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先秦(2)
尹喜曾在朝廷中担任大夫,他廉洁勤政,学识高深,颇受王室赏识,如果继续做下去,肯定前途无量。不过尹喜的志向并不在此。据说,他有一天观看天象,发现有一团祥瑞的紫气在东方聚集并缓缓向西移动,便知有圣人将要经函谷关西去,于是主动辞去大夫的职务,到这个偏僻的边防关隘当了关令。
上任伊始,尹喜就特别叮嘱一个叫孙景的关吏:“如果发现一个容貌与众不同或者服饰奇特的人从这里出关,要及时禀告我,千万不要错过了。”
在函谷关旁,尹喜结草为楼,称之“楼观”。他日日斋戒,坚持观察天象,静心修道,密切关注紫气的行迹,等候圣^的到来。这一天,气候特别闷热。尹喜用过午膳,便觉两眼皮发沉,于是回到房内和衣小憩。刚倒在床上,便迷迷糊糊地人了梦境。朦胧中听到天空仙乐悠扬,紫气氤氲,有人对着他的耳朵轻声地说:
紫气东来三万里,
圣人西行经此地。
青牛驾车栽老翁,
藏行匿迹混元气。
听到这里,尹喜猛然从梦中惊醒。恰在这时,就听得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孙景前来报告:一位相貌奇特之人驾着青牛已到关口准备过关。
虽然早有预感,但听到孙景的报告,尹喜依然无法控制心中的欣喜。他命人赶快把道路打扫干净,将客房收拾好,自己则急忙整理衣冠前往迎接。
到了面前,尹喜才看清青牛所驾的车中,一位老翁须发如雪、脸色红润、神态安祥,两旁一对大耳朵垂及肩上,白色的眉毛足足有五寸多长,果然道骨仙风,气度不凡。尹喜跪拜在老翁面前,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然后,小心翼翼地向老翁提出,请他在函谷关住些日子。
老翁婉言谢绝说:“我只是个没用的糟老头子,家住关东,出关只是为了搬运一些柴草回来,你留我在这里有什么用呢?”
尹喜连连叩首说:“我知道您是一位圣人,要出关西行,已经在此恭候多时,万望暂留神驾。”
老翁听尹喜这么一说,十分意外:“哦!你怎么会知道我呢?”尹喜说:“去年十月我观天象时,看到东方有紫气向这边移动,知道这是圣人行动的征兆,所以专程从雒邑来到这里恭候多时。您老也不必隐瞒了。”
老翁笑问道:“你到底要我做什么?”
尹喜叩首问:“敢问圣人尊讳?”
老者答:“我姓李,名耳,字聃。”
尹喜说:“我早知道先生是一个学问高深的人。提起先生大名,犹如霹雳在耳,让人仰慕不已。我知道,先生一出函谷关,必然行影无踪,不知道是否还有再见面的机会。所以,将高深的学问留下,以免遗忘于世。那样的话,实在太可惜了。”
老子见尹喜一片诚意,又是个可度之才,答应在函谷关暂住。
于是,尹喜在官邸设座,行弟子礼,拜老者为师。
老子在函谷关住了一百多天,常常与尹喜彻夜长谈,向尹喜传授内外修炼的方法。经尹喜再三恳求,著书五千余字后过关而去。
据说临别前,尹喜曾要求随老子一同西行,表示:“即使蹈火赴渊,上天下地,灭身舍命,也在所不辞。”
老子说:“不是不想带你走,而是你现在修行的功夫不到家,需要继续修炼。千日之后,你可到蜀国青羊之市见我。”
一言心语
尹喜能观星察月,可见他已智慧过人,但仍拜贤求学,令人敬之。老子见尹喜一片至诚,是一个可造之才,终于乐意栽培。
…
孔子的传说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官至司寇。后罢职,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归国后闭门治学,潜心研究礼仪。整理过《诗》、《书》等古籍,后将其称为“六经”,亦或“六艺”。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弟子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科。
孔子学琴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并具有高超的音乐鉴赏评判能力。
孔子从小喜好弹琴,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因此在年轻的时候便有较高的造诣。但是孔子并不满足,他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努力很难有更大的进步了。于是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孔子师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琴。
一天,师襄交给孔子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孔子拿着这首曲子,废寝忘食,日夜弹唱,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第十一天早上,师襄一起床,便听到从庭院中传来的练琴声,孔子弹的还是那首曲子。师襄忍不住了,走出屋外,和蔼地对孔子说:“你已经弹了很久了,现在可以换个曲子练练。”谁知孔子认真地回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还需要继续练。”说完便又弹了起来,师襄也没有加以阻拦。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觉得孔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于是对他说:“你已经摸到这首曲子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停下琴,礼貌而恭敬地回答道:
“老师,我虽然摸到了它的规律,但是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呢,还需要再练。”师襄以前教过许多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还没有碰到一个像孔子这么执着而好学的学生,心中暗暗高兴:此人以后必成大器,于是又是摇头又是颔首地走开了。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像变了个人一样。一次,孔子正在庭院中练琴,师襄悄悄地走到他身边,凝神倾听孔子的弹唱,深深地陶醉于孔子的优美琴声中。一曲弹罢,聚精会神的孔子转过身来,才惊奇地发现老师早已站在自己身后,于是便作揖行礼,对师襄说道:“老师,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它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仗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师襄对孔子说:“你说得很好!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孔子不慌不忙地答道:“施行仁政的人推崇伟岸,鼓吹和平的人爱好粉饰,充满智慧的人喜欢弹唱,殷勤钻营的人追求艳丽,该首曲子刚健有力、高亢激昂,学生于是能够推断出该首曲子是文王创作的。”师襄听后,大为钦佩,连连点头赞许。
由于孔子的刻苦学习和勤于钻研,再加上师襄的高明点拨,他的琴技很快就炉火纯青了。在后来的教学中,孔子把弹琴纳人到学习范围之中,所谓“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乐”指的就是弹琴唱歌及跳舞等技艺。
他对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杰出的贡献作用。
一言心语
孔子学琴,在学习中循序渐进,由曲调到演奏技巧,由技巧到曲子的志趣神韵,由志趣神韵而体会作曲者的人格风貌,最终登堂入室,臻于化境。说明了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孜孜以求。
孔子与弟子
传说,在孔子办学的时候,有一个十分聪明的弟子深得他的喜爱,这个弟子叫颜琛。有一天,颜琛来找孔子请教问题。他刚走到窗前,就听到里面有人正在谈论他。仔细一听,原来是孔子和他的一个好朋友——东门长老在叙谈。东门长老说:“您不是说过,颜琛很聪明吗?”
“是有点聪明,不过,他没有苦学精神。”
“噢!那么他将来会有什么造就呢?”孔子低声说道:“他不愿苦学,我从来就没有指望他能成大材。”
“啊?!”颜琛觉得“嗡”一声,就再也听不下去了。他扭头跑回卧室,用竹简留下句“三年以后再回来”,便卷起铺盖回家了。
他回到家后,什么也没和媳妇说,就自己动手拾掇起书房来。从此以后,他就专心读书,发奋苦学。他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三年后,再让你孔老先生瞧瞧到底是谁不苦学?谁不能成材?
时间一晃,一年过去了。这一天,颜琛媳妇急匆匆跑进书房对颜琛说:“有客人来了。”颜琛头也没抬说:“不是说过了吗,什么客人也不见!”
媳妇把手一摊,说:“今天来的可不是一般的客人啊!”
“谁?”
“孔老先生!”
谁知,颜琛跟没听见一样,仍然没抬头,只是冷冷地说:“告诉他,我不在家。”
媳妇知道颜琛的犟脾气,只得向孔子撒谎说他不在家。孔子听了,微笑着说:“改日再来,改日再来。”
颜琛拒见孔子后,更加发奋了,吃饭时,也盯着书简,睡梦里,也喃喃吟诗。
眨眼之间,又是一年过去了。这一天,颜琛媳妇气喘吁吁地跑进书房说:“又来客了。”
颜琛责问她说:“我是怎么嘱咐你的?”
媳妇把脚一跺说:“今天,可是个特别的客人啊!”
“谁?”
“孔老先生。”
颜琛听了,仍然没有搁笔,毫不在意地说:“我病了。”
媳妇没法儿,只好再次向孔子撒谎。孔子笑了笑,还是那句“改日再来”。
第三年的这一天,颜琛早早地起了床,刚到书房,他就见媳妇一步闯了进来。没等她站稳,颜琛就问道:“孔先生又来了?”
“嗯!”媳妇点头答应。
“快快请进来!”颜琛说完,就“噔噔噔”跑向大门外,急忙跪拜行礼,然后,亲自把孔子迎了进来,请到了上座。
与孔子同路而来的还有东门长老。
孔子刚落座,就喜滋滋地拿出一块竹简,递到了颜琛面前。颜琛一看,是他当年写的“三年以后会再来”。
孔子说:“我按时来了。”
颜琛急忙站起身说:“我刚要收拾一下去见恩师,没想到您倒先来了。”说完,他抱过一大抱卷简往孔子面前一放,说:“恩师请您考吧!”
“好!”孔子答应了一声,便考问了起来。他专拣书中最难的问题问,颜琛呢,不慌不忙,对答如流。
考了半天,孔子把书“啪”地一放,站起身,一把拉住颜琛的手说:“好!好!有志气呀!”接着,又转身对东门长老说:“在我的这三千弟子之中,颜琛可谓独占鳌头了。”
颜琛急忙向孔子深深施了一礼,诚心诚意地说:“三年前,我不辞而别,还望恩师恕罪呀。”
孔子笑道:“你听到我们二人说你的坏话了吧!”
颜琛忙说:“不是坏话,是激励我苦学三年的宝贵之言呀!”
“宝贵之言?”孔子与东门长老一齐捻着胡须“哈哈哈”大笑起来。这一笑,笑得颜琛不知所措了。
东门长老对颜琛说:“你以为三年前孔先生真是在说你的坏话吗?”
“这……”颜琛一时没词儿了。
“这是一计呀!”东门长老继续对颜琛说,“孔先生见你天资聪明,有志气,很是喜欢你。可是他觉察到你不善于独立思考,于是,就和我设了这么一个圈套。结果,你真的中计了。”孔子接过话茬说:“这样,不但使你克服了不愿自学的毛病,同时也使你在三千弟子中终于夺得了魁首!”
颜琛一听,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噗嗵”
一声在孔子面前跪下,“噔噔噔”地磕了三个头,以表示对恩师的感谢。
一言心语
有时候靠正面引导一个人并呈现不了好的效果,而用泼冷水的办法,却能触发他的自尊而努力上进。以达到功成名就。这也是善于引导教育的一种策略。
孔子拜师
有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
途中,见到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正要赶车过去,可是那个孩子突然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面有一座城池在这儿,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
于贡赶紧停住车,没好气地大声嚷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老夫子的车,快放我们过去!”
“不管谁也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是该城躲车呢还是车躲城呢?”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大家被问得张口结舌,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这时孔子从车上走下来拦住他说:“这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
说着,孔子走上前去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这边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
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
“周游列国。”
“那周游列国又是做啥呀?”
“讲学传道呀。”
“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才行呢,那你知道些什么呀?”
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那我出个问题考考你如何?”孔子见小孩如此口吻,轻轻一笑说:“好呀,你想问什么?说吧。”
小孩问道:“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
孔子一怔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
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嫌看不见,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那又如何数得过来呢?”
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又笑着说道:“呵,你又嫌多了,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远呢?”
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还是才疏学浅,以上的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言心语
学问深厚的孔子,门生三千,却不以名位来压人,而是以诚恳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对待学问,令人敬佩。
后生可畏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驾着马车周游列国。一天,正当他们边走边谈论学问,兴致勃勃之际,马车突然被一群小孩挡住了去路,孔子于是十分生气,大声地责怪他们:“你们为什么挡住我们的去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