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未知而教
你的学习“投资”产生“回报”了吗?
也许,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你们为什么而学习?”
当四年级的学生、高二的学生或大学新生反问“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时,他们的疑惑显而易见。学生们并没有看到眼前的学习所具有的实际意义,至少是没看到对他们自身而言所具有的意义。他们希望看到今天学习的知识是未来所需要的,或者能够明显地有助于他们过上理想的生活。他们期待了解的,用商业术语来说,似乎是投资回报率(ROI),不仅是金融投资的ROI,还是可以泛化到各种不同领域的ROI,例如,在专业技术、社交活动、家庭生活、艺术活动以及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投入所能带来的回报。
有时,学生们的猜疑会走入误区,他们只关注某些知识在本周、本月是否有用,而忽略了这些知识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大有裨益。但有时,学生们的这类疑惑却可能是正确的。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中曾表达过类似的隐忧:“只有在教育中,知识主要指一堆远离行动的信息,而在农民、水手、商人、医生和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生活中,知识却从来不会远离行动。”学生们很容易产生怀疑并认为,细胞有丝分裂的复杂步骤(细胞无性分裂的过程)、义和团运动(18世纪晚期,中国民间发起的抵抗西方侵略的运动)的细节、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等知识,在他们理想的生活中并没有太大意义,甚至根本用不上。
“对学习者的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句话十分中肯,但太过拗口。所以,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概括之,即生活价值(lifeworthy)。
普及性教育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代代相传
什么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这是一个宽泛的性质判断,特别是年幼的学生们还不具备良好的条件来判断。学生们此前的抱怨或疑惑在当时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在宏观的教育范围内,“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这个问题无疑是恰当的。在我们的教育内容中,每隔多久介绍一项特定的新事实、新见解、新技能?这些内容有什么重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内容的外延、内涵和意义是否会有所改变——或者,直接被我们遗忘?
当教师们拓展教育的边界、探索此前提及的6大超越时,他们便表现出了对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的关注。他们预见到,比传统课程更宽泛的新课程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们过上他们理想的生活。
事实上,在教育中关注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向来是人之为人的核心要义。英国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在《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Maps of Time)一书中撰写“大历史”(从宇宙大爆炸开始,逐渐发展到人类出现、 早期公民社会、现代社会的历史)的相关内容时,将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进行了比较。例如,黑猩猩等种群,虽然在某些方面十分聪明,但在本质上看,它们如今的生活方式与100万年前并无二致。如果做一个有趣的估量,在太阳投射到地球上的总体能量流中,估算黑猩猩吸收了多少能量,那么你会发现,每只黑猩猩占用的能量自始至终是基本相同的。
人类则完全不同。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与10万年前、甚至与500年前都大相径庭。每一个人及其各种活动所耗费的平均能量(包括电量、热量、需要消耗能量来生产的物品)都比我们祖先所消耗的能量高出若干个数量级。这可谓一项兼具消极面的成就:我们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后果未知的影响。
这是为何?因为人类拥有发达的大脑?当然。因为人类拥有言语能力?的确如此。因为人类获得了书写的能力?绝对是这样!但是,最核心的,正如克里斯蒂安极力证实的,是因为人类的集体性学习,换句话说,是因为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也即广义的教育)使得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它让知识在一代代人之间得以分享、积累和延伸,也让如今的人们能够在星巴克享用一杯用产自大洋彼岸的咖啡豆烹制的咖啡。即使经过更深入的研究,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黑猩猩以及其他许多动物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它们几乎不会有这种集体性学习。
广义教育下的知识应在学习者未来的生活中更具有生活价值,否则,它就只会裹挟着学习者一同走向灭亡。早期的教育形式,例如,在狩猎-采集模式下年轻人跟在有经验的长者身边亦步亦趋、罗马精英教育的私人导师制、中世纪行会中的学徒实践制等,都在探寻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利用集体学习获得更高的回报。尽管我们不断抱怨教育的效果并不让人满意,但即便以过去几年的标准来看,当今的教育体系所涉及的范围仍达到了惊人的广度。无论是学生、教师、家长、规划者、政策制定者还是课程资源开发者,只要参与了教育活动,就是参与了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过程。
尴尬的“应当知道的好知识”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看到,如今正规的传统教育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前面那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呢”)重新被提了出来。同时,在常规的课程中,大量事实、观点所具有的生活价值参差不齐。似乎,我们并没有对此深思熟虑。
人们可能会这样漫不经心地回应:“了解这些内容都很好呀!毕竟,人们把它们编入教科书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大部分教育活动都强调短期成就,如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等,不太关注长期回报。
还有一些传统教育者会反驳:“课程中的这些知识是理解世界的基础;如科学、历史、数学、文学等。”这种说辞无疑比上面的说法要好些。当然,这些内容也可能是某个学科或专业的核心所在,但若它们在大多数学习者理想的生活中并没有明显的作用呢?是否真正值得学习?
这取决于如何定义“值得”。或许有的知识应该知道,或者其本身具有学习价值,但它们也早已为大众所知,根本不用费心深究。我们的大脑只会保存那些在生活中有可能用到的知识,如个人生活、艺术、社交活动中的知识。
未来智慧洞察
长期不用的知识渐渐会被大脑遗忘,它们逐渐会消失,无论知识本身具有多么重要的内在价值,只要它被大脑遗忘,就不可能再具有生活价值。也许,我们应当超越对“应当知道的好知识”的预设。只有当实际场合需要某种知识并且使之生动有效、容易获得时,我们才能说这类知识是好的、应当学习的。简言之,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
你学过的哪些知识,今天的生活还用得上
小测试
从小学到高中,你学到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有用?
你可能会觉得,花上一分钟写出两三种内容或技能,还挺有意思的。但是,可别让自己太轻松了,得把基本的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排除在外。当然,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它们的确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但在这里,这些基本能力并不在这个问题的范围之内。
从教育的另一极来看,我们还得排除具体的专业知识。在这里,我想起了盖瑞·拉尔森(Gary Larson)的一幅漫画——手术进行中,一名外科医生无意中说出了心底的疑问:“心脏到底有几房几室?”很显然,具体的专业学习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也是具有生活价值的。所以,我们不但要排除最基本的技能,还要排除专业知识。现在再来回答:从小学到高中,你学到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有用?
回答这个问题,相当于探寻那些在我们的个人经验中已经对以往的“投资”产生了“回报”的知识。在过去几年里,我曾经随意地向数十个人提过这个问题。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常常会给出一些令人兴奋的,甚至具有启迪意义的答案。下面是我最中意的几个例子。
学习的智慧
有人提到了“法国大革命”,这可以算是最让我意外的答案了,因为我的学生们在学习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时,几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表现。但这个人却评论道:“通过了解法国大革命,我理解了各种世界争端的普遍规律,例如,缺少自由、贫穷、赋税过重、经济疲软、宗教与世俗政权斗争或社会不公等因素是如何成为战争导火索的。”显然,对于这位学习者而言,法国大革命不仅仅只是一堆繁杂的事实,更提供了一种看待事物的透镜,由此,他能够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争端和冲突。所以,对他来说,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具有生活价值的。
有人说道:“认识能源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不仅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很有用,如选择何种交通工具或者选择购买哪种商品;而且,在政策制定、社会交往和生活哲学方面也非常有用。”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有着令人担忧的生态问题,但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把地球的困境放在心上,这还需要打个问号。而这个人很显然做到了这一点,教育对他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了影响。
人们提到了对自己而言十分重要的各种知识,从历史观点到对生态环境的担忧,再到政治责任、领导技能,数不胜数。
学习的智慧
有人这样说:“在我迄今为止的人生中,音乐和表演艺术已经成了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课、表演、比赛,都与之密切相关。这些经验和学习是我在传统教育之外的一个出口,让我学会了自律,获得了一些分析技能,形成了专注力和表达能力。不仅如此,参加舞蹈活动和音乐活动也让我有机会与他人交流互动,并且拥有了合作能力、有效倾听的能力以及领导力。这些能力在任何组织中都是必需的,无论是合唱队、舞蹈团还是非营利性艺术组织。我充分利用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将其运用于商业机构、学校以及我涉足的所有机构中。”
当然,这些例子凸显了特定个人的经验。或许,其他学生虽然有类似的受教育经历,但却没有做到像例子中的这些人一样。然而,重要的是,学习法国大革命、关注生态问题或者从事艺术活动本身就带有了一种可能性,即能够提供长久保存的、对个人生活有用的知识。
另外,仔细分析这些例子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学习者在总结学习经验的重要价值时,都超越了显而易见的层面,进而拓展到世界的其他方面,或者上升到他们的个人信念和个人行为的层面。
没有什么生活价值的“二次方程”
二次方程,《代数》第一册中常见的传统学习内容,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我曾在世界各地对不同的人群提出过下面的问题。
小测试
问题1: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在进入大学之前曾经学过二次方程?(此时,几乎所有人都会举手。你呢?)
问题2:过去10年内,有多少人使用过二次方程?(此时,可能只有5%~10%的人举手。你呢?)
问题3:过去10年内,有多少人在学校以外的地方使用过二次方程?如果你是在教育机构内使用二次方程,那么,请不要举手。(现在,仅仅有两三个人还举着手。 你会仍然举着手吗?)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人都学过二次方程,但只有相对较少的人在日后的生活中使用过二次方程,而几乎没有人会在教育之外的场合使用它。二次方程,这个内容之所以在学校教育中长存,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下一代教师学会它、并继续传授它。它却没有什么现实的生活价值!
看到这里,有的数学老师可能会勃然大怒。他们将这样的小测试看作是对他们奉献精神和辛勤工作的挑衅。我完全理解这种反应。毕竟,大部分数学教师并没有亲自编写《代数》第一册的课程内容。而且,二次方程大概也算是构成数学理解力的金字塔模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内心来说,对于二次方程,我并没有任何个人偏见,事实上,我很喜欢二次方程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学知识。我获得的所有学术学位都与数学有关,即使后来换了专业,涉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育学之后,仍然如此。
但是,如果让我来回答上面的几个问题,那么,答案是:至少在过去10年里,我从来没有使用过二次方程。
实用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
“当然,”任何人都可能谨慎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生活价值确实非常重要,但是,在有价值的学习中,它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这样的,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讨论的要点:对大部分人而言、在大部分时候,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是什么。
如何看待技术性知识?
你可能会觉得,我们并不愿意轻率地把二次方程丢弃到“不太具有生活价值”的废物箱里,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立志于从事技术行业的学生们需要学习二次方程。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学科领域都有一些特定的主题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总是有许多人为这些主题辩护。
某种程度上看,是这样的。如果学习者希望学习技术,那么对相应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就很重要。问题是,我们需要理解哪一种技术性知识呢?任何一门学科都包含了无数的技术性知识,但传统教育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为这些知识分配课时。实际上,选择技术方向的学生之后会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他们需要了解的知识;而且,我们也无法在刚开始就知道谁会选择哪个学习方向。在高等教育阶段之前,我们不能仅仅由于某项知识可能以后在技术方面具有重要性就为之浪费大量的注意力,除非它具有生活价值。
类似于二次方程,基础的数理统计与概率也是一项技术性知识。
小测试
在过去10年里,你是否运用过一些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去年呢?上个月呢?
对这3个问题,你很有可能给出3个肯定的答案。在阅读报刊、决定使用哪种保险、投资股票或选择治疗方案时,我们经常会发现统计与概率知识在其中的作用。可以说,统计与概率是数学知识中一个既有趣又颇具挑战性的领域,它的技术含量与二次方程相差无几。也许,我们应该少花些精力来学习二次方程,而在统计与概率这类内容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并以此为契机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思维。面对这样的选择,才是真正地面对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所带来的挑战。
如何看待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
你可能会申辩说,学习二次方程的真正目的是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巩固数学思维的严密性,许多数学老师就曾经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数学思维的确是一种十分有用、迷人的工具,而且它也能够提供一些与本学科内容和形式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学习者选择最终专业。其他学科的情况也类似于此。当然,我们平时教授二次方程的方法太过呆板了,可以考虑采取更加丰富的教学方式。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这样的。事实上,本书第6章还将重点阐述学习具有不同学科特点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这也是一项具有根本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学习任务。
但是,我们为何不双管齐下,在设置课程时,安排既有可能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也有可能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内容?例如,教授更多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借助这类内容以及其他比二次方程更能够带来广泛回报的内容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思维。此外,如果要说严谨性的话,统计与概率也并非宽泛而不严密的内容,事实上,统计与概率也可以要多严谨就多严谨。
如何看待学科素养?
你可能会认为,二次方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数学学科素养的组成部分,对我们在广义上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它是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成为良好公民的基础。
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的。我绝不主张在课程设置中完全取消二次方程。但是,更多时候,只需要提及二次方程即可,不必强调运算层面的要求。或许,二次方程是一种值得了解的数学概念,学生只需要形成“二次方程是什么”的一般认识,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和意义”,以及“在哪里可以找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就足够了,不必再花费几周的时间来画图、做因式分解、层层推导,等等。
如何看待某些学生对特定学习内容的热爱?
你可能会发现,有的学习者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充满了热情。难道他们不应该有机会学习自己热爱的东西,培养一项可能为之奉献终生的事业(职业或者以其他方式体现出所热爱的东西的重要意义,例如,艺术之于业余艺术爱好者)?难道就不能有人真的喜欢二次方程吗?好吧,我就很喜欢二次方程,并且一有机会学习二次方程,我就感到很开心。
我们在对教育进行规划时,应当力图挖掘学习者的兴趣所在,并且让他们有机会发展这类学习热情,包括对于技术性知识的兴趣。例如,可以通过选修课或者小组学习、在线学习模块、社区教师指导等方式来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机会。
但基础课程不能由学习者的个人兴趣所决定。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可能具有生活价值,并尽量围绕这些学习内容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学生的个人爱好提供空间。
如何看待一些重要的考试要求?
你可能会抱怨说,一些重要的考试包括大学入学考试都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传统的课程内容。无论理想多么美好,我们仍然深陷在现实的泥沼中。
事实确实如此,目前我们只能向现实妥协。但是,我也知道有许多学校既满足了现实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探索什么样的知识值得学习等新理念。我们可以通过明确教育目标、重新商讨教育重点来改变现状。这也正是本书最终希望引发的变革。倘若没有人支持,这个目标就很难实现。而且,如果我们只是因为“木已成舟的事实”便轻易地放弃,顺应毫无建树的现实,那就太可笑了。
第三类接触,让更多知识在生活中有价值
让我们回忆一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经典电影《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这部电影的名字来源于人类与外星人不同层次的接触。第一类接触,人类只是看到了外星飞船;第二类接触,人类发现了外星人遗留在周围环境中的证据;第三类接触,人类直接看见、并与外星人有了面对面交流。这三类不同的接触层次非常适合用来概括二次方程的问题。我们知道二次方程的存在,偶尔可能会碰到二次方程或发现它存在过的痕迹,但几乎从来没有真正地运用它——我们和它没有第三类接触。
现在,请让我提出这个问题:在传统的课程里,有多少知识模块能够不同于二次方程?又有多少内容真正引发了重要的“第三类接触”?虽然我没有精确的研究数据,但是,可以推测,这类知识所占的比例肯定很低。为了上课、为了考试,学生必须学习在其今后的生活中可能没有价值的大量知识——这些知识或许不会在他们的生活中再次出现或发挥作用。
未来智慧洞察
掌握很多知识固然很好,但要谨记,知识也是用进废退的,所以,今天的学生不可能在1年或10年以后掌握一切知识。而且,最关键的一点类似于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概念。在做决定时,机会成本是一个根本要素:当我们选择采取某个行动时,同时也放弃了其他原本可能产生利益的行动。选择某条途径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损失了被放弃的那些途径可能会带来的利益。所以,无论是面对二次方程还是其他任何知识,我们都必须扪心自问“学生真正能够从中学到什么”,而不是“理解这些知识本身是否有益”。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记住,前景并非暗淡无望。想一想前面说过的一些例子,关于贫困、赋税过重、经济疲软的想法(如法国大革命的例子),就体现出了学习者对于历史知识的充分的“第三类接触”;关于能源、气候变化观点的例子也是如此;由舞蹈和音乐中获得一般技能和思维方式的例子亦然。
此外,可能会令你感到惊讶的是:如果以恰当的方式来学习二次方程,或许也有可能产生更多的“第三类接触”。我将在稍后的章节中具体阐述。
决定教什么,重新构想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在对教育进行构想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尝试设想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中哪些对学生的生活有价值。这项活动体现出了人类作为集体学习者的关键特质。 但同时,决策者们、家长们、学科专家们、教师们以及其他人们在塑造教育时,却往往会忽略这项活动。所以,我们需要以一种明智的方式,从对学习的投资中获得更多回报;我们需要找到此前那个自负问题的更好答案;我们还需要更多地关注6大超越。
不要天真地以为预测出哪些知识在将来会有生活价值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我们也不能假定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虽然我们要解答的只是普遍性的问题,但实际的决定会由于学习者的性格特点、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所以,预测是很难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梳理出一些大致的走向,并在建构教育活动时运用之。可以说,一门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所带来的挑战并非确定无疑,而是像人生赌场中的一次博弈,充满了不确定性。
决定教什么知识,这往往会在不同层面上受到社会各界的影响:各类教育部门、学校领导、教材出版商、教材编撰者、学科领域的专家组、家长权益会、特殊利益小组、据实际背景不同而拥有不同自主权的教师,甚至学生自己。当然,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剥夺这些不同主体作出决策的权利。
未来智慧洞察
我们希望能够为这些决策者们提供一些信息,鼓励大家更认真、更严谨并充满创造性地去设想什么样的学习才更重要。例如,家长可以思考这样一些可能性:我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他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这些内容?我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教师或导师等也可以思考如下问题:我负责教的学生应该了解什么?所了解的这些内容是否能够在他们的生活中持久有效,拓展、丰富他们的生活?教育政策制定者则应当认真回答这些问题:为了更好地生活,并且对社会有所贡献,孩子们必须学习些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将这类知识以一种实惠有效的、可以扩展延伸的方式融入到学校课程当中?
在追寻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时,我们必然会遇到一些有争议的、有价值取向的或政治倾向的问题。例如,在教授“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时,美国的某些地区和世界的其他地区就存在着各种争议。又如,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明显存在争论的历史教育方法:我们是希望恰如其分地解释本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同时谦虚地承认在发展过程中不幸地存在着一些倒退和挫折;还是希望进行更多严格的竞争性考试?年轻的学生们应当学习哪一种版本的历史呢?这也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马里奥·卡雷特罗(Mario Carretero)在《建构爱国主义》(Constructing Patriotism)一书中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面对民族、国家历史中这个敏感的问题,我的态度很明确:我们当然应该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加入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主题和观点。但是,持相反意见的人们也无需顾虑。开展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活动,并不需要对所有热门话题都来者不拒。有些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主题的确包含一些争议,但大部分主题并非如此,例如,与医疗保健相关的许多主题(除了堕胎、计划生育)、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除了对宗教的批判性思考)、生物圈(除了进化论),以及虽然有些枯燥但越来越有用的概率与统计学,等等。所以,我们可以设置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并且在大部分学内容中回避具有争议性的主题。虽然这样做可能会损失某些重要内容,但总比完全忽略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所造成的损失要小得多。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领域,本书提及的各种观点绝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但是,这些观点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开展深入的对话,把关于“什么知识值得学习”的思考从被人遗忘的幕后再次带到人前。或许,这些观点也将帮助我们重新评价传统教学内容的价值,并且在教育领域中,为普遍的理解和有效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提供更多空间。
我这样希望,也呼吁每一个人怀抱这样的希望,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当前,重新构想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对于我们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后代至关重要。为什么是现在呢?
为未知而教,以“未来智慧”的视角看待教育
“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的问题,在星期四一早的几何课上被一名十年级的学生提出,无论它有多么令人讨厌,在宏观背景下,它仍然是一个值得追问的好问题。在我们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这个问题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重点在于教授已知的知识、已经验证过的事实和已经确立的法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地区,当孩子们的生活和他们的父辈还十分相似时,这种教育曾经非常有效。但如今,我们已经不能再打赌说明天的生活会和昨天一模一样了。
未来智慧洞察
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由此来反映我们对将来可能发生什么事的推测,并且借以强调能够应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灵活知识。
当然,掌握教科书里的所有知识是非常诱人的,但我们还是希望对自己不太肯定的东西更谨慎一些。初步“了解”一些内容(如,无伴奏合唱、胆固醇、受精卵),这是教育的一个神圣使命,并且在今天仍然至关重要。我们也希望不同年龄的学习者都能够掌握很多知识,包括诸如1066年和1492年之类的年份及其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自然科学领域的各种法则(欧姆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原子结构);政治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凯撒大帝、孔子、居里夫人等);不同政体及其体制机制(民主、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独裁);著名的文学作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李白的作品);实用性知识(办公室管理、家庭记账、园艺);个人卫生保健(基本的环境卫生、胆固醇问题、运动);花边新闻(亨利八世的妻妾们),等等。
然而,当今世界似乎不太欢迎只停留在“熟悉、了解”水平上的百科全书式教育。堆砌教科书里的大量信息,这种定位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因为学习者即将面对的世界是灵活多变的,兼具未知与已知。
人们常常说,当今世界变化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因此,教育最好能够帮助学习者为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而做好准备。事实上,我不太确定世界变化的速度是否真的前所未有。今天的变革所引发的狂热之情、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变革对人们的迁徙和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真的能够超越工业革命的巅峰时期吗?我们怎么可能精确地测量变化的速度,然后再宣称某个时代的变化比另一个时代更快呢?当然,世界的确是在快速地变化着,而区别就在于变化的性质和特点。
日渐发达的沟通技术和交通系统正将整个世界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这种趋势由来已久,从罗马的公路系统到横跨大西洋的船队,都致力于联通世界。而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节点,沟通与交流几乎在一瞬间就能实现,人们到某个繁华地区也只需花费几个小时而已。随着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越来越“近”,有时就会产生文化或经济方面的摩擦,这些摩擦偶尔会发展到可怕的境地。举个存在争议的例子。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曾经描述了西方与其他常见族群(如伊斯兰民族、非洲民族、有儒家传统的民族)之间可能存在(按照他的看法)的文明冲突。撇开这个灾难预言家的种种言论不谈,一些落后国家确实在不断奋争,希望像世界强国那样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并且得到优裕的物质条件,哪怕他们的努力会对一流国家产生威胁也在所不辞。此外,地球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就像流行歌手保罗·西蒙(Paul Simon)所唱的“地球表面已人山人海”,全球变暖和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但同时,世界范围内的音乐、艺术交流、经济协同合作和学术合作正繁荣发展。
分析如今的职场和职业角色会发现,“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后,各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都出现了明显的转型,从资源依赖型经济(如农业、矿业)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进而转变为服务型和信息型经济。那么,要想有效地参与其中,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育,这也是理查德·默南(Richard Murnane)和弗兰克·利维(Frank Levy)在探索和分析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职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时强调的要点。人口统计学信息显示,与相对不太需要特定技能的职业和低薪职业相比,与要求有效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职业相比,蓝领阶层的职业都存在着逐渐被削弱的倾向。因此,为了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们需要超越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的教育。
同时,生物学研究在分析了生命的根本动力机制之后指出,人类的寿命有望延长约50年。这样的话,如果人人都能活得更久,假如可以活到150岁,那么,从幼儿园到12年级或者到16年级的教育意义何在?未来,“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将更加普遍,而周期性的正规学习以及过程丰富的职业学习也将会更加普及。
如果就此认为我们只需要教授学生一系列经典的已知内容就够了,那就太目光短浅了,因为无论再怎么精心挑选,已知的内容都有其局限性。另外,我们也要忏悔过去对待潘多拉之好奇心的态度。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是培养学生对“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里面内容的好奇心。我们需要更大胆的教育任务,姑且将其称作“为未知而教”(educating for the unknown)吧!这种说法似乎具有矛盾性。我们怎么可能充分地认识未知并且为未知而教呢?
退一步想,这个挑战似乎可以解决。虽然我们不知道10年后、4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但是却可以预测!让我们回忆一下此前提到的那些知识投入得到良好回报的例子:法国大革命一例中出现的贫困和过度征税问题,如果20年后就从世界上销声匿迹,那该有多么不可思议啊!同样,生态平衡、淡水资源、国际旅行造成的流行疾病威胁等问题在若干年后仍然有可能非常突出。而且,在一个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的时代,除了具体的预测能力,各种综合能力也十分重要,例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未来智慧洞察
为未知而教,这不是一个无从解决的矛盾,而是一项振奋人心的诱人任务。为未知而教不是知难而退,相反,它支持积极的学习,进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它支持我们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重新构想教育
谈到这里,我已经简要地阐述了本书即将展现的一些观点。一旦我们意识到传统的课程并不具有生活价值,我们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如果不认真看待这个问题,会怎样呢?第1章将讨论这一谜题,探究3种学习议题:学业成就、信息、专业知识。每一种学习议题都有其价值,但3种学习议题都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这个问题束之高阁、置之不理。
那么,什么内容具有生活价值?哪些知识最有可能在学习者理想的生活中有所回报?第2章将介绍“全局性理解”,即可能出现在形形色色的课程中,能够为学习者的思考和行动提供信息的广泛理解。前文所述的3个与良好的知识成果有关的例子(法国大革命等例)都属于全局性理解。第3章将探讨开放性问题,这是对全局性理解的进一步探究。开放性问题既能够带来全局性理解,也可以有所超越,激发更进一步的探究。
尽管本书的重心是内容而非过程,也就是说,关注什么知识值得学习,而非如何有效地学习这些知识,但是,过程不容忽视。如果没有适宜的教学过程,那么,原本应当具有生活价值的内容在实践中仍然不能为生活做好准备——既无法在恰当的场合发挥作用,也无助于认识世界。第4章将探讨能够令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在学习者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教学。
在此基础上,接下来几章将探讨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全局性理解、各学科的思维方式特征、如何在考虑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的前提下组织安排各学年课程,以及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所处的地位。
结语部分是对“如何更深入地思考值得学习的内容”以及“如何作出更好的选择,从而实现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等问题的总结。这一部分还将描绘一幅伟大的畅想图:教授知识,通达智慧。
为了记录各章的主要观点,每一章的结尾都设有“重新构想教育”部分,通过4类探索问题来回顾章节的进展。这些问题汇总起来,就是对“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所处地位的积极探讨。任何一位关心教育的教师、家长、学生、校领导,甚至政府官员都应当参与这场讨论。这4类探索问题是:
●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
●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