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虢国和应国墓地
一 虢国墓地
1955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库的建设,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联合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豫、晋、陕、甘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上村岭虢国墓地就是此时发现的。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墓地北部边缘距现今黄河岸边600米,整个墓地南北长590米,东西宽550米,占地32.45万平方米。
墓地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发掘。1956~1959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对虢国墓地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共发掘墓葬234座,车马坑3座和马坑1座。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墓区发生大规模的盗掘和文物走私活动。1990~1999年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虢国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这次共发掘墓葬18座,车马坑4座,马坑2座。
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墓葬位于墓地的南区,均为土坑竖穴墓,墓多向北。极个别墓葬有壁龛和腰坑。葬具有一椁二棺、一椁一棺、单棺和无棺四类,棺椁的多少、有无与墓葬的大小及随葬品的多寡大致相一致。墓主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侧身两种,以前者居多。随葬品的放置有一定规律,棺内多装饰品,如墓主两耳有玉块,颈部有串饰,棺盖或椁盖上多放置石戈,在棺、椁间多放置器皿、武器、车马器等。二层台上和壁龛内多放置陶器。墓地的陶器组合以鬲、豆、盆、罐为主。
在这次发掘中以M1052最引人关注。M1052(图3-16)位于南区的西北部,是本次发掘中规模最大,随葬器物最多,墓主身份最高的一座墓葬。墓口长5.8米,宽4.25米。墓葬内共出土器物970件,椁盖上放石戈;棺椁间的东北角放置铜器和编钟,西北角集中放置车马器,东西两侧放有兵器;在棺内,墓主耳部有玉块,颈部有鸡血石串饰,胸部放置石璧等。随葬品包括鼎7件,簋、鬲各6件和甗、豆、壶、盉、盘等,及编钟9件一套。墓西10米有车马坑,置车10辆、马20匹。墓内出土了2件铜戈,铭“虢大子元徒戈”,表明此墓为虢国太子之墓。另外,M1631出土的一件铜鬲,上有“虢季氏子乍宝鬲子子孙孙永宝用享”的铭文。此虢季子鬲与虢文公鼎为同人之器。
20世纪90年代的考古工作集中在墓地北部,称为北区墓葬。北区西侧以M2001虢季墓为核心,周围有26座墓葬和车马坑自成一组。北区东侧以M2009虢仲墓为核心,周围有88座墓葬和车马坑。
90年代发掘的墓葬的级别较高,最高的为国君级的墓葬M2001和M2009。M2001(图3-17;图版15),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10°。墓口长5.3米,宽3.55米,墓深11.1米。墓室四壁整修平滑,自上而下涂有一层厚约0.1~0.2厘米的绿色涂料。葬具为一椁二棺。外棺上放置一副缀有穿孔铜鱼、铜铃、陶珠和石贝等的木框架棺罩。棺、椁之间放置着大量随葬品。青铜礼器大都集中放在椁室西侧的南部。铜编钟、石编磬等乐器主要放置在椁室西侧北部。铜戈、铜矛、盾等兵器放置在椁室北端、东侧北半部,并有部分压在南端车马器下。原来可能用木匣盛装着的各种工具集中放置在椁室南端。车马器叠放在椁室南端与东侧的南半部。在外棺盖上放置着戚、圭、戈、柄形器等玉石器。墓主身上佩戴着各种生前使用的装饰品和专门用于陪葬的敛玉,前者包括头部的发饰,颈部的项链,腰部的金腰带等;后者包括面部的缀玉覆面,口中的玉石琀,以及手部的握玉和脚端的踏玉等(图3-18)。祔葬的车马坑虽经破坏,也清理出车13辆,马64匹,狗6只。墓内所出铜器绝大部分有“虢季”铭文,因此墓主当为虢季。根据出土器物判断,墓葬年代在西周晚期晚段的宣、幽时期。此墓器物组合的规格相当高,铜礼器(图3-19)为鼎7件、簋6件、鬲8件、4件,、甫、方壶、圆壶各2件,盘、盉、方甗各1件,以及8件一套的编钟和编磬,还随葬有质地及制作均极精良的玉器,祔葬大型车马坑等,据此推断其身份为虢国的一代国君。
图3-16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1052墓底平面图
1、32、40.石戈 41.石璧 42、43.玉玦 44.串饰 46.铜小罐 53.铜戈 56.铜弧面形器 60.金泡 97.铜矛 127、128、130.铜编钟 136、137、139.铜鼎 138.铜豆 143、158.铜鬲 144、149、150、153、160.铜簋 147、161.铜壶 154.铜剑 162.铜甗
图3-17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墓底平面图
44~51.虢季铜编钟 55~64.石编磬 65.小子吉父铜方甗 66、71、72、82、83、106、126、180、150、390.铜鼎 67、75、86、94、95、121、125、134.铜簋 68~70、73、74、85、110、116.铜鬲 76.铜钲 77、78.铜79、81、91、97.铜 80、89.铜壶 84.玉匕 90、92.铜方壶 96、117、129.铜盉 99、107、109、149.铜盘 105、148.铜甫 108、120、131.铜尊 111、133、387.铜方彝 118、151.铜爵 132、145.铜觯 393.玉柄铁剑446、487~489、491~498.玉饰 503、506.玉佩 526.铜内铁援戈
图3-18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出土玉器
A.墓底随葬玉器分布图 B.七璜联珠玉佩(M2001:660、661)出土情况 C.七璜联珠玉佩复原图
图3-19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随葬铜器
1.簋(M2001:95) 2.甫(M2001:105) 3.鼎(M2001:71) 4.鬲(M2001:70) 5.甗(M2001:65) 6.(M2001:81) 7.盘(M2001:91) 8.(M2001:78) 9.盉(M2001:78)
M2009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南北向。墓口长5.6米,宽4.4米,深近20米。墓穴四壁均用青灰色涂料处理,平整光滑。葬具为重棺单椁。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在200余件大型青铜礼器中,大部分为实用器,一般均铸有虢仲作器字样的铭文。出土的乐器,包括甬编钟一套8件、纽编钟一套8件、石磬两套各10件,以及铜铙1件。此外发现铁器4件,除1件铁刃铜戈外,其余3件为工具。在椁盖、内外棺的盖上以及墓主人周身上下,均放有精美玉器。墓主人的面部覆有缀玉覆面,身上也有成组玉佩。出土物中最重要的是遣册,系在10余片圭形玉片上墨书写成,内容涉及送葬者姓名及所送物品,其中有宣王时大夫“南仲”的名字,为确定墓葬的年代提供了线索。由墓内出土的器物上的“虢仲”铭文判断,此墓墓主为“虢仲”。从此墓的规模、随葬品等判断,“虢仲”亦为一代虢国国君。
此外还发掘了一批重要的贵族墓,如M2012的铜器组合为鼎5件、簋4件,祔葬的车马坑内埋有19辆车。此墓的墓主为梁姬,可能为虢季的夫人。M2011的铜器组合为鼎7件,簋、鬲各8件,圆壶、方壶各2件,甗、甫、盆、盘、匜各1件,附近有祔葬的车马坑。根据墓内出土的“太子车斧”推断墓主身份为虢国太子。
虢国墓地中出土的铁制品,如虢季墓内出土的玉柄铁剑(图版18-1)和铜内铁援戈以及虢仲墓中出土的4件铁制品中有3件为人工冶铁制品,3件为陨铁制品,将我国人工冶铁的起始年代上溯至西周晚期。
对于墓地年代的下限,各家看法较为一致。发掘者提出“这个墓地的年代下限为晋灭虢之年,即公元前655年”。对墓地年代的上限,各家的看法则不尽一样,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西虢东迁的时间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一些学者根据文献,认为西虢是随平王东迁的,因此墓地的年代是在春秋早期。大部分学者将西虢东迁的时间推断在西周晚期,约为宣王时期或其前后。
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南区墓地内墓主等级可分为五等:
第一等:七鼎、六簋、六鬲,有车马坑和乐器。车马坑内有十车、二十马。乐器为九纽钟、一甬钟。该等墓葬仅有虢太子墓M1052。
第二等:五鼎、六簋、六鬲,有车马坑但无乐器。车马坑内有五车、十马。
第三等:三鼎、四簋、二鬲,亦为有车马坑而无乐器。第二、第三等墓葬的墓主的身份可能是“身份比太子略低的五命和三命贵族”,“大概是……大夫”。
第四等:一鼎或二鼎,都未发现车马器,更无车马坑和乐器。
第五等:无青铜礼器。总数近二百座,数量最多。第四、第五等墓葬的墓主是“一命和不命之士”。
20世纪90年代的发掘,研究重点较为集中在M2001和M2009两墓的墓主身份以及虢国的世系上。M2001和M2009因其丰富的随葬品、高规格的器物组合,学者均推测其为虢国国君。但在两者的对应关系上还有不同的意见。
对于该墓地的性质,在第一次发掘后,就提出这是一处单纯的墓地。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发掘,更清楚地认识了墓地的全貌后,更加肯定墓地为一处以国君及其家族葬于北首,其余则聚族而葬,若干族墓群各有其域,形成一个完整的邦国公墓地。
与虢国墓地对应的遗址,即虢都上阳的位置,在第一次发掘时认为“李家窑遗址规模大,面临涧河,地势开阔平坦,包含丰富,和文献所记的位置相符,可能即虢都上阳的所在地”。该遗址位于涧河北岸的高地上。这个遗址曾进行过发掘,发现了较为密集的陶窑、圆形袋状窖仓、陶水管道、铸铜遗物、灰坑等,此外还清理了一些墓葬。特别是2000年对李家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城垣和城壕、宫城与环壕以及制骨、制陶、冶铜作坊与粮库等遗迹。通过这次发掘,可知城垣大致呈东西长方形,南城墙被河水冲毁,城垣东西长1000~1050米,南北残宽560~600米。城垣外有两重城壕。宫城位于城内西南部,近正方形。宫城外侧环绕一道壕沟。宫城内发现较大面积的夯土和直径近1米的柱础,可能是宫殿基址。宫城外西北侧分布着由多个排列整齐有序的圆形窖穴组成的粮库。制骨作坊位于宫城外东北侧。冶铜作坊在城垣内东北角。制陶作坊在城垣西墙南段外侧,发现了大量保存较好、分布密集的陶窑。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物推断城垣的使用年代在西周末期至春秋中期之初。
二 应国墓地
应国墓地位于河南平顶山市北滍村西的滍阳岭上。滍阳岭是一座南北走向,长约2000米、宽100米、高出周围地面15米左右的土岭。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滍阳岭上先后出土了一批应国青铜器。其中包括1979年、1980年和1984年先后出土的4件邓公簋。这4件簋器形类似,铭文均为“邓公作嫚毗媵簋其永宝用”。同出还有封虎鼎1件。有学者考证这些器物均出于滍阳岭中部同一座墓葬。1982年在滍阳岭南端的一座土坑竖穴墓中出土的“应事”诸器,计有鼎、簋、爵、觯、斧各1件,戈2件以及车马器等,铜器铭文多作“应事作……”的字样。年代在西周早期的康、昭前后。1985年在滍阳岭中部偏南的一座墓葬中出土的鼎2件,簋、壶各1件,均为西周早期器物。
根据这批青铜器,有学者推断滍阳岭附近为西周时期的应国所在。自1986年起,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管会联合在滍阳岭持续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和调查工作。发现了西周早、中、晚各期、春秋晚期、战国以及两汉时期的大批墓葬,其中西周时期墓葬有数十座。
已发表的滍阳岭西周墓葬材料有M1、M95和M84。M1位于墓地中部,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长4.65米,宽3.1米,深3.1米,方向9°。墓主可能为中年男性,仰身直肢,头北足南。葬具为单棺单椁。椁上有车马器以及铜鱼、石贝、蚌贝、石圭等。铜鱼大多是两两成对叠放在一起,应是棺饰。在棺椁之间以放置铜礼器为主,有鼎、簋、方壶、盘、盉、方彝、方甗等,多集中于椁室东部和南部;棺内的随葬器物主要是死者生前佩戴的玉质装饰品。其随葬铜礼器多为明器,组合为五鼎六簋。发掘者推定此墓年代为西周末期的宣王之世,并根据随葬的列鼎的数目判断墓主为下大夫一级的贵族。
M95位于滍阳岭中部偏南,是座带墓道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9°。斜坡墓道位于墓室北部。墓室长5.2米,宽3.9米,深5.1米。葬具为单棺单椁。墓主头向北。随葬器物以铜器为大宗。铜礼器集中于椁室西南角,包括鼎5件、簋6件、3件,方壶、盘、匜各2件,甗、尊各1件;乐器则有甬钟7件,此外还有工具、兵器和车马器等。该墓所出铜器分为公作器组、侯氏作器组和应伯作器组三组。其中公作器组有鼎、簋两种器物共7件。这些器物的铭文除器名外,完全相同,其中鼎的铭文作“唯八月初吉丁丑公作敌鼎敌用赐眉寿永命子子孙孙永宝用享”。侯氏作器组有4件铜鬲,铭作“侯氏作氏鬲,其万年永宝”。应伯作器组有铜簋、方壶各2件,盘1件,铭文均为“应伯作……”简报作者认为墓主为应伯,认为前两组的年代稍早于应伯作器组,该墓的年代为西周晚期偏早阶段;或认为墓葬年代以厉王时期为宜,并认为M95的墓主是应侯,应伯是其继位前的称谓,敌是其私名。
图3-20 平顶山滍阳岭应国墓地M84出土铜器
1.应侯爯(M84:68) 2.应侯爯(M84:68)铭文拓本
M84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6°。墓口长4米,宽2.64米,深1.8米。葬具为单棺单椁。墓主头向北。随葬器物共130余件组,青铜礼器多放在棺椁之间,西北角有鼎、、甗、尊、觯、卣,西南角有盘,东北角有盉、爵等。该墓出土的有铭铜器依铭文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的作器者为应侯爯,如铜铭文作“应侯爯肇作厥丕显文考釐公尊彝……”(图3-20)该组铜器的时代相当于穆恭之际或恭王时期;第二组的作器者,是应侯爯袭爵前所作之器,器物的时间与穆王时期相当;第三组无作器者名,但形制和纹饰与前两者相近。简报推断墓主为一代应侯,其名为爯,年代为西周中期,属恭王后期。
该墓地的始用时间为西周早期。据称,有大型甲字形积石墓,“在整个应国墓地所有墓葬中为级别最高者,其葬者身份当为公、侯一级。从其残存器物看,其时代当为西周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