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墓地
第一节 燕国墓地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2.5公里处,包括董家林、刘家店、黄土坡、洄城、立教、庄头六个自然村。遗址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5.25平方公里。
琉璃河遗址最早发现于1945年前后。196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对遗址作了调查,并于当年进行了小规模试掘。1973~1977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房山区文教局共同组成琉璃河考古队对琉璃河墓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共发掘61座墓,5座车马坑,同时对城址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1981~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成琉璃河考古队,对琉璃河墓地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共发掘墓葬214座。其中尤以1986年发掘的M1193大墓最为重要,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此后为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需要又于1995~1997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为进一步了解燕文化的文化面貌和琉璃河遗址的布局和性质提供了资料。
琉璃河遗址由墓地和城址两部分组成。城址位于遗址中部的董家林村及其周围。城址可能是长方形。由于南城墙被大石河冲毁,城址现存形状呈“门”字形,北城墙长约829米,东西城墙北半段残长约300米。在城墙外还发现有城壕。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曾经对城墙进行过发掘,城墙是在事先平整过的地面上,夯筑而成,与商周时期常见的筑墙时先挖掘基槽的做法有所不同。城墙可分为主墙和内外附墙,采用了分段、分层夯筑的方法。在城墙的东北角发现有1座西周初期墓葬打破城墙的内附墙的现象。据此判断城墙的始建年代不晚于西周初期。1996年发掘中,在H108内获得刻有“成周”字样的卜甲,H108是遗址中时代最早的西周遗存之一。此卜甲的发现为琉璃河遗址的分期与断代提供了新的依据。
墓地位于遗址中部的黄土坡村北及城址东侧一带。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61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型墓,墓室大,且有墓道,仅M202一座。中小型墓葬则无墓道。部分大、中型墓祔葬有车马坑,也有将车置于椁顶之上,有的小型墓中随葬有车马器。葬具主要是棺、椁,棺椁的多少或有无与墓葬的大小成正比。随葬器物一般置于棺椁之间,或棺前,有的中型墓的随葬器物放在二层台上。葬式多为仰身直肢,个别墓葬侧身屈肢。发现有少量殉人和殉狗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大规模发掘主要集中在黄土坡村西北。发掘的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主头向在北偏西35°至北偏东15°之间。墓内填土经过夯打。少数墓葬在填土中和腰坑中殉狗。葬具小墓有棺,大、中墓有椁。在墓主的尸骨下,常有殊砂。墓主的葬式大多为仰身直肢。小型墓一般长2.5米左右,宽1.2米上下。葬具多为一棺,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和货贝。中型墓长度一般在3.5米左右,宽2米上下。葬具均为一棺一椁。未被盗掘的墓葬的随葬品较为丰富,多置于墓主头前的棺椁之间。大型墓均被盗掘。
M202(图版3-2)是墓地迄今所见的惟一的双墓道大型墓。墓室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南北长7.2米,东西宽5.2米,深7米。方向345°。南墓道为斜坡,长14.8米,宽6米。北墓道为曲尺形台阶状,全长12米,有5级台阶。椁室长5.2米,宽2.3米,高1.7米。棺痕不显,在南墓道东壁有一个三角形小坑,内埋一人头骨。此墓被盗劫一空,但按墓葬的规格推测,墓主人应是一位燕侯。
图3-1 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M1193平面图
M1193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南北长7.68米,东西宽5.25~5.45米。方向352°。该墓的形状较为特殊,在墓室四角分别有一条短窄的斜坡墓道(图3-1;图版3-1)。但也有学者认为作为墓道过于狭窄,推测是系棺木下葬的通道。墓室内填土经过夯筑。葬具为一棺一椁,原先覆盖有幔帐一类物品。此墓虽经盗扰,仍出土2件重要的铜礼器——克罍、克盉(图版10-1),两器的铭文记述了周初周王分封克为燕侯的史实,弥足珍贵(图3-2)。棺椁内的随葬器物因盗掘所剩无几,发掘所获主要是放置在二层台上的兵器、马器和装饰品。墓内出土的兵器存在着“毁兵葬”的现象,东、西和南侧二层台上发现的戈、戟、矛等兵器几乎都被折断或砸弯,断锋残援多放在北侧二层台上。在墓室内发现有竖立的长矛,长度在3.8~4.2米之间。在墓室内发现的铜戈秘长约1.4米。在墓室内还发现有摆放错落有致的漆盾。漆盾有的作长方形,有的上部为山形脊,高度一般在1.3米上下,宽在0.7米左右。漆盾表面髹红色、黑色和褐色的漆,还镶嵌有人面形、兽面形(图3-3-1、2)、菱形、圆形大铜泡等作为装饰。墓中还出有“成周”铭文的戈和“燕侯舞”、“燕侯舞易”(图3-3-3)铭文的铜泡,更证明此墓为一代燕侯之墓。根据墓中出土物判断,其年代在西周早期的成康时期。M1193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在公元前1015年至前985年之间,也在此时间范围内。
图3-2 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M1193出土铜器
1.克罍(M1193:168)盖铭文拓本 2.克盉(M1193:167)盖铭文拓本 3.克罍(M1193:168) 4.克盉(M1193:167)
图3-3 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M1193出土铜饰和铜泡
1.兽面饰(M1193:42) 2.人面饰(M1193:175) 3.匽侯舞昜铜泡(M1193:211)拓本
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墓葬中以M251和M253的出土物较为丰富。两墓均位于墓地Ⅱ区东部,黄土坡村北。M251墓坑长4.5米,宽3.7米,墓向10°。葬具为一棺一椁。随葬器物主要放在北面二层台上,其中铜器有鼎6件、簋4件、觯3件,鬲、爵各2件,尊、甗、卣、盘、盉各1件,以及车马器等。此外还出有带秘铜戈、象牙梳、龟甲以及漆器等。在棺内相当于墓主胸部位置,出有玛瑙、绿松石、玉饰组成的串珠。墓葬的年代在西周早期。墓中出土的伯矩鬲(图3-4)记载了“匽(燕)侯”赏“伯矩”贝的事件。M253墓室长5.1米,宽3.5米,方向357°,葬具为一椁二棺,随葬品均放在二层台上,铜礼器有鼎6件、鬲4件,爵、卣各2件,觯、尊、甗、壶、盘、盉各1件。其中堇鼎有“匽侯令堇大保于宗周……”铭文(图3-5)。这些铭文为确认燕国的封地提供了极好的证据。
在琉璃河墓地还发现不少车马坑。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M202CH内埋马42匹。由于盗扰,车马坑中可辨车迹的仅有4辆,但发现有14根车轴,可能代表其中埋车的实际数量。80年代共发掘了21座车马坑,其中以M1100车马坑内放置的车马最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M1100车马坑坑口接近方形(图3-6)。南北长6.1米,东西宽5.7米。坑中共葬马14匹,车5辆。所有马匹都是杀死后埋入坑中的,马头向北,侧卧于坑底。车是将车轮拆下后斜倚于坑壁上,车厢则平放在坑底。在其中的三号车上发现有伞盖痕迹。车厢上有一个直径为26厘米、高25厘米的伞杠遗迹,周围有26条直径为2厘米的木质盖弓。构成一个以杠为中心直径1.5米的圆形车伞。在伞的下部,发现三根倾斜的木柱痕迹,分别支撑于车厢的东北、西北、西南角,应为支撑伞盖的支柱。
图3-4 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M251出土铜器
1.伯矩鬲(M251:23) 2.伯矩鬲(M251:23)铭文拓本
图3-5 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M253出土铜器
1.堇鼎(M2531:12) 2.堇鼎(M2531:12)铭文拓本
图3-6 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M1100车马坑平面图
在墓地中除了出土大量青铜器外,还有一批漆器。它们大多出于大中型墓葬中,种类有罍、觚、壶、簋、豆、杯、盘、俎、彝等,器表多有彩绘,多为红地褐色或褐地红彩,黑漆少见。有些漆器表面镶嵌蚌泡、蚌片、绿松石或金箔等。个别漆器表面雕花,使图案呈浮雕状。M1043:14漆觚(图版17-1)的器身镶三道金箔,在金箔之间,雕刻出三个以绿松石为目的变形夔龙纹。M1043:68漆罍(图版17-2)为朱地褐彩,通体的花纹均由蚌片镶嵌和彩绘组成。器盖上原有四个蚌片镶嵌的木雕兽头。颈部为用蚌片和彩绘组成的凤鸟纹带。肩部和上腹部均为用蚌片镶成的圆涡纹和漆绘花纹带。下腹部为蚌片和漆绘构成的饕餮纹。圈足之上镶嵌着多组长方形蚌片,间以长方条形漆绘。器耳为两只由蚌片镶嵌和彩绘构成的带冠凤鸟。
在20世纪70年代的发掘后,由于墓地内出土器物上有“匽侯”名称,并且有因受燕侯赏赐而作器勒铭的器物(如堇鼎、伯矩鬲、圉器等),即有学者认为这里是燕国墓地,琉璃河遗址是周初燕都。随着80年代的发掘,特别是在M1193中出土了克罍、克盉,铭文为:“王曰:大保,……余大对乃享,令克侯于匽……”与文献中召公封燕,“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为召公”的记载相合。进一步确认此处为周初所分封的燕,克为第一代燕侯。
琉璃河墓地最初分为三期,即西周早、中、晚期。其后,每期又分为前后两段,为三期六段。“夏商周断代工程”用各期墓葬的人骨作为系列样品,用常规碳十四测年法测得的数据,拟合日历年代后的结果,第一期第一段的年代为公元前1040年至前1006年约在成康时期,第一期第二段年代为公元前1015年至前950年,大致在康昭时期,第二期第三段的年代为公元前960年至前918年,大致相当于穆王与恭王早期,第二期第四段的年代为公元前935年至前850年,大致相当于恭懿孝夷时期。第三期第五段的年代为公元前852年至前810年,大致相当于厉王晚期与共和时期。第三期第六段的年代为公元前820年至前750年,在宣幽时期。有的学者根据琉璃河遗址的居址中西周早期遗存分布广,堆积厚,内涵丰富;而西周中晚期的遗存较少,结合墓地中西周早期墓为数最多,并且出青铜礼器的墓葬多属于西周早期,晚期未见铜礼器墓的现象,认为琉璃河遗址主要属于西周早期,其废弃年代在早中期之交或稍晚。
琉璃河遗址西周早期的文化因素比较复杂,周文化因素、商文化因素和当地土著文化三种文化因素并存。这一现象也在墓地中有所反映。墓地为京广铁路分隔成东西两部分,铁路以西为Ⅰ区,以东为Ⅱ区。Ⅰ区的墓葬多在填土及腰坑中殉狗,较大的墓葬多有殉人,随葬的陶器组合以鬲、簋、罐居多;而Ⅱ区内少见殉狗,不见殉人,且随葬陶器以鬲、罐为主,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差别。Ⅰ区内出土铜器铭文多有殷人的族徽。因此推测Ⅰ区墓葬的墓主很可能是殷遗民,而Ⅱ区墓葬是燕侯为首的周人墓地。
墓地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墓葬,除了燕侯墓、贵族墓外,还有着大量的小型墓,它们之间没有发现明确的界标,因此琉璃河墓地应是燕国的公共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