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歌唱器官及其作用
歌唱发声时直接参与运动的器官称为发声器官,根据其功能作用大致可分为声源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吐字器官四大部分。有的器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例如喉,它既是呼吸器官,又是共鸣和咬字、吐字器官。歌唱发声的生理过程是:肺部的气息通过气管和支气管呼出,振动喉头的声带发出声音。这种细微的声音经过喉腔、咽腔、口腔以及头腔和胸腔的共鸣作用得以扩大,再经过咬字、吐字器官对声音和语言的加工处理,形成优美、动听的歌唱声音。
第一节 发声器官的功能与构造
产生声音的器官就是声源器官,人的声源器官包括喉头和声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人声是由声带振动而发出来的。声带位于人体颈前部由肌肉和软骨组成的喉头中,它由左右两片带状体组成,表面附有一层弹性黏膜,具有十分坚韧的弹性。喉头又称为“喉器”或“喉结”(男子的喉头在颈间突起,从外形上就能看出;女子的喉头较小,外形上不易看到),它是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披裂软骨以及环甲肌、内外甲状披裂肌、后环状披裂肌、侧环状披裂肌、横披裂肌、斜披裂肌等各种软骨和肌肉组成。人通过大脑神经支配着声带与喉头的软骨与肌肉。这些披裂肌的放松与收缩,牵动着披裂软骨,促使两片声带呈现靠拢、分开、拉紧、放松的运动状态,日常呼吸时声带分开,发声时声带靠拢,声带靠拢时受气息(呼气)的撞击而发出声音。声带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声带振动的幅度越宽,声音响度越大。由于声带在发声过程中呈现各种运动状态,并与气息和共鸣协调运动,就产生了高、低、强、弱等各种不同的声音。
第二节 歌唱的呼吸器官
气息是声带振动产生声音的动力,控制气息必须依靠呼吸器官,有人又称之为发声时的动力器官。歌唱发声的呼吸器官包括肺、支气管、气管、横膈膜、喉、咽、口、鼻。人体躯干前胸有一块扁平的胸骨连接着12对肋骨(上面7对硬肋骨、下面5对软肋骨),它们与支撑着人们躯干的脊柱骨相连,并与锁骨和肩胛骨构成上小下大的圆筒形的胸腔。胸腔内是心脏和肺,左右两张上小下大的肺叶下端是一块像倒扣着的碗似的、中心厚边缘薄、有弹性的薄膜形的肌肉,这就是发声呼吸时常提到的“横膈膜”,又叫“胸膈”。横膈膜是胸腔内脏器官和腹腔内脏器官的分界线,它对发声歌唱时的呼吸运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呼吸的运动是靠胸廓的扩大、收缩来进行的。这种扩大、收缩运动又是依靠从颈间开始向下经胸部到腹部的肌肉来促成的.我们把这些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分为呼气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两大类。
胸部的吸气肌肉群(包括前后斜角肌、脚锁乳突肌、胸小肌、前锯肌、上后锯肌、胸大肌、提肋肌和腹直肌等)的收缩,使肋骨抬起向外扩展;腹部吸气肌肉群的收缩,将迫使内脏位置改变,横膈膜中心下降,这样便扩大了胸腔,使肺叶吸气后有了扩展的空间,呼气肌肉群(包括后下锯肌、胸横肌、中间腹直肌、腹内斜肌等)的收缩迫使肋骨下降,横膈膜中心回升,使肺叶里的气息经气管排出口腔外。
发声歌唱时的呼吸和人体本能的自然呼吸运动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日常的呼吸比较浅而平缓,不易牵涉到横膈膜的运动。歌唱发声时的呼吸运动量要大得多,而且主要靠横膈膜的运动来控制气息。有人把“横膈膜控制气息”称为美声唱法的经典理论之一。我们常提及的胸腹式联合呼吸、腹式呼吸等方法都涉及横膈膜的运动和控制。用横膈膜中心位置的下降或回升来控制呼吸是人不易察觉或感觉到的。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依靠胸廓和胸、腹部分的呼、吸气肌肉群的扩大和收缩来控制它的运动。这些运动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例如:闻花香时的深吸气就迫使横膈膜下降;向远处呼喊某人,为使被呼唤的人听见,气息的运用不自觉地就使用了横膈膜的下降、回升的力量;为使声音响亮有力,亦会本能地使用横膈膜;快速跑步之后的喘气,是为了尽快地补充氧气,这一呼一吸,促使了横膈膜大幅度上、下运动。我们常常可借助于生活中的这些自然行为来体会横膈膜控制气息的奥秘。“吸气之后,保持吸气的状态呼气发声”的启示方法,就是充分发挥腹部呼气肌肉群的收缩作用促使横膈膜回升,以达到有意识地控制气息的目的。
第三节 发声的共鸣器官
扩大和美化声音的器官称为共鸣器官。声带在气息冲击下产生的声音是微小的,它必须在共鸣腔的作用下才能成为扩大而优美的歌声。人体主要有胸腔、头腔和喉、咽、口腔三大共鸣区(喉、咽、口腔又具有呼吸器官的功能)。由于这些腔体的生理构造所致,有的改变(调节)其形状大小后,对声音的质量和音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有的则不能改变(调节)其形状。可以改变(调节)形状的共鸣腔是:喉腔、咽腔和口腔(包括喉咽腔、口咽腔和鼻咽腔)。口腔可大可小,舌能伸、能缩,能厚、能薄,可以在口腔内自如地活动;咽腔的肌肉可收缩或放松。不能改变(调节)形状的共鸣腔是:胸腔和头腔(包括鼻腔和额窦、鼻窦和蜂窝窦等)。根据发声的需要,这些腔体可以通过人的意识得以充分地运用。头腔共鸣的声音显得年轻而致远,具有穿透力。胸腔共鸣能加强声音的厚度和深度,使声音结实而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