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8章 姚燧(2)

“十年书剑长吁”,十年,言其多年,与“十年燕月歌声”之“十年”相类;“书剑”,代指文人的游宦生涯;“长吁”,即长叹,指多年的为官生涯真令人感叹。“一曲琵琶暗许”,暗许,暗中许诺,心灵达到默契境界,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琵琶行》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在白居易的诗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自省、共鸣,到了元代,故事发展了,白居易与琵琶女之间除了遭遇相类的同情,还有心灵震颤的爱情,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就把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经历敷演成由恋爱到结婚的喜剧。姚燧这里的“暗许”,已是后人从《琵琶行》生发出的意义。然而,姚燧是否在自己的情爱生涯中亦有一段隐恨呢?今天已不得而知了。或许,它只是作者在这里因地而点缀,发思古之幽情,从而对古人仕途蹭蹬所作的感慨,亦或是寄托了对友人的思绪。“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这两句很像姚燧自叙,他很可能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乘船离开九江,与友人分别后,最怕在木兰舟中听那淅淅沥沥的夜雨声。姚燧拜官江西,史书并未说是贬官,但此时他已为耆老之人,加之又作外官,常常思归故里,这样,白居易与琵琶女相遇时的郁闷,恰恰契合了他此时的心境。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姚燧的这首小令,是通过描写白居易的故事,抒发自己羁旅行役中的忧闷。回头再看首句:“十年书剑长吁”,既是感叹白居易的经历,似乎又是对自己忙忙碌碌于仕途的感慨了。

这支曲写得比较含蓄深折,作者以衬托的手法关合自身,咏古抒怀,情韵绵邈,委婉深沉。姚燧流传下来的散曲作品并不多,然而大都舂容闲雅,潇洒脱俗,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确实是别具一格的。

〔中吕〕阳春曲

姚燧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阳春曲〕,通称〔喜春来〕,是常见的〔中吕〕调小令曲牌。据曲谱,它的句式定格是:七七七三五式,五句五韵。全曲无衬字。它的句式、韵式都与曲谱相合,是一首格律严谨的文人曲。

姚燧一生仕途坦坦,文名藉藉,故时而流露出志得意满的情绪。但他生活在元代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上的内部倾轧,民族关系上的隔阂与歧视,造成了多少宠辱、荣枯的变化。所以发而为诗,又有“取谤因仇恶,贪权失丐闲”(《感事》)的感慨和“荣悴不齐谁使尔,欲将斯理问高空”(《道中即事》)的惊惧。这说明,他宦海浮沉,已备尝了政治风波的滋味。这种感受,便成为写出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的思想基础。

这首〔阳春曲〕是从感叹时光流逝开始的。句中的“风月”,即清风明月,也就是美好的景色、时光。时光在不同人的生活中有不同的内容,而在一个一生以著作为生活的文人的眼里,它总是与手中的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写来,不由喟然叹道:笔尖下,清风明月,美好的时光,一点一滴地、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在时光的流逝中又有什么变化呢?作者在第二句写道:自己眼前,儿辈渐渐地增多了。视线从自己转到家庭。一二两句是一组对句,人们很容易看出:两句的结构、词性和平仄搭配都很工整、稳贴。前句从多说到少,后句从少说到多,是从不同侧面来表现目前的生活情境,构思也颇见精巧。它以简淡、俊洁的文字所勾画的这种平静、安稳的生活情境,实际上是在为下面的转折作铺垫,一正一反,情绪逆转就更怵目惊心、跌宕有致了。转折是从第三句的设问引起的。“有人问我事如何?”问的是仕途的命运,家事的前途。问题是“有人”提出的,实际上则表现了作者对世事的惊觉和对前途的忧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作者把视线投向了无边的人世,广阔的社会,眼界更开阔,笔力更简劲。作者自问自答:自己像颠簸在无边无际的惊涛骇浪间,不知何日取谤,何日遭忌,所以每日都面临着风险,随时都可能被卷进黑暗的深渊。这就是作者对现实表现的不满,也正是一代士大夫的苦闷。

〔越调〕凭阑人

姚燧

马上墙头瞥见他,眼角眉尖拖逗咱。论文章他爱咱,睹妖娆咱爱他。

此首小令,描写才子佳人之爱情,纯是天籁,饶有意味。

“马上墙头瞥见他,眼角眉尖拖逗咱。”马上墙头,指的是少女来到墙头上,才子骑马从下面经过,双方一见钟情的邂逅。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与姚燧同时代的白朴所作杂剧《墙头马上》,即根源于此。古代少女深藏闺阁,男女自由恋爱不易,故墙头马上的情境,乃为人们喜闻乐见。姚燧用人们所会心的“马上墙头”四字,便切入了这一戏剧性的场合。接着,直出“瞥见他”三字、“眼角眉尖拖逗咱”一句,揭示双方爱情诞生的那一片刻,便觉光景已新。新,就新在尖新。才子从马上看见墙头佳人,哪能就目不转睛,自然是“一瞥”而已。可是就这一瞥,却分明看清了她“眼角眉尖拖逗咱”。拖逗咱,即逗引我,元人口语。“眼角眉尖”,非正面相视,是略为侧视,这见出女子的害羞。“拖逗咱”,眼光脉脉含情,忘了顾忌,表现出她的大胆。不期而见佳人,佳人相视有情,这对于才子来说,乃有双重的激动与喜悦。不言而喻,双方便已目成心许。“瞥见他”、“拖逗咱”,尖新、传神,从不期而遇到目成心许,这一时间短暂而又极富含孕的片刻,借以充分显发。曲情由此引入内心世界的揭示。“论文章他爱咱,睹妖娆咱爱他。”文章此指文学,诗文词曲,皆包括在内。妖娆此指美貌,温柔多情,亦意在其中。宋代张先〔更漏子〕词写才子佳人之邂逅,有“十五六,解怜才”之句,正与“论文章他爱咱”同一意蕴。词尚含蓄,是用文言。曲尚直率,乃用白话。论我文章才华,她肯定爱我,看她美丽风流,我当然爱她。这后两句,活泼泼纯是天籁。落落大方,绝无忸怩遮拦之态,但也并不失之轻薄,显示了才子对爱情成功的自信心,也增添了曲情俊爽的感染力。

曲中才子对爱情之自信,实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为一种人文主义的文化,文学乃是这一文化系统的重心,与社会政治、风俗人情,历来关系甚深。尤其到唐宋设进士辞科取士,士子所作诗文之优劣,成为其才品高低、能仕与否之标准。影响至于社会,才子遂成为女子理想之对象。进一步影响到文学,才子佳人爱情便成为唐宋诗词传奇之一项主题。才子佳人之爱情,其特征有二,一是郎才女貌,才,即文学才具。一是自由恋爱。故才子佳人爱情之本身,实具有一种崇尚人文之精神。元代虽长期废除科举制度,但传统文化之根基,在社会中仍未动摇,故才子佳人之爱情,继续深入人心,并且发展为元代杂剧散曲一大传统主题。姚燧此曲,不仅鞭辟入里,直道出才子佳人爱情之文化意蕴,而且较之前代同类词作,显然更富于热情大胆的色彩,这正是其特色。

论这首小令的艺术造诣,除语言以本色擅场之外,其构思亦颇为别致。全篇四句,前两句描写墙头马上之戏剧性场面,后两句揭示才子佳人之内心世界,皆极具特征性。两个艺术世界,铢两悉称,有机融为一体,相得益妙。

〔越调〕凭阑人

姚燧

两处相思无计留,君上孤舟妾倚楼,这些兰叶舟,怎载如许愁?

〔凭阑人〕,越调过曲、散曲中常用的小令牌名。按曲谱,全曲四句,四韵,共二十四字。各句分别为七七五五式。姚作严遵曲谱,字句严谨。该曲押尤侯韵,均平声。按《中原音韵》定格,一二句末尾二字应作去平最好,此曲亦正合要求。

这首小令,有曲牌,无标题。但是否真无标题?读了这首小令,人们很容易记起词中这样一些名句:“独依危楼风细细……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凤楱梧〕),“最怜轻负年时约,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张元幹〔满江红〕)“怅望依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张异〔离亭煞〕)这些“尽日凭阑楼上望”的少妇与作者笔下的人物何其相似!可见作者是巧妙地借用曲牌〔凭阑人〕,隐喻题意在描写闺中的“凭阑人”,所以它实质上也就是借曲牌代标题了。这与早期词牌与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情况相似,因而是很合乎古意的。

这首小令描写的是闺中少妇的离愁别恨。这时,命运已决定他们要分离了。她想到,日后天涯行客,寂寞空闺,人各一方,只空留下两地相思。而这种由社会或生活所造成的安排已无可挽回,所以只能发出“两处相思无计留”的哀叹了。“两处相思”是对离别后彼此相恋心绪的想像,“无计”挽留则写出被迫分离无可奈何的哀伤。用语简洁,却把他们不幸的命运和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了。第二句写离别之情景。一个上了孤舟,一个独倚危楼,许多离别的细节都省略了,但“孤舟”独去,有多少凄怆之情;少妇倚楼凝望,又有多少情思随舟而往,这给读者以丰富想像的余地。前两句把离别的情景写得很概括,读来只见情意绵绵,离愁重重,但对其“愁”其“恨”,不能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总体印象。至第三四两句,作者汲取了我国诗词中以具体见抽象的手法,竟把她内心的离愁别恨写成似乎有体积、有重量的东西,说:“这么小的木兰小舟,怎载得了、载得动我这许多怨恨。”句中“这些”,作这般、这么解;“叶舟”指小舟,轻舟;兰叶舟即木兰小舟,是轻舟、小舟的一种美称。陆龟蒙诗:“飘然兰叶舟,旋依烟霞泊。”即同一种小舟。曲中的构思、修辞方法与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近似,它使我们对凭阑人的离愁别恨有了一个形象化的了解。

〔越调〕凭阑人

姚燧

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我国古代,战争频仍,徭役苛重。每逢天下丧乱,自然有不少人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即便恭逢“太平盛世”,又有多少征夫游子,流离异乡。他们或为谋生,或为服役,或被当权者所驱逐,不得不离乡背井,饱尝了分离的痛苦。在这种现实的土壤上,我国古代诗词中就产生了不少民间的或文人拟作的怨女思妇的作品。如李白《秋思》:“燕支黄叶落,妾望白登台……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就是一首怀念征夫的思妇诗。在日日复日日,年年复年年的思念中,有的寄希望于鸿雁,如张率《白紵歌》:“但坐空闺思何极,欲以短书寄飞翼”。以投书表达思念。有的裁制寒衣,欲把思念与关怀随衣寄往边地。如谢惠连诗:“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捣衣》)表现了民间妇女质朴的情感。这些诗,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古代妇女在如何承受着深重的社会苦难。

〔凭阑人〕是一首小令,曲牌源于诸宫调。句子组成为七七五五式,四句四韵,共二十四字。本曲押“寒山”韵,“还”“寒”“难”属平声,“间”为去声。平仄通押。本曲字数少,而重见字多达十三处,这不仅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巧妙,而且使韵律和谐婉转,这也是这首小令易诵、易记、易传的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