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从面部微变化掌握心理变化(1)
人们常说:“眉目传情”,可见眉毛和眼睛在人类表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眉毛的5种不同形态、眼球的转动、眼睑的开闭动作都可以映射一定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从眼眉之间也可以洞察他人的内心世界。
面部表情是晴雨表
据美国心理学家保尔o埃克曼的研究,面部表情一般可分为最基本的六种:惊奇、高兴、愤怒、悲伤、藐视、害怕。
他发现无论生活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的人,表达这最基本的六种感情,面部表情都是相同的。在1966年,他曾把一些白人的照片拿到新几内亚一个仍处于石器时代的部落中,那里的岛民与世隔绝,在此之前从未见过白人,然而,他们都能正确无误地说出照片上白人的各种表情的意思。他还发现天生就双目失明的人虽然从未见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却能以同样的面部表情来表情达意。
科学证明,面部表情是由7000多块肌肉控制的。这些肌肉的不同组合甚至可以使人同时表达两种感情,如生气和藐视,愤怒和厌恶等。
可见,容貌只告诉我们,你出自什么样的模型,而惟有表情才能说明你是谁,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表情后面是你的人生经历、学识修养、心态人格。
中国的戏曲有脸谱的说法,就是以某个角色脸上画上各种图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征。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脸就是一张反映个人情绪和性格的晴雨表。
让一个天真的儿童来画一个人,无论他画的是火星人还是章鱼人,或是其他怪诞的人,他首先会画出脸,尽管他可能会画出没有脖子的人,但是绝不会画出没有脸的人。
在高明的人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张展现自己肉体和精神状况的明细表。如,有些法官和检察官在法庭上进行长时间的讯问。这并不是因为被讯问者的脸上没有做出应有效的反应,而是因为该法官或检察官并非高明的观察者。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创立了原子论,被后人誉为唯物论的鼻祖。
有一天,德谟克利特在街上偶然遇见一位熟识的姑娘,他和她打了一声招呼:“姑娘,你好!”第二天,德谟克利特再一次碰到与昨天同样打扮的那位姑娘时,他却这样招呼道:“这……这……太太,你好!”便转身离去。
一夜之间,成为“太太”的那位姑娘,被德谟克利特一语道破时,脸上恐怕要涌上害羞的潮红了。
那么,德谟克利特是如何看穿那位姑娘,“一夜之间变成太太”的呢?这是他仔细观察姑娘的脸色、眼睛的活动情况、面部表情,及走路的姿态等,一系列举止的结果。
据说,德谟克利特有时正吃着鲜美可口的瓜果,会突然从房间里跑出来,一直跑到地里去想搞清楚瓜果为什么这么好吃。这就是为什么他具有如此敏锐的观察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德谟克利特那样善于从脸部看人,这种能力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学习和实践才能得到的。它不是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做人、看人的本领绝活。发现并掌握它能大大地帮助你做一个受人喜欢的人。
其实,我们说的“脸色”,也不是指人的静态的长相,而是指动态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一种丰富的人生姿态。不同的人脸色又可以成为不同的风情、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教养、不同的气质。比如:
1、脸上泛起红晕,一般表示羞涩或激动。
2、脸色发青,发白是表示生气、愤怒,或受了惊吓而异常紧张。
3、脸上的眉毛、眼睛、鼻子和嘴,表示极为丰富细致而又微妙多变的神情。
4、皱眉,一般表示不同意、烦恼或是盛怒。
5、眉毛闪动一般表示欢迎或加强语气。
从刚出生的婴儿到成人,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曾出现过像图画上一样丰富的表情。当你参加了某项比赛站在领奖台上,你的脸上挂满了成功的喜悦;当你因小事跟同学发生争执时,你的心里充满了不快与不平;当你的亲人或好友离开你时,也许一种惆怅的思绪会萦绕在你的心头;当你生活中经历波澜、遭受挫折时,失望或懊恼的情绪就会随之而来,挥之不去。这就是我们丰富内心世界的晴雨表——情绪。情绪是人内心世界的“窗口”,推开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各种写照,看到心灵丰富的情感世界。
窥视“心灵的窗口”
眼睛可说是脸部最富表情的器官,也是最容易泄漏秘密的地方,人类深层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就反映在眼神上。眼神的集中程度、活动方向等都能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所以,读懂人的眼神便可知晓人的内心状况。
通过眼神解读人心善恶的方法自古就有。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这样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于焉;胸中不正,则眸子非焉。”可见一个人的眼睛完全可以透视一个人的内心。
但是国外有位知名作家却将人类的“眼睛”定义为直径大约2.5厘米的器官,这不像在说我们富有灵性的眼睛,倒像在解释人类发明的摄影机。眼球中具有感光功能的角膜就含有约1.37亿个细胞,它们可以将从外界收到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送至大脑。眼角膜中的这些具有感光功能的细胞,通过亲密合作可以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因此人们的每一个回目、每一次眨眼,都在向别人传达着万千思绪,人们的每一个眼神都是内心丰富的情感的表达,都在透露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现代研究也发现:眼睛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综合分析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从科学的角度上说,眼睛完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想法。
观察眼神的集中程度
这是指观察对方是眼神四射,不知究竟是在看什么地方,还是眼神凝定,专心一致在看着自己,这些表现所代表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当对方是男性时,如果他眼神四射,神不守舍,完全不看着你,便表示对你不感兴趣或无亲近感。如果你们正处于交谈中,则说明了他对于你所说的话已经没有兴趣了,甚至已经感到厌倦了。这时你最好赶紧结束你现在的话题,即使再说下去也不会有效果,或找个借口告退,或寻找新的话题,谈一些他感兴趣的事。反之,如果他的眼神凝定并注视着你,则说明他对你感兴趣或者有好感,非常乐意和你谈话,并有意与你做进一步的沟通。
但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女人身上时,此意义就大不相同了。因为,当女人凝视对方时,往往表示她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传达给对方。有心理学家做过关于对视的实验,实验分男女两组。实验结果表明,受测者在被指示隐藏内心真实的想法时,男性注视对方的时间会降低,女性反而提高。因此,当你发现一位女人注视你的时间过久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她是不是对自己隐藏了什么?
另外,透过眼神的集中程度还可识别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美国的一位比较心理学家理查·格西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观测“自闭证”患儿注视陌生的成年人的时间。他将成年人分两组,一组,蒙着眼睛;另一组,不蒙眼睛。让自闭症患儿分别与两组成人见面,结果发现儿童注视前者的时间是后者的三倍。实验中还发现,当儿童与成人四目相对时,儿童会立刻移开视线。由此可以推断,性格内向的人一般都不愿意注视对方。
观察眼神的活动方向
如果你在谈话中发现对方的眼神上扬,那你最好马上结束你的话题,退而求接近之道。这种眼神表示他已经不想再和你谈下去了,不管你说的如何生动、理由如何充分、说法如何巧妙,都不能提起对方的兴趣了。
如果对方的眼神下垂,甚至连头都不愿抬起,则说明他心事重重,甚至非常痛苦。这时你可以说些安慰的话,然后马上告退,多说无益。因为这时不管你向他说得意事还是痛苦的事都只会加重他的痛苦。
如果对方的眼神斜瞥,则可能是鄙视、看不起你。不过,也有例外,当一个人想看清对方,却又不愿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时,也会用斜视来偷看。比如,在一次聚会上,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突然出现,在场几乎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她,但有位年轻的男士却把脸转到了另一边。难道他对这位美女不感兴趣吗?当然不是,这其实是一种自制行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压制自己兴趣。如果这位女性的魅力太强了,他便会用斜视来偷看。
眼神的方向还与职位高低有关。当然,职位越高,眼神也会越高。开会时,领导的眼神会不由自主由高处发出,并直接投射下来。而下属呢?即使没有做错任何事,但眼神却常常由下而上仰视领导,总是显得那么的软弱无力。由于职位高的人为保持对下属的威严,而采用俯视的姿态,而下属则因为敬畏领导而仰视。
读懂眼神流露的情感
如果对方的眼神横射,仿佛有刺,表明他(她)对你异常冷淡,如果你想和他(她)交往下去,就应该用心研究他(她)对你冷淡的原因,再谋求恢复感情的途径。
如果对方眼神阴沉,你要明白这是凶狠的信号,你与他(她)交往,须得小心一点,或许他(她)已经有了向你出击的准备了。如果你不想和他(她)分个高低,那么你最好马上鸣金收兵。
如果对方的眼神流动异于平时,有可能是他胸怀诡计,你万不可轻信他(她)的甜言蜜语,这有可能是钩上的饵,是糖衣炮弹,这时你就要格外小心了。
如果对方的眼神似在发火,便可表明他(她)此刻是怒火中烧,戾气极盛。这时你应该马上借机避开,千万不要逗留,即使一会儿也不行。等对方冷静下来之后,再与其心平气和地交流沟通。因为步步紧逼,只会让事态更加严峻,甚至出现正面的剧烈冲突。
如果对方的眼神恬静,面有笑意,说明他(她)此刻的心情很好,或对于某事非常满意。如果你有求于他(她)的话,这是让他(她)满足你愿望的最好机会;如果你只是想讨他(她)的欢心,你只要说一些恭维的话就可以了。
如果对方的眼神呆滞,唇皮泛白,说明他(她)此刻正处于一种惶恐万状、六神无主的状况,你应该热情而真诚地给予他(她)信心与帮助。
眉目确实可以传情,在人的眉目之间可以传递信息,进行交流,因为人的每一个眼神都会产生的奇妙复杂的语言。只要你用心参悟,必可发现人心毕露。
常有人说:“眼神是心灵之窗,心灵是眼神之源。”是啊,人的喜、怒、哀、乐都能从微妙变化的眼神里真实地流露出来。
古罗马诗人奥维特曾说:“沉默的眼光中,常有声音和话语。”因此,只要用心观察眼神,并力争学会读懂各种眼神,识人即可事半功倍。
从对话时的目光识人心
研究调查的结果表明,对话时的目光大致有五个功能。即调整说和听,观察对方的反应,表达意义,表达感情,传达相应对人关系的性质。
说话者往往是先相互注视对方之后才开始对话,不久再移开视线。阐述自己的意见一完,就会观察对方的反应,同时发出自己打算听取对方意见的信号,并再次注视对方。但如果说话者不进行这种第二次的相互注视,则表达者还要继续说话的。
对听话者来说,除了表达自己想要说话的意图,要在对方阐述一个意见后,及时看一下对方。一旦错过这一注视的时机,就等于奉还了自己发言的机会。于是,对方只能在自己已经说过的东西上添加点什么,或者连续保持拘谨的沉默。而且,相互注视的情况一旦少了起来,那就意味着:这种对话也到了结束的时候了。
对方持续移开目光,似乎是表示不感兴趣的信号,但有时却不过是对方有点害羞,或心情不佳而已。不过,判断是否害羞的手段并不存在,有些疲倦也说不定。
有着仓皇眼神,不断东张西望的人,同样也会使人紧张。有时,某人匆忙一瞥的视线方向能够提供其眼下关心之事的线索,但总的来说,在这种场合,人们总想尽快离开其人。
对话之际,为了检视对方的关心度、理解度以及对这些话的容忍度也常使用目光。简而言之,对方对自己的注视程度成了判断其人注意集中度的标志,进而,注视和被组合的脸部表情变化都能提供自己想要了解对方的反应。
在仔细考虑到提问的回答以及对方如何反应的场合,无论说者还是听者一般都会相互移开目光,这也是调查结果已经证明的。原因似乎是,伴随着精神向内集中,人们希望对视觉的刺激尽量减少,以至于不仅移开目光,而且新入眼帘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与自己眼睛的焦点重合。
作为心灵窗户的眼睛,由于能显露吃惊、害怕、愤怒、不快、愉快、悲伤以及其他种种情感、常跟脸部的其他部分连带演出。眼睛还能表现威胁、责怪、憎恨、恐吓、装傻、恳求、诱惑以及求爱之类意图。这类感情的程度差别,不仅通过眼睛和脸的外观可以传达,而且通过注视时间的长短和固定程度也可以传达。
对话中眼睛的另一个功能是听者和说者相互传达如何评价自己同对方的关系。根据某一个调查,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交流对象当做中等地位的人物,则自己的注视和对方的注视均达到最大限度;如果对方的地位极高,则为中等程度;如果对方地位很低,则达到最低限度。
在谈话对象是可信赖的人时,出自自己的注视更长更频繁,在谈话对象是喜欢的人时也同样。但是,也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即使对讨厌的人,也进行冰冷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