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原始章(5)
宁戚说:“大人您说错了,小人怎么敢毁谤朝政呢?我听说,在尧舜统治的时候,官员们都非常正直,周边的诸侯国也纷纷表示臣服,因此天下安定,海清河晏。他们不用说话,就能让别人信服,不用发怒,就能用自己的威严来让人慑服。但是你呢?前次集会的时候,宋国君臣半夜逃跑;在柯地会盟的时候,曹沫前来行刺你。你凭借自己的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来欺侮弱小的国家,这样下去,天下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太平?”
齐桓公听了暴跳如雷,怒声吼道:“乡野村夫居然敢这样出言不逊!给我拖下去砍了!”站在身边的侍卫立刻将宁戚绑起来。宁戚面无惧色,反而从容地说:“夏桀昏庸,杀死了贤能的关龙逄;商纣王暴虐,杀死了对他无比忠诚的比干。哎呀,真是想不到啊,我宁戚今天竟然跟关龙逄和比干这样的忠臣有同样的遭遇!”说完之后,他又仰天大笑。齐桓公看到他这样,就让人松绑,笑着说:“寡人不过是想试一下先生的胆量罢了!”
这时,宁戚才取出管仲的信来,交给齐桓公。齐桓公看完之后,埋怨他说:“既然你有仲父(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的推荐信,为什么不早一点拿出来呢?”宁戚说:“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我想要选择一个明事理的明君去效忠,我刚刚是在试探大王的度量啊!”说完之后,他们相视大笑。齐桓公拨给宁戚一辆车,请他和自己一起研究如何讨伐宋国。
当晚,齐桓公派人举着火把找官服,想要给宁戚加官进爵。一个大臣建议说:“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就是宁戚的家乡卫国。大王你为什么不派人去调查一下,看看宁戚是不是真正的贤能之士呢?”齐桓公说:“这个人不拘小节,在卫国可能还闯下一些祸,要是我们知道了,让他做官就不好了,要放弃的话,又未免可惜。”于是,他当天晚上就拜宁戚为大夫。
齐桓公率大军来到宋国边界,跟陈、曹两国的军队会师,就开始商议征讨宋国的策略。宁戚说:“依我看来,对待宋国最好是先礼后兵。倘若我们能够兵不血刃地解决问题,不是更好吗?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是受到大王的器重,情愿出使宋国,说服宋公投降。”齐桓公想了想,说:“好吧,就按照先生你说的来做吧!”于是,他就命令军队原地不动,让宁戚出使宋国。
宋公听说后,就跟大臣戴叔皮商量对策。戴叔皮说:“宁戚前来游说,肯定很有才能。大王你只要怠慢他,一定会让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宋公采纳了他的意见。宁戚到达之后,看到宋公神色倨傲,就长叹了一声说:“唉!现在宋国的处境真是危险啊,很快就要大祸临头了!”宋公听了不禁动容:“怎么这样说呢?”宁戚说:“诸侯会盟,本来是为了帮助您稳定在宋国的君主之位,可是您却不辞而别。现在,诸侯国联合起来讨伐宋国,大兵压境,胜负不是明摆着吗?不过,您要是现在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也为时未晚。”宋公听后,觉得很对,就离开座位说:“我想听听先生的高见,请指教!”
宁戚建议:“现在,大王您送一份厚礼给齐国,表示悔过之意。这样一来,宋国就会像以前一样安稳了。”宋公却很担心:“这样就能保证齐桓公不再进兵吗?”宁戚说:“齐桓公心胸宽广,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从前,齐国和鲁国交战,打胜之后,齐桓公还将占领的土地归还。大王您不过是一时糊涂,只要表示悔过,齐桓公肯定会谅解您的。”
宋公采纳了宁戚的建议,之后跟齐国和好如初。齐桓公因为不战而胜,在诸侯国中的威信不断上升,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宁戚为齐桓公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深得齐桓公的赏识,成为齐桓公最为信赖的大臣之一。
从宁戚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个人一定要敢于抓住机遇,并且要学会运用自己的头脑,不要让机遇白白溜走了。宁戚抓住了,从而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啊!
【原典】是以其道足高①,而名重②于后代。
张氏注曰:道高则名垂于后而重矣。
王氏点评:识时务、晓进退,远保全身,好名传于后世。
【注释】
①高:高尚,高深。
②重:重视,受到推崇。
【译文】
因此,道德品行足够高洁,名声就会一代一代往下传,并受到后人的尊崇。
【解读】
天地和时空都是浩渺无限的,人位于其中,很多时候都显得格外渺小。但是,人又是万物的灵长,很多时候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改变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又是伟大的。不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怎么会有璀璨的群星呢?在那些留名后世的人物中,他们或者品行高洁,或者功勋卓著,或者文采飞扬,或者行为怪诞,总之,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影响了世界。在历史上,有的人才高八斗,胸怀天下,但是因为时运不济,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是,他们的德行非常高尚,去世很多年之后,都还有人谈论和怀念。比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生活在战乱纷争的春秋时期,自己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但是,孔子不怨天尤人,一直在尽心尽力,不能搞政治了,他就兴办教育,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是无情的,它用公正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人。因此,即便是到了现在,我们都还很怀念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因为他有高尚的德行。
当然了,对于普通人来讲,想像孔子那样留名是不大可能的。不过,做人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名,而是服务社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同时,一个人只有道德高尚,才能够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有那么一群名士,他们狂放不羁,喝酒吟歌,超凡脱俗,以此来摆脱统治者的迫害。史学家们将他们不羁的作风称为魏晋风度。魏晋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朝代之一。譬如,《世说新语》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叫作王子猷的诗人,一天晚上睡不着觉,就起床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吟着吟着,他忽然想起朋友戴安道来。于是,他就想去拜访戴安道。当时,外面正在下雪,但是他还是执意要去。仆人无奈,只好跟他一起走。快要走到戴安道家门前的时候,他忽然想回去了。仆人说,都快要到戴先生家了,你为什么不进去呢?他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来的,现在已经没有兴致了,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这就是成语“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由来。他们这种怪诞的行事风格让当政者摸不着头脑,也就不好为难他们。
在这些名士中,最为出名的当然是竹林七贤。他们经常在竹林中集会,饮酒谈天,感情很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一个个或者主动,或者被迫,走出了竹林,只有嵇康对于功名利禄和权贵嗤之以鼻。嵇康一生都怀才不遇,但是他高尚的品行和文采到了今天都还为人推崇。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就非常喜欢嵇康,在有生之年,他将《嵇康集》校对了三遍之多。
嵇康是安徽人,曾经做过魏国的中散大夫,因此又被称为嵇中散。他和曹魏政权有很深的渊源,因此一直都不愿意和西晋王室合作。晋武帝司马昭一直想杀他,可是一直都找不到理由。在奸臣钟会的诬陷下,他被判处死刑。消息传出后,有三千太学生上书为他请命,希望皇帝不要加害他。皇帝不听,最终还是把他杀了。在死的那一天,嵇康神色自若,还弹奏了一曲《广陵散》,不无感伤地说,从今以后,《广陵散》就要绝迹了吧?!他死的时候,年仅40岁。
钟会为什么要诬陷嵇康呢?这还得从钟会对嵇康的仰慕说起。嵇康学识渊博,而且才思敏捷,让钟会很是羡慕。一次,钟会写了一本书,想要送给嵇康,请他看看。但是,他担心自己才疏学浅,嵇康看不上,就在嵇康不在家的时候悄悄扔到他家里面。嵇康知道是钟会干的,但什么也不说。钟会终于忍不住了,就去拜访嵇康。他到达嵇康家的时候,嵇康正在打铁。看到钟会进来,嵇康头也不抬,继续打铁。钟会坐着,非常尴尬。这样一段时间之后,钟会只好转身走开。这时,嵇康忽然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意思是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意思是说,我听到了听到的,看到了看到的。钟会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小人,嵇康一向看不起他,因此就不愿意和他交往。不料,钟会从此怀恨在心,一定要置嵇康于死地才肯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