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决定事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人情是衡酌办事天平的砝码(2)

就在此时,德意志境内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公爵叛乱。奥托一世得赶回去镇压。平乱之后,他又亲率德意志军队和捷克军队,在奥格斯堡(位于今德国南部)附近的勒赫菲尔特打败了马札尔人骑兵。这一次大捷不仅就此消除了马札尔人的入侵威胁,而且使奥托一世声名大振,一跃而为欧洲自查理大帝以后第一位最强有力的君主。

就在奥托一世离开意大利的时候,一位意大利权贵乘机反叛,夺取了意大利王位,并驱逐了教皇约翰十二世。约翰十二世只好请求奥托一世援助,这一邀请成为奥托一世再次入侵意大利的最好借口。他立即打点人马,越过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重返意大利,很快把叛乱者镇压下去,恢复了自己的意大利王位,也巩固了约翰十二世的教皇地位。

感激涕零的约翰十二世随即使用其教皇特权,于962年2月2日,亲自在罗马为奥托一世举行加冕,把一顶金光灿灿的皇冠戴在奥托一世的头上,封他为“罗马人的皇帝”。

就这样,在查理帝国瓦解一百多年之后,欧洲兴起了一个“罗马帝国”,它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一世由于其巩固德意志国家的显赫功绩而被称为“奥托大帝”。

奥托一世解救教皇约翰十二世,送给教皇一个天大的人情。教皇知恩图报,还他一顶皇冠。如此看来,奥托一世这个人情做得值!

奥托一世也很虚伪,他扶植教皇的真实目的是找个理由进入意大利,巩固自己在那里的势力。但说起来却是解救教皇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

人情大回报大,但凡事都有度,你施予了大人情给人家,求人家回报也不能太过分,过分了,这个平衡也将被打破。

社区里有一个叫刘民的孩子,得了急性阑尾炎,因为家里穷拿不出开刀的钱,疼得他在床上打滚。居委会知道以后,组织各家给刘民捐款,结果好多人捐款。得到了大家的捐款,刘民做了手术,很快康复了。

为此,刘民对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心存感激,见了谁都点头问好,非常客气。别人都说刘民这孩子懂事,唯独周大婶不以为然,她给刘民捐了100元,觉得刘民欠她的情不小,总是让刘民帮她干这干那,有时要刘民帮她把几百块蜂窝煤搬到6楼,她连个“谢”字都没有。她觉得刘民应该给他干,没有她那100元钱,刘民的小命就完了。

一次,周大婶又让刘民帮她往6楼扛煤气罐,70多斤,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哪里扛得动啊!刘民试了试,实在扛不动,就让周大婶找别人帮忙扛。这下周大婶可火了,她指着刘民的鼻子就骂,骂得真难听,刘民不敢还嘴,只是在那里哭。好多人闻声围了过来,刘民给大伙跪下了,磕着头求大伙儿借给他100元钱,他要还给周大婶。刘民说,周大婶捐给他的100元钱他接受不起,他不想因为这100元钱,给周大婶当一辈子奴隶。

恩是心上一扇门,当你向别人施以恩惠时,善从你的心中走出;当你接受别人恩惠时,善正从外面走进来。

恩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因此,给人以小恩小惠,就想凌驾于他人之上,最终的结果就是逼着别人关上心中的那扇门,不再接受你的恩惠,当然,也不会有人再向你施恩。

把人情做在前头,利益会随后跟来

中国人都喜欢讲究情义,自古有“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之类的话,这些都是“重情重义”的结果。很多为官的人都明白其中的奥妙,并利用人的这个特点,在平时对下属就做出一些感情投资,把人情先做在头里,让对方先欠他一个人情,以达到拉拢对方和让对方支持自己的目的。

吴起其人,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曾有记载。他是卫国左氏人,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政治家和改革家。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兵圣孙武齐名,被人称为吴子,著有《吴子兵法》,曾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为官。

吴起在治理军队方面,和别人有所不同,他总是与底下士兵同甘共苦,待人平等,并且军纪甚严。有一次,吴起率领西河魏军与秦军作战,晚上宿营时,他的住处和其他士兵一样,坑坑洼洼,没有铲平。累了,就将树枝往上面一搭,只要能遮蔽霜露就好。这样的做法,让土兵觉得吴起和他们一样平等。在对待土兵上,他也非常平易近人,吃饭穿衣都和最下层的士兵同一个标准。他睡觉从不铺卧席,走路也不乘坐车子,还亲自背负行李和粮食,与士兵们同行,共同分担劳苦。

吴起这些做法让他深受士兵们的爱戴,而他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是为了让士兵在战场上为他卖命,多打几个胜仗。他的战功大了,爵位和俸禄自然也能提高。

有一次,一个下层士兵身上长了一个脓疮,作为一军统帅的将军,吴起竟然亲自用嘴为那个士兵吸出脓血,这让全军上下都为之感动。然而,当这个消息传到了士兵的母亲耳中时,她却哭了。有人觉得很奇怪,就问:“你儿子只是一个小小的兵卒,吴将军亲自为他吸出了脓血,这是他对你儿子的厚爱,也是你家的福分啊!你怎么反而哭了呢?”

这位母亲难过地说:“这哪里是对我儿子的厚爱啊,他这份大大的人情,我儿子只有用生命才还得上啊!当年吴将军曾为我的夫君吸脓疮,结果打仗的时候,他非常卖力,上阵杀敌,冲锋在前,最后战死沙场。现在他又如此对待我的儿子,也是想让我儿子死心踏地地为他卖命啊!”

从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吴起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爱兵如子。有这样一个将领,怎会缺少拼命的士兵呢?有句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一个如此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做属下的能不尽心竭力为上司效命吗?也正是因为吴起能如此善待士兵,士兵们才会个个骁勇善战。

日本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藤田曾说过:“一位与公关有牵涉的人士,如果不懂感情投资,一定不能算合格。”感情投资正是通过满足人性对爱的需求,迎合人们内心的渴望,成为了社交中最有效的投资工具。

会做人情的人是非常懂得人情回报道理的,他们深谙“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的交往之道,深明平时不打点人际关系,到求人办事的时候就没人帮助你了。这些人在有所图时,会选择认准的对象,耍尽手腕地攀人情,不惜代价地送人情,以图吃小亏占大便宜。他善于把握人情的主动权,常把人情做在前,在不暴露自己意图的同时,显得落落大方的做人情,把人情做够,做足。当他认为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时,他就会表达出要收取“人情”了,这时,你这个收足了人情的人,只得俯首就范。这不正是那些贪官走上不归之路的原因吗?这里也给人们一个提醒:原本与你无人情关系的人,现在使劲地与你搞人情,或者人情关系冷落很久的人又突然热乎乎地与你搞起人情关系来了,是值得你思考和警惕的。

还人情要把握好平衡点

俗话说,“送礼送不好,两头害臊。”这送礼其实就是去还人情。还人情也是一门学问,还不好,不能与人家帮忙的人情相称,不是导致对方不满意而失去再交往的机会,就是自己不好意思而羞于与人家再交往。所以,还人情也要把握好平衡点,使办事更圆满。

第一,报恩应大于施恩。

为什么呢?因为施恩与受恩有一个利益落脚点的问题,即利益落在了受恩的一方,施恩方是助人者,付出了辛劳或者恩泽,所以,受恩者报恩时就要首先考虑怎样做才合乎情理,对得住自己,也对得住别人。

如果回报小于所欠人情,客观上等于对方吃亏。在某些个案上可能无关紧要,但从规则角度来看,无法维持私人关系的总体利益平衡。

如果回报数额刚好等于所欠人情,这在利益交换上可操作,能够维护平衡。然而,人情中包含有感情成分,它不光是交易,还是人际关系的沟通、维系。回报价值死抠所欠人情,这就意味着暗示对方:“你我只有利益,不讲感情。”这是对对方的伤害。

所以,还人情就剩下“大于”一种答案,所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明确过量后,还有一个评估标准问题。你认为过量,如果对方认为并不过量,那也不成。这个问题涉及双方评估标准异同。譬如你托人办事,对你来说一包茶叶、几斤水果足以表达谢意,这是你的标准;然而,也许你不了解对方办事过程的辛苦,如果代价高,送一点茶叶、水果,就显得不明事理,令人不愉快。

评估不光涉及金钱,还包含多种恩惠,这些恩惠之间相互折算困难,有些根本无法折算。譬如,情义和后门,后门有价,情义无价,折算困难,容易产生误会,这也是人情交换矛盾多发地带。合乎情理的做法是,既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也要尽可能站在对方立场评估价值,然后,在二者当中选择较大者,至少折中作为答谢的依据,并留有一定余量。经过相互体谅后的过量,才是真过量。以流行的话说,叫作“换位思考”。

第二,报恩要掌握好时机。

甲与乙是熟人,甲到乙的办公室托他办一件事。事毕,甲立即要付钱酬谢,乙嗔怪甲见外了。甲还执意要谢,乙更加生气了,双方不欢而散。

酬谢要不要?当然要,但是时间不对。

还人情,光讲究过量不行,还得讲究时机,具体地说,就是要控制还人情的时间差。

还人情安排在自己欠人情之后,时间既不长也不短,要恰当维持赊账。并非不愿意偿还人情,而是刻意留下一段时间领受对方盛意,确认对方情义,表明牢记恩惠。牢记比还账更重要,还账诉诸利益平衡,牢记诉诸人际关系建设。人情维系难免拉拉扯扯、婆婆妈妈,并非当事人无智慧,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谁欠谁一清二楚。

对传统型人情来说,时间差一定要控制,但时间长度是灵活的变数,靠个人根据情况掌握。一般来说,下层向上层送人情,譬如百姓向官员亲戚送人情,或乡下人向城里亲戚送人情,由于阶层的隔阂,冷面就很常见,如果后者不愿接受前者人情,又不想撕破脸面加以拒绝,委婉的方法是马上向前者回赠分量相等或者更多的礼物,诸如烟酒或点心一类,以此表明不想亏欠人情。不欠你一袋番薯人情,就不用替你办事。惯例是:不欠人情,就没有办事义务。这种婉拒,既合人情规矩,又不授人以口实,可谓人情练达,游刃有余。

还人情,一要早还,二不能立刻还,三不能久拖不还。民间习惯,还人情最早是当天晚上,通常送礼答谢,或者酒楼宴请。

第三,报恩不要盘点清算。

就是人情交往过程中不准盘点,不得清算,不能当面提及对方欠自己的债务,损别人面子。行话说:“算那么清楚干吗?咱俩谁跟谁?”

清算就是清盘了结,这等于绝交。假如清算人情,人情后面承载的人际关系和情义元素就没有依托。因此,互欠人情体现一种共识,反映继续维系双方私人关系的意愿,它比到底谁欠谁、谁是黄世仁谁是杨白劳更重要。为不破坏人际关系,避免对方误解,就要尽量避免清算,这是规矩。

如果犯忌,轻则引起不快和误解;重则绝交,干脆不来往。

近年来,商品交换慢慢兼并人情交换,两种交换体系产生了融合的趋势,人情慢慢淡化,经济交换愈益兴起。经常有这样的例子,替朋友帮忙干活,他将你半天辛苦,按人工每日80元市场行情折成40元,晚上送等价礼物到你家酬谢。客人到外地寄宿亲戚家,临走留下相当旅馆半价的住宿费,表明利益均沾。

时过境迁,老规矩渐渐失传,如今人们即便愿意做人情,也难免不伦不类,不像做人情,倒像做买卖。不管怎么说,这还人情必须讲究,不要让人家帮你办完了事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寒心,说你不够意思。人情的平衡最重要。

情理之中,减理加情更平衡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位小妇人,二八丧夫,青春守寡,孤寂难耐,于是自由恋爱,要求再嫁。可是婆家人不准。于是官司弄到了法堂之上。面对法官,小寡妇不平则鸣,仰天长吁:“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问清官大老爷,我该嫁不该嫁?”那衮衮乌纱帽稍一合计,于是连书“嫁!嫁!嫁!”三字如椽。

中国人常说“情理之中”,情在前理在后,凡事讲道理但更要讲情义,如果遇到“情理不容”的问题也一定是只讲情面不讲道理了。因此中国的宗法社会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情社会”,有人情事情就好办,没有人情只有道理事情未必能办。

在国共两党长期的对立当中,国民党杀共产党当然是符合国民党中央政策的,是其法规和原则。蒋介石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但杀了大批的共产党员,而且还秘密拘捕了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有一天,蒋介石接到门卫官的报告,说从家乡来了一位亲戚想要见他,蒋介石一听家乡来人了,连忙叫门卫官请他进来。

进来的不是别人,是他的亲表弟。说起这个表弟,年龄只比蒋介石小两岁,是蒋介石小时候最要好的一个亲戚。

只见蒋介石的表弟走了过来,行了一礼,说:“表哥目前可谓是春风得意,只怕连我这个表弟你也认不得了吧?”

蒋介石一听此言,知道这位表弟必有什么事要责备于他。仔细问清缘由后,果然不出所料,原来蒋介石下令大批拘捕共产党员与革命群众时,把这位表弟的一位好友也抓了进去。

蒋介石一听是这件事,不由得暗暗为难,因为此时“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是他亲定的政府剿共口号,岂能因人而异?于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表弟让其放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