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第四不坏心果。此下二段。亦即摄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此为进善。后起大行。今初。不坏心者。由障灭行成。若智若悲皆不退坏。文有十句。初总。余别。有九种不坏。一信理决定名决定心。二行堪调柔名纯善心。三不怖甚深名甚深心。四自乘不退名不退转心。五胜进无息名不休息心。六泯绝自他名广大心。七利生无边名无边心。八上求地智名求智心。九巧化众生名方便慧心。亦可对前十三昧心以明不坏。九并坚固皆云不坏。十皆具足名悉圆满。
佛子。菩萨以此心顺佛菩提。不惧异论。入诸智地。离二乘道。趣于佛智。诸烦恼魔无能沮坏。住于菩萨智慧光明。于空无相无愿法中皆善修习。方便智慧恒共相应。菩提分法常行不舍。
第五自在力胜。初显其相。后佛子下结其分齐。前中十句。初总。不惧下别。总云此心者此前十心。顺佛菩提者能深入趣向故。论云得般若波罗蜜行力胜。能深入故。则知此前十心皆是般若现前心也。别中九句。依上十不坏心而得自在趣向。一不惧异论即能伏他力。二上入智地即断疑力得法空故。三自乘不动力以离小故。四密处信力趣境智故。五诸魔不坏力精进故。六治惑坚固力住智明故。七徧治力具三空故。处有不染故。八化生力即前第九方便相应。九智障净力即前上求智地。前智居中。导二悲故。此智居后。显悲智相异故。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中。得般若波罗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顺忍。以于诸法如实相随顺无违故。
第二结中。由般若现前故顺忍明利。言第三者三品忍中为最上故。
上来彼之果胜竟。
大文中前已行竟。
下地果。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已。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大文第二位果中三同前。就调柔中分四。初调柔行。二教智净。三别地行相。四结说地名。前中有法喻合。法中三。初链行缘。
悉以广大心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得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忆持不舍。又得诸佛甚深法藏。
次能链行。于中闻已受持下是得义持。三昧慧光是所持义。随顺修行。此句示现得义持因。因何事耶。谓因依前三昧胜故得如是奢摩他等。忆持不舍正显能持。又得已下亦是所持。
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三明所链净。转更明净者解脱彼障故。又由前证得彼佛法藏故。
譬如真金。以毗瑠璃宝数数磨莹。转更明净。
喻中真金喻证。亦喻信等。瑠璃喻方便智。由方便智数磨。令出世证智发教智光。转胜前也。
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随逐观察。转更明净。转更寂灭。无能暎蔽。
合中。方便慧即上不住道。合前瑠璃。随逐观察合数磨莹。转更明净者般若现前故。转复寂灭者证智脱彼障故。
譬如月光照众生身令得清凉。四种风轮所不能坏。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烦恼炽火。四种魔道所不能坏。
二明教智净。以月光宽大胜于前地。但取月轮为喻也。四种风轮者出现亦有能持等四种风轮。非今四轮。以彼不是散坏风故。有散坏风复无四种。未见经论不敢定断。且就义释即四时之风。春曰和风。喻烦恼魔。顺爱心故。夏曰炎风。喻于蕴魔。多热恼故。秋曰凉风。亦曰金风。喻于死魔。果熟收杀故。冬曰寒风。喻于天魔。败藏人善故。行四魔行即是魔道。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二别地行相。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
四结地名。
菩萨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声闻所有问难无能退屈。能令众生除灭我慢。深入缘起。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亿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菩萨以为眷属。
摄报果中。言声闻难问无能屈者。已知二乘地缘等故。
若以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三愿智果。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菩萨圆满五地已
观法无相亦无性
无生无灭本清净
无有戏论无取舍
体相寂灭如幻等
有无不二离分别
随顺法性如是观
此智得成入六地
明利顺忍智具足
第三重颂。二十二颂。分三。前十七偈颂位行。次四偈颂果位。后一结说。前中三。初二偈一句颂胜慢对治。二有十偈三句颂不住道行胜。三有四偈颂彼果胜。今初。
观察世间生灭相
二中有三。初一句颂显心境。
以痴闇力世间生
若灭痴闇世无有
观诸因缘实义空
不坏假名和合用
无作无受无思念
诸行如云徧与起
不知真谛名无明
所作思业愚痴果
识起共生是名色
如是乃至众苦聚
次九偈一句。颂别明观相。即为十段。第一有二偈半颂有支行列。
了达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缘亦复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灭者生死尽
二一偈颂摄归一心。既云心灭则生死尽。故知不可唯约真心。以真妄和合是说依心。即真之妄既灭。即妄之真不无。故起信云但心相灭非心体灭。
无明所作有二种
缘中不了为行因
如是乃至老终殁
从此苦生无有尽
三一偈颂自业差别。
无明为缘不可断
彼缘若尽悉皆灭
四半偈颂不相舍离。
愚痴爱取烦恼支
行有是业余皆苦
五半偈颂三道不断。
痴至六处是行苦
触受增长是苦苦
所余有支是坏苦
若见无我三苦灭
六一偈越颂第七三苦聚集。
无明与行为过去
识至于受现在转
爱取有生未来苦
观待若断边际尽
七一偈却颂三际轮回。
无明为缘是生缚
于缘得离缚乃尽
八半偈越颂第九生灭系缚。
从因生果离则断
观察于此知性空
九半偈却颂因缘生灭。
随顺无明起诸有
若不随顺诸有断
此有彼有无亦然
十有三句颂无所有尽观。
十种思惟心离着
有支相续一心摄
自业不离及三道
三际三苦因缘生
系缚起灭顺无尽
第三有五句颂结十名。
如是普观缘起行
无作无受无真实
如幻如梦如光影
亦如愚夫逐阳焰
如是观察入于空
知缘性离得无相
了其虗妄无所愿
唯除慈愍为众生
三颂彼果胜中初二偈对治胜。
大士修行解脱门
转益大悲求佛法
知诸有为和合作
志乐决定勤行道
次一偈颂修行胜。
空三昧门具百千
无相无愿亦复然
次半偈颂三昧胜。
般若顺忍皆增上
解脱智慧得成满
后二句通颂后二胜。以义通故。
复以深心多供佛
于佛教中修习道
得佛法藏增善根
如金瑠璃所磨莹
如月清凉被众物
四风来触无能坏
此地菩萨超魔道
亦息羣生烦恼热
此地多作善化王
化导众生除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
悉已超胜声闻道
此地菩萨勤精进
获诸三昧百千亿
亦见若干无量佛
譬如盛夏空中日
四偈颂位果等可知。
甚深微妙难见知
声闻独觉无能了
如是菩萨第六地
我为佛子已宣说
一偈颂结说。
第六现前地竟。
第七远行地。所以来者。已说缘起相应慧住。寄于缘觉。次说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寄菩萨地。所以来也。瑜伽云前地虽能多住无相作意。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间无缺多修习住。为今满故。次有此来。又前功用未满今令满故。言远行者成唯识云。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观世间二乘道故。解深密云。能远证入无阙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隣接。故名远行。通有二义立远行名。一从远来至功用边。二此功用后边能远去后位故。十住论云去三界远。近法王位。故名远地。然其能远去行正是无相。故所离障正是细相现行障。谓六地执生灭细相现行故。此生灭相即是二愚。一细相现行愚。谓执有缘生流转细生相故。二纯作意求无相愚。即执有细还灭相故。以纯作意于无相勤求未能空中起有胜行。至此地中方能断之。以常在无相故不执生。更不作意勤求无相。故能证得法无差别真如。以了种种教法同真如无相故。以能空中起有胜行。故成方便度。二行双行。乃至亦得无相之果。故知以纯无相不碍起行。
是时天众心欢喜
散宝成云在空住
普发种种妙音声
告于最胜清净者
了达胜义智自在
成就功德百千亿
人中莲华无所着
为利羣生演深行
次正释文亦有三分。初赞请中有十二颂。前十赞。后二请。前中分四。初二偈天众赞说主。
自在天王在空中
放大光明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云
普供除忧烦恼者
次有一偈。天主光云供佛。表智契法身故。
尔时天众皆欢喜
悉发美音同赞述
我等闻斯地功德
则为已获大善利
三有一偈天众庆闻。
天女是时心庆悦
竞奏乐音千万种
悉以如来神力故
音中共作如是言
四有六偈颂天女音乐赞佛。于中初一显声因缘。
威仪寂静最无比
能调难调世应供
已超一切诸世间
而行于世阐妙道
虽现种种无量身
知身一一无所有
巧以言辞说诸法
不取文字音声相
往诣百千诸国土
以诸上供供养佛
智慧自在无所着
不生于我佛国想
虽勤教化诸众生
而无彼已一切心
虽已修成广大善
而于善法不生着
余五偈正显赞辞。于中初四偈赞寂用无碍。
以见一切诸世间
贪恚痴火常炽然
于诸想念悉皆离
发起大悲精进力
后一明起用所由即悲智无碍。将说双行。故承力赞此。
一切诸天及天女
种种供养称赞已
悉共同时默然住
瞻仰人尊愿闻法
时解脱月复请言
此诸大众心清净
第七地中诸行相
唯愿佛子为宣说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远行地。当修十种方便慧起殊胜道。
第二正说分中二。先行。后果。行中有五种相差别。一乐无作行对治差别。二彼障对治差别。三双行胜差别。四前上地胜差别。五彼果差别。五中初一是趣地方便。即当入心。余四为住。出心在果。又住中初即初住地。次一正住地。次一说虽在后。义该始终。后一地满。初言乐无作者乐着般若观空故。即细相现行障。此地虽有不着为能对治。二谓向虽能治前地乐空之心。以其有量有功用即复是障。故修无量无功用行以为对治。三垢障既尽。故止观双行。四明此地功用过前六地胜后三地。上即后也。五由地满故说双行果。今初分中文有四段。初结标后。二何等下徵显其相。三菩萨以如是下结行功能。四入已下彰其分齐。今初。具足六地行已。即是结前义。所治无相行故。以般若无相行满。于此生着。非增上行故。次欲入下明其标后。十种方便即是能治。谓前乐无作不明方便不能起增上行。非殊胜道。今以十种不舍众生法无我智。以为能治。治前乐心名方便慧。便能摄取增上行。故名起殊胜道。是则即有修空故不住空。是空中方便慧。即空涉有故不住有。是有中殊胜道。道即行也。所行殊胜故名增上。于何增上。谓前所寄世出世中。即空故胜于世间。即能涉有故能胜出世间。前六地中虽亦修悲不住于无。而在寂不能出空方作。故不得方便殊胜之名。虽行空行有。而多着空。但名乐无作治。
何等为十。所谓虽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虽得诸佛平等法。而乐常供养佛。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虽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焰。虽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自性无二。而随心作业无量差别。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虗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虽知诸佛音声性空寂灭不可言说。而能随一切众生出种种差别清净音声。虽随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劫数而修诸行。
二徵显中。所以胜行得增上无胜者。由下十义故。义各二句。皆上句观空。下句涉有。上句得下句。即成空中方便慧。下句得上句。即成有中殊胜行。不滞空有故致虽言。论主摄十为四种功德。谓前三各一。后七为一故。一初句即护恶行因事。菩萨恶行有其二种。一不乐利乐。二起爱见。今由上句故无爱见。由下句故能利乐。若二中互阙皆有恶行。今由二句护之。为无爱见之悲因事。二即财及身胜因事。由供佛故护财及身。由得平等故二事皆胜。胜财则随物所须。胜身随意取其何类。三护善根因事。善根即勤集福德。为菩提资粮。今以即空智而集。是得彼胜因增上。今所集功德法皆成增上波罗蜜行。名之为护。虽有慈悲皆是增上意乐故。三皆自利。后七同是利他。合为第四摄生因事。即为七种。初一随物受生。次二化令离障。后四摄令住善。初中愿力受生。为作众生上首故须庄严三界。但是愿生。非由业惑。故云远离。二说对治故。谓示起烦恼。欲令治断而知性寂。方为第一义治。今见常自寂故。三为灭智障故。障有四种。如五地中随世智中说。令随众生心作书论等无量事业。而为能治。四于大法众会集故为物起严土行。此明依报。下三明正报。三轮益物。五即身业。无身现身者令生五福。谓见闻亲近供养修行故。自身无身同佛法身故。下二亦然。六即口业转法轮故。七即意业于无长短中随问善释。记三世事。起三世行故。
菩萨以如是十种方便慧起殊胜行。从第六地入第七地。
三总结胜能中。论释云此十种发起殊胜行。共对治摄取者皆上下二句相对名为共对。由此上下各能对治。皆上句治凡。下句治小。随治不同。由二摄取名殊胜行。对治前障。
入已此行常现在前。名为住第七远行地。
第四彰分齐者明无相无间故。无相地名从此而立。此亦即摄前不退住。不同前六。前六得住已舍入地心。以修解入。非以行入。此以行入。故常行不舍。名不退住。
前初对治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