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养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2)
4.脚部动作
脚尖指着孩子真正想去的地方。有心理学家发现,从交谈中两人脚尖的朝向,就可以判断双方是否友好,话题是否协调。若是一方的脚尖朝着对方,说明他对对方有好感,同意对方说的内容。
比如,孩子上半身在书桌前写着作业,或是在餐桌前安静地吃饭,双脚却朝着门口的方向,那多半是他想赶快出去和伙伴们玩游戏了。你可以对他说:“吃完饭就可以出去玩啦!”
孩子平静地与你对视,显得若无其事,但是脚的动作非常活跃,这就说明了其紧张、激动或者高兴的心理活动。也许他正在想别的事情,和你的话题没有什么关系。你不妨问问他:“是不是有特别好玩的事情要和妈妈分享?”
曾有心理学家发现,一场完整的交流,肢体语言的作用占70%,口头语言占30%。而对孩子来说,肢体语言所占的比例还要更高,因为他们口头语言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孩子更容易接收非言语交流所传递的信息,也更擅长用肢体语言表达信息。
尽管现代社会的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但电脑屏幕里的视频和语音却无法代替妈妈的拥抱和亲吻,以及皮肤和皮肤的接触、眼神和眼神的交流。如果能够仔细倾听孩子的身体语言,我们就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也更容易传达我们的的爱意。
如果你是细心的父母,就能不断读出和理解孩子的肢体语言,这无疑是对孩子极大的肯定,而孩子也更乐意和你交流。这些非言语的交流不仅使你的孩子有安全感和被爱的感觉,还能促进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同时使他的看、听、抓等动作能够协调起来。
另外,也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交流能力和习惯。每个孩子的肢体表达都不相同,是通过尖叫来引起你的注意,还是活蹦乱跳地表达他的爱呢?父母要找出孩子的交流方式。
能听懂孩子话语中的真正含义
父母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解决最能“有的放矢”的教育好孩子的问题。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让所有的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难题和困惑。有的家长困惑:孩子要啥给他买啥,吃啥给他做啥,学习上,不压也不打骂,可为什么孩子与自己表现的也不亲,学习也没起色呢?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成人是完全不同的。怎么能要求孩子以父母的眼光来看问题呢?要想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读懂孩子的语言,才能“对症下药”。
孩子向父母发出的心理信息是各式各样的,如果不能及时察觉和破解,就会造成大人对孩子的误解,而让孩子蒙受委屈。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言语,只是用大人的思考模式对待孩子,同样也会造成教育的伤害。
爷爷刚从屋里出来,看见两个孙女在院子里荡秋千,姐姐却被妹妹推下来,正在哭泣。
爷爷走到妹妹跟前说:“你怎么可以把姐姐推倒啊?快去给姐姐道个歉!”
“我才不呢。”妹妹很固执地说。
“你不道歉,爷爷要打人喽!”爷爷举起手,做打人的姿势。
“那你就打吧!”妹妹倔强地说,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
其实,妹妹的话里已经在表达着一种信息了,那就是我推她是有原由的,正当爷孙女俩各不相让时,在院子里晒衣服的妈妈走过来,向爷爷讲出妹妹不愿意道歉的原因。原来秋千先是妹妹在玩的,但是姐姐跑过来,一下就把妹妹推了下来,自己抢着荡秋千。妹妹生了一会儿闷气,才终于还手将姐姐推倒,以示报复。
在这里,爷爷没有能读懂妹妹话语中的不满情绪,因此,就没能处理好姐妹之间的问题,还是妈妈使问题缓和了下来。
孩子的心中也有一把尺,会规范自己,也会去衡量父母对他的规范是否公平。孩子的自律感与规范的观念,是需要家长示范与指导的。
妹妹固执地说愿意被打时,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要被爷爷打,而是在告诉家长:我不高兴,我很生气,我非常委屈;事情并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因为孩子在幼年时常常只会单一思考,还不懂得怎样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才会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举动。身为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想法去想孩子的行为、孩子的事情,才会真正地了解孩子,“读懂”孩子的语言,体会孩子的内心,及时作出引导。
父母要能了解孩子的话外音,要注意以下事项:
1.听孩子说话的时候要专注、耐心。
在听孩子说话时,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细节。
2.在孩子叙述的时候不要用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孩子关于事件情节的叙述。
打断他人讲话是不礼貌的行为。打断孩子的话,会让孩子觉得不被尊重,孩于自然就失去了倾诉的兴趣。有的时候,在还没听完事情的经过就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会造成错误的判断,从而伤了孩子的心。
3.把孩子的感受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出来,表示自己知道真相了。
当孩子的故事比较曲折、情绪比较激动时,父母就要认真地听一听孩子到底在说些什么。简单的回应与重复不能安抚孩子激动的情绪,也无法解决问题,这时父母应该帮孩子分析一下,如果不能马上提出解决的办法,至少也要先安抚一下孩子的心情。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他的,站在他这边的,这将更有益于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善于通过孩子的眼神透视其心理
能通过孩子的眼神来洞悉其内心世界的变化,是父母要掌握的一项了解孩子的基本功。
刚上小学的妞妞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妈妈就发现妞妞眼眶里有泪水。
“妞妞,怎么了?”妈妈一见女儿这个样子,急着问。
爸爸看到后说:“是不是受到别人的欺负了!没本事!”接着爸爸开始数落妈妈:“你是怎么带孩子的,总是娇生惯养,现在好了,刚上学才两周,成了受气包了!”
妈妈没有吭声,她走进了妞妞的房间,妞妞正一个人坐在床上。见妈妈进来了,用求助的眼光看着妈妈。
但这次,妈妈因为爸爸的抱怨,也开始埋怨起来:“我说你这个孩子也真是的,怎么这么没用呢?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太软弱,再说,别人欺负你,你可以告诉老师呀!你要是再这样下去,妈妈也帮不了你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问题喜欢看父母的眼色行事,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够让孩子感觉到关爱或冷淡,尤其是年幼的孩子。
当孩子想要与父母说话时的时候,他们会用相应的眼神来试探父母,看看父母有注意到自己,然后,孩子才会放心地来倾诉自己的事情。
父母想要了解孩子想什么,首先应该学会读懂孩子的眼神。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与表达能力的欠缺,眼神往往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父母善于读懂孩子的眼神,就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
一般来说,孩子的眼神往往流露出他内心的思想。
当孩子低下头,不敢正视父母的眼神,说明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正在进行自我反省,这时的父母不应该严厉地批评,斥责孩子,应该说服、鼓励他。
当孩子故意把眼神放在别的地方,不愿意父母看到自己的眼睛时,说明孩子心里正在想什么“私事”,不愿意父母知道他的想法或者秘密,这时候,父母不要逼迫孩子,应该耐心开导,从侧面入手来了解孩子的想法。
当孩子目光迟疑,对眼前之物视而不见时,这是孩子有难言之隐,有不愉快之事的表现。面对这种眼神,家长应当亲切劝慰,热忱开导,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并积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遇到的“难题”。
当孩子眼光闪烁有神,眉飞色舞时,多是孩子心情愉快、称心如意的表现。这时,家长一方面要主动分享孩子的快乐,一方面要分析孩子取得成绩的原因,告诫孩子不要骄傲,引导孩子走向新的境界。
当孩子眼神无光,昏昏欲睡时,这是孩子对眼前事物毫无兴趣,或者已经十分疲倦的表现。这时家长要根据实际情况,转换新的学习或游戏内容,或者改变方式,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若孩子仍无兴奋表现,要及时安排休息。
当孩子呆看父母的脸色时,这是孩子恳求家长表态。家长应该针对孩子的疑难,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低眉顾目,不敢正视父母时,这是孩子正在进行自我反省的表现。家长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不可再严厉的训斥。
当孩子用仇恨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表明孩子对你的行为或者处事方式非常不满,这是孩子的正常表现,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经常因逆反而表现出仇恨的眼光,父母不要因此而生气,孩子只是对事不对人,只要父母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是会明辨是非的。
当孩子走到你的面前,期盼地望着你的时候,说明孩子正需要你的帮助,这时候,你需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关切地问孩子:“有什么事吗?”
“怎么了?”以温和的语气引导孩子主动与你交流。
当你跟孩子说话时,如果孩子的眼神是游离不定的,说明孩子对你说话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这时,你应该调整自己的说话语气,主动引导孩子说话。比如:“你觉得我说得对吗?”“你有什么想法吗?”
当孩子用微笑的眼神看着你,目光中甚至带点无法形容的喜悦之情,这说明孩子可能有了什么进步,或者做了什么好事,希望被父母发现,并受到父母的表扬。这时的父母,应该注意观察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寻找让孩子高兴的“神秘事物”,然后故意惊奇地表扬孩子:“呀,这是谁做的好事呀?”“这是谁的试卷呀,怎么是满分呀?”尽管孩子知道父母是故作惊讶状,但是,孩子能够从父母的这些语言里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能够从父母的语言中感受到理解和鼓励。
总之,眼神是父母与孩子进行的心灵对话,父母一定要细致地观察,发现孩子眼神中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及时给孩子相应的眼神作回报,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