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不宽恕众生,是苦自己:宽容是人性中最美丽的花(3)

宽容待人,与人为善

人会做人,凡事可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成功靠的就是人际关系的成功,比如,升官要靠贵人欣赏、提携,要靠同僚的支持,还得靠下属的努力工作;做生意要靠广交朋友,广开财源。人心宽广,多包容别人,这样才能在交往中厚结人缘。而拥有好人缘往往能使自己的生活、工作轻松很多。

古代圣人说:“君子宽以待人,严于责己。”所谓宽以待人就是要对他人放宽要求,不强求于人,对他人的缺点、错误要尽量以宽容的胸怀来对待;而严于责己,就是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让自己在为人、做事中尽量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不能忽视自己的缺点,纵容自己的错误。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知错改错,才能令自己不断成长,打造出成功的人生。

在人际交往中,若希望别人善待自己,首先要善待别人,与人为善,尽可能地给他人提供方便,给予帮助,对别人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东晋时有一个叫沈麟士的人,他为人处世的方法成为后世众多名人告诫自己要宽以待人的典范。沈麟士人称“织帘先生”,从小就聪明过人,在他7岁时听叔叔跟客人谈论道家学说,等客人走了以后,他能把叔叔和客人的谈话一字不漏地说出来。年纪稍大一点,他就已经是个熟读经史的博学之人了。因为家里很穷,他只能靠织帘为生,但他依然手不释卷,边织边读,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织帘先生”。

令沈麟士名垂千古的并不是他的好学苦读,而是他为人处世的故事。沈麟士为人一向豁达开朗,对人总是亲切友善。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鞋,看到沈麟士穿着一双同样的鞋,就说沈麟士穿的鞋是他的。沈麟士笑着说:“哦,这是你的鞋吗?”说着就把鞋脱下来给了他。过了几天,邻居找到了自己丢的那双鞋,便把沈麟士脱下来的那双还给他。沈麟士见了又笑着说:“哦,这不是你丢的那双啊!”笑眯眯地把鞋接了过来。从始至终,沈麟士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而是一直宽容地对待邻居的错误和道歉。

同样一件事,有些人就不能做到这样宽容。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刘凝之的人,也是一个有名的隐士。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鞋,同样把他穿的鞋子认为是自己丢的那双。刘凝之没有说什么,把鞋脱下来给了邻居。过了几天,邻居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鞋,便拿着刘凝之的鞋来还给他。与沈麟士不同的是,刘凝之怎么也不肯要那双鞋了。虽然刘凝之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名士,但在宽以待人的修养上与沈麟士相比却要差了一些。有一次,宋朝大诗人苏轼在与朋友谈论做人的道理时,还把这个故事拿了出来,并评论说:“做人应该和沈麟士一样,而不应该像刘凝之那样。”

宽以待人在为人处世中极为重要,所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君子成人之美”,给人以宽松的条件,原谅别人的过失,帮助别人改正错误,就相当于给了自己宽松和谐的环境。

秦穆公在位时,不听蹇叔的劝告,命令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3位将军率领大军,不远千里东袭郑国,结果没有得手。秦军全军覆灭,3位将帅也被俘虏。

3位将帅费尽周折才回到了秦国,本以为自己要去向秦穆公请罪,没想到秦穆公却站在郊外迎接他们。看到他们平安归来,秦穆公流着眼泪说:“是因为我没有听从蹇叔的劝告,才让你们蒙受了羞辱,希望你们能够原谅我。”

两年后,秦穆公又令孟明视等人去讨伐晋国,谁知道这次又吃了败仗。大家以为秦穆公这次会处罚孟明视,然而秦穆公什么也没有做,反而检讨起自己的错误来。秦穆公的检讨对孟明视一干将领来说,无疑是一种原谅和宽恕。而这种大气之举,也让这一干将领感激不已。几年以后,秦穆公再派他带人去讨伐晋国。这一次,秦军渡过黄河后,烧掉乘船,背水一战,直打得晋军落荒而逃。

可以说,秦军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和秦穆公宽容的做法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国之君,秦穆公不仅光明磊落,不存私心,知错能改,而且还能如此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属下。发现错误,首先引咎自责,勇于承担责任。他这样的做法,赢得了将士和百姓的感激,国家才得以兴旺发达。

对别人宽松和谐,可以让自己取得成功。要想真正达成自己的目标,还要有严于律己的精神。特别是对领导阶层来说,只有严于律己才能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决心改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

以直报怨,才是最大的宽容

孔子口中“以直报怨”的“直”不仅仅是明确、直接的意思,这个“直”是指要有道理,是说你要清楚地告诉对方他错在哪里,伤害了你什么,你自己也要清楚是非善恶。

一日清晨,佛陀正在竹林精舍之中参悟禅理,静默之时,忽然有一位怒气冲冲的婆罗门冲进他的精舍来,而且一见到他就恶言相向。此人之所以硬闯进佛陀的精舍大声咒骂,皆因他的同族之人都到佛陀这里出家,才使他如此大发瞋火。

佛陀默默地听完他的无理怒骂,然后等他情绪稍微平稳一些的时候,问道:“婆罗门,你的家中偶然也有访客去吧?”

婆罗门不解其意,依然口气不善地答道:“当然有,何必问此!”

佛陀接着说:“婆罗门啊,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对客人热情以待吧?”

婆罗门说:“那是当然的啊!”

佛陀微微一笑,接着又说:“婆罗门啊,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你准备的菜肴应该归谁呢?”

婆罗门此时怒气已经消去了一些,回答说:“要是客人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以慈悲的眼神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然后沉静地说:“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了很多难听的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刚才所有的无理谩骂,都将再全部归于你!婆罗门呀,你可知晓,如果我被你谩骂,而再以恶言污语相向时,就像主客在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听完佛陀的话,婆罗门似有所悟,然后佛陀又为他说了以下的偈语:“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还牙的人,将会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佛陀的偈语真正敲醒了婆罗门,后来,他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宽恕别人,不仅能感化他人,最重要是自己的内心可以得到平和、安宁。

刚破晓,一位居士抱着水果和香烛,兴冲冲地赶到寺院想参加寺院的早课。谁知才一踏进大殿,从里面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他撞个满怀,他手中的水果、香烛顿时洒了一地,这位居士看着满地狼藉,忍不住粗声粗气地叫道:“你看你!干什么这么粗心,你怎么给我一个交待?”

那人本来很有歉意,但一看他态度这么粗暴,非常不满地回敬道:“我又不是故意的,顶多赔个礼,给你捡起来就行了,你为什么这么凶?”

居士更生气了,大声说:“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错了还要怪人!”

接着,两人彼此咒骂,互相指责的声音此起彼落。

广圄禅师此时正好从此经过,就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地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对人恭敬,就是善待自己。一位成功人士说:“为竞争对手叫好,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为对手叫好,非但不会损伤自尊心,相反还会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对手叫好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得到的是感激。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对手叫好是一种修养,为对手赞赏的过程,也是自己矫正自私与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那么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智者,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

雪峰禅师在给弟子们讲禅的时候,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心情不佳,倒了一杯茶,想了想,又倒了一杯酒,一起放在桌上。

看着桌上的茶和酒,迟疑着不知要先喝哪一杯才好。他想:心情不好的时候应该喝酒,因为喝了酒,一醉解千愁,可以沉沉地睡去。于是端起了酒,但是随即又想:心情不好时应该喝茶,因为喝了茶,使人清醒,情绪清明了,烦恼自然就消散了。想来想去,正不知怎么才好时,突然听到桌上的茶说话了:“我是百草之王、万木之心,从前都是供奉帝王之家,出入五侯的宅院,当然要先喝我了。”

人见茶这样说,便要伸手端起茶,谁知酒立刻笑了起来:“真是可笑!从古到今,茶贱酒贵,帝王喝了酒,自称万岁;大臣喝了酒,就无所畏惧。连能定人生死的神仙都喜欢酒的供奉,茶怎么能比呢?当然是先喝我了!”

茶怒道:“我是茗草,是万木之心,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天下的名僧大德也都知道,喝了我可以使神智清明。供养弥勒、奉献观音亦少不了我,千劫万劫以来,连诸佛都钦佩。而酒只能使家财败坏,使人淫乱,只要喝上三盏,就会罪孽深重,世上的错事不知有多少是酒的唆使?”

酒很不服气:“茶是平民之物,一文钱就能喝饱,好酒却是贵人公卿所梦寐以求的。酒会让赵主弹琴、秦王击缶。茶呢?不能喝了茶而高歌,也不能喝了茶而跳舞,你不见古来的诗人才子,都借了酒兴,才有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如果光喝茶水,谁敢动管弦呢?”

茶听了有些生气:“你说喝酒可以养贤,喝茶却会生病,但是我却只听说喝多了酒会中毒和生病,却从来没听过喝了茶得了茶疯茶癫的。喝酒的人杀盗淫妄,在衙门的状子里,常常可见醉酒乱性的事,却从来没有一张写着醉茶闹事呀!所以好酒的人如果改喝茶,就不会惹是生非,定会一生平安顺利!”.

茶与酒,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正在难分难解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清脆的声音说话了,说话的原来是水:“你们两个不用在这里争功了,也不用在这里互相毁谤了。人生四大,地水火风,水难道不重要吗?茶得不到水,是什么样子?酒如果没有水,又是什么样子?米面干吃,损了肠胃;茶叶干吃,划破喉咙。所以,我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只有我,就失去了茶的清香,也不会有酒香的醇厚,失去了我们中的任何一个,茶就不是茶,酒也不成酒。这世界上本就没有万物之主、五谷之宗,如此相争,又有何意义?”

酒和茶听后大惭,不再作声。

一个常常只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自己。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我们在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学识不高,修养不够,却总是目空一切,到处炫耀自己那点可怜的学识。这样的人是浅薄的,他们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独木不成林,独峰不成山,唯有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才能酿出最醇的酒,泡出最香的茶。

心境宽一些,快乐才会多一些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妻子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功德呢?”

无相禅师照实说:“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只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功德,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地说:“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独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让其他的众生得到便宜。”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和颜悦色地开导:“‘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天上太阳只有一个,万物却皆蒙照耀;种子只有一粒,却可以生长万千果实,用你的仁慈之心点燃一根蜡烛,却能引燃千千万万支蜡烛,使光亮增加百千万倍,但是本身这支蜡烛,并不因点燃了其他蜡烛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的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

农夫仍顽固地说:“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禅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他一向都是欺我、害我,能否将他撇开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世人大多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所得所有,哪管他人的死活?殊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如世间万物皆有事理两面,事相上或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差别,好比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快乐的大小全在心地的宽窄。

某日,释尊禅师在寂静的森林中坐禅。

突然,一名女子匆匆地从树林中跑了过来,她跑得太慌张了,从释尊禅师面前过去,居然一点也没有发现禅师。

随后跑过来一名男子,他路过释尊禅师面前,扭头气冲冲地问道:“和尚,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女子经过这里?”阳光透过树叶,在男子脸上形成明暗不定的阴影。

禅师问道:“什么事令施主这么生气?”

男子凶狠地说:“这个女人骗了我的钱,我一定要杀死她!”

禅师说:“施主,你已经失去自己了,不要再生妄念,丢了性命。”

男子没有想到禅师会这样说,站在那里,愣住了。

禅师又说:“钱财丢失了,可以再赚回来,为了一时之气,弄得自己不快乐,甚至获罪,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终于,男子眼睛里流露出愧然的神色,他在一瞬间顿悟了!他低下头来,脸上的怒气早已消失了,重新洋溢出平静的神色。

人往往在气愤的时候会丧失自我,做出令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所以,遇事需冷静一点。心境宽一些,快乐才会多一些,遗憾才会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