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两周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先周文化探索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

先周文化,是指武王克商建立周王朝以前周人创造的文化。有的学者称之为早周文化。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始祖是弃。其父为帝喾,其母为有邰氏女,名叫姜嫄。尧时,弃因善于耕稼,被授以农师之职。舜时,封他于邰,号曰后稷。后稷死后,其子不窋继位。在他的晚年,夏王室腐败,不关心农事,不窋因此失官,逃窜于戎狄之间。公刘继位后,继承后稷的事业,重视农事,周人遂开始强大。其子庆节在豳建立都邑。至古公亶父时,周人常常受到戎狄的侵袭,于是越过沮水、漆水,翻过梁山,迁徙到岐山脚下定居下来,称岐周。周人遂逐步摆脱戎狄的习俗,开始营建城郭宫室,建立官制。文王之世,周人征伐西戎,交结诸侯,势力迅速壮大。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他迁都到丰京。武王继续文王的基业,11年之后,推翻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史记·周本纪》。

文献中周人灭商以前的历史大体如此。其中所提到的活动地域,丰和岐周的位置已经得到考古学的证实,分别位于今陕西的长安县马王镇和扶风、岐山之间的周原。此前庆节所居的豳则因缺少史料至今没有定说。其地望,有三水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1935年。、旬邑或彬县白寿彝总主编,徐喜辰、斯维至、杨钊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等多种说法,但总体而言,不出关中的泾渭流域。有的学者认为,豳即汾,周人源于山西南部的汾水钱穆:《周初地理考》,《燕京学报》第10期,1931年。。但此说至今尚无考古学上的证据。至于邰则更加难以确认。

关于先周时期周人史迹的考察,肇始于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于1933年的调查徐炳昶、常惠:《陕西调查古迹报告》,《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第4卷第6期,1933年。。其后苏秉琦在陕西宝鸡斗鸡台发掘了一批周墓,分辨出一组先周时代的周人墓葬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北京大学出版部,1948年。。20世纪40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石璋如到关中地区调查周人都邑石璋如:《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册,1949年。。1950年以后,考古工作大规模展开,随着陕西丰镐、河南洛阳以及其他地区西周遗存的大量发现,西周时期的周文化遗存为人们认识,先周文化也逐步受到关注。80年代以后,关中地区武功郑家坡宝鸡市文物工作队:《陕西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扶风刘家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长武碾子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记略》,《考古学集刊》第6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彬县断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彬县断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1期。、扶风壹家堡A.北京大学考古系:《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1期。B.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陕西扶风县壹家堡遗址1986年度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礼泉朱马嘴张天恩:《关中西部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考古系1997年博士论文。、武功岸底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武功岸底先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3期。、长安沣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等一批先周时期墓地与居住遗址的发掘,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郑家坡遗址位于武功县武功镇以东半公里的漆水河北岸。1981~1983年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在此发掘2000平方米,获得灰坑和陶窑等一批居住遗迹。发掘者根据器物形态将遗存分为三期,认为早期的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晚期至二里冈下层,中期的年代在太王迁岐前后,晚期的年代在文王作丰之时。

碾子坡遗址位于泾河上游的支流黑水北岸,遗址面积较大,分为居址和墓地两部分。1980年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在此作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居址5000平方米,清理墓葬300多座,是居址和墓葬齐全的一批发掘资料。发掘者依据地层关系将遗存分为两期,并推定早期相当于殷墟第二期,晚期则可能是周人迁岐前后。

断泾遗址位于泾河南岸,面积约56万平方米。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在此发掘200平方米,发现灰沟1条、墓葬4座和若干灰坑。根据地层关系及陶器形态将遗存分为二期,分别与碾子坡二期遗存大体对应。

壹家堡遗址位于渭水支流河北岸,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在此发掘140余平方米,发现了房址和灰坑等居住遗址。根据地层关系和器物变化规律,发掘者将遗存分为四期,各期的年代分别与殷墟第一至四期相当。

岸底遗址位于漆水河东岸,面积12万平方米。1991~199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此发掘400平方米,发现陶窑与灰坑等遗迹。发掘者将遗存分为三期,年代大致从殷墟第一期延续至四期。

为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在沣西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了一组先周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叠压地层(图版1-2)。其中先周时期的灰坑H18堆积较厚,出土有丰富的文化遗物。先周与西周文化的分界问题至此趋于明朗。

1963年,夏鼐提出了西周文化的祖型大概是客省庄第二期文化的假说,从此揭开了先周文化探索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随着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有关先周文化的探讨逐步展开,人们提出了许多见解,并将探索工作逐步引向深入。

探讨是围绕先周文化的内涵展开的。有的学者认为以高领袋足鬲和联裆鬲为代表的考古遗存是先周文化A.邹衡:《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再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B.王巍、徐良高:《先周文化的考古学考察》,《考古学报》2003年第3期。;有的学者认为以郑家坡遗址出土的联裆鬲为代表的遗存是先周文化,以宝鸡斗鸡台、长武碾子坡遗址出土的高领袋足鬲为代表的遗存是姜戎文化A.尹盛平、任周芳:《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文物》1984年第7期。B.孙华:《陕西扶风县壹家堡遗址分析——兼论晚商时期关中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有的学者认为以长武碾子坡的高领袋足鬲为代表的遗存包括刘家墓葬以及瘪裆鬲均为先周文化,并认为先周文化的源头为甘青地区的寺洼文化胡谦盈:《试谈先周文化及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文集(二)》,科学出版社,1986年。;有的学者认为以扶风刘家墓地出土的高领袋足鬲为代表的遗存为先周文化卢连成:《扶风刘家先周墓地剖析——论先周文化》,《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也有学者认为以宝鸡斗鸡台出土的高领袋足鬲为代表的遗存是先周文化,而刘家墓地一类遗存属于辛店文化的一个类型张长寿、梁星彭:《关中先周青铜文化的类型与周文化的渊源》,《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

就研究方法而言,大多数学者是从周人的活动地域和现已确认的丰镐遗址西周文化入手的。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分歧,原因在于对文献和考古学材料的使用各有倚重。部分学者以考证豳的地望为指引来追寻先周文化。其地望难以确认,其活动年代也很宽泛,无从与考古学遗存相契合。目前只能笼统地说,周人早期的活动范围在泾渭流域。可是,这个地域内的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复杂多样,我们只能运用考古学的手段去探索先周文化。考古学材料中也存在不少引发争议的地方。袋足鬲与联裆鬲的文化归属就是一个焦点。由于丰镐遗址的西周陶鬲中以联裆鬲为主,因此有的学者以为郑家坡遗存出土的以联裆鬲为代表的遗存是先周文化。不过,丰镐遗址西周文化中也出有不少分裆鬲。有学者指出这种鬲为袋足鬲的延续,只是吸收了新的制作工艺,才显得有所差别王巍、徐良高:《先周文化的考古学考察》,《考古学报》2003年第3期。。反过来说,有的学者排除联裆鬲,认为只有高领袋足鬲为代表的一类遗存,才是先周文化,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联裆鬲多的遗址,还是分裆鬲多的遗址,与其他器类(如簋、豆、盂)的组合和形态都是相近的。在现有的资料较为丰富的遗址中,要找出只有分裆鬲或联裆鬲一种陶器的一个文化区域,可能性都不大。有些学者将袋足鬲归入寺洼文化或辛店文化,这就牵涉到文化交流的问题。应当考虑到,周人从兴起到推翻商朝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避免地与周围部落接触并发生文化上的融合,先周文化也因此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过去考古学材料严重缺乏,文化划分难免简单化,分期断代也很粗略。随着材料的积累,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一种文化的内涵,准确地进行分期断代,同时也认识到,一种或几种器物出现于几个文化有可能是文化交流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