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传(传记袖珍馆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结党营私——广结天下恩威并重(1)

1.收人心,不惜代价

和在得到乾隆宠幸之初,只不过是一个凭借皇帝一时赏识而走红的新人,这让一些人对和刮目相看,也因此产生了畏惧的心理。但是伴君如伴虎,一旦失去皇帝的宠幸,官位自然岌岌可危。和心里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很早就开始注意培植自己的亲信党羽,为此甚至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

和与国泰的交往就可见一斑。国泰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肥头大耳,给人一种笨拙愚钝的感觉,但实际上本人非常精明。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与国泰相识,和一看此人便发现他相当精明,因此有心拉拢。但是对于如何拉拢国泰,和却一筹莫展,因为国泰家中相当有钱,凭借金钱是很难让他动心并且效忠自己的。和想要收服国泰的目的也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与权力,如果现在“倒贴”钱给国泰,那就与和原本的意愿相违背了。为此,和一直在思索如何收服国泰,最终在苏凌阿的精心安排下和终于如愿以偿。

苏凌阿姓他塔拉氏,属于满洲正白旗人,于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开始被任命为内阁中书,后来离开京城到江西饶广当道台。在这里,苏凌阿处处受挫,一直想要升迁却又苦于没有门路。他虽然早就想要离开,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让皇帝调进京城当大官,无异于痴人说梦。苏凌阿左思右想,知道自己如果不想办法调往京城,那么只有在江西这个地方了此一生了。他想来想去,最终想到一个办法,既然自己不能进京见皇上,那么通过皇帝身边的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可以。于是,他开始想尽办法接近乾隆皇帝身边最红的宠臣——和。

苏凌阿说干就干,毫不犹豫,他立即找了个借口,顺利回到京城。为了接近和,苏凌阿不惜花费银两与和的弟弟和琳整天花天酒地,走动也颇为频繁,可谓是“有心准备”。苏凌阿终于借着和儿子过生日的机会与和琳一起见到了和,并送上了四千两银子作为贺礼。不过,这些银子在和眼里根本不值得一提,他根本就没有记住苏凌阿。苏凌阿心里也不气馁,他想尽办法,决定给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不久,他邀请和来到家中做客,借机想要把女儿纳兰赠予和。和心里也很清楚,这是苏凌阿有意巴结自己,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到了相约的日子,和与苏凌阿见面,也见到了苏凌阿的女儿纳兰。纳兰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性格活泼,美貌聪颖。和见了这个小女孩,一直用手抚着她的头发,赞不绝口。

苏凌阿见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于是当场叫纳兰拜和为干爹。从此以后,纳兰便经常出入和府,和对纳兰也是关爱有加,他们名为父女,实则纳兰乃为和的小妾。凭着这一层关系,苏凌阿与和的关系也亲密了几分。不久,和得知国泰非常喜欢纳兰,因此忍痛割爱,找个机会把自己的“义女”纳兰介绍给了国泰,借此来拉拢他。

在和的安排下,国泰与纳兰很快举行了婚礼。国泰能够与纳兰结婚,当然对和感恩戴德。不久,在和的安排下,国泰当上了泗城的县令,苏凌阿也被提拔到吏部任侍郎,三人可谓是各有所得。和特意安排苏凌阿去吏部,是因为吏部掌管着官员的甄选任命权,有自己的亲信在这里,和备感欣慰。和又多了两个亲信,更加有恃无恐。

从此以后,国泰作为和的爪牙被深入地安插在地方上,为和搜集信息,聚敛财富。和后来在政坛上几次历险,都是由于国泰的暗中帮助才得以平安无事。

为了收服国泰,和不惜将自己喜欢并且宠爱的“义女”纳兰相赠,虽说一时间也难以割舍,但是在实际上还是赢得了国泰的信任和忠心。和凭借这种看似沉重的付出,收获了他自己难以料想的利益,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和的先见之明——他能够从大局出发,不惜代价赢得他人的信任,从而为自己赢得了后路。假如和只是贪财贪色、目光短浅之人,那么他是不会赢得他人的信任的,他的“红人”地位也不会坐得长久。

2.千古奇谈,昔日老师成门生

和用不同的方法来笼络人为他卖命,可谓是因人而异。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他并不会拐弯抹角,而是直接摆出自己的实力让对方心悦诚服;对于那些贪心的厚颜无耻之辈,只要稍微给对方一些好处,也能很快收服。更何况,和是皇帝面前的红人,那些追名逐利之辈无不自动送上门来,和只要略微施舍一些好处,就能将这些人收为己用。对这种官员和通常就采取这样的办法,就连他自己的老师也毫不例外。

和的老师吴省钦、吴省兰两兄弟自幼聪颖、学富五车,但是人品一般,甚至称得上恶劣。吴省兰在咸安宫教习的时候,认识和的舅舅伍弥乌逊,两人关系不错,经常一起吟诗作对。后来通过伍弥乌逊的介绍,吴省兰成了和的启蒙老师。和在吴省兰面前,行弟子的礼节,并且学习刻苦。吴省兰向来对那些八旗子弟没有什么好感,认为他们只不过是些提笼遛鸟、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但是和却能够专心学习,这让他不由得对和刮目相看,因此对和也非常欣赏与喜爱。

和、和琳两兄弟进入了咸安宫官学开始读书时吴氏兄弟是他们的老师。由于和两兄弟没有生活来源,因此在生活上非常简朴,不过他们学习却非常刻苦、用功。和曾经向吴省兰请教过满族人凭借骑射是否能够到朝廷做官的问题,吴省兰告诉他要文武并进,这样才是长治久安的方法。和深深地记在心中,而这也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后来和发迹,官运亨通,并没有忘记吴氏兄弟。特别是吴省钦,虽然此人满腹经纶,但是与和一样在科举考试中也是屡试不中,因此颇感无奈。有一年吴省钦参加乡试,而和正好是阅卷官,为了获得和的照顾,吴省钦厚着脸皮在考试前登门拜见和,并且给和下跪道:“弟子特来拜见先生!”虽然和在官场上摸爬滚打那么多年,也自认为脸皮足够厚,但是面对自己曾经的老师的这种行为,他也是大吃一惊,连忙说道:“老师快快请起,您是我的老师,何故对学生行此大礼?”吴省钦依然跪在地上,说道:“和大人您是主考官,自古以来参加考试的都是学生,都要称主考官为老师,而现在我确是您的门生啊!”和心中十分别扭,不过最终他还是应承了下来。

其实和也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自己虽然在朝中位高权重,但是毕竟根基不稳,他也急需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来为自己服务。虽然吴省钦的行为表明他为人不择手段、人品不佳,但是依然可以利用他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因此,吴省钦就由和的老师转变为他的门生,两人各取所需,成为了荒唐的千古奇谈。

考题由皇帝亲自做出,因此保密功夫本做得很好,但是和只手遮天,通过皇帝身边的太监获得了考题的内容,并将考题泄漏给吴省钦。于是,在考试后,吴省钦高中举人,他对和的手段更是刮目相看。吴家兄弟不仅学识高,办事能力也相当不错,他们为和捞取了不少好处,而且得到了和的照顾,官路也是十分通畅。

从此以后,吴省钦、吴省兰两兄弟对和忠心耿耿,而在和的众多门生中,和对吴氏兄弟也最为满意。除了他们能够主动地执行和的命令外,最让和受用的就是他们满腹的学问,这俩兄弟的学问朝野有名,和交给他们的事情,总能比较出色地完成,因此和对他们也是有意地提拔。作为科举考试主考官,和一直在这个职位上把持了很多年,他明白这是一个肥差,因此想尽办法让吴省钦主管乡试。吴省钦在职期间也是一味地贪得无厌,大肆地接受生员呈上的礼单,对其学问是一概不理。吴省钦主管乡试时,利用他学政的身份,公开舞弊,嚣张地收受贿赂,每个生员送银多少他都记录在册,并按送银的多少来决定排名。曾有一名胸无点墨的生员在吴省钦的手上以一万两白银的价格换得了乡试第一名的成绩,而那些历经十年寒窗苦读的书生,却名落孙山。虽然书生们对吴省钦的行为痛恨不已,但是由于有和在背后撑腰,他们也无可奈何。而吴省钦将贪污得来的金银交一部分给和,其他的尽数落入自己的腰包。和对吴省钦,既给他当官的机会,又让他在自己的职位上大发横财,吴省钦对和就只有感恩戴德、肝脑涂地的分儿了。

3.手段独特,对小人恩威并施

和位高权重,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手下的那些人,他手段独特,恩威并施,将他们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汪如龙是乾隆年间名盛一时的大盐商,原本是两淮盐政使征瑞手下的一个幕僚。征瑞原来本是道台,可是由于犯了过失而被撤职。为了东山再起,征瑞给当时担任军机大臣的和送去了万两白银。收钱之后,和积极办事,不久征瑞又官复原职。

自古以来,盐铁一直是政府经营,其中利润惊人,因此两淮盐政使的职位是难得的肥缺。征瑞刚一上任,汪如龙就前往府上拜会结识,并且给征瑞提出了许多歪点子,诸如如何收税纳捐、如何追查走私漏税、如何查假打非的敛财策略,深得征瑞的赏识,于是汪如龙被征瑞招为幕僚。汪如龙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的小人,因此在征瑞手下干得顺风顺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第五次南巡之时,汪如龙亲自带领大小盐商,捐钱捐款、铺平道路,这样征瑞不费吹灰之力就讨得了乾隆的欢心,而汪如龙也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

然而无论征瑞怎么聪明,都不知道汪如龙内心的真实想法。汪如龙一心想接近和,就是为了自己将来当上两淮盐政使,从而取代征瑞的位置,而征瑞却还蒙在鼓里。

汪如龙和征瑞一起向和进献了一匹名马,从而与和相识。和对于金银之类已经习已为常了,汪如龙善于揣测和的心理,因此总是送一些名人的字画给和,这样就引起了和的注意。

不久,汪如龙通过和给乾隆进献了一名江南美女,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和对汪如龙的进献也十分满意,但是此人的精明却让和颇感棘手,久处官场,各种各样的小人不得不防。和做官自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他明白如果不趁机打压一下汪如龙的气焰,此人极有可能在皇上面前得宠,甚至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和私下里召见汪如龙,脸上摆出一副冷酷的表情,以冷嘲热讽的口气对汪如龙说:“恭喜你讨得皇上的欢心啊!”汪如龙见状,心里也是忐忑不安,不知道和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突然,和怒斥道:“你好大的胆子!竟然让皇上沉迷于女色当中,致使君王荒废政事,论罪当斩!”原本油嘴滑舌的汪如龙听到和说出这些话,吓得脸色苍白,他连忙双膝跪地,不停地请求和救他一命。汪如龙说自己早就对和敬仰有加,只要留得性命以后定会好好侍奉和。和心里暗暗高兴,他原本只想吓唬吓唬汪如龙,让他不至于过分放肆,既然已经达到目的,也就不再为难汪如龙,便又换了一副和颜悦色的面孔。

汪如龙经过这件事,这才知道在和面前自己的聪明和谋略还远远不够。在清朝的官场上,处处都是暗礁,一不小心就会招来杀身之祸。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只有找到自己真正的靠山,才可以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和是一个权势极大、很有城府的人物,如果能够归附于他,那么自己也能够升官发财。于是,汪如龙经过和的一番恐吓,自此归于和门下,充当和的马前卒。

和见汪如龙对自己心服口服,也就有意地提拔他。和在乾隆面前将汪如龙夸赞了一番,说他如何精明能干、举止不俗等。然后,又说两淮盐政使征瑞虽然迎驾有功,但是却铺张浪费,有损皇上的英明。乾隆相当注重自己的名声,自然也不愿意背上铺张浪费这口黑锅,因此就命令和撤掉征瑞两淮盐政使的职务,另派一人来代替,于是和趁机推举了汪如龙。汪如龙从此一步登天,由一名盐商变为了两淮盐政使。从此以后,他对和更加忠心耿耿,他比征瑞更会聚敛钱财、更会办事,因此颇得和的欢心。

事后,征瑞愤愤不平,问和为什么自己每年给他交纳十万两的白银还会丢掉两淮盐政使的职位。和很平静地伸出两根手指,告诉征瑞别人比他交纳的钱更多,是二十万两白银和众多名贵的字画。征瑞心中苦闷而又无处发泄,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和通过恩威并施,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威严,而且让那些小人对他言听计从,他的手段独特,实在让人不容小觑。

4.灵活变通,收异己为同党

和能够在官场上扶摇直上,独霸大权几十年而不倒,自有他的过人之处。除了整垮那些与自己针锋相对的人之外,对于那些能够调转枪头,转而追随自己的敌人,他也毫不嫌弃,一起收为同党。因为和明白,想要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就必须党羽遍布天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国家的大权。况且,不仅与自己作对的敌人少了一个,而且自己的力量便又强大了几分,在此消彼长之中,自己就能稳坐钓鱼台,取得绝对的优势,从而更有力地打击对手。

和用这种灵活变通的方法来对付与自己针锋相对的人,往往运用得得心应手。如收服已是和的第二大亲信的福长安一事,便显示出了和的独特手段。

福长安是福康安的弟弟,满洲镶黄旗人,乾隆皇帝孝贤皇后的亲侄子。除了显赫的家世外,他还很受乾隆皇帝和孝贤皇后的宠爱,福长安娶的是皇族之女,身为额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