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慈禧太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伴君如伴虎(1)

在宫里头,太后的排场总是很大,相比之下,这次奉天之行倒俭省得很。并非她有什么想法,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这辆御用列车毕竟不同于紫禁城。就拿服侍她的贴身女官与宫女来说吧,与她同行的只有二十几个人,包括我们八个女官,以及十几个宫女。

说到这里,正好介绍一下我们这些人的来历。女官和宫女不一样,女官几乎都是满籍高官的女儿,而宫女却来自满洲兵将之家,以容貌为重。女官同宫女比,身份似乎高贵些,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从实惠的角度来说,那些宫女要比我们舒服得多。我们这些在宫里面当差的女官不仅没有俸禄,还要时不时地往里面贴钱。

说句实在话,为了让我们姐妹两个能留在宫里,父亲不知道送来了多少钱。一个月算下来,我们两个光是给厨子的赏钱就要一百两,再加上太后时常要赏赐我们,我们花出去的钱就更没谱了。别觉得奇怪,尽管太后赏赐我们是好事,但赏赐给我们的东西可都是太监一件件送来的,必须要给他们跑腿钱才行。这些太监很有经济头脑,不管太后一次赏我们多少件东西,他们都会一人拿一样,一趟趟地送,这样一来,我们花出去的赏钱就更多了。

假如把那些赏赐的东西一次送过来的话,我们给的赏钱只有二三十两银子。如果分好几次送过来,一次最少给十两,加起来就是好几十两,甚至上百两。尽管我们心里明白是太监们在耍花样,可也只能哑巴吃黄连,因为讨赏钱在宫里已经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或者说是习惯,即便我同太后讲了,她也不会说什么。这次去奉天,有个太监专门照料我的起居生活,这一路上的赏钱自然是不会少的。

真是苦了我们的父亲!粗略估算一下,我们在宫里或颐和园,平均一天至少要支出二十两赏钱,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三十个银币。如果再有突然冒出来的意外花费,这钱就更多了。我和妹妹都是不大会算计的人,所以,只知道父亲为了把我们维持在宫内花费不少钱,但具体有多少就说不清楚了。赏钱还在其次,最主要的花销是孝敬太后。一般的东西当然不敢献到太后面前去,所以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和妹妹容龄都是女官,出身于满籍高级官吏之家,我们的父亲就是裕庚公爵。当年朝廷派父亲去各国做出使大臣,因此我和妹妹从小接受的便是西洋教育。说句自夸的话,当时的女人能像我们一样会洋文的可谓凤毛麟角。由于这个原因,太后十分看重我们姊妹两个,这也招来了别人的羡慕。那时候的我们可以称得上是全体女官的领袖人物。

至于其他的女官,有两个是庆亲王的女儿,还有一个是顺王的福晋。当时,庆亲王是军机大臣,地位当然显赫得不得了。而那个福晋的来历,更是非比寻常,她是隆裕皇后的胞妹,皇太后的亲侄女,这也是她被选入宫中做女官的原因。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皇太后对自己的亲戚很照顾。大概是出于我难以理解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某种古怪的心理,她对自己的亲戚们有些痛恨。

尽管太后大权在握,调遣官员易如反掌,可她自己的那些亲戚很少有人做过位高权重、捞钱比较容易的官,大部分很穷。另外,后来在东三省给日本人当“傀儡”皇帝的溥仪,他们一家更是令太后嫉恨得很,只要提起来,她就会不高兴。

太后的至亲们都很穷,这一点大概很多人难以理解。这不仅是事实,而且始作俑者还是太后自己。她总喜欢隔三差五地派人给自己的亲戚送点什么,往往都是一些不怎么实用却装裱得很风光的东西,放在非常大的盒子或箱子里,正儿八经地抬到亲戚家里。亲戚们看到之后,尽管心里不乐意,但不能表露出来,还得装出兴高采烈的样子表示感激。

其实,他们哪里高兴得起来,这与见到讨债的又有什么区别呢?同前面所讲的我们的遭遇一样,凡是太后或皇上赐给臣下东西,受赏者一定要给那些送东西的太监们赏钱。这种赏钱同我们一般的赏钱不同,并非依据礼物价值给钱,而是要依据跑腿太监的身份等级而定。一个三等或四等太监,要赏纹银二十两;地位稍低的,一个人十两。如果每个等级的都来几个,就是上百两银子。实际上,只要太后往外赏东西,没事干的太监们就会起哄似的一块儿去,当然谁的赏钱都不会少。这样一来可就苦了被赏的人家,每次都要付出一笔巨款才能把太后的人打发高兴。

太后可不管这些,只要她高兴,就会不停地赏赐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给自己的亲戚。到了后来,因为她赏赐得太频繁了,有的亲戚几乎把家底都送给那些太监了,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证。

这一点儿也不夸张。太监们每次都要拿到钱才肯走。那些亲戚不得已的时候,就先派人上茶点将他们留住,之后另外派人从自己的箱子里头找些比较值钱的衣服或用具什么的,偷偷走后门去当铺当回几十两银子,孝敬那些太监。而太监们对此心知肚明,绝对不会急着走,都开开心心地坐下来边聊边等。

有的时候,这些亲戚们实在没有值钱的东西了,就会把太后赏赐的东西拿去暂时当些钱。这样的结果就是,太后赏赐得越频繁,亲戚们穷得就越快。

难道太后不清楚这些吗?我曾经细细观察过,她其实清楚得很。她的眼线那么多,一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有人向她禀报,更何况不止一个亲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有什么变动太后很快就能知道。那么,她为什么这样处心积虑地去害自己的亲戚?谁也猜不透其中的缘由,大概只有她自己才能解释清楚。

倘若我没有介绍这些,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皇太后的亲戚会如此落魄。

对于这一点,我还可以举出别的例子来。那时候,只要是皇上或太后的亲戚,爵位必定要有,而这爵位可不是那么好得的。为了维持爵爷的气派,衣食住行都要有些讲究,不能过于随便。可是,支撑这个排场没有钱怎么行呢?太后那边又万万不能得罪,于是,他们只能极力节俭度日,省下钱来硬撑着。外面风光,内中的痛苦滋味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实际上,太后完全有能力帮助自己的亲戚们,国库不算,光是她自己的私房钱就有好几百万。如果她想帮助自己的亲戚,根本不必动用公款,只要把自己的私银拿出一点点来就可以了,任何人也说不出半个“不”字来。可她根本不打算这样做,反而幸灾乐祸地看人家的笑话,如此没有慈悲之心实在令我非常不满。

同我们一起做女官的还有个元大奶奶。“元”不是她的姓,而是小名,她的父亲是内务府大臣庆善。说起来,她也算是出身显赫,可命运却悲惨得很。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把她许配给了皇太后兄弟的儿子做妻子。谁知道,在即将举行婚礼的时候,那个未婚夫突然死去了。按照中国的老传统,尽管他们没有过夫妻之实,但既然许配给对方,就是人家的人了。所以,她不仅依然嫁了过去,还要一直为那个死去的人守寡,再也别想嫁人。

就这样,一个当年年仅十八、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变成了元大奶奶——一个苦苦守寡的小寡妇!这也是中国旧有习俗的残酷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