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左手诱惑,右手欲望:每一种诱惑都是一场心理博弈(2)
佛家有云:“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世间的欲望,没有一个人不想满足,过多的欲望对人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为什么人们还要自寻烦恼?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全部归于大海,大海却从不满足,正是因为欲望从来没有止境。
是啊,欲望就像越滚越大的雪球,蛊惑、推动着人们拼命向前。那个向前通向幸福吗?幸福的标准又是什么?有许多人都不知道。因为人们的心灵被欲望占据久了,都有些麻木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不旺。
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长着许多灌木。那些灌木自由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僧侣们看到了,不知住持意欲何为,问索提那克,法师却笑而不答。
这天,寺院里来了一个客人,客人衣衫光鲜,气宇不凡。法师接待了他——寒暄、让座、奉茶。对方说自己路过此地,汽车抛锚了,司机现在在修车,他进寺院来看看。
法师陪客人四处转悠。行走间,客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
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返身进内室拿来那把剪子,对客人说:“施主,请随我来!”他把客人带到寺院外的山坡。客人看到了满山的灌木,也看到了法师修剪成型的那棵。
法师把剪子交给客人,说道:“您只要能经常像我这样反复修剪一棵树,您的欲望就会消除。”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子,走向一棵灌木。
一壶茶的工夫过去了,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感觉身体倒是舒展轻松了许多,可是平日堵在心头的那些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
法师颔首说:“刚开始是这样的,经常修剪就好了。”
客人走的时候,跟法师约好他十天后再来。
法师不知道,客人是曼谷享有盛名的娱乐大亨,近来,他遇到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意上的难题。
十天后,大亨来了;十六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的形状。法师问他:“现在你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说:“可能是我太愚钝,每次修剪的时候,我能够气定神闲,心无挂碍。可是,从您这里离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的所有欲望依然会像往常那样冒出来。”
法师笑而不语。
当大亨的“鸟”完全成型之后,索提那克法师又向他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依旧。
这次,法师对大亨说:“施主,你知道当初为什么我建议你来修剪灌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能完全把它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作是心灵的枷锁。”
大亨恍然。
什么东西都不能放任自流,欲望也是如此。放任欲望就会使我们陷入痛苦中,无法自拔。然而,人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我们并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对于欲望,我们应该向园林工人修剪灌木那样,尽量把它修剪得美观,不让它疯长,长得丑恶不堪。这样我们不仅能摆脱欲望过多所带来的痛苦,还能使之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
4.欲望能使人成功,也能使人毁灭
欲望是先天的、原始的、本能的、感性的、生来就有的。能实现自己欲望的人,固然是一个成功者,也是一个幸福者。欲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仅仅拥有欲望是不够的,是不一定能得到成功的。纵使成功了,若不适可而止,也会落得折戟沉沙。
约翰尼·卡特早有一个梦想——当一名歌手。参军后,他买到了自己有生以来的第一把吉他。他开始自学弹吉他,并练习唱歌,他甚至自己创作了一些歌曲。服役期满后,他开始努力工作以实现当一名歌手的夙愿,可他没能马上成功。没人请他唱歌,就连电台唱片音乐节目广播员的职位也没能得到。他只得靠挨家挨户推销各种生活用品维持生计,不过他还是坚持练唱。
他组织了一个小型的歌唱小组在各个教堂、小镇上巡回演出,为歌迷们演唱。最后,他灌制的一张唱片奠定了他音乐工作的基础。他吸引了两万名以上的歌迷,金钱、荣誉、在全国电视屏幕上露面——所有这一切都属于他了。他对自己坚信不疑,这使他获得了成功。
然而,卡特又接着经受了第二次考验。经过几年的巡回演出,他被那些狂热的歌迷拖垮了,晚上须服安眠药才能入睡,而且还要吃些“兴奋剂”来维持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他开始沾染上一些恶习——酗酒、服用催眠镇静药和刺激兴奋性药物。他的恶习日渐严重,以致对自己失去了控制能力,到了1967年,他每天须吃一百多片药片。最终,他不是出现在舞台上而是更多地出现在监狱里。
一天早晨,当他从佐治亚州的一所监狱刑满出狱时,一位行政司法长官对他说:“约翰尼·卡特,我今天要把你的钱和麻醉药都还给你,因为你比别人更明白你能充分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干的事。看,这就是你的钱和药片,你现在就把这些药片扔掉还是去麻醉自己,毁灭自己,你选择吧!”
卡特选择了生话。他又一次对自己的能力做了肯定,深信自己能再次成功。他回到纳什维利,并找到他的私人医生。医生不太相信他,认为他很难改掉服麻醉药的坏毛病,医生告诉他:“戒毒瘾比找上帝还难。”他并没有被医生的话吓倒,他知道“上帝”就在他心中,他决心找到“上帝”,尽管这在别人看来几乎不可能。他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奋斗。他把自己锁在卧室闭门不出,一心一意要根绝毒瘾,为此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经常做噩梦。后来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他说,他总是觉得昏昏沉沉,好像身体里有许多玻璃球在膨胀,突然一声爆响,只觉得全身布满了玻璃碎片。当时摆在他面前的,一边是麻醉药的引诱,另一边是他奋斗目标的召唤,结果后者占了上风。九个星期以后,他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睡觉不再做噩梦。他努力实现自己的计划,几个月后,他重返舞台,再次引吭高歌。他不停息地奋斗,终于再一次成为超级歌星。
人的一生要面临不同的诱惑与选择,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有的无足轻重,有的则事关生死,如何去做事,每个人心中都应当有一杆秤。
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名剧《哈姆雷特》中,用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将生命的意义摆在我们面前。的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命运的严肃性使得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在面对一些可能致命的诱惑时,一定要学会自制,只有节制不合理的欲望,我们才能安然化解生命征途中的种种危机。
韩信是淮阴人,自幼家贫,虽然有些才能但却一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他既不会做生意,又没什么手艺,所以只好寄人篱下,在别人家里吃闲饭,时间长了周围的人都讨厌他,给他脸色看。他只好选择到淮阴城旁的河边钓鱼来维持生计。
一次,韩信钓鱼时,河边的一位漂母见他一副饥饿的样子,就把自己带的饭给韩信吃。就这样,漂母漂洗了数十天的丝絮,为韩信带了数十天的饭。韩信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韩信的意思是不会忘记漂母的恩惠,他会报答漂母的。谁知漂母含怒训斥韩信说:“大丈夫不能自谋生路,反受困顿。我看你七尺须眉,好似公子王孙,不忍你挨饿,才给你几顿饭吃,难道谁还望你报答不成!”漂母的话犹如当头棒喝,韩信当即立下宏图大志,一定要出人头地。以至当市井无赖用胯下之辱激怒韩信时,他也能够放下自尊,为了自己的将来,蜷缩内敛。
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反秦,因官职太低又转投刘邦,又因未受到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萧何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应予重用。最终刘邦采纳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大将。
刘邦派韩信去齐国作战,招兵买马。在韩信在齐国站稳脚跟后,刘邦要求韩信招募大军,回师抗衡项羽。韩信未派兵回援不说,却派使者向刘邦转达了齐国需要一个王来稳定人心等说辞,让刘邦先假封他齐王的身份治理齐国,这样他才能有力量大军回援。刘邦听后大怒,但考虑到大局,睿智地说道:大丈夫灭诸侯平天下,要封就封个真的,封什么假的。于是给韩信封了个真齐王。
西汉王朝建立后,功臣为王者七人,韩信为楚王。异性诸王据有关东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实为统一隐患,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阻碍。这就迫使汉高祖采取断然手段,来消灭包括韩信在内的各异姓王,韩信因此被贬为淮阴侯,虽再无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盖天下,仍使刘邦受到威胁,终于动了诛杀之念。
公元前200年,韩信勾结握有重兵的边将陈豨阴谋叛乱。公元前197年,陈豨在代地叛乱,刘邦率兵亲征。韩信托病不随,并乘机派人与陈豨约定他在长安里应外合。正在这时,他的阴谋也再次被人告发。于是,萧何与吕后设计捕杀韩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险。
元代许名奎在《劝忍百箴》上说:“功成业就了就抽身隐退,这样才合乎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只知前进而不知退守之意,则就会像乾卦中所说的盛极而衰,寒尽暑来,变化更替不止,这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处在鼎盛时期应该及时醒悟,否则就像羊撞在藩篱上一样,进退两难。”这是把握欲望的金玉良言。
其实,人有“野心”般的欲望并不是坏事,但要识时务,知进退。韩信自被漂母棒喝时,就产生了成就功名的欲望,官小了不干,不封将不干,不封王不干。他胸怀大志,能忍胯下之辱,却忍不住上升为野心的欲望,必将走向败亡。所以,与其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如说其“成也欲望,败也欲望”。
总之,欲望一定是踮着脚、跳着能够得着的,驾驭好了是前进的动力,否则只能是沦陷的理由。
5.面对诱惑,要学会约束自己
生活中充满诱惑,当我们面对诱惑时,最强有力的支持来自于自己心灵深处,强而有力的自制力是我们抵抗诱惑的力量源泉。只有强而有力的自制力才能保障我们不迷失自我,不失去努力的方向,护送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自制力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必要条件。
著名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一群儿童进行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粒包装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糖果属于你,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能坚持到我回来再吃,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说完,他就离开了。
有些孩子一直耐心等待米歇尔归来,在等待的十几分钟过程中或将头埋入手臂中,或自言自语,或跳舞唱歌,或玩弄自己的手脚,甚至努力让自己睡觉。最后这些自制力很强的孩子终于得到了两块糖果。相反,有些小孩则比较冲动,米歇尔刚走开,便马上拿走糖果。
十几年后,当这些孩子成为青少年时,两种反应的孩子在情绪与杜会方面的差异非常大。四岁时就能抵抗诱惑的孩子到青少年时期显得社会适应能力较佳,较具自信,人际关系较好,也较能面对挫折。沉不住气的孩子则有约三分之一表现出退缩或惊慌失措,羡慕别人、冲动易怒、常与人争斗等特点。
自制力是我们顺利完成工作和学习、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缺乏自制力的人往往无法取得预期的成功。俄国伟大的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个具有崇高德行的人,能够把吸引他的一切多样的憧憬克服了,使之服从他的主要憧憬。不错,为了这,他必须常常同自己斗争。”
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动机水平,会影响一个人的自制力。如果在诱惑和享乐面前难于自持,一旦步入空虚的沼泽就可能深陷其中,不仅伤害身体,更容易丧失进取心,最终一事无成,遗憾终生。相反,一个成就动机强烈,人生目标远大的人,会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无论他考虑任何问题,都着眼于事业的进取和长远的目标,从而获得一种控制自己的动力。
北野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年轻时喜好四方云游。二十岁那年在行脚途中,遇到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结伴爬过一条山路后,来到一株树下休息,那位行人供养北野一袋烟,因为当时他非常饥饿,所以也就接受了。
抽过烟后,北野称赞烟味甚佳,于是,那人便送他一根烟管和一些菸草。
那人走后,北野想道:“这样令人舒服的东西,也许会侵扰禅定,我应立即停止,以免积恶成习。”于是他抛掉了菸草和烟具。
三年之后,他开始研究《易经》。时值冬季了,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写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带给数百里外的一位老师。但冬季几乎都快过去了,既没有衣服寄来,也没有音信传来。好不容易挨过冷酷严冬的北野,于是利用《易经》之理,占卜此事,卜出信并未送达。不久后,他的老师寄来一信,信里果然没提到寒衣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