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沈佺期
沈佺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高宗上元二年(675)中进士,曾任给事中、考功员外郎,因贪污被劾。武则天时,依附张易之,张被杀,他被流放灌州。流放时期的作品则多对其境遇表示不满,有一些好的作品。中宗时被召回,为起居郎,兼修文馆学士,官至中书舍人,开元初去世。他和宋之问齐名,都是唐初重要的诗人,时称“沈宋”。他和宋之问不但生活经历相似,诗歌创作倾向也相近似,多为粉饰升平的应制诗,也有一些较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沈、宋的主要贡献在于总结了六朝以来诗律的成就,促使了五、七言律诗形式的成熟。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1]。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2]。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3]。
【注释】
[1]黄龙戍:唐初东北边地要塞,在今辽宁开原北。频年:连年。解兵:退兵。[2]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谓。[3]将:持,拿。旗鼓:这里指军队。
【鉴赏】
此诗以儿女之情来抒写征戍之苦,充满着非战的思想。本诗是沈佺期流传至广的作品之一。
本诗在思想上较为积极,艺术上也颇有特色。诗人除了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因此此诗归结为两点:闺中少妇与征人的互相思念、厌恶无休止的战争而希望战争早日结束的心情。
诗的首联叙事,交代背景。黄龙戍一带,常年战事不断,一种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接着诗人在二、三联中抒写了闺中少妇与征夫相互思念,诗人借月抒情,说今夜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昔日两人曾在闺中共同玩赏的明月,如今不断地在营中照着他,好像怀着深情;而在闺中少妇的眼里,似乎这眼前的明月已不如昔日美好,因为那象征着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良人去了远方。紧接着诗人用含蓄有致的笔法进一步补足诗意,“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中“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别写出了少妇的“意”和征夫的“情”。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仍在眼前浮现,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让少妇倍觉惆怅。诗人揭示了战事让“少妇”与“征夫”如此思念、如此伤怀,所以诗人在尾联中希望有人能指挥军队,一举破敌,以结束战争,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同时也是此诗的主题所在。
此诗的题材说不上新颖,然而写法是很别致的,特别是中间两联借月抒情,轮廓鲜明地画出了一幅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月下相思图。诗句言短意长而含蓄有致。
夜宿七盘[1]
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2]。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3]。
【注释】
[1]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百里之外,有石磴七盘而上山顶,岭西有七盘关,地势险要。[2]平仲:是银杏树的别称。左思《吴都赋》写江南特产云:“平仲君迁,松梓古度。”旧注说:“平仲之实,其白如银。”子规啼:子规即杜鹃鸟,相传是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啼声悲哀,如唤“不如归去”。古皆以之为蜀鸟的代表,多用作离愁的寄托。[3]浮客:即旅客、游子。本处指作者自己。褒城:城镇名,在今陕西汉中西北,邻近四川,七盘岭在其西南。曙:天将亮。
【鉴赏】
这是一首羁旅途中的情景五律,作于诗人远游入蜀途中。
作者写自己在旅途中夜宿于川陕边界的七盘岭上,于所见所闻中抒发出一种惆怅不寐的愁绪。
首联点题,点明时间、地点、事由。“独游”二字显出自己在无限失意的情形下出门远游,此刻独自夜宿于离京城千里之外的七盘岭上;“高卧”二字点出了是住宿在高岭险关之上,兼有东晋谢安“高卧东山”的隐游意味,从而表明了失意独游的境遇。
颔联写夜间所见到的远景。“山月临窗”、“天河入户”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来到了窗户跟前,银河好像就要流进所住的房门,远景从而变成了近景。
颈联写夜宿山岭中的节物感受。“芳春”和“子规啼”表明时节是暮春。作者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着悲啼的杜鹃声,虽然面对的是万紫千红,百鸟齐鸣,但只选择了银杏树的绿和杜鹃鸟的啼,一则代表了江南的名木和四川的名鸟,表明自己远游已快到蜀地了;二则寄托了自己独宿异乡的惆怅和愁思。
尾联抒发自己夜宿山岭的内心感受。“空留听”紧承上联“子规啼”,写作者正沉浸在杜鹃悲啼声中辗转不寐时,从岭下褒城镇里传来了报晓鸡的鸣叫声,自己又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的不眠之夜,将更加引起作者对关中故土和豪华京都的不胜依恋。“浮客”二字,化用了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诗:“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将其眷恋故土、悲戚羁旅之意浓缩于本诗。“空留听”继续表明杜鹃鸟“不如归去”的啼声我听了一夜,但它是白喊了,我是只能前行,不能回去的。“褒城闻曙鸡”,一过褒城即入蜀境,虽然在七盘岭上还听见陕西褒城的鸡叫,然而作者的脚步已经入蜀而远别关中了。
本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已臻严密,然而尚留有魏晋骈骊文辞的发展痕迹。通篇对仗工巧,有齐梁余风。作者抓住夜宿七盘岭这一题材的特点,大量地在“独游”与“高卧”上做文章。如首联点出“独游”、“高卧”;中间两联即写“独游”、“高卧”的情趣和愁思,用节物衬托“独游”的情趣,用景象显出“高卧”的愁思;尾联以“浮客”应“独游”、以“褒城”应“高卧”作结。结构完整,针迹细密。同时,通篇对仗工整,文笔流畅,音律铿锵,写景抒怀,善化古意,读起来富有情趣和意境。在初唐诗坛上,本诗的艺术价值是很高的。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2]。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3]。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4]。
【注释】
[1]郁金堂:以郁金香和泥涂壁的房子。堂:一作“香”。海燕:燕的一种,又名越燕,紫胸轻小,多在堂室中梁上作窝。玳瑁:以玳瑁为饰的屋梁。极言梁的名贵精美。[2]砧:捣衣用的垫石。辽阳:指今辽宁大辽河以东之地。唐时置辽州,派重兵驻守,为东北边防要地。
[3]白狼河:在今辽宁省境。丹凤城:这里指长安。[4]谁为:即“为谁”。“为”一作“谓”。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对”。流黄:黄紫相间的丝织品,这里泛指衣料。
【鉴赏】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写少妇怀念久戍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少妇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孤独愁苦之情。
诗人抒发别离相思之情,以海燕双栖起兴,从环境气氛的渲染中表现思妇孤独的心情。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以重彩浓墨夸张地描绘少妇闺房之华美,连海燕也双双飞来安栖。这里暗用比兴,少妇看到海燕双栖双飞的柔情蜜意,又听到西风吹落叶声和频频传来的捣衣声,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的愁绪,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十年征戍而“音书断”,叫人怎能不忧虑、担心?在这惴惴不安中,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人如何入眠呢?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加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结尾两句转为少妇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了明月。
诗作将环境与人物心情气氛密切结合,境界广远,气势飞动,“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明写“愁”,似前六句之总结,而“明月照流黄”句,少妇的闺怨更翻进一层,更显得余韵无穷。全诗音调流利,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而下”之感,虽从古乐府中脱化,又是完整的七言律诗,所以沈佺期对七言律诗成熟的贡献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