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民间诸神(7)
古人对待床的态度十分谨慎,相传部分地区的古人还流传着一种名叫“安床”的习俗。所谓“安床”就是在恋人结婚前举行的一种仪式。安床首先要根据恋人的生辰八字和喜神位确定床的摆放位置,然后在晚上的时候让恋人祭拜床神。
据说现在部分地区还保有特殊的铺床、压床、滚床的习俗。新婚夫妇的床必须让长者来铺,并且在铺的时候要依次放上大枣、花生、莲子和桂圆,以借其“早生贵子”的寓意。之后还要从男方亲属中找一个童子睡在这张床上,这就是所谓的压床。滚床就是在结婚当日,让一个小男孩在床上打滚。由此可见,人们对床神的信仰至今仍有遗留。
九、行业神
古人信奉的行业神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祖师神,另外一类称为保护神。所谓的行业祖师神就是该行业的创始人、祖师级人物。行业保护神则是人们认为对行业能够起到保护作用的神。
造字神
在我国的神话故事中有一位神仙被称为造字神,他就是仓颉。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民间流传甚广。相传仓颉是长着四只眼睛的天神,他养了一只神龟,仓颉从龟背的花纹中受到启发而创造出了象形文字,由此人们结束了结绳记事的生活。
应该说,造字是一种漫长而辛苦的活动,凭借一人之力根本不可能完成。因此学者推断仓颉应该是一个对整理古文字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凡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事迹才将他奉为造字神。
梨园神
梨园古代唱戏的伶人信奉的行业神就是梨园神。梨园神又称老郎神,时常供奉在古代戏班子里。关于梨园神的来历,民间说法不一。有人说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伶人们信仰的梨园神。
人们将李隆基奉为梨园神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众所周知,李隆基生前精通音律,热爱戏曲,还亲自操刀创作出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将戏曲行当称为“梨园”也源于李隆基。
相传梨园本是长安的一个地名,后来因为李隆基经常在此地训练伶人,梨园就成了戏曲行业的别称。由此可见,让唐玄宗李隆基“出任”梨园神一职也算是实至名归。
老郎神的称呼也和李隆基有关。由于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即幼子,因此他经常自称老郎。(“老”在方言中也有“小”的意思)所以后人也把梨园神称为老郎神。
古代伶人们供奉的梨园神一般都是白面书生形象,样貌俊美,身穿黄色衣衫,颇有一番情趣。
药王
孙思邈药王即是古人信仰的医药之神。在古代,药王信仰极为普遍,但由于区域差别,古人信奉的药王也不止一位。百姓崇尚药王的心理来源于对生病的畏惧,因而他们信仰的药王从上古时期尝百草的神农,到春秋时期的名医扁鹊,再到唐朝的名医孙思邈,与时俱进,时刻翻新。
民间也建有不少祭祀药王的药王庙,根据时代、地区不同,药王庙中供奉的“神”也各具特色。不过在众多药王中,孙思邈的影响力似乎最大。后来药王庙中供奉的药王越来越多,有时一些当世的名医死后也都成神加入了药王庙,接受世人的顶礼膜拜。因此药王往往不特指某一位神医,而是一种统称。
除了这些中国本土的药王之外,佛教的药王菩萨也是古人供奉的对象。相传药王菩萨为人慈悲,救苦救难,受到了民间百姓的爱戴。
古人的药王信仰表现出了他们祈求平安健康的美好心愿,也展现出了他们对历代名医的尊重与敬仰。
茶神
我国是茶文化的创始国,古人很早就有了饮茶的习惯,唐代还出现了一位茶神。所谓的茶神就是《茶经》的作者陆羽。《茶经》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研究茶的专著,陆羽对茶文化贡献卓著,被后人称为茶圣。从唐朝开始,以茶为生的人就已将他视为茶神供奉了。
相传江南的茶农一般都会供奉茶神陆羽的陶像,每年采春茶之前要先给茶神敬香,否则就会招致灾祸。除了茶农,那些茶馆、茶叶店的老板们也会供奉茶神。开茶店的人不但在店里供奉陶制的茶神像,有时还将它作为精致的礼品送给客人。不过民间也流传着另一种说法,据说如果茶店生意不好,这些老板就会将供奉的茶神像扔到锅中,用热茶水浇灌。对于这种“虐待”茶神的行为,茶店老板的解释是:如此一来,茶的味道会更好,而且茶店的生意也会更红火。
窑神
我国制陶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这样的行业中自然也有着自己信奉的神。根据时代和区域的特点,古人信奉的窑神各有不同。据说神农、舜都“担任”过民间的窑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还曾将老子、雷公奉为窑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泥瓦匠的祖师鲁班看似和制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也都被不同地区的老子人当成窑神供奉过。
不过在众多的窑神中最具影响力的窑神还要数宋代的林炳。相传林炳本是一位拱瓷窑的大师傅,后来他受到祖龙宫玄女神的点化,改良了瓷窑窑体,为古中国的制瓷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他也奉为窑神。
据说五月十六日是林炳受到朝廷表彰的日子,在每年的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到祖龙宫中祭祀窑神。在祭拜窑神时,人们并不将各色食品当做祭品,而是用精美的瓷器供奉他。
十、凶神
除了吉祥神、保护神这些能够给人带来好运和福气的神以外,古人也信奉一些带有凶神性质的神仙,例如瘟神、阎王等。这主要是因为古人对未知世界抱有一种恐惧与敬畏的心理。
瘟神
古人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水平非常有限,很多人因不知名的瘟疫而丧命,因此人们对瘟疫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后来这种恐惧逐渐演化成了一种瘟神信仰。古人信奉的瘟神又称五瘟使者,人们认为他们就是主管人间瘟疫的神。五瘟使者分别是:春季瘟神张元伯,夏季瘟神刘元达,秋季瘟神赵公明和冬季瘟神钟仁贵,以及主管四季瘟神的大瘟神史文业。
人们对五瘟使者的信仰起源于隋唐。据说隋文帝曾亲眼目睹空中出现了五个身着不同颜色衣服、手持不同器物的大力士。隋文帝就此事询问了当时的史官,史官说这五个大力士就是天上主管瘟疫的五个神,他还预言不久后就要发生瘟疫。在这一年中,很多地方真的出现了瘟疫,不少人都在这场瘟疫中死去了。隋文帝有感于五瘟使者的强大破坏力,遂下令修建庙宇祭祀他们。后来道教吸收了这五位瘟神,将他们纳入了道教神仙系统中。
由于古人不能使用科学的手段避免和处理疫病,因此只能时常祭拜这五位瘟神,希望通过祭拜、供奉躲过日后的瘟疫之灾。
民间还流传着一种送瘟神的习俗。据说有些地方会在端午节前后举办神舟会,人们将事先做好的瘟神像放在神舟中,然后让船夫启动神舟开始一段长达四十天的送走瘟神的旅行。由于害怕瘟神会给自己带来不幸,神舟经过下游地区时,当地民众会自发组织“打神舟”的活动,阻止神舟靠岸。
虽然瘟神是人们畏惧、讨厌的对象,但人们在祭祀瘟神时依旧保持着祭祀吉祥神、保护神时的虔诚。无论祭祀何种神仙,其实都是人们热爱、眷恋世俗生活的一种表现。
阎王
阎王又称阎罗王,是我国古人信奉的掌管地府的最高神。但“阎王”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发生成的概念,而是佛教传入后才有的。后来人们将佛教中的阎王和人们臆想中的阴间之王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十殿阎王的说法。
阎王十殿阎王是地狱之主的统称。民间常说的阎王爷只是其中一殿的主神。据说阎王爷本来是十殿阎王中地位最高、掌管第一殿的神,后来由于他同情屈死之人,遭到贬斥,被发配到了第五殿中。
在佛教传入之前,古人还曾经将东岳大帝视为冥界之主,因此也有人说十殿阎王统一受东岳大帝领导。不过在民间百姓心中阎罗王始终是阴间至高无上的主宰之神,所以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阎王的传说。相传铁面无私、一心为民的包拯就是阎王爷的化身。他白天在人间伸张正义,夜晚还要回到阎罗殿中惩奸除恶。因此人们有包拯“日断人间,夜判阴间”的说法。除此之外,名臣寇准、范仲淹也被人们奉为阎王。据说阎王一职就如同人间的官位一样,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也需要“换届选举”。
人们除了杜撰出阎王一说,还给阎王配上了很多辅臣,如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和判官等。
民间传说阎王手中有一本记录世人寿命长短的生死录。人们耗尽阳寿之后,阎王就会让黑白无常把此人带到冥府中接受审判。人们被带到阎王殿外,就会看到负责守门的牛头马面,进入阎王殿,四位文武判官会根据此人在凡间的表现,决定其未来的命运。
在世人眼中掌管死亡的阎王也是阴森恐怖的,因此民间出现了很多关于阎王的歇后语。
在这些歇后语中,对阎王都有敬而远之的说法。例如:阎罗王做生意——鬼都不上门,阎罗王请人——只有鬼敢吃等。
阎王在古人信奉的诸多神当中也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了。人们一般不会直接建寺庙供奉他,因此与其他神仙相比,阎王在人间没有“容身之所”。
日夜游神
日游神和夜游神并称为日夜游神,在没有东岳大帝、阎王和城隍之前,他们就是人们信仰的大凶神。
后来日夜游神转化成了阎王的部下。
民间传说日夜游神分别负责在白昼和夜晚出来巡逻,他们属于监督世人行为的神,如果人们不幸遇到了他们就会“倒霉”。
在神话故事中日游神的扮相颇像世间的文官,白袍黑靴,玉带系腰,手上还拿着一本卷宗,唯一能证明其身份的就是一块写着“日巡”的木牌。
据说如果不冲撞日游神,一般不会招来祸事。然而和日游神相比,夜游神就显得凶恶多了。相传夜游神长着红色的脸颊和肩膀,喜欢恶作剧,爱打小报告,俨然是一个为患人间的阴间小混混,人们对他躲之唯恐不及。
对这两位小凶神,人们一般不采用供奉祭拜的方式,而是选择躲避。因此古人如非有要事,一般不在夜间出门,白天出门前也要先查阅日游神所在方位,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路线出行。
十一、自然神
风伯
风伯又称风师、箕伯,是古人信奉的风神。古人对风神的崇拜也经历了由星辰崇拜到人格化神的崇拜过程。汉代以前二十八星宿中的箕星就是民间信仰的风神化身。到了汉代,风神也开始人格化,因此出现了风伯的说法。据说风伯飞廉是蚩尤的师弟,他的身体像鹿,头却像孔雀,而尾巴就像一条蛇,身上还长着豹纹。后来,道家吸收了这位风神,就将风伯塑造成了白发银须的长者形象。唐宋时期,风神还一度被世人赋予了女神的姿态。
由于风伯的主要职能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即协助其他自然神催生世间万物,因此古代帝王也会祭祀风伯。据史书记载,自秦汉开始,对风神的祭祀已经被纳入了国家的大型祭典之中。清雍正帝还在皇宫附近建造了一座宣仁庙,专门用来供奉、祭祀风伯。
但风伯在辅助万物之外,有时也会形成风灾,造成人们财物的损失,因而民间有时也将风伯视为凶神。
雨师
雨师雨师又称屏翳、玄冥,是古人信仰的掌管雨水的自然神,古人曾将天空中的毕星视为雨神的化身。民间传说雨师就是古代神兽商羊,相传商羊是一只独脚神鸟,身有异能,可以引水救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雨师是上古仙人赤松子,据说赤松子是神农时期的雨神,他可以化身为龙,兴云布雨。这两种说法在民间流传较广,因此长期以来商羊和赤松子被人们视为雨师。到了唐朝,民间还曾将李靖作为雨师祭拜。在道观中供奉的雨师,一般为手持装有龙的水钵的长须壮年人形象。
古人对雨师的信仰非常虔诚,与风伯一样,祭祀雨师也被纳入了国家祭典之中,除此之外,民间还建有雨师庙。道教举行祭祀活动时,也要请出雨师神位,供信众顶礼膜拜。后来这种雨师崇拜逐渐被龙王崇拜替代,民间对雨师的祭祀也逐渐没落了。
电母
电母又称金光圣母、闪电娘娘,在民间传说中是雷公的妻子,主管闪电。据学者考证,电母来源于民间的雷神信仰。在民间信仰中,早期的雷神既管理打雷也负责闪电,后来人们逐渐将雷神的这两种职责分离,形成了雷公、电母信仰。
关于电母的由来,民间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据说古时有一个寡妇非常孝顺自己的婆婆,虽然家境贫寒,但她始终让婆婆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有一天,她想为婆婆做点荤菜,但家里已经买不起肉了,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剔下了自己手臂上的一条肉。婆婆吃了寡妇做的菜,却嫌肉太硬。婆婆私下里想:她一定是将好的肉自己吃了,于是就对着天空许愿,希望雷神将她家的不电母孝媳妇劈死。天上的雷神听了,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寡妇劈死了。到了下葬的时候,婆婆看到媳妇手臂上的伤疤,顿时明白了。她坐在棺材前,泪流满面地忏悔。天上的雷神此时也知道自己的莽撞害死了无辜的人,就将此事汇报给了玉帝。后来玉帝做主让这位冤死的寡妇做了掌管闪电的电母。
古人不理解为什么每次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总是先闪电后打雷,于是附会出了电母先监察人间善恶,雷公后惩戒世人恶行的说法。也有些人认为天上之所以会产生雷电交加的景象,是因为雷公电母在天宫中吵架了。
电母被人们视为一位能够引来雨水的女神,受到了古人的一致推崇。在道教的祈雨仪式中,时常能看到电母的神位。
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