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男孩独立要趁早——父母学会放手,男孩才有出息(3)
父亲听了之后,对儿子的行为表示了肯定,然后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只要爱家、关心家,把自己当做家里的主人,就会在家里找到应做的事情。”
孩子听了这番表扬与教导非常开心,后来在做家务劳动时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当然,要想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并不容易,孩子的表现并不是特别自觉,因此需要家长进行合理的引导。
孩子做家务往往是兴致所至,觉得新鲜,而若要长期干下去,孩子就会觉得腻了。
其实,使孩子真正自觉参与家务劳动的不是兴趣,而是责任感。责任感让孩子能够主动承担家务活,而承担家务活又会让孩子的责任感得到增强。同时,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家务劳动,能让孩子树立起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从小就干家务活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
孩子的责任感需要父母去唤醒,孩子的能力需要父母去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需要父母去激发。因此,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家务劳动教育孩子。例如,当孩子3岁时就可以让他们搬板凳、递用具,4~5岁时学会叠衣服、整理床铺。6岁的孩子教他们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如收拾饭桌、倒垃圾等。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还有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让孩子对家充满归属感。而若是油瓶子倒了都不知道扶一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有责任心。所以,家长必须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务,做好眼前点滴的小事,未来才有可能做好大事。
让男孩自己爬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孩子不慎摔倒在地,“哇哇”大哭,父母连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百般安慰。这样的情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因此也就不以为意。然而,大家却不知道,父母这种做法往往会使孩子走进成长道路上的三个误区。
第一,孩子摔倒了,家长马上去扶,孩子就会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反正摔倒了有爸爸妈妈呢,于是,他们便会不计后果地走路。
第二,这样做会让孩子从小就体会不到什么叫“挫败”,当他们真正遇到挫折时,则会表现出甚于常人的痛苦,以期待得到他人的怜惜。
第三,这可能会让孩子学会“要挟”父母,只要一哭闹,父母就会“屈服”。于是,他们就会产生这样一种心理:只要使用“手段”,任何目的都可以达到。
很显然,以上三种误区对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是不利的。对此,家长应该及早地进行纠正,当孩子摔倒的时候,别总是第一时间把孩子扶起来,而应该让他自己爬起来。
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说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面跟着跑的惊险镜头。美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培养孩子呢?因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得到锻炼,可以让孩子更快地成熟,不仅能锻炼孩子的体能,还能锻炼其心智。
剑桥男孩夏杨的母亲杨文在她的《和儿子一块成长》一书中这样写道:“夏杨小时候,有一次朋友之间家庭聚会,我无意听到夏杨在对一个跌倒了的小朋友说:‘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是你自己不小心嘛!对不对?’”
一个小小年纪的男孩,竟能以成年人的口气开导摔倒的同伴,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小男孩的心智确实要比同龄人成熟很多。那么,他的父母平时是怎样教育他的呢?
对此,夏杨的母亲在她的文章里有所记叙,她写道:“夏杨小时候摔倒了,只要我们确定他是安全的,一般我和他爸爸都会冷处理,告诉他:‘是你自己不小心,下次要注意了。’能自己站起来,就不去扶他。后来,在路上他摔倒了,我们就在旁边看着,他自己站起来之后也不哭,显示出自己很勇敢。”
男孩摔倒了,就应该让他自己爬起来,这不仅是坚强人格的锻炼,同时也是独立精神的锻炼。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高潮和低谷,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生没有永远的赢,也没有永远的输,而人的抗压能力往往是在失败中锻造出来的。”对男孩来说,经历的挫折越多,他就会越坚强、越有韧性,他独立面对的事情越多,心智也就越成熟。
有个高中优秀生考入了清华大学,但不久便退学了。原因是从小学到高中,他的生活方面完全由父母包办,上了大学,父母不在身边,他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扪心自问:这样的书虫纵有千万,又有何用?
每个人的路都需要自己来走,任何父母都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因此,让孩子学会自己去面对人生的风雨,才是最明智的教育。平时父母要“狠心”一点,适当的时候藏起一半的爱。孩子不顺心时要顺其自然,不要替孩子遮挡一切风雨,让他受不得半点委屈。只有让孩子在遇到的委屈中体验挫折的滋味,他才会慢慢地成熟,渐渐地学会独立。当孩子跌倒的时候,别急着去扶他,最好让他自己站起来,这样他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小男人的大人格
随着男孩慢慢地长大,他们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秘密和空间,他们渴望个人的一切都能得到大人的认可与尊重。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独立的人格。很多教育专家也认为,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教育。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孩子尤其是男孩往往不喜欢那些动辄便打骂他的父母,而喜欢那些尊重他的人格,但又不失权威的父母。
有个男孩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他向父母请示,他的爸爸考虑了一会儿,对他说:“这样吧,为了你的安全着想,你最好早一点回来。你知道家里的作息时间是晚上10点熄灯,你如果10点前能回家,是可以去的。”
这个爸爸的做法是很明智的,因为他知道,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已经有了个人的交际圈,自然也有权利决定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但是,从孩子的安全因素等方面考虑,又不能让孩子过分放纵自己的行为。这种回答既尊重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又不会使孩子超出纪律约束的范围,实在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仅仅局限于孩子的交际圈,还包括孩子的隐私。虽然男孩不像女孩那样心思细腻,有那么多小秘密,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就没有秘密。别看男孩大大咧咧,他们也有隐私,而且,他们也想保护自己的“秘密”。可是,偏偏有些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让男孩的心“很受伤”。
小云有一天上学时,走得太急,到了路上才想起作业本忘在了家里。于是,他急忙往家跑。当他掏出钥匙打开家门的时候,看到妈妈正从自己的房间里走出来,脸上带着不自然的表情。
小云走到自己的房门前,一推门就愣住了。只见书桌的几个抽屉全部敞开着,桌子上乱七八糟地堆着东西:日记本、玩具,还有平时同学送的一些礼物。
看到这样的情景,小云明白了。
他非常生气地质问妈妈:“你为什么翻我的抽屉?”
让他没想到的是,妈妈比他还生气:“怎么了?我当妈妈的,看看儿子的东西还不行吗?”
“可是,你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小云面红耳赤地说。
“我是你妈妈,看你的东西,还要你允许?好了,快去上学吧!”妈妈毫不在乎地对小云说。
小云不说话了,盯着妈妈看了好一会儿,才转身去了学校。放学回来后,小云给书桌的抽屉加了锁,就连日记本也都换成了带锁的。
在生活中,家长不尊重孩子隐私的现象并不在少数。在大人看来,这些都是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提。可对孩子来说,大人的这些行为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而且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其实,孩子有秘密,渴望保护自己的隐私是一件好事。这应该得到父母的支持与尊重。心理学家表示,儿童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孩子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智商高,主意多;少年期的孩子有秘密,则说明他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善思考,有独立见解,自尊心也在增强。所以,父母应该允许男孩有秘密,并为他有秘密感到高兴,而不是让孩子因为有秘密,心灵受到伤害。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完全不懂得“孩子也有独立人格”这回事,因此对男孩的隐私做不当的处理,结果酿成了很多悲剧:因为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男孩从此对父母不再信任;因为父母偷听自己打电话,男孩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因为父母不尊重男孩的隐私,他甚至开始怀疑人存在的价值……
人人都有隐私,人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世界,才能让他快乐地成长。
你越尊重孩子的隐私,你与孩子的距离也就越近。当你尊重孩子时,孩子才会尊重你,从而把你当成他的好朋友。这样,他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时候,才有可能与你交流。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给他足够的私人空间和权利。只有与小男子汉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男孩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尊重让男孩越来越成熟
在一个商店里,有个小男孩注视着一辆带铁轨的玩具小火车很久了。终于,他忍不住告诉爸爸,他很喜欢这辆火车。
爸爸听了男孩的话后,看了看玩具小火车,便对他说:“这火车太贵了,爸爸没那么多钱买,我们到别处去看看好吗?”
孩子想了想说:“那好吧,不过,我不想去看别的车了。爸爸,等你有了钱再帮我买,好不好?”
说着,小男孩就拉着爸爸的手走开了。
周围人看到这一幕后,都对这个小孩赞不绝口。有人便问男孩的爸爸:“你是如何让孩子这么懂事的呢?”
这位父亲微微一笑,回答:“其实也没什么。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之间就相互尊重,孩子对的,我尊重他的意见;孩子错了,我绝不会迁就他,会找理由说服他,要求他也尊重我。相互尊重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多好的习惯!依靠相互尊重的习惯,就可以使孩子变得懂事。这大概是很多家长没有想到的。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教育。事实也是如此,尊重孩子不仅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对此,家长不可不尊重。尤其是男孩,性格一般都比较倔犟,往往吃软不吃硬,如果父母动辄就打骂他,他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相反,对于那些尊重他人格的人,则会从心底接纳。
事实上,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能够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教导孩子,往往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能让孩子更加明白事理,变得成熟。当你持尊重的态度教育孩子时,不仅能让孩子学会尊重,更能让他接受你的教育。
著名思想家李叔同曾经是一名教师,他的品格修养非常好,深受大家的敬重。他对每个人都持有相同的尊重,即便是教育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学生们都很喜欢他。
有个学生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李叔同看在眼里,但他没有马上责备学生。
等到下课后,他让那个同学到教室外面来,然后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说过之后,他还要对着同学微微一鞠躬。
有一次,下音乐课了,一个学生无心把门一拉,发出很大的声音。李叔同赶忙出门把那个学生和气地叫了回来,并告诉他说:“下次走出教室,要注意轻轻地关门。”然后对那个学生鞠躬,送他出门,轻轻地把门关上了。
李叔同尊重他人的态度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谦谦君子之风赢得了所有师生的赞美,而学生们也受到了这种风度的影响,变得更加稳重有礼。
生活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尊重孩子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只有立足于生活,才能让孩子了解生活,变得更加通明事理。孩子讲话时,你不但要认真听,有时候还要蹲下来,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以避免让他有“低一等”的感觉;孩子不吃饭时,也不要硬逼他,孩子做错了事,也不要一味地训斥;要孩子做一些事情也不必用命令的口吻。
有一天,小托尼和爸爸约好去游乐园,等他收拾完毕,发现爸爸还在写论文,托尼催促爸爸:“快点走吧,回来再写不行吗?”
爸爸用商量的口气对他说:“托尼,这个论文很重要,我想我要把它写完才能陪你去玩,你先自己找些事情做,等一会儿我写完了一定陪你去玩,好吗?”
小托尼想了一会儿,便默许了爸爸的建议,自己出去了。当爸爸写完论文去找托尼的时候,发现他正在看一本故事书,爸爸说:“好了,我写完了,可以走了吗?”
托尼放下书,认真地对爸爸说:“请等一下,等我看完这个故事好吗?”
爸爸听了,莞尔一笑,便很有耐心地坐到沙发上,一直等着托尼把故事看完,然后一起走向游乐园。
然而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并不是这样对待孩子的,他们总是让孩子等待自己,自己却从来不肯等待孩子,尤其是男孩性子比较急,有时会为此争论,也就会因此受到责骂。这样的行为往往让男孩觉得父母不够尊重自己,从而不愿意与父母相处。
父母应该给男孩一些自由的空间,让他体会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让男孩得到尊重后,再和他讨论他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规定男孩怎么做。
每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都不希望父母拿他们当小孩子看,不喜欢父母对自己管制过多。他们渴望得到成人尤其是父母的认可,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