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宝宝发热不要慌,全程护理有章法(3)
不管是布洛芬还是对乙酰氨基酚都能有效地缓解发热的症状,让孩子感到舒服。如果单药使用效果不好,需要使用其他药物时,建议咨询儿科医生。另外在使用退热药物的同时,家长也可以配合前面提过的家庭护理方法来让发热的孩子舒服些,同时家长还要注意给孩子补液,保证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要点10
交替使用退热药有风险
孩子发热时,家长只需根据孩子的病情选择一种退热药即可,不要随意更换不同成分、规格的药物,或同时使用若干种退热药,避免服错药。
另外,需要提醒家长的是,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适用于儿童的退热药剂型有两种,分别为混悬滴剂和混悬液,同样是1mL,但有效剂量也就是浓度可能相差2~3倍。滴剂往往浓度更大一些,主要是方便小一些的孩子减少服药量,也可以减少家长喂药的困难。一般情况下,建议3岁以下的孩子使用混悬滴剂,3岁以上的使用混悬液。
任何年龄的孩子都不能超剂量使用退热药物,尤其6个月以下的宝宝。家长在喂药前一定要注意看说明书,注意药品规范和剂量安全。此外,如果孩子不配合口服退热药,比如哭闹不止、喂药困难、呕吐厉害等,则可以考虑使用塞肛用的退热栓。
反反复复是正常,急求退热隐患多
有不少家长在孩子发热时,体温一上来就往医院跑,甚至24小时之内就带着孩子跑了4趟医院。我在儿科急诊值夜班的时候,甚至会碰到这样的家长,孩子反复发热,即使是下半夜,家长也会抱着孩子火急火燎地奔波于不同医院之间。
孩子发热时体温反复升降很正常
孩子发热时体温会反复升降,其实是因为孩子跟病菌作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病菌也会发起多次进攻,直到最终被我们的免疫系统或者药物消灭。
普通的呼吸道感染,一般发热能持续3天或者3天以上。而我们常用的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的药效只能维持4~6小时,布洛芬能维持的药效也只有6~8小时,所以孩子的体温24小时内升上来4次是很正常的。
在很多家长的想法中,用了退热药体温就该退下来了,一旦出现反复,家长就会焦虑紧张,怀疑是不是医生给药不正确,孩子的病情是不是更严重了,所以就不停地看医生。还有部分家长信奉“疗效”就是王道,认为没有一次性把体温降下来的医生水平都不行,所以一天下来,基本是马不停蹄地跑不同的医院,看不同的医生。
“药到热退”不一定是好事
当然,确实有少数“神医”开的药能做到药到热退。一针下去,热就退了,并且一天内还不反复,这个药往往就是最常被滥用的激素“地塞米松”。
曾经在门诊,我被家长这样要求:“陈医生,你依照某某医生的处方给孩子开输液,这个医生很厉害的,打一次就能好。”我看到处方上赫然地写着“地塞米松”,于是坚决拒绝了家长。
儿童退热要避免滥用以下三种药物
地塞米松是糖皮质激素,我国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不能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这里说的是“不能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因此不建议使用于孩子的普通感冒发热,但如果因为其他疾病原因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话,也不应盲目拒绝。
激素有着强大的抗炎作用,很多时候的确是可以治病和挽救生命的,但一定要在有指征时才使用,没有指征时不要滥用。虽然偶尔用一两次不会有严重的全身副反应,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孩子的正常免疫系统,长期不当使用,更会造成免疫系统的紊乱。
还有一种药物退热效果非常强劲,叫尼美舒利。这是曾经风靡中国的一种退热药物,使用非常广泛,但同时也导致了数名患儿的死亡。这种药物的退热效果非常强劲,一般一天吃一到两次就可以了,但很多时候孩子在用药之后,大量出汗,体温迅速下降,甚至体温不回升。
国内外相关机构在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中发现了与尼美舒利相关的过敏反应、凝血功能障碍、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等安全性问题。2011年5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禁止将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
第三种要说明的药是阿司匹林。这种药中国家长很熟悉,同属于解热镇痛药物,偶尔还有家长给孩子使用这个药物来退热。阿司匹林用于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会导致瑞氏综合征(一种以急性意识障碍和肝功能损害为突出表现的疾病),特别是当他们受到病毒感染如水痘或流感时。给孩子服用阿司匹林之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
要点11
急求退热易留“后患”
孩子从发热到退热有个必经过程,急于用各种方式退热,过分干预病程可能会掩盖发热的真正病因,耽误孩子的病情。家长们不要着急,而应配合医生的医嘱,加强护理,密切观察,静待发热病程结束。
欲速则不达,退热并不是越快越好,一味追求退热快的同时很可能也为孩子埋下更严重疾病的“祸根”。孩子发热本身有一个自然的病程,过分地干预这个自然病程是不科学的,更不能为了达到快速退热的效果而盲目给孩子使用一些弊大于利的药物。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输液治疗就是通过静脉穿刺把药物和液体输入我们的血管,借由血液进入身体循环。对于孩子普通的感冒发热,如果需要药物治疗,我的建议是能口服用药就坚决不要输液。
输液并不会让普通感冒发热好得更快
可能有很多家长都觉得输液是让孩子退热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假象,输液很多时候都不是必须的,而不必须的输液对孩子是有一定伤害的。
首先,输液并不会让普通的感冒发热好得更快。因为身体与病毒作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会因为输液而改变。往往大家觉得输液好得更快,是因为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直接被输入血液,会让高热、喝水少、胃口不好的孩子显得更有劲儿些,更精神些,同时会大量排尿,从外表看起来确实退热更快,但其实感冒病毒并没有得到抑制,多喝水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其次,输液是有创的,会破坏血管,且无法保证纯净。因为看起来再纯净的液体中都会有肉眼看不到的颗粒,这些颗粒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潜在危害。
最后,输液对孩子存在一些看不见的心理伤害。输液通常是一件让孩子抗拒的事,往往在孩子的哭闹尖叫中进行,会影响到孩子的精神状态,增加体力消耗,扎针的疼痛甚至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一定伤害。
目前在我国,因普通感冒发热就输液甚至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仍然比比皆是。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单纯的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而这种情况往往是不需要使用输液来治疗的,除非是出现并发症,或者有颅内感染等较为严重的情况。
如果医生认为没有必要,家长们尽量不要主动要求给孩子输液,避免因家长过于感性的坚持而影响到医生给出最佳治疗方案。
要点12
不必须的输液会伤害孩子的健康
普通的感冒发热有一个自然病程,退热是需要时间的,不必须的输液并不会让病好得更快,一发热就给孩子输液,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可能会造成损害。
为了孩子健康,不该输的液坚决不输
说来惭愧,我的儿子乐乐1岁时因幼儿急疹引起的发热也遭遇了过度使用抗生素和输液治疗。当时乐乐一直高热了三天三夜,乐乐的爷爷奶奶从一开始的焦虑紧张到后来对我产生各种质疑,还与我发生了争执,我自己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有对乐乐病情的担心,还有来自家人的心理压力。
那是乐乐第一次发生高热,我的理智终于在乐乐高热48小时之后被击垮……爷爷心疼孙子,认为我不给乐乐积极治疗而斥责我:“你懂什么,你只懂得喝水、吃退热药,你就是一个‘喝水医生’!乐乐已经高热两天两夜了,东西也吃得少,睡也睡不好,小脸都瘦了一圈。如果因为你的固执耽误了孩子,怎么办?”
面对别人家的孩子,我可以做到镇定自若、冷静客观,但面对乐乐的时候,我总还是会有一些七上八下的顾虑和担忧,和一般的妈妈无异。但是我仍然强装镇定,尽力拿出儿科医生的专业态度:“小孩子发热3~5天很正常的,人家国外都很少给孩子输液的,输液对孩子伤害太大,况且乐乐的情况也不是很严重。”
奶奶在一旁愁眉苦脸地说:“哎,别人家的孩子不都是打针吗,不也长得好好的吗?孩子发烧多可怜啊……国外不打针,那是国外,咱们是中国人啊,中国人和外国人不一样的……”最后,我还是没有拗过爷爷奶奶,带着乐乐去看了医生。
当然,乐乐未能幸免地被输了抗生素,输液一天后热退了,乐乐也出了满脸、满胸、满背的小红疹子,这不就是幼儿急疹嘛。但爷爷奶奶还是认为他们的坚持是对的,仍对我稍有抱怨:“早就该来打针了,一打针就好了,早点打针孩子也不用受这么多苦啊。”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抗生素是白输了,只是病程到了而已。
经历那一次之后,我淡定了很多,乐乐之后的数次发热,包括肺炎、手足口病,都在我的坚持下没有再输液,照样也痊愈了,爷爷奶奶也渐渐接受了我这个“喝水医生”的观念。另外我还惊喜地发现,每年都喜欢输点氨基酸的爷爷不再轻易输液了。
别把抗生素当作退热万能药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滥用抗生素大国,其实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存在过度使用抗生素的问题。身边的阿婆阿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发热是有炎症,要吃消炎药。”她们误以为发热都是由炎症引起的,而抗生素就是消炎药,能消除一切炎症,也就能退热。
其实,抗生素并不等于消炎药,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但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细菌起杀灭或抑制作用,对炎症并没有直接作用。
抗生素只适用于细菌感染导致的发热
孩子发热的原因非常多,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导致的发热有效,对病毒感染及其他原因导致的发热是完全没有作用的。而普通感冒和流感都是病毒感染导致的,只有少部分合并了细菌感染,但是这需要医生来进行综合判断,不能仅从发热时间、发热症状、或者程度上区分。细菌感染没有特异性参考指标,这也是造成抗生素滥用的一个原因。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通过查血常规看白细胞指标,或查C反应蛋白就可以知道是否是细菌感染。但是,仅用白细胞的指标来判断是否用抗生素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有些紧急情况下,外伤、呕吐、抽搐也可能导致白细胞的升高,而且,对于某些严重的细菌感染,比如严重伤寒时,白细胞可能不会升高,反而会下降。
同样的道理,C反应蛋白也不是绝对的参考指标。
那是不是没有方法区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了呢?咽试纸、血培养等倒是可以帮助判断。但是对于孩子普通的感冒,医生是不会去做这些化验的,医生还是主要根据孩子的精神状态、伴随状态,以及必要时辅助血常规检查等来综合判断,任何孤立的检查或症状都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总之,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再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行医经验来判断,这对于普通家长是难以掌握的,而细菌感染又可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建议家长还是把诊断工作交给医生,以免耽误孩子的病情。
不要自作主张给孩子服用抗生素
只要孩子一有发热苗头,有些家长就会给孩子吃“消炎药”,如红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头孢,这些所谓的“消炎药”其实就是抗生素。如果没有明确细菌感染的依据时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效,对身体也会有一定的危害。
一方面,抗生素通过肝肾代谢,对肝肾会有一定的负担和副作用;另一方面,抗生素可能会造成菌群紊乱和细菌耐药,给身体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自作主张买抗生素给孩子吃的行为是错误的,只有当有明确的使用指征时才能使用抗生素,并且要根据感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细菌感染的种类和部位不同,抗生素的选择也就不同。
另外,不同疾病使用的剂量和疗程也不尽相同。上一次患病用的药,下一次即使是同样的病症,用药也可能有所不同,所以家长切记不能照着上次医生开的处方来自己买药。
事实上,即使是细菌感染也不一定要用抗生素,对于一般的细菌,人体可以自己抵御,轻症的细菌感染可以由医生权衡之后,决定先观察,先不使用抗生素。
当孩子有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时,如孩子患有细菌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细菌性肺炎、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等疾病时,指征明确,就应该遵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不能因为担心副作用而自行减量或停药,这样做只会导致细菌杀灭不充分,让某些顽固的细菌逃逸、变异,进而产生耐药细菌,为孩子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要点13
抗生素的使用宜忌
×一感冒发热就使用抗生素
×过于抵触抗生素,大小疾病坚决不用
√没有使用指征时不要强求医生使用抗生素,有使用指征时,必须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
section03可怕的热性惊厥其实是只“纸老虎”
小儿单纯热性惊厥多无不良后果
热性惊厥是一种伴随发热出现的常见急症,来得快去得也快,通常不会给孩子造成影响,也不会影响智力发育。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热性惊厥发作的家长们来说,热性惊厥简直像个恶魔一样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