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经典法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1)

哈佛铜像的3个谎言

在哈佛校园里,有一尊著名的哈佛坐姿铜像,“老哈佛”坐在那里,一坐就是300多年。这位31岁的教授身着300年前清教徒的服饰,右膝上放着一本书,他的目光直视前方,似乎在回忆着哈佛的历史,又或者在展望着哈佛的未来。

哈佛铜像下面写着一行字:约翰·哈佛,大学创办者,1638年。

意思十分明显,这行字是在告诉世人:这座铜像就是哈佛大学的创始人约翰·哈佛,他于1638年创立了这所享誉全球的“美国第一学府”。

但是,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哈佛大学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告诉你关于这尊哈佛铜像的趣事和他的“3个谎言”。

这3个谎言是:

1这座铜像虽然是美国著名雕塑家丹尼尔的作品,但他的创作依据并不是哈佛本人。因为在塑造哈佛铜像时,已经找不到哈佛先生的可靠的画像资料。所以,哈佛人只好找来一位哈佛本科生作为模特,才塑成了想象中的“哈佛先生”。

2约翰·哈佛是这所学校最早、最慷慨的一位捐赠人,但不是创始人。

3哈佛先生在1638年去世前,将自己的一半遗产和全部藏书捐给了这所1636年创建的神学院(后来的哈佛大学)。为了表示对哈佛先生的敬意,这所学院才被正式改名为“哈佛学院”。所以,1638年指的并不是哈佛去世的时间,而是哈佛先生向学院捐赠藏书和家产的时间。

哈佛铜像的底座上刻着哈佛大学坚持的校训——“以真理为友”。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有疑问了:既然要“以真理为友”,那为什么哈佛铜像却有着3个谎言呢?究竟这3个谎言和一个真理是如何共存的呢?

追随柏拉图,紧紧抓住你的梦想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哈佛大学举世闻名——她的一举一动决定了美国的经济走向和社会发展,她与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和第一条电话线共同生活在一个城市里!

她是“美国的思想库”,8位美国总统先后从这里走出,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曾经在这里刻苦学习,数以百计的世界级的财富精英也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传奇故事。

有一点毋庸置疑,进入哈佛,就等于拥有了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哈佛大学今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在于她领先全世界的专业学术水平,更为可贵的是她300多年来所积累的深刻的、乐于和全世界所有追求理想的人共同分享的成功经验智慧。

也许你正准备背上行囊到哈佛游学,也许你已经顺利毕业从那里学成归来,又或者你虽然与她素未谋面却在内心倾慕已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哈佛校园,共同感受哈佛精神。

在哈佛大学美丽而古老的校园里,处处生机盎然。高大的绿树宛如静静的守护者,红楼与灰楼错落有致地矗立着,绿色的草坪衬托着“哈佛红”,显得更加凝重。偶尔回荡的浑厚的钟声使哈佛校园内的欧式建筑愈加显得典雅与高贵,愈加充满浓郁的、古老的味道。顽皮的小松鼠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慕名而来的人。

这是世界各国莘莘学子不断追求与梦想的天堂。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真正的哈佛是一座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是的,哈佛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符号,一个智慧与精神的符号。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用拉丁文写的:“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S”,翻译成英文就是“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这是出自威廉姆斯·艾米思的一句名言。

它突出了两点,一是哈佛重视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的人文理性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存在着永恒的智慧;二是它强调了追求真理才是最高的原则。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不受任何权贵与权威所左右的。

它保证了哈佛在一个伟大的谱系传统中继往开来,不断创新。自哈佛大学建校以来,这则唯一的校训就一直是哈佛人所信奉的做学问和做人的准则。

在哈佛大学建校200周年之际,哈佛校训被简化为:“让真理与你为友。”并被镌刻在校徽上面,一直沿用至今。所以,要了解“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这一校训的真谛,就必须先了解追求理想的柏拉图和坚持真理的亚里士多德。

与两位伟人为友,是因为哈佛人认为伟大的传统中蕴涵着永恒而深远的智慧,继承先人的智慧就等于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只有这样才能看得更远。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得意弟子,他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热爱诗歌和戏剧,也热衷于政治运动,为了学习更高的论辩术和修辞,他20岁的时候便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

在苏格拉底这位智者的影响下,他最终放弃了从政理想而开始了为之奋斗毕生的哲学事业。据说,苏格拉底在与柏拉图相识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只小天鹅飞到他的膝下然后一飞冲天,叫声嘹亮。苏格拉底把柏拉图看做那只小天鹅,而柏拉图果然不负期望,把宣扬苏格拉底的思想作为了自己的终生理想和目标。

在苏格拉底所有的学生之中,能够把梦想坚持一生的只有柏拉图一人。为了理想,柏拉图放弃了舒适和安逸的贵族生活,毅然投身险境而毫不畏缩。苏格拉底被毒死后,柏拉图对现存政体表现出深深的失望,于是他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等地以寻找一种理想的政体,建设自己的“理想国”。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人们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生活幸福愉快。然而,西西里岛之行使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陷入了绝望,他在那里成了阶下囚,甚至被当成奴隶在人口市场上贩卖。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听人说西西里岛风光迷人,便决定去那里看一看。柏拉图第一次来到西西里岛时,那里正处在狄奥尼修一世的独裁统治之下,狄奥尼修一世是一个刚愎自用、野心勃勃、伪善无耻的独裁者,他一方面实施暴政,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另一方面却又摆出一副宽容而礼贤下士的姿态,大批招募文化名人。

柏拉图刚到西西里岛的第二天,他的一位好友便请他去宫殿辅佐狄奥尼修执政。其实,狄奥尼修只是想借助柏拉图这位声望极高的人来装饰自己的门面,至于对柏拉图的理想,他是没有丝毫兴趣的。

到了宫廷,狄奥尼修表现得傲慢无礼,他坚持武力治国的方法让柏拉图心生不快,虽然如此,柏拉图还是试图向狄奥尼修灌输他的理性观念,引导他追求一种完美的政治模式。

一天,当柏拉图像往常一样给狄奥尼修讲述道德治国时,狄奥尼修突然呼地站了起来:“告诉你,我请你来是为了让你帮助我制订法制,敛取更多的钱,而不是当慈善演说家的!”柏拉图针锋相对地说:“陛下,物极必反,人们慑于你的武力,也许会默不作声,但当人们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肯定会站起来反抗。到时候,哪里还会把你君主放在眼里呢?”

狄奥尼修勃然大怒,叫道:“你柏拉图不过是一个外邦人,请你到宫里来,你真的以为了不得了,竟然冒犯到我的头上来,岂有此理!来人,将这个妖言惑众的腐儒斩掉!”幸亏与柏拉图交情颇深的几位臣子在一边求情,柏拉图才免于一死。但狄奥尼修对柏拉图的顶撞耿耿于怀,便决定借别人之手将他处死。

于是狄奥尼修找机会给了来访的斯巴达使节玻利斯一笔钱,要他带柏拉图回国,并在途中将其杀死。

玻利斯考虑到柏拉图是希腊的名人,杀他对自己的名声不利,于是玻利斯便把柏拉图带到自古以来就同雅典人反目的埃癸那人手里,交给他们处置。埃癸那人自古以来就同雅典人不和,对于踏上该岛的雅典人不是杀死就是卖为奴隶。

当柏拉图被套上枷锁时,他痛苦地闭上了眼睛,说:“老师的遗愿尚未完成,死的时候怎么有脸面和他相见呀!”

埃癸那人起先想杀死柏拉图,但是柏拉图表现出的对死亡的无畏感染了他们,激发了他们的同情心。于是柏拉图最后被拉到奴隶拍卖场。幸运的是柏拉图被他的朋友以“二十明拉”的“高价”买走了。

于是,柏拉图终于回到了雅典。虽然西西里岛是他的噩梦,但是后来,他分别又两次回到了这里,宣扬他的理想治国政策。最后,柏拉图认识到,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他的理想,于是后来他便决定建立探讨哲学和政治的学园,把他的思想传授给更多的人。他也因此成为西方第一个开办私人学校的人。

尽管柏拉图的理想最终没有实现,但他为了感化世人、实现理想,不辞辛苦地走南闯北,从东到西,甚至不惜冒着被砍头、被唾弃和被卖做奴隶的危险,坚定心中的信念勇敢地走下去,这就是柏拉图留给哈佛的精神。哈佛人正是继承了柏拉图的这种追求理想的精神,不断地开拓进取,朝成功的彼岸一步步前进。

哈佛告诉她的学子们,你们不一定要有柏拉图那样的学识,不一定要达到他那样的精神高度,但是,你们一定要有他那种对理想舍生忘死、拼搏一生、坚持到底的勇气和精神。

今天,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政治、军事、法学、医学、商界等领域到处都有能够叱咤风云的哈佛人的身影,他们就是从哈佛的这种理想教育中浸染、走出来的,他们因为坚守着自己的理想最终取得了成功。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哈佛大学教导她的学生:“哈佛唯一信仰的就是真理。每个人来到这里,都要为获得关于世界的、全人类的真知而努力。”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拉里·萨莫斯在一次演讲时有过极为精彩的表述,他说:“在哈佛,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都有权利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这就是哈佛坚持真理的精神。

哈佛人坚持真理是最高原则,无论权贵或者权威都不能代表真理,哈佛校训提倡“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不仅要求学生们以亚里士多德的博学为榜样,更重要的是学习他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每个人都要学着拥有亚里士多德誓死捍卫真理的权利。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是柏拉图的得意弟子、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之一。柏拉图称赞亚里士多德为“学园之灵”,但却是一个极有思想见解的难以驯服的“小马驹”。

亚里士多德18岁就来到了雅典,追随柏拉图,从18岁到38岁,他一直在柏拉图学园学习了20年。在此期间,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收集各种图书资料,甚至还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小图书室。

亚里士多德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不崇拜权威,为了追求真理,他宁可反对老师,也绝不唯唯诺诺。这也使得他在学术上的影响超过了老师柏拉图,成为中世纪欧洲更有影响力的人。在公元前343年,他甚至被马其顿国王腓力第二召到了皇宫里,担当起太子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当时,亚历山大只有13岁,而亚里士多德42岁。

这位世上最强大的君主坚持要为自己的皇子寻找世界上最伟大的导师,他选中的就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当时的声誉可见一斑。

由于亚里士多德与老师柏拉图在思想上存在众多分歧,而且随着亚里士多德研究的深入,这些分歧越来越大,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们研究的切入点不同,导致他们的观点几乎是大相径庭、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