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糖尿病,我也是医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认识糖尿病(2)

糖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体提供热能,人体所需能量70%左右是由糖提供的。除此之外,糖还是构成人体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我们通常所说的糖,其实是指营养中的葡萄糖,人体中不能没有葡萄糖,没有葡萄糖人就没有任何动力。但是,人体血液中糖分的增加,并不等于器官对葡萄糖吸收能力增加了。

常有人错误地认为,糖尿病就是身体器官缺糖了,于是便问:“这么说我是吃少了,我本来是不吃糖的,那我现在是不是要吃糖?”或者有人认为,糖尿病是因为吃糖过多的缘故。他们简单地把糖尿病中的“糖”和日常生活中吃的糖画了等号。糖尿病中讲的是葡萄糖,不是我们生活中吃的糖,所有碳水化合物都会转化成葡萄糖。

专家观点

广义上说的糖是指葡萄糖,和我们生活中的糖完全是两样东西。

前面我们提过,碳水化合物即糖类,而玉米、大麦、高粱等谷物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因此,吃糖多少与糖尿病发病率并无绝对的比例关系。

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几乎都含有某种形式的糖。例如,蜂蜜中几乎都是果糖、葡萄糖,水果也是如此,番薯、洋葱等蔬菜同样含有这些糖分;巧克力的含糖量为54%,葡萄干的含糖量是64%,枣的含糖量更是高达78%。葡萄糖、果糖无须转化便能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例如橘子汁中含的糖只需3-4分钟就可进入血液并为人体提供能量。

葡萄糖并非糖尿病的罪魁祸首,根本原因在于葡萄糖升高以致“糖化”各种组织蛋白,才最终导致糖尿病各种并发症。换言之,即使摄入以各种食物为载体的单糖、双糖或多糖,只要胰岛功能正常,能够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它们都能被胰岛素代谢而使血糖保持正常,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糖尿病了。

当然,糖的摄入对糖尿病发病有一定的间接影响,适当控制糖的摄入可以降低肥胖的可能,而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无论是否患糖尿病,人们普遍有“恐糖症”,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对此,国外专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科学家把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摄入无蔗糖的饮食,第二组用蔗糖代替部分淀粉,饮食热量与第一组相同。结果显示,两组的血糖值相同。实验同时证明,如果在原有热量的基础上再加蔗糖,血糖值就会升高。由此可见,控制血糖的关键是控制摄入的热量总量,至于是摄入蔗糖(双糖)还是淀粉(多糖),两者并无区别。因此,“恐糖症”并无科学根据,“谈糖色变”大可不必。

精彩对话

“我已经十年没吃过主食了,为什么血糖还这么高?我从来都不吃糖,为什么还会得糖尿病?”

“即便不吃主食不吃糖,人体内也会产生糖分。决定糖尿病发病与否的不是吃了什么,而是胰岛功能是否正常。”

5.你属于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吗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糖尿病有着割舍不断的“亲密关系”,当他们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时候,糖尿病已经如影随形一般“不离不弃”。对于他们,我们通常称之为糖尿病的高发人群。

因此,我们对于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清醒地了解哪些人最易患糖尿病,才不会盲目自信,才能用心去了解糖尿病,才能有意识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一、有家族病史者

国内外医学专家经过研究,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与遗传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研究结果都指出,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证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成年患糖尿病者与遗传因素间的关系尤为密切。例如,如果父母中有人有糖尿病史,子女发生糖尿病的概率明显高于常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加。

另有一个佐证也可从侧面证明这一点。专家在对同卵孪生子进行研究时发现,如果其中一人患上糖尿病,另一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极大。研究数据表明,5年之内同卵孪生子先后患糖尿病的发生率,幼年是50%,成年超过90%。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是因为同卵孪生子具有同样的遗传因素。

有一位糖友更是现身说法。他说,自己患糖尿病其实早有征兆。患病前,每次出差其母就会托他购买消渴丸,当时消渴丸是市场上非常紧俏的药物。当时他并不明白母亲的用意,直到很多年后才意识到母亲其实是位糖尿病患者。随着年纪的增长,他自己也迈入了糖友的行列。

专家观点

糖尿病跟吃荤吃素并没有绝对的关系,有的僧人同样也有糖尿病。

二、肥胖者

糖尿病与遗传的紧密关系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并不是所有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最后都会成为糖友,糖尿病的发生还有其他诱因,例如肥胖。

肥胖是诱发2型糖尿病最危险的因素之一。据统计,长期肥胖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多,而2型糖尿病患者中80%都是肥胖者,并且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概率越高。此外,腹部型肥胖者相比较臀部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大大提高,换言之,糖尿病的发病率与腰围/臀围的比值成正比关系。

那么,肥胖的人为什么容易患糖尿病呢?

肥胖者体内存在一种特殊的病理状态,我们通常叫称之为胰岛素抵抗。作为人体内最主要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的作用不可或缺。人进食后,糖分进入血液并通过血液循环运往全身各处,胰岛素的作用就是帮助血糖进入人体细胞并被吸收利用,同时将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维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

然而,肥胖者体内的葡萄糖转运机制容易出现问题,导致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使得血液中的葡萄糖难以进入细胞内。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胰腺会大量合成胰岛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胰腺合成胰岛素的功能逐步衰竭,最终导致胰岛素缺乏而使得血糖无法保持在正常范围,这就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打胰岛素的缘故。

因此,节制饮食,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是预防糖尿病最好的办法之一。

三、压力大者

现代医学已将糖尿病划归为身心疾病的范畴,因为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

压力会导致血糖升高。当人处于焦虑、紧张等应激状态时,人体会自动分泌一些应激激素,例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以帮助身体抗压。然而,这些应激激素多与胰岛素相抗,不仅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而且会对抗胰岛素对肝糖释放的调节作用。换言之,应激状态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明显下降,血糖难以充分地分解和利用,导致血糖节节升高。

压力会引发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现代社会工作节奏紧张,生活节奏较快,长期处于高压之下,压力引发的不良情绪容易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固定,糖尿病的发病于是不可逆转。当前社会上成功人士之所以易患糖尿病,正是因为长期、反复地遭受压力。而且有数据统计显示,男性在压力之下,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高出情绪稳定者一倍。中老年人易患糖尿病,紧张、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是最主要的诱因。

抑郁影响人体正常代谢。人长期处于高压之下,心情容易陷入抑郁状态,严重者甚至患上抑郁症。数据显示,抑郁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精神状态正常者高出四成,抑郁程度与患病风险成正比关系。这是因为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碳代谢(维生素B/叶酸)受损、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受损及低水平维生素D等,使得糖代谢受损,进而导致糖尿病。

当然,上述人群只是糖尿病高发人群的一部分,作为一种错综复杂的病症,诱因与家族遗传、精神状态、生活习惯等都有关系,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专家观点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

1)有糖尿病家族史;

2)腹部肥胖、四肢消瘦者;

3)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者;

4)脂代谢紊乱者;

5)反复感染病毒者;

6)长期接触化学、放射性物质或外伤损坏胰腺者;

7)有妊娠期糖尿病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