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避开的26个心灵陷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行事避免草率,世上没有后悔药

爱迪生谈起自己的做事原则时说:“有很多我本来觉得对的事情,经过实地试验之后,往往会发现很多错误。所以,对任何事情,我都不敢太草率地下肯定的决定,而是要经过仔细衡量之后才做决断。”

生活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有些人在遇到事情时不加考虑,匆忙决定后又后悔不已,有时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可是,这世上根本没有后悔药,我们无法预知明天,所以许多事情的成败常常取决于我们是谨慎小心还是草率鲁莽。有些人之所以失败了,也许就是因为他们缺乏思考和准备,而那些头脑理智的人总是经过周密考虑后才采取行动,因而这样的人最容易成功。

一年后再行动

1899年,瑞典著名的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他的骆驼队在沙漠中艰难地行走了很多天,却没有一点收获,而他们的当务之急是找到水源,因为人和骆驼都坚持不了多久了。

他们走到一个低洼的地方,斯文·赫定发现那里好像隐藏着水源。人们准备挖坑的时候才想起来,他们带来的铁锹丢在了上一处休整的地点。于是,斯文·赫定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当地向导奥尔得克沿原路返回去找铁锹。

在奥尔得克第二天早晨返回的时候,他不仅带回了丢失的铁锹,还带来了一块很大的木雕。他对斯文·赫定说,这是他在回程途中的一个岔路口捡到的,那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木雕。

斯文·赫定研究后发现木雕上的图形非常漂亮、精致,他猜测木雕散落的地方一定大有文章。随行的人也对这块木雕感到好奇,他们都叫嚷着让奥尔得克赶紧带领人们赶到木雕散落的地点,但是,斯文·赫定却阻止了大家。大家补充了足够的淡水以后,斯文·赫定就带着骆驼队走出了沙漠,这次探险他们无功而返。

在第二年的3月,斯文·赫定决定再次去塔克拉玛干沙漠。他又找到奥尔得克,在他的带领下,斯文·赫定找到了一座佛塔和3间塌掉的建筑物,后来证实斯文·赫定发现的地方就是闻名世界的古楼兰王国的遗址。

当时,斯文·赫定带着这个发现回到瑞典后,在宴会上,一位公爵问他:“请问您上次既然已经发现了古楼兰王国遗址的蛛丝马迹,为什么在一年之后才有所行动呢?”

斯文·赫定回答:“假如把这次成功当成一篇好文章,那么它就应该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现在的宴会是我这篇文章的最好结尾,那么发现它的过程就是文章的主体,而无功而返的第一次就是开头了,要知道,那时我们的队伍人困马乏,物资短缺,如果再贸然前往,一定会遇到不可预知的危险。既然我的文章开头已经定好了,不如等到时机成熟后再另起一段,继续写文章的主体部分。”

斯文·赫定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计划地草率前进有时反而不如按兵不动,等有计划后再做这件事,因为草率的后果往往是我们难以估量的。

做事应谨慎求稳,切不可轻举妄动

战国初期,各国流行变法,魏国在文侯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到了魏惠王时,隐士鬼谷子的徒弟庞涓前去应征,因为他非常有军事头脑,所以被惠王委以重任。庞涓小试牛刀就打了几场胜仗,魏惠王非常高兴,就把全国的军事要务都交给庞涓处理了。

庞涓虽然本事不小,可是心术不正。他深知与他同出一门的孙膑比自己能力强,担心孙膑将来的名气压过自己,因此假意向魏惠王推荐孙膑。孙膑上任没多长时间,庞涓就在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

魏惠王听后就想除掉孙膑,此时庞涓又大卖人情,请求免孙膑一死,只在他脸上刻字,并剜掉他的膝骨。终于,齐国一位使臣访魏的时候悄悄把孙膑救出了魏国。

当时是明君齐威王当政,孙膑和他谈论兵法后,齐威王对他大加赏识。公元前353年,通过“围魏救赵”一战,庞涓得知孙膑还活着,而且自己率领的军队还被孙膑安排好的齐国军队伏击。

本来庞涓就对孙膑耿耿于怀,这次更是与之势不两立了。几年后,魏国攻打韩国,孙膑故伎重施又取魏都,庞涓赶到援助时齐国军队却又撤走了。庞涓一时着急,忘了上次兵败的教训,他率领军队直追齐军。在他赶到齐军阵地时,观察了一下齐军的营盘,发现他们做饭的炉灶足够10万人用。庞涓大吃一惊,可是他又不甘心就此退兵,于是仍然下令追击。没多久,庞涓的部队赶到了齐国军队第二次扎营的地方,他数了数炉灶,炉灶只够大约5万人用的。在他们追到齐军第三次扎营的地方时,庞涓发现炉灶只够2万余人用的。这时,庞涓感到自己要胜利了,因为这足以看出齐军士气低迷,几天的工夫就逃走了这么多人。

膨胀的自信心和强烈的复仇欲让庞涓激动不已,他命令军队抓紧时间追过去。追到马陵的时候,道路非常狭窄,此时的庞涓已经连最基本的兵家常识都忘记了,他只想着立刻赶上齐军杀掉孙膑,他们顾不上天色已晚冒险前进,直到先锋来报,前方道路被堵死了。庞涓走上前去一看,路边的树都被砍倒了,只剩下一棵最大的树没砍,庞涓拿过火把一看,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一行字。此时他才明白中计了,但他的命令还没发出,齐军就已经喊声大作,万箭齐发,魏军大败,庞涓在乱军中被活捉。这场战役使魏国损失了大量兵力,从此一蹶不振,后来竟然沦为任人宰割的小国。

孙膑的确是技高一筹的军事天才,他深知庞涓的心理,也了解庞涓有自以为是和骄傲冲动的性格,所以每天刻意减少炉灶的数目,以引诱庞涓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在树下火光亮起时,孙膑就知道庞涓到了,所以下令放箭,打败了魏军。由庞涓数炉灶这一点上看,他还是比较谨慎的人,可是他忘了对手也是军事天才,而他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且他居然没有做任何细致的推敲和思考,就盲目地指挥军队前进,因此难逃一败涂地的下场。由此可见,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谨慎求稳,切不可轻举妄动、率性而为。

莫被侥幸心理伤害

山上的一个村里住着两户人家,他们都要去镇上买东西。去镇上有两条路:一条稍远一些,要绕过一座大山,还要过一条小溪,来回大概需要走一天;另一条则比较近,只要过一条大河,再沿着山路往下走就可以很快到达镇上了,只是河面上的桥已经年久失修,没准哪天就会断裂,走在上面十分危险。这两家人都愿意走比较近的路,因为他们觉得一天才能打一个来回太费力气了,而且也耽误时间。

有一天,他们又一起下山了,正在他们想要过桥的时候,其中一个细心的人突然发现桥上出现了一点断裂的痕迹。于是他急忙拉住只顾向前走那个人说:“先别走,这座桥恐怕是用不了了,你看看这条裂痕,说不定一会儿就会断了呢,我们今天还是走远路吧。”另一个人虽然经过提醒也看到了桥上的裂痕,但仍有些迟疑地说:“我们都走到这里了,再回头岂不是太可惜了,过了这桥走不了多远就到镇上了,如果回头的话可要绕很远的路呢,我们还是赶快走吧,也许桥还能挺得住。”

见同伴那么倔犟,执意要过桥,这个人便不再说话,只是抢先走在了那个人的前面,并随手搬起一块比较重的石头向桥的裂痕处扔过去,腐朽的桥便应声断裂,随着河水漂走了。看上去那么大的一座桥,居然经不起一块石头的重量,同伴惊得半天没有说话,他十分庆幸自己没有走在桥上,同时又为自己的冒进感到惭愧。

在回去的路上,那个人感激地对邻居说:“刚才多亏你,不然的话,我可能已经葬身鱼腹了。你说,我当时怎么就那么倔呢?一心想的是回头太远了,根本就没想过桥真的垮了要怎么办。”另一个人说:“人们往往因为侥幸心理而忽略危险,其实只要认真观察,不盲目行事,发现危机并不难。”

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是这样,人们总习惯用侥幸心理来衡量对自己有利的事,而不看其危险的一面,或者有时事情做到一半,即使知道某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却由于某些原因不愿意从头来过,心存侥幸,这种心理导致人们做出草率的决定,也往往因为这个决定而使错误无法弥补。

善于忍耐,不冒进方能有所成就

李牧是赵国的大将,他深沉大度,尽心报国。当时他曾奉命在北方抵御匈奴。在他防守的时候,所在地的官吏都由他任免,百姓交纳的税收都归入他的军营,作为供养兵将的军资,赵王一律不过问,李牧可谓位高权重。

李牧带兵严格,认真地训练士卒射箭骑马的技术,并让他们留心远方烽火的消息,还派遣许多间谍到敌方探查动静,不过他也非常优待属下,每天都要杀好几只牛羊给士兵们享用,因此深得将士爱戴。但让人意外的是,如此忠心的李牧却严格命令:“如果匈奴进攻,就赶紧收拾好兵器回到城内把守,有哪个人私自出去攻击对方,定杀不赦。”

于是每次匈奴来犯,李牧都事先得到烽火的报警,然后妥当地退守要地,不与之正面开战。一连好几年,没有任何土地被匈奴夺走。

时间长了,匈奴人都觉得李牧是怯懦的人,因此对他毫不在意,甚至连赵国的士兵们也认为主帅胆小无能。赵王听说了此事,便遣使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没有改变以前的做事方式。赵王一怒之下就把李牧召了回来,派其他将领代替他的职位。

不到一年时间,匈奴再次前来进犯,赵兵皆出与之争战,但出战的结果多是失败,丧失了许多土地,边境百姓也无法正常安稳地生活。赵王见边事不利,便想请李牧回来统御北方。这时李牧已经称病在家,不愿出仕,无奈赵王强请硬求,非要他重任边将不可。李牧于是要求必须依照他以前的方法治军,才愿意奉命出马,赵王立刻就答应了。

重做将军的李牧命令手下的士兵遵循以前的做事方法,这让匈奴数年里一无所获,但他们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小怯懦。防守边塞的将士天天得到赏赐却不用打仗,他们都很希望能和匈奴一决死战,以作为对赏赐的回报。此时,李牧知道军心齐了,就挑选了十多万精兵,并让他们做好战斗的准备,然后把城中百姓养的牲畜都赶到城外去。

没多久,就有一小部分匈奴来犯,李牧先命数千人应战,然后假装不敌,故意败北回营。匈奴首领听说了,便率军大举侵边,这时李牧才率主力迎击,一鼓作气,歼灭了匈奴十多万人马,这让匈奴元气大伤。这时,他们才明白李牧的碌碌无为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假象。从那时起,匈奴人一听见李牧的名字,简直闻风丧胆,再也不敢来进犯了。

想成就大业的人,要有忍耐的精神,不应该被自己一时冲动的感情所左右,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就要分清远近大小和轻重缓急,在该舍的时候要忍痛割爱,在该忍耐的时候要从长计议,谨慎行事。

生存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

在一片美丽的草原里,住着一只野牛和一只野鹿,它们两个是好朋友,同住在一棵树下。草原虽然美丽,但当风吹过来的时候,大树的嫩枝经常被吹断,所以就常有树枝落在野牛和野鹿身上。经过几次之后,野鹿对此事渐渐感觉忍耐不了了,于是它打算搬到别处去。野牛倒是没什么感觉,它觉得风吹而使树枝折断其实就是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可是野鹿觉得一定有更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而这里简直太差劲了,它决定立刻就走。临走的时候野牛对野鹿说:“这棵大树能为我们遮风挡雨,还能提供给我们美味的果实,你怎么会想要搬到其他地方呢?”“不,我实在受不了了,你觉得这里好,那你就一辈子住在这里好了。”野鹿头也不回就走了。

野鹿走到了一个旷野,那里白天天气很热,晚上却又变得很冷,这时它又感觉忽冷忽热太难受了,于是,住了几天又觉得受不了了。当它再次要搬走的时候,又有一只路过的野牛说:“怎么?你要走了?这里其实很好,虽然天气差一点,可是没有虎狼出没,这里其实很安全。”另一只同行的野牛也对它说:“在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无论到哪里都可能有不高兴的事情发生,我觉得你还是安心住下来的好。”“不,这种忽冷忽热的天气我实在是受够了,我想一定有更适合我的地方,我还是继续找吧。”野鹿根本没考虑它们说的好处,只想到自己不适应这里,于是它又走了。

野鹿来到了一处翠绿的山坡上,这里天气和环境都很好,于是它决定在这里住下。住了几天后,它又觉得这里不是很理想,因为这里时常有凶猛的食肉动物出现,它每天都能听到它们的吼叫声,这让它心惊肉跳,不过它还是贪恋这里的好环境,所以勉强住了下来。就在一次出去觅食的时候,它被狮子抓走了,此时它才开始懊悔为什么当初没有听朋友的劝告。

如果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做严谨的思考,而是只凭自己一时的感觉做出决定的话,那么其结果往往是以后悔告终。生存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慎重思考和慢慢适应的过程,没有忍耐和努力,遇事就草率地做决定,最后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

箭在弦上,引而不发

某企业的情报科科长因提供了错误的市场信息,最终导致上司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对此,总经理完全可以把情报科科长撤职。

可是这位总经理并没有急着做出决定,他先理智地分析了一下这次失误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情报科科长自身不称职,不适合继续在这个位置上;另一种可能是马有失蹄,因为一时大意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假如这位科长的情况属于后者,那么把他撤职就会损失一个人才。而且这位总经理还进一步考虑到,现在还找不出一个更适合担任情报科科长职务的人,一旦把他撤掉将会影响正常的工作。

于是,总经理把情报科科长找来,告诉他自己将要对这一失误进行处理,可是具体怎样处理没有明确告之。事情就这样拖了下来。

在这段时间内,情报科科长为挽回失误造成的损失,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他多次为公司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为上司的决策做出了贡献,同时也用事实证明了他在这个位置上是称职的,上次的失误纯属意外。

没过多长时间,总经理就把情报科科长叫过去,说是对他的贡献本来准备给予奖励,可是由于上次的失误还没处理,所以将功抵过。这种处理的效果无疑是最好的,既没有影响正常的工作,又让情报科科长和其他职员心服口服。

在这件事中,总经理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但是他没有马上撤掉情报科科长,因为他考虑到没有适合的人选代替此人,同时他又通过一段时间的考查,证明了情报科科长的确是个人才,这就避免了仓促决策误伤贤才。

除此之外,他还等到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即情报科科长立功了,这时处理此事将让情报科科长打心底里感激总经理对自己的信任和关照,同时也没有姑息情报科科长的错误,实现了要处理情报科科长的诺言,无论对谁来说,这都是最好的结局。

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总经理处处主动,弯弓搭矢,引而不发。箭在弦上,则随时可发,而一旦过于草率地发出,后果也许会不可收拾。所以,“引而不发”也是一种处事的高招。

冷静是智慧的关键

一位动物学家正在研究动物心理,他养了几只猴子做实验。

动物学家在一个很高、口很窄的玻璃瓶里面放了几粒花生米。从玻璃瓶外面可以看到花生米在瓶底,之后动物学家把瓶子递到猴子手中。猴子瞬间就抢过玻璃瓶,乱摇了很久后才偶然摇出几粒花生米,猴子吃到花生米的时候很高兴。

这时,动物学家又在瓶子里放入了几粒花生米,并且教猴子把瓶子倒过来,这样花生米马上就会出来了。可是对他的每一次示范猴子都不理会,只要他把瓶子递到猴子那里,猴子就会乱摇一气,有时费了很大力气也摇不出花生米。换了几只猴子做试验,结果也一样。

猴子为什么不能接受动物学家的教导呢?其实猴子并不是很笨的动物,它完全可以学会人类的动作,不过那只是在没有食物诱惑的情况下。而现在它两只眼睛只盯着花生米看,一心想拿到瓶里面的食物,所以就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和理解了。

猴子想要拿到花生米,必须把视线转移到动物学家的手势和瓶子的倒转上才可以,而要转移视线,就必须先静下心,不为食欲所诱惑。可是猴子做不到,因为它想取得食物的心情太急切了。

由此可知智慧的一个要点就是冷静,人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当面对问题时,却往往会忽略这个道理,其实无论什么事,都应该先了解它,才能最终控制它。如果遇事不经过慎重的思虑就草率地做出决定,就会得到不尽如人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