟。
一天,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间散步。这时,突然有个和尚慌忙地从身边跑过。两人见状,以为出了什么事儿,急忙拦住和尚询问缘由。和尚说:“我刚才正在移栽树苗,不料却挖出一坛金子来。”
“金子?”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接着又觉得和尚好笑,“这和尚真是糊涂,挖到金子是多么高兴的事啊,他竟然感到害怕。真是太有意思了。”
接着两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对和尚说:“这位大师,您在哪里挖到的金子,告诉我们吧,我们帮您处理。”
“你们去处理?”和尚看了看两人,犹豫地说,“我看还是不要告诉你们了,你们也别去了,那东西可是会吃人的。”
“不怕,大师,你告诉我们吧。”两人一再请求。
最后,那和尚告诉两人,金子就在他们身后大约500米的地方那个刚刚挖好的树坑里。两个朋友听后,如离弦之箭一般飞奔到那里,果然见到一个陈旧的坛子。打开盖子,黄灿灿的金子闪着耀眼的光芒。
但这坛子实在太重了,两人最后商量,由其中一人回家套一辆马车来,一人留下看守。
留下看守的人盯着一坛子黄金,不由得心生贪念:若是这一坛子黄金都归我一人所有……一边想着,他竟然随手把一棵树苗折断,弄了一根大棍子,只等另一人来时趁其不备将其一棍打死。
回去套马车的人脑袋里也在想着那坛金子,他想:要是那家伙死了,我就可以拥有一整坛的黄金。想着,他在给朋友带的水中放了一大包毒药。
一会儿的工夫,马车就飞奔而来。套马车的人刚一下车,就被朋友当头一棒打死在这坛金子前。另一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金子搬上马车,口渴难耐,看见水便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就在他想要挥动马鞭时,腹内如火烧一般,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临死前,那人看看金子,看看朋友,又看看自己吐出的鲜血,长叹道:“和尚说得对,这东西果然会吃人啊。”
其实,吃人的哪里是金子?分明是人的贪念。一个人,不管他曾经是多么地温文尔雅、仪态万方,一旦有了贪念,就会向着邪恶的方向迈开脚步,并最终走进泥沼,甚至会做出泯灭人性的举动。“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话每个人都听过、说过,也领悟过。的确,人的贪欲假如没有止境,那么这个人早晚都会被贪欲带上一条不归路。
当然,人总是会有七情六欲的,这很正常。但是我们不能把欲望变成贪婪。一个人在贫穷的时候常常会哀叹自己命运不济,希望自己能够衣食无忧,但是一旦真的衣食无忧了,又盼望着能够荣华富贵,真的荣华富贵了,还想着要成为“人上人”……总之,永无止境的贪婪的念头会一个接一个地迸发出来,让人时时刻刻都处于“得不到”的苦恼之中。仔细想想,这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说:“一念贪心起,百万障门开。”这话说得真是透彻呀,一个人只要贪念一起,就不知要为此做出多少有违本性和常理的事情,不知要造多少孽障。正如明代文人洪应明所说:“人只一念之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这是多么可怕呀。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戒除贪念,凡事讲究个度,一切才能真正好起来。
嵇康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止于至善,知足方能常乐
“造物弄人”这几个字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你看,万物皆为人用,万事皆为人做,万福皆为人享。但造物者在使人成为万物主宰的同时,也让人成为了失去者,使人的私心和杂念像夏日的杂草一般疯长。因此,有的人虽家财万贯仍嫌不够多,有的人权倾朝野仍嫌不够高,有的人左拥右抱仍嫌不够刺激……于是,他们绞尽脑汁、钻窟窿盗洞也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倒真应了那句“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这句老话了。可时间长了,总是会脖子发酸,眼睛发胀。久而久之,心里也跟着不痛快起来。
这便是不知足。
以前,一位小和尚总是觉得闷闷不乐,他时常对自己说:“我都已经出家了,了断了尘世的所有,为什么还是不快乐呢?”有一天,小和尚去河边打水,见一个老翁在岸边垂钓。只见这位老翁竿子一扬,一下子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三尺来长,落在岸上,那鱼的身体仍腾跳不已。小和尚都跟着有些兴奋,他以为老翁也一定会欢喜不已。但是,老翁冷静地看了看大鱼,慢慢解下鱼嘴内的钓钩,抓起大鱼一下丢回河里。
小和尚不解。心想:真是不知足啊,这么大的鱼还嫌不够。就在这时,老翁鱼竿又是一扬,一条大鱼再次上钩,不过这次是一条两尺长的鱼。老翁仍旧将鱼钩摘下,将鱼丢回河里。
小和尚有些不屑,心想:刚才的大鱼不满足,这条还不如那条呢。现在又扔回河里,下一次说不定连这么大的鱼也钓不到了。果然如小和尚所想,第三次老翁的钓竿扬起时,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跟着上来了。
小和尚以为这条鱼也将和前两条大鱼一样,被放回河里。不料,老翁将鱼解下后,小心地放进自己的鱼篓中。
小和尚百思不得其解,遂问老翁为何舍大鱼而留小鱼。老翁头也没抬,回答道:“没什么,只是因为我家最大的盘子也不过一尺长,太大的鱼钓回去,盘子装不下。”
小和尚茅塞顿开。
何谓智,何谓愚?知足常乐谓智,贪得无厌谓愚。贪婪的人,即使得到得再多,也只能永远陷在痛苦的沼泽中。大千世界里,总是繁花似锦,各种诱惑琳琅满目,此时能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能做到“舍大鱼而取小鱼”的人很少,所以不幸的人也就很多。其实,生活的乐趣原本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是你需要多少,能够让我们满足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只有懂得知足常乐才能享受生活的喜悦。
知足者虽清贫却也能开怀一笑,不知足者即使拥有万物也是眉头紧锁。然而,知足与不知足不过一念之间,当私心杂念占据上风时,知足者就成为不知足者,当善心正念占据上风时,不知足者也能成为知足者。所以,“四大皆空”的禅理才广受人们的推崇,其意思就是说天下万物都是虚无,何必费尽心机强取豪夺、明争暗斗呢?
古时有人写过一首《不知足》诗,内容是: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回。
可见,不管是多么窝囊的人或是多么厉害的人,都不可能拥有万物,如果拥有那也不过是做梦罢了。即便不是梦,人到头来不过是“荒冢一堆草没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处心积虑地争抢,意义何在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奋发图强,或者大家都应该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只是我们得知道把握知足与不知足的尺度。人能活得好,未必得高官厚禄,未必要堆金积玉,单是衣能蔽体、食能果腹,就不知道已经有了多少自然之福。所以,闲来无事,多念念这首《知足歌》,想必可消百病:
既知事劳苦,闲着便是福。
既知病厄苦,无病便是福。
既知患难苦,平安便是福。
既知死来苦,活着便是福。
南怀瑾
真正的智慧到了最后,无所谓智慧不智慧,用世俗道理说,最聪明的人是最平凡的人,看起来最平凡最笨的人,却有上上智。一般人觉得自己聪明的,其实是笨人。什么理由?因为他不肯平凡;真能够平凡,就是最高明的人。
人生云水过,没有什么非得到不可
第一次读这段话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点绕,但是读着读着就会发现其中的深意。这深意就是它说的并不仅仅在于它所提到的智慧不智慧,而是告诉我们很多事不一定是我们眼中看到的那样,不一定是我们认为的那样。
有些人觉得人生就是一场争夺战,不断努力不断获得,得到了便高兴,得不到便沮丧。其实未必如此。有些东西我们自认为如果得不到就会怎样怎样,但实际上假若没有得到,日子也还是照常过。比如,有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说一个家庭如果没有金钱作后盾,日子便不好过,可实际上那些贫穷中的夫妻也和有钱人一样拥有属于他们的幸福。所以,有些被我们视若珍宝的东西未必珍贵。
著名作家伊索,在年轻时曾经当过奴隶。有一天,他的主人要他准备一桌最珍贵的酒菜来款待一群赫赫有名的哲学家。可是,当伊索将菜品端上来时,主人发现满桌子都是各种动物的舌头。虽然做了各种修饰,但是一桌子的舌头宴让主人顿时火冒三丈,而在场的客人们也都议论纷纷。
就在这时,伊索谦恭有礼地解释说:“在座的各位贵宾都是知识渊博的哲学家,要想让大家了解各位的高深学问,非舌头莫属。所以,我想再没有什么比舌头更适合各位了。”
哲学家们听了他的解释,也觉得颇有道理,于是饶有兴趣地吃了起来。
过了两天,主人有一帮关系不怎么样的朋友要来拜访,虽然不情愿但也必须要招待。于是,主人要求伊索准备一桌最不好的菜来招待他们。谁知,伊索又准备了一桌子舌头宴。主人怒气冲冲地跑到厨房,向伊索兴师问罪:“上次你说舌头是最好的菜,现在你为什么要用它们来招待这些人?难道它又变成最不好的菜了吗?”
“是的。”伊索镇静地说,“祸从口出,舌头常常会为我们带来不幸,所以它也是最不好的东西。”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面对不同的对象或环境,最好的也能变成最坏的。那么,我们整日里处心积虑想要得到的那些东西一定很好吗?我们真的非得到不可吗?
有一位商人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家财万贯,但是他仍然不满足,他想要成为全县最有钱的人,而且是非要不可。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在所有人面前扬眉吐气了。于是,他四处扩张自己的买卖。慢慢地,他的财富越来越多,但是他却越来越不痛快。于是,他去请教一位年老的禅师。
商人向禅师问:“师父,为何我马上就要成为最有钱的人了,却越来越不高兴了呢?”
禅师问道:“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
商人如实回答说:“我一天到晚要和人谈生意,要看管粮店、服装店,还有脂粉店,虽然辛苦,但是我的愿望就要达到了。唉,可是师父,我觉得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