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犯不着为小事抓狂:“糊涂”的人最快乐(1)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不要为小事斤斤计较,不要被小事气得怒火冲天。有时候,你会发现糊涂一点会更快乐。当然,这并不是真糊涂。聪明人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糊涂”,进而享受“糊涂”带给自己的快乐。

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在路上遇到一对夫妻吵架。

妻子说:“你算什么大丈夫,窝囊废一个,简直一点都不像个男人!”

丈夫怒道:“你敢再骂一句,我就揍你!”

妻子骂道:“我就骂你,你就是不像男人!”

两人一时间吵得不可开交。

仙崖禅师看得有趣,于是转头对过路的行人大声招呼说:“大家快来看啊!进戏园子看戏,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也需交钱;现在有二人相斗,不要钱,大家赶快来看啊!”

夫妻俩无暇理会禅师,继续吵个不休。

丈夫吵不过妻子,恼羞成怒道:“你再骂我,我就杀了你!”

妻子不理他,仍然大骂不止。

仙崖在旁边拍着手,大声喊道:“精彩极了,现在要杀人了,快来看啊!”

有个路人看不过去,站出来批评仙崖:“和尚,你在这儿吵吵什么?人家夫妻吵架,有你什么事?你不去劝架倒也罢了,反而在这里幸灾乐祸!”

仙崖说:“怎么没我的事?你没听到他们要杀人吗?死人是要请和尚念经超度的,念经时,我不就有红包拿了吗?”

路人愤怒地说:“真是岂有此理!为了红包就希望杀死人!亏你还是出家人。”

仙崖说:“希望有人不死也可以,那就要听我说了。”

这时,连吵架的夫妻也转移了注意力,不再吵架,和路人一起围上来想听听仙崖禅师和人争吵什么。

仙崖禅师对吵架的夫妻说:“哟!你们俩怎么不吵了?”

夫妻俩本来只是一时之气,现在回过神儿来,顿时都红了脸。

仙崖看了看他们,继续说:“再厚的寒冰,太阳出来时都会融化;再冷的饭菜,柴火点燃时都会煮熟。夫妻有缘生活在一起,更应当互相敬爱,虽然难免会遇到难处,但是那些迟早都会过去,何必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辜负了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缘分呢?”

再厚的阴云,也会被风吹散;再厚的寒冰,也会被太阳融化;再大的困难,也终究会过去;再深的误解,总有一天会冰释。但问题是,在阴云尚未被吹散、寒冰还没被融化、困难还没过去、误解还没消除之前,我们是否能控制住自己的心,不让它被阴云所罩呢?

在生活中,当有人跟你争执时,你就让他赢,赢跟输都只是意气之争罢了。当你让对方赢时,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以,不妨糊涂一些,把心胸放宽,自然没有什么可懊恼的。

“糊涂”地宽恕,比教训有效

弘一禅师德高望众。有一次,他的一个弟子因为行窃被人抓住,众人认为他有辱师父的教诲,纷纷要求将这个学生逐出师门。但是弘一禅师并没有那样做,他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弟子。

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弟子竟然又旧病复发,再一次因为偷窃被抓住,众人认为他旧习难改,要求给他重罚,但弘一禅师还是没有处罚他。其他弟子不服,他们联名上书请求禅师重罚此人,否则将集体离开。

神师看了他们的联名上书,然后把弟子都叫来说:“你们都觉得他的行为是错的,都能够明辨是非,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们虽然是我的弟子,但是如果你们认为我教得不好,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个行窃的弟子,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教他,那谁来教他呢?所以,即使你们都离开了我,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需要我的教诲。”

那位偷窃的弟子听了弘一禅师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以后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

禅师的教育方式看起来温和、糊涂,其实却精明无比。而这样的教诲,对稍微有责任心的人来说,意义是重大的。所以,此种糊涂的教诲,要比严厉的呵斥好得多。

良宽禅师毕生修行参禅,从未敢懈怠一天,深得禅理。在他晚年时,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自从他的姐姐、姐夫过世之后,他的外甥无人管教,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眼见姐夫靠手艺辛苦挣来的偌大家产,快被外甥糟蹋光了。邻居们捎信过来,希望良宽禅师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是岸,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出家为僧后,本不大过问亲朋俗事。但作为舅舅,毕竟对外甥有一份教导责任。而且,度化人们改邪归正,回头是岸,本来就是禅者的慈悲心怀。

良宽禅师不辞辛苦,走了3天的路程,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与素未谋面的外甥相见了。外甥当然明白舅舅为何而来,心里惶恐不安。然而,良宽禅师只字未提他的不良行为,更没有给他讲什么大道理。外甥的戒备、抵触心理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与舅舅促膝谈心,体味着浓浓的亲情。

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次日离去的时候,就对外甥说:“我想我真是老了,两手直发抖,可否请你帮我把草鞋带子系上?”

外甥非常高兴地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宽禅师慈祥地说:“谢谢你了,你看,人一天老似一天,总有风烛残年的时候。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

禅师说完话后,转头就走了。

从始至终,良宽禅师不但没有训斥外甥,甚至连他的荒唐行为也未作评价。但是,从那天起,外甥却告别了花天酒地的浪荡公子生活,拾起荒废的手艺,重操父亲留下的旧业。

古人云:“劣马回头为神骥。”须知,没有不可挽救的人性,只有方法的对错。禅宗诲人,有时当头棒喝,有时反诘追问,有时有无不定,有时暗示含蓄,总之是忌讳直白。禅师从来不肯把禅理向弟子说破。世间的教育也是一样,糊涂教育,含蓄暗示,让人自己“悟”明白道理,效果会更好。

心中无事一床宽,糊涂之态最难得

慧能禅师给弟子们讲道:一个囚犯被关在监牢里,关他的那间牢房非常狭小,连腿脚都伸展不开,住在里面很难受。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恨与不平,倍感委屈和难过,认为住在这么小的囚牢里简直是人间炼狱。他每天就这样骂天恨地,不停地抱怨着。

一天,从窗外突然飞进一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囚犯心想:我已经够烦的了,这个讨厌的家伙又来烦我,实在气死人了,我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但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捉到它时,它就敏捷地飞走了。他手脚并用,东扑一下,西扑一下,苍蝇来回躲闪。他折腾了半天还是无法捉到苍蝇,累得他气喘吁吁,于是他感慨地说,看来我的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这里还是挺大的!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慧能禅师说:“这也是一种糊涂。当一个人身在一个自己无能为力改变的环境中时,愁苦或烦恼,更会增加心中的不快。不如将心胸放开,糊涂一些,这样解脱的不仅仅是精神,还有心灵。况且,这种放开也是一种等待。一个聪明的人,往往知道要糊涂一些的道理。否则,又怎么能在适当的时候,找到合适的机会呢?”

心外世界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一个胸襟宽阔的人,纵然住在一个小小的囚房里,亦能转境,把小囚房变成大千世界;而一个气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心如意。所以我们不要总是计较环境的好与坏,而应该注重内心的力量与宽容。

唐朝大将郭子仪战功赫赫,多次救唐王朝基业于危难之中。唐代宗对他敬畏有加,特将他的儿子郭暧封为驸马,赐婚升平公主。

升平公主与郭暧结婚时,都还是十几岁的孩子。有一次,郭家举办家宴,升平公主坐在了主位,其威仪更甚公公郭子仪,郭暧见了很不高兴。

事后,他们回到自己的卧房中,郭暧生气地指责了升平公主。升平公主乃出身皇家的金枝玉叶,自然受不了这种气,两人互不相让,争吵起来。郭暧一时气急,竟然甩手打了升平公主一个耳光,还怒声说道:“你以为你是公主就可以不将我父亲看在眼里吗?你们李氏江山还不是我爹打下来的,要是他想当皇上,今天这皇位早就姓郭了。”

升平公主挨了打、受了气就跑回宫中向唐代宗哭诉。可唐代宗听后,却淡然地对升平公主说,郭暧所说的皆是事实。唐代宗还苦口婆心地告诫她,做人妻子要懂得忍让,不能倚仗权势压人。在唐代宗和升平公主母妃的劝说之下,升平公主回到了郭家。

郭子仪听说了此事后,生怕唐代宗怪罪就亲自绑了郭暧到宫中负荆请罪。唐代宗见状反而笑着宽慰郭子仪:“不痴不聋,不做家翁。他们夫妻之间的斗气话,我们也就不要太过认真了。”说完就让人给郭暧松绑,让他和郭子仪回家了。

其实,唐代宗不是不疼爱自己的女儿,但是为了两家的和气,他说了一番看似糊涂的话。释怀的不仅仅是郭子仪,还有郭暧。郭子仪释怀可以帮助朝廷攘外安内,郭暧的释怀只会让他以后对公主越来越好。

所以说,聪明难,糊涂更难。糊涂之态做得好,胜过百倍聪明。

做人无需太较真

成功的处世之道在于要有广阔的胸襟,为人不骄不躁,谦恭而不张扬,处事不惊不慌,冷静而不失措。对小人的嘲讽谩骂,不愠不馁;有一颗平和之心,拥有大庸大俗的豪放与粗犷,方能行效君子之美行。于大事处以方,小事处以圆,拿捏得当,做人不能太较真。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熟谙处事不能太过较真的道理。相传孔子曾带众弟子东游,半路走累了,肚子又饿,恰巧此时看到一户酒家,就吩咐一名弟子前去酒家讨点吃的来。

这个弟子走到酒家里跟老板说:“我是孔子的学生,我们和老师走累了,给点吃的吧。”老板打量了一下他,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弟子,我写个字来考你一下,如果你认识的话,随便吃。”于是写了个“真”字让他识别。孔子的弟子想都没想就说:“这是个真字,这个字太简单了,‘真’字谁不认识啊?”老板大笑:“连这个字都不认识还冒充孔子的学生。”于是吩咐伙计将他赶出酒家。

孔子看到弟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来,问后得知原委,就亲自去酒家,对老板说:“我是孔子,行走得累了,想讨要点吃的。”老板说:“既然你说你是孔子,我就写个字让你认,如果认得那么你们就随便吃。”酒家又写了个“真”字,孔子看了看,说:“这个字念‘直八’。”老板大笑:“果然是孔子,你们随便吃。”

弟子不服,问孔子:“这明明是‘真’字,为什么念‘直八’?”孔子说:“这是个认不得‘真’的时代,你非要认‘真’,岂不碰壁?处世之道,你还得学啊。”

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做法固然要不得,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对于事情太过较真,度量就会变小,容不得别人,看待周围事物也满目疮痍,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尚且知晓做事不能较真的道理,我们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非要知道一个所以然呢?

太过较真就如同给自己戴上了高倍的放大镜,看到的世界也不再是平坦的。一个处处较真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悲观消极的。他眼里看到的别人也浑身是毛病。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和别人和睦相处呢?

人生就应该如同孔子那样,不较真,揣着明白装糊涂。对于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要放在心上,保持一颗平常心,知足者常乐。

较真有些时候是好事,毛主席就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对于事情的认知上,我们可以用较真的态度,较真可以让我们求得更多的学问,增长更多的知识。但与人共事,万不可较真。有些时候保持难得糊涂的处世态度,适可而止则皆大欢喜。如果处处较真不仅会使自己不愉快,而且会影响别人,可谓伤人又伤己。糊涂处世,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吃“糊涂”亏,做聪明人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肯吃眼前的小亏,为了获得眼前的利益大打出手,甚至是兵戎相见,纵使吃得蝇头小利也多费周折,还得罪了不少人,从长远来看是吃了大亏还不自知,真是悲哀。人生在世,首先要学会吃亏,懂得吃亏就会在生活里结识更多的朋友,处事游刃有余,心境平和;懂得吃亏,心胸坦荡,烦恼自然不上身。这种感觉是爱占小便宜的人体会不到的。

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有一天,他收到老家堂弟郑墨来的一封信。兄弟俩经常通信,然而这次却非同寻常。原来堂弟想倚仗哥哥为官,让他到当地县令那里说说情。郑墨原也读过些诗书,懂得一些道理,不是个好惹是生非之徒,只是这次明显受人欺侮,心里的怨恨实在咽不下去。

原来,郑家与邻居的房屋本共用一墙,郑家的人想翻修老屋,邻居出来干预,说那堵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不是郑家的,郑家无权拆掉。其实,契约上写得很明白,那堵墙是郑家的。就这样两家打起了官司,闹到了县里,尚无结果,双方都难免求人说情。郑墨想到了做官的哥哥。想来有契约在,再加上哥哥出面说情,这场官司就肯定赢了。郑板桥考虑再三,最终给堂弟写了封劝他息事宁人的信,同时寄去了一个条幅,上写“吃亏是福”4个大字。同时又给堂弟另附了一首打油诗:“千里告状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何处去找秦始皇?”郑墨接到信,羞愧难当,当即撤了诉状,向邻居表示不再相争。那位邻居也被郑氏兄弟的一片至诚所感动,表示不愿意继续纠缠下去。于是两家重归于好,仍然共用一墙。这在当地一直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