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做人就该有所“味”(3)
孝悌之道莫相忘
《家语·弟子行》中说:“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季老一生颠沛流离,在故乡只待了6年,6岁以后就背井离乡开始了求学漂泊历程,纵观他的一生,真正在家的时候很少,与家人相处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尽管他与家人聚少离多,但对家人的爱丝毫没有减少,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母亲、婶母、妻子等亲人,字里行间中可看出浓浓的爱意。尤其是对他的母亲,每每想到她,季老总会难以抑制心中的悲恸。他曾说:“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季老的母亲出身贫寒,娘家姓赵,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活了一辈子也不识字,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季老只有6岁以前是同母亲朝夕相处的,母子二人的感情很深。那时候他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然而,季家浓厚的传统观念却认为,一定要光耀门楣,于是家人决定将季羡林培养成人。就这样,6岁季羡林不得已离开了母亲,被送到济南的叔叔家,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从那以后,季羡林与母亲只有两次短暂的会面,又都是由于回家奔丧,而第二次正是奔他母亲的丧。当时他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急匆匆地赶回老家时,母亲已经躺在了棺材里,他甚至连母亲的遗容都没有见上一面。“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这段话里包含了季老深深的无奈和愧疚,他无时无刻不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学有所成之后回家奉养母亲,然而造化弄人,这个夙愿终未实现。季羡林说:“这是我心灵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愈我这个创伤的。我一生走遍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人生最大的无奈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尽管季老一生成就斐然,然而比之那些得享天伦之乐的人们,这注定是他一生中最无可奈何的恨事。大学的一堂选修课上,教授没有像往常一样急于讲课,而是给每个人发了一张调查问卷,问卷发下来,上面只有两道题。第一题:他很爱她。她有漂亮的瓜子脸,弯弯的柳叶眉,皮肤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了几道大大的、丑陋的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A.他一定会B.他一定不会C.他可能会第二题: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精英,儒雅而又沉稳,成就卓然。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A.她一定会B.她一定不会C.她可能会不一会儿,大家就做好了。问卷收上来之后,教授一统计,发现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第二题则有30%的同学选了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这两道题时,你们是不是在潜意识里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是啊。”同学们答得很整齐。“可是,题目本身并没有说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教授颇有深意地看着大家说,“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看看结果如何?”问卷再次发到同学们的手中,教室里忽然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青的面孔变得凝重而深沉。过了几分钟,问卷被收上来,教授再一统计,两道题大家都100%地选了A。教授的语调变得深沉而动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是啊,父母之爱永远是世界上最无私、最高尚的爱,在季老心中,除了母亲,另一位永远活在他心中的长辈就是一直被他称为老祖的婶母。这位婶母是季老的叔父的续弦夫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小就学会了治病。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婚事,年近40才嫁给季老的叔父做续弦。季老对这位婶母非常尊敬,感念婶母对这个家的无私付出,他经常说:“如果没有老祖,我们的家早就完了,我回到家里来也恐怕只能看到一座空房,妻离子散,叔父归天。”季老是极重感情的人,婶母的所作所为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叔父去世后,季老把妻子和婶母一同接到了北京,三人一起生活了将近30年,家里一直温馨和睦,婶母对晚年生活非常满意知足,她经常告诉别人:“这一家子都是很孝顺的。”《论语·里仁》中有句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意思是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不管你走多远,都要记得父母的那份牵挂。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是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几千年来,上自圣贤,下至庶人对孝道都十分重视。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准则之一,它不仅是尊重父母的表现,更是一个人是否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体现。时至今日,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状况,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问题提出了新课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季老认为,在时代变革中,孝的概念的确已经淡化了,他告诫我们说:“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来吗?这对我们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
尾巴不要翘得太高
季老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对此,季老在他的《病榻杂记》中谦虚地说:“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季老的一生学问精深,成就显著,但从未因此而有过自满。就拿写文章来说,他从不认为“文章是自己的好”。他说自己真正满意的学术论文并不多,文学作品方面自己满意的也屈指可数。他曾写过一篇《满招损,谦受益》的散文,在文中阐发了自己的人生观。他说:“在当今中国的学坛上,自视甚高者,所在皆是,而真正虚怀若谷者,则绝无仅有。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有不少年轻的学者,写过几篇论文,出过几册专著,就傲气凌人。这不利于他们的进步,也不利于中国学术前途的发展。”他因此而认为“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老话适用于一切工作的人,时常告诫人们尾巴不要翘太高,“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朱熹说过:“什么事都要谦恭,不能仗势凌人,自取耻辱。”王阳明也曾说:“士人的最大毛病,就是一个傲字。傲就会失去大众,就会失去自己。傲的反面就是谦,谦是傲的对症良药。不但外貌要恭敬谦逊,心中更要敬让。常常要看到自己的不对之处,就能虚己受人。尧舜之所以称为圣人,就是谦到了至诚的境地,也就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所以真正的君子,就是要虚怀若谷、谦虚内敛,这是有德之人的基本素质。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可以说是克己复礼的典范,他谦和有礼的故事广为流传。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虽然学识渊博,但做人谦和有礼,并且从不自满。他与老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有一次,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邑去朝拜天子。当时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史,为了向老子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孔子便与宫敬叔同去洛邑。到达的第二天,孔子便急于前去拜望老子。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的笔出迎。见老子从大门里走出来,孔子立刻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以弟子礼拜见老子。进门后,孔子又拜了一次才坐下。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来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谦虚诚恳,便告诉孔子说:“我听说‘富贵者赠送人以财物,仁人者赠送人以格言’。我不是富贵之人,但窃冒了‘仁人’的称号,所以我只有赠送你以嘉言,就是‘一个原本聪明深邃的人之所以会走近于死亡者,是因为他喜好议论别人的是非;一个原本博辨广大的人,所以危害其本身者,就是因为他喜好揭发别人的罪过。为人不要只知有己,为人臣者也不要只知有己’。”孔子听后连连点头,受益匪浅。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讲老子的学识。孔子回味地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足见孔子在做学问上的谦虚,在一生中,他曾向不同的人请教他们各自所擅长的东西,他向郯子学礼,向苌弘问乐,向师襄学琴,就连7岁的项橐,孔子也弯下腰来向其请教问题。谦虚者永远不会自我满足,即使自己已经学富五车,仍然可以做到“不耻下问”,可见,做人贵在谦虚有礼。季老传承了孔子这种治学态度,他说:“如果一个学者,不管是年轻的,还是中年的、老年的,觉得自己的学问已经够大了,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了,他就不会再有进步。事实上,不管你搞哪一门学问,绝不会有搞得完全彻底一点问题也不留的。”因此,可以说虚心不自满的态度会使一个人永远把自己置于学习的位置上,要时刻牢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低调做人才是真。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一种修养、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个现代人必需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