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突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怎样说话能受人欢迎(3)

幽默能减轻痛苦

以轻松的态度面对自己,以严肃的态度面对人生。如果反其道而为之,我们就有烦恼了。不成熟的个性常常在于视自己为人际交往中的核心,而成熟则伴随着视自己和群体有合适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有一个相声,说的是有一个人患了盲肠炎,医生为之开刀,盲肠被割去了。患者痊愈后,小腹仍时时作痛,经检查,原来是医生把手术剪刀留在里面了,于是重新开刀。事后,病人仍感腹中气胀,经检查,原来是纱布又遗忘在腹中了,遂又开刀。于是,病人对医生说:“你还不如在我的肚子上装个拉链更方便!”

要化痛苦为幽默,关键在于进入一种假定的没有生理痛苦的境界。有了这一点,一切不相干的东西会因一点相关而突然变得一致了。

当然,幽默医治的范围不仅仅限于生理上的痛苦,有时可以是心理上的痛苦。如果能把心理的痛苦忍住,则不难把不相同的东西扯到一起,甚至合二为一,使之产生谐趣。

通常人们在痛苦的环境中之所以不能充分地幽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幽默要求人们忘却眼前的现实的严峻性,而这是违反人的基本特性的,即使是假定性的忘却,也是很困难的。

第二,幽默要求人们把性质不同的东西不动声色地混同起来,哪怕是口头上混同起来,而这也是很困难的。

人们学会讲话和思考的基本法则,就是把不同的事物概念和语言区别开来,而幽默似乎要把人们日常语言和思维搞乱了才成。

如果你不能服从于幽默的谈吐和思维的规范,那么你就只能把自己关在幽默的大门之外。

幽默能延年益寿

每个人的生活,总不是一帆风顺,因此遇到痛苦、挫折也是常有的事。众所周知,一些带普遍性的社会性的问题,如物价上涨,交通拥挤,煤气不足等等,会使人感到焦虑和不安。此外,我们自身的一些问题,例如青年人感到青春易逝;中年人工作、家庭负担重,健康状况成问题;老年人无人照顾,同青年人有代沟,内心有孤独感。如果我们能很好地使用幽默的力量,就可以明白你所忧虑的事情,并不一定是人生路上最大的事。

我国有一句谚语“笑一笑,十年少”。可见,笑对于人类有益无害。幽默,作为笑的媒介,会引起人们发笑。

如有一篇名为《挤车的诀窍》的讽刺小品,写得风趣又不浅薄,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断:

尽管车辆增加,修建地铁,扩展环行路……可哪里赶得上人生的快!于是,上、下班乘车,就成了一门“学问”。

先说上车,车来时,上策为“抢位”——犹如球场上的“抢点”。精确计算位置,车门停在身边,可收“先据要津”之利,当然,必须顶住!此中诀窍:上身倾向来车方向,稳住下盘,千万莫被随车涌来的人流冲走(好在你身后还有助力之人)。中策则为“贴边”。外行正对车门,拥来晃去,枉费心力。尤其是北京不同于外地,哈尔滨上车是“能者为王”,上海人多少顾及颜面,但动辄大呼小叫,使你无心恋战。北京人又要讲点风格,又要赶紧上车,车门前便非好去处。你是否注意过:售票员洗车,从来无须擦车门两旁——那里全被精明的挤车人蹭得一干二净了!贴住边,扮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一点一点把“无根基”者拱开,只要一抓住车门,你就赢了。下策呢,可称“挂搭”。一般人,见车门内外龇牙咧嘴之惨状,早已退避三舍了。司机呢,只要车门关不上,也不敢贸然走车。这时,你将足尖嵌入车门(万勿先进脑袋),而后紧靠门边,往里“鼓拥”,自可奏效……看到这段话,凡挤过车的人都要捧腹大笑的。作者观察仔细,对各地的风情了解得清清楚楚,使人阅读如入其境,遣词造句既得体又幽默风趣,使人既了解北京挤车之难,又能以轻松的心境对待之,消除忧患,实在是十分巧妙。

多数人都感觉到年龄渐长等问题,也是难以解脱的烦恼,看看应怎样以幽默来对待这个难题:

著名演说家罗伯特说:“我争取在最年轻的时候死去。”他不论在私下还是在公共场合,都把年龄看得很轻,以一颗年轻并富有趣味的心而出名。因此,在他70岁生日那天,他还签了一个为期5年的演讲合同。

幽默就是这样,让人心胸开阔,延年益寿。

幽默能大事化小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有一个很忠实的小仆人,可他有点懒惰。一天,伏尔泰对他说:“儒塞夫,去把我的鞋拿来。”仆人赶忙殷勤地把鞋拿来了。伏尔泰一看惊呆了:鞋上仍然布满着昨天出门时沾的泥迹尘埃!他问道:“你早晨怎么忘记把它擦擦?”“用不着,先生。”儒塞夫平静地回复,“路上尽是泥泞污浊,两小时以后,您的鞋不又要和现在一样脏吗?”伏尔泰微笑着走出门。仆人在他身后跑步追了上来:“先生慢走!钥匙呢?”“钥匙?”“对,食橱上的钥匙。我还要吃午饭呢。”“我的朋友,吃什么午饭呢,两小时以后你也将和现在一样饿嘛!”

仆人对主人服务不周,当然会引起主人的不快,主人往往会训斥仆人。然而,伏尔泰却以微笑和幽默对待此事,将不愉快之事变得轻松,而且使仆人在笑声中得到教育。伏尔泰真可称得上是幽默家。

将事情化小,确实是日常生活中运用幽默力量的好方法。面对生活中可能引起麻烦的事情,我们借助于幽默,共同欢笑一场,就能把这麻烦放到适当的位置而不至于过分忧虑和不悦。以轻松的态度对待麻烦,共享欢乐,会使麻烦同整个生活相比之下变得不那么重要。

约翰·洛克菲勒是世界有名的富翁,但是,他在日常开支方面却很节约。一天,他到纽约一家旅店投宿,要求租一间最廉价的房间。旅店的经理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么廉价的小房间呢?你的儿子来住宿时,总是选择最贵的房间。”“没错,”洛克菲勒说,“我儿子的父亲是百万富翁,我的父亲却不是。”

洛克菲勒就是这样以幽默来对待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在生活中,如果人们能常以幽默来对待各种事情,如在寒冷、炎热、潮湿的令人难熬的日子里,说上几句逗人开怀的笑话,肯定能振作大家的精神。

美国人史密斯到非洲旅游,他问当地一个皮肤被晒成古铜色的居民说:“你们这里难道从来不下雨?”非洲居民想了一下,然后反问道:“你还记得诺亚和方舟的故事,说当时是如何连下四十昼夜的大雨而不停的吗?”“当然记得啦。”美国游客回答。“那时候啊,”非洲居民说,“我们这儿才只有一英寸的雨量。”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被一些框框所束缚,就能借幽默的力量,给生活注入兴奋剂。

幽默能调解纠纷

历史上的成功人士大都具有超乎常人的幽默感。这种幽默天分常常能在一些紧张的场合获得奇异的效果。例如,早期美国麻省议会开会时,一个议员发表了一篇很长的演说,另一位议员觉得他的演说已经使台下的听众感到头痛,低声通知他,把演说缩短,免得听众不快。谁知那位正在演说兴头上的议员误解他的好意,认为那是一种无礼的批评,便用严厉的口吻回答说:“请你滚出去”,仍旧继续他那冗长的演讲。那位去劝他的议员听后大怒,但因不好当场发作,只好忍气吞声地向议长报告,请他处罚那个不讲理的议员。当时的议长,正是后来的美国总统柯立芝。柯氏平日说话幽默,常常用它替人解围。现在看见那位议员受辱难堪,便回答说:“是的,我也听见他的这句话,但是后来我立刻翻开我的法律书籍从头至尾察看一遍,发现其中没有这一条,所以你尽可不必听从他的话滚出去!”

柯氏的这个幽默,逗得那位议员喜笑颜开。于是一场眼看要发生的争斗,在柯氏轻松的幽默中结束了。不但替那位议员保全了面子,而且尽了主持人调解纠纷的责任。调解纠纷场面的重要诀窍是用幽默使气氛轻松愉快,把对方的怒容改成笑脸,把对方的责骂改为笑声。

著名评剧女演员新凤霞曾举办过一次“敬老”宴会。宴会邀请了齐白石、老舍、梅兰芳、欧阳予倩等文艺界的著名前辈。已经92岁高龄的齐白石老人由他的看护陪同前来。自石老人坐下后,就拉着新凤霞的手,目不转睛地看着她。过了一会儿,看护担心这样会使晚辈难为情,就以带有责备的口气对白石老人说:“你总是看别人做什么?”白石老听了很不高兴,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脸都气红了。看护一句话惹恼白石老人,大家也非常紧张。这时,新凤霞巧妙地接着白石老人的话题说:“您老看吧,我是演员,我不怕人看。”新凤霞的话,使自石老心情好多了,刚才紧张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在大家的提议下,新凤霞当场拜白石人老为干爹。白石老人高兴地笑了。

幽默能讽刺丑恶

幽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讽刺丑恶现象。

古往今来,封建迷信坑了不少人。有一些对联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对此进行过讽喻、劝戒,读后令人捧腹!下面试举几联:

某座财神庙里有这样一对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使人为难!”联语以财神的口吻嘲笑了那些坐等钱财的懒汉。

杭州万松岭下也有一座财神殿,庙宇破败,财神菩萨泥土剥落,但香客依然络绎不绝。于是有人在财神殿两侧撰写了一副妙趣横生的对联:“我若有灵,也不至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即使在今天,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形势下,由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尚未根除,也产生了一些丑恶现象。因此,运用幽默技巧来揭露、鞭笞这些丑恶现象,仍显得有必要。

如石河先生把某些名片称之为“明骗”:

无声唱片,特种炮弹——谁想成名,它能包办:要挂多高的衔,就挂多高的衔;要当多大的官,就当多大的官;要发多肥的财,就发多肥的财;要露多红的脸,就露多红的脸。名片——明骗,小纸一张,威力无限。

杨翰端先生的“贬值谣”把大锅饭中的怪现象讽刺了个够:

年过四十算“青年”,短训三月算“大专”,工龄熬满算“教授”,照书抄录算“考卷”。领导拒贿算“新闻”,退出占户算“模范”。质量低劣算“名优”,不骂顾客算“笑脸”。唱个歌儿算“歌星”,拉笔赞助算“导演”,乱凑词语算“诗人”,挂个虚名算“主编”。两篇短文算“作家”,别人配音算“演员”,戴顶帽子算“著名”,出本庸书算“经典”。

……休道贬值处处有,难得糊涂闭只眼,你好我好他也好,最香还是大锅饭……人们对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为什么要用幽默的加以讽刺鞭笞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此恨之已极,深恶痛绝,直接抨击或咒骂已难解心头之恨,于是“悲极生乐”,通过嬉笑怒骂、讽刺打油诗等形式来宣泄。

幽默能寓教于乐

无数的实践结果证明,风趣幽默的批评教育,在笑声之中容易被人所接受,见效也就比较明显了。说起教育,人们习惯地联想到那一副副正儿八经、毫无笑容的面孔,一套套令人不着要领的抽象理论,一群昏昏欲睡的听众。其实,造成人们的这种理解和印象,完全是由于教育工作的方法失当所造成的。教育,当然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这并不排斥应该让受教育者发出欢快的笑声。寓教于笑声之中,是教育的有效方法。

有一个“懒师拜懒徒”的幽默,是用来教育那些游手好闲的浪子的。一个游手好闲的浪子,只恨自己懒得不到家,颇想找一个懒店进修一番。于是,他就到处打听哪里有懒店。一天,他打听到确有一个学懒店,便欣然前往。到了懒店门口,他屁股充作脸,退着进门去。学懒店的师傅大喝一声:“呔,怎么不懂规矩,何事不把脸对着我!”浪子仍然背对师傅答道:“尊师在上,容愚徒一禀:来时背对师傅,辞别时可不转身也。”师傅一听,瞠目结舌。少顷如梦初醒。拒浪子于门外曰:“我可尊你为师也。”

再举“重建阿房宫”一例,它是用来批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和教育水平之低下的。督学到一所中学巡视,与学生交谈间随口问道:“你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吗?”学生满脸惶恐,连声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督学啼笑皆非,向校长指责:“贵校的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盛怒之下,督学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不久,收到局长的复函说:“烧了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批评,是教育工作中对各种不良现象进行斗争的武器。批评要想达到效果,就必须与人为善,就必然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语言艺术。有时候,一句巧妙的幽默言辞的确能胜过许多句平淡乏味的说教。

那么,为什么幽默风趣的话语能起到教育作用呢,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首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实践证明直截了当地当众批评某个人,这决不是好办法,它或者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反驳,找到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或者会以沉默相对抗,口服心不服,并从此积怨于心。这样,批评的目的自然没有达到。所以心理学家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不要当众斥责人。”这是很有道理的。而采用幽默式的批评却保持了对方的脸面,不会使对方产生对抗情绪。另外,由于采取的是影射而不是直说的方式,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回旋的余地,就更能深刻地领会批评者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