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错误的爱是一种软暴力(5)
这方面,我的好朋友王晶女士有很成功的经验。
王晶女士是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院长助理,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她的女儿黄思路在上小学的时候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上中学的时候,黄思路出过两本书。现在,她就读于北京大学,每年的寒暑假,她还去美国学习钢琴。在我眼中,黄思路是一个“棒”孩子,不仅仅是因为她学习优秀,更因为她是一个通情达理、心态良好、很善于与人交往的“懂事”孩子。
许多人问王晶,你女儿并不是神童,智商很一般,可为什么她不论学什么都那么快、那么好呢?你们用了什么特殊方法培养她?
王晶说,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女儿素质的培养。我们觉得,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比高智商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首先关心的是孩子是否在健康地成长,能否适应各种环境,会不会与人相处,有没有一个乐观的心态。黄思路是独生子女,我们就总有一种危机感,担心娇惯孩子,怕她变得脆弱、低能,担心孩子习惯了走平坦大道,将来不会在崎岖的道路上行走。因此,在黄思路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把每一个困难都看做一个锻炼孩子的机会。这还不算,我们还设法为孩子“制造”困难,让孩子学会变不利为有利,克服挫折渡过难关。
培养女儿黄思路,王晶有一件“宝贝”:娇生不能惯养。
王晶说:“我们的家庭条件不错,这可以算是‘娇生’。但娇生不能惯养。如果把黄思路培养成小公主,说一不二、随心所欲,长大以后怎么能受得了委屈?再顺利的环境也难令她满意。所以,从黄思路一出生,她遇到困难我们从不替她‘扛’,而是利用这样的困难达到我们锻炼她的目的。”
有原则的爱,是理智的爱。而要坚持这种爱的原则,父母有时也得要狠下心来。王晶在这方面就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黄思路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像大多数的孩子一样,哭着要找妈妈、要回家。因为黄思路比班里其他的孩子小,老师被她哭得心软,就把她送回家。王晶送走了老师,对女儿说:“小朋友们都在幼儿园,还没到放学的时间,谁也不能回家。现在,你只能自己去上幼儿园了。”
女儿被挡在门外,呜呜地哭,可妈妈硬是没让她进门。
女儿知道妈妈的脾气:原则问题没得商量。最终,她妥协了,央求妈妈说:“妈妈送路路去幼儿园吧。”
王晶此刻真想一把抱起女儿,把女儿送回幼儿园。可是,她心里明白,如果今天自己送女儿回幼儿园,等于奖励了她撒娇耍赖的行为。这样一来,明天、后天……女儿还会再哭,老师还会送她回家来。于是,王晶狠下心对女儿说:“好孩子,你自己回去,下午妈妈第一个去接你。”
女儿万般无奈地走了,她是面对着家门,一步一步倒退着离开的。一边退着一边流泪说:“妈妈再见!”眼看着女儿走远,王晶关起门来大哭一场。一个母亲下狠心让孩子从小接受磨炼,的确需要坚强的意志!
令王晶欣慰的是,从那天起,女儿上幼儿园再也没哭过。虽然女儿只有3岁,但母亲的举动却传递给她一个信息,那就是,有时候一个人的愿望是会被拒绝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妈妈的“不迁就”,带给女儿的是持久的耐力和乐观的心态。从小经历挫折的黄思路学会了接受现实,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社会的规范。
她善解人意,凡事先为别人着想,发生利益冲突时,她总是自觉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别人,从不强求别人来迁就自己。最重要的是,她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快乐,为自己能够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感到自豪。
王晶对我说:“我之所以不迁就孩子,是因为我心里想的不是孩子现在可怜不可怜,我想到的是将来。她将来大部分时间是不在我身边过的,如果我现在为她准备一个‘温室’,她会变得娇弱不堪,等她独立生活的时候才会很可怜。”
过度的爱是一种伤害
作者:佚名
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所在的那条街,宽宽的路上总是挤满了各种各样的车。这样的情景日复一日都在上演,或许已经没有人会惊讶,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诚然,现在每家都是一个孩子,众星捧月似地呵护宝宝长大,不忍让孩子承受半点风雨和委屈,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每一个做家长的都希望,在自己的臂膀下为孩子营造一个安稳舒适的环境。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幸福,他们不用吃一点苦,也没有人舍得他们吃苦。他们饱尝的是浓浓的甜意,在蜜罐里长大。
家长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很多希望。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理由了。对孩子的投资都是不遗余力的,竭尽所能把孩子放在一个用爱编织的梦想里。孩子身上充溢着父母重生的希望,父母希望孩子能拥有完美的一生。
其实爱来得太多、太厚重,会间接阻隔孩子自己面对苦难的能力。小孩子糖吃多了会有蛀牙,鸟儿的翅膀挂上金子是飞不上天的。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一种叫天蛾的昆虫,它的茧是非常奇特的,一头是细管,一头是个球形囊,很像试验室里的长颈烧瓶。天蛾要从球形囊里爬过那条细管,然后才能展翅飞翔在空中。它努力、奋斗、挣扎了整整一个早晨,也没有前进多少。
一个孩子在好奇地看着天蛾出茧,他觉得它实在太累了,随即动了怜悯之心,他要助这个可怜的天蛾一臂之力,于是,他拿出小剪刀将细管壁的茧丝剪了个洞,天蛾很轻易地爬出了茧外。
孩子对自己的杰作非常得意。可是他很快就发现,这只他帮助过的天蛾同那些自己挣扎出来的天蛾是如此的不同,身体显得异常的臃肿,那两只羸弱的翅膀抽搐着,却不能像其他天蛾那样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舞。它看起来比刚才在茧中更痛苦地挣扎了一会儿,便死去了。
孩子看了很难过,后来他请教了生物老师方才得知,原来,天蛾在茧中的挣扎,使体内的一些能量流到翅膀的脉络中去了,翅膀因此变得坚强有力,这也正是它得以生存的基础。孩子这才醒悟,正是自己愚蠢的“怜悯心”害死了那只本可以翩翩飞舞的天蛾。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也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家长这时伸出的援助之手,正如同那个善心的孩子手中的剪刀,其实是阻碍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人生的路不可能一生平坦,所有的考验都是一种难得的磨砺,璞玉只有经过雕琢才能异彩纷呈,孩子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长大成熟。
宁欺少年苦,不负老来贫。年轻时所有的经历其实都是一种财富,历经风雨才有年老时回忆的精彩,没有起伏的人生如同一片空白……
爱,有时是伤害
作者:一抹轻轻的风
在一座小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平时,老渔翁摇船捕鱼,妻子则在家养鸭喂鸡,很少与外界来往。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见到这群天鹅,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还没有谁来拜访过。于是他们拿出喂鹅、鸭的饲料和打来的鱼虾招待天鹅。天鹅是很有灵性的,不久就和老夫妇混熟了。
天气越来越冷,冬天终于来了,然而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白天,它们在湖面上嬉戏,晚上在小岛上栖息。湖面冰冻,它们无法获得食物,老夫妇就敞开他们茅屋的门,让它们在屋里取暖,并且给它们吃的。这种关怀一直持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对老夫妻就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直到有一年,他们得了重病,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时饿死了。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赞美无私的爱,但是,这爱应该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爱就会变成伤害!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往往有一种陷阱,那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用爱为他们挖的“温柔”陷阱,孩子常常毫无抵抗地掉进这口陷阱里!而一旦掉进去,他们就会失去很多的机会!
孩子第一次学走路摔跤了,你很心疼,于是,时时处处注意,不再让他摔第二次。可是那样,孩子就失去了走路的机会!他第一次洗碗,弄坏了一个,你于是不用他再洗。碗是不会再破了,但是,他失去了学会洗碗不再弄破碗的机会,甚至,他从此不愿意再干活。他会依赖你,用你的脑子、用你的手,他永远都学不会独立。你的本意是爱他,不让他受到伤害,但是,最后离开了你,他连自己的路都不会走了,那不是对他最大的伤害吗?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生的,是无可比拟的,是优秀的灵魂所必需的,但过度的爱中隐藏着残酷的伤害,道似有情却无情!我们为人父母,应该记得,让孩子多一点磨砺,多经历一些困苦与挑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战胜挑战的勇气!
关爱但不要溺爱
作者:佚名
一次采访冰心老人,我请求她:“有一个杂志要编一本书,内容是决定一生的一句话,请您写500字,好吗?”冰心老人快人快语:“决定人生的一句话,就不必写500字了,只写一句我喜欢的话,‘没有爱就没有世界。’”
1。爱孩子是无条件的
父母生儿育女,自然就有了爱的责任。而爱的唯一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有了这样高远的想法,对孩子一时的得与失不会太过苛求,而是将爱心变成诚心与耐心,陪伴孩子在坎坷的成长道路上一路向前。在这方面,我有些体会:
一次,我在外地出差期间,晚上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她沮丧地说:“老爸,你可要有点儿心理准备啊,我可能有一门功课不及格。”
“是吗?两门功课不及格也没有关系。这段时间你已经很努力了,考不好一定另有原因。考完了,咱找位高水平的老师帮助分析分析,不就行了?”
我说得很轻松、平静,女儿焦急的情绪也平复了一些。其实,我何尝不希望女儿能考好?可是如果这时我一味地责备,结果除了给她增加紧张与不安,还能有什么效果?再说,女儿已经尽力而为了,我没有理由怪罪她了。
回到北京,我带女儿去拜访了几位老师,他们分别仔细分析了试卷,一点点帮助女儿认识和理解。这以后,女儿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所以,爱孩子,既要用心去爱,也要用脑去爱。
2。过度的保护是一种伤害
在参加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时,我问一个13岁的北京男孩:“为什么野炊时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干?”这个孩子一针见血地回答我:“遗传呗!”他说:“爸爸妈妈为了让我进个好学校,叫我住在姥姥家里。我姥姥有三不准,刀不准动,电不准动,火不准动。我长到13岁,火柴也不会划。我连家炊都不会,哪还会野炊啊?不是我们不想干而是不会干。”
这个孩子的坦率让我想到了冰心老人的一席话:“有时候,母爱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现。”
的确,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会成为一种伤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这是一种规律。“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如果把磨难和体验全部省略了,一切都替他包办,看上去是顺利了、舒适了,结果却使他软弱而闭塞、胆怯而无能。现在有一种现象,叫“30岁儿童”,都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没有长辈陪在身边就惶惶不可终日。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一种成长状况,那你就切记:关爱不要溺爱。
父母陪读——对孩子永久的伤害
作者:佚名
世界上有太多的坏事、太多的伤害都是以“爱”的名义做出来的。似乎只要是出于“爱”,就可以不顾他人的权利,肆无忌惮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老板以爱的名义剥削员工,妻子以爱的名义调查丈夫,老师以爱的名义惩罚学生。
最近,媒体上又频频曝出“子女读书,父母陪读”的现象,这无疑又是中国父母“爱”孩子的具体表现。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从学士到硕士到博士,从中国到美国到英国,有些父母甚至不惜举家搬迁,就为了能继续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殊不知,他们的这种做法正在把孩子变成残废,一种思想、精神和人格上的终身残废。
爱孩子是正常的,但是现在的父母恨不得天天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畸形的爱。孩子走路摔一跤就要心疼得跺脚,磕破点儿皮就难过得流泪。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吵架,父母就像母鸡护小鸡一样护着,不让孩子受半点儿委屈。父母从来不让孩子打扫卫生、叠被子、做饭,以至于孩子到了十几岁还分不清什么是糖什么是盐,到了二十几岁还不知道怎么下面条。
父母就这样“爱护”孩子,直到把孩子变成一个除了会读书,什么也不会的“乖”孩子。当然,所谓的乖就是父母和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没有独立行为能力。
父母把一颗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却始终没弄明白什么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孩子早晚有一天要走出家门,去经风雨见世面,就像小鸟一定要学会飞翔、小鹿一定要学会奔跑一样。因为小鸟不学会飞,秋天到了就没法和鸟群一起迁徙;小鹿不学会奔跑,就会被别的动物吃掉。我曾经看过一个有关老鹰的纪录片,片子里讲老鹰通常孵出两只小鹰,但只养活一只。由于食物不够,所以老鹰就专门喂养那只最能抢食物的小鹰,另一只则被活活饿死。这听上去有些残忍,但是由于活下来的永远是强者,所以老鹰一直占据着空中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