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决定事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人情是主导事情走向的神经(4)

她把一个士兵找到身边,仔细地向他询问原因。士兵看着李母十分诚恳的样子,就告诉她士兵的情绪都是对着她儿子来的。原来,李景让性格暴戾,不懂得爱护士兵,军中都有怨言。今天有一位副将当面顶撞了他,李景让竟然命令卫士用刑杖将副将活活打死。此事激起公愤,还不知怎样收场呢。

郑氏在军中生活多年,知道一旦发生兵变,不仅儿子的生命和前程丢了,而且对国家还会带来祸害。这可怎么办呢?事情都是自己的儿子乱打乱杀引起的,解铃还需系铃人,这账首先要算到李景让身上。她拿定主意,命人将儿子叫到庭前,当着诸位将士的面大声斥责道:“皇上把浙西托付给你,你理应依赖全体将士把这块地方治理好。可是,你不知体恤下属却滥杀无辜,激怒将士,万一由此发生动乱,你如何对得起朝廷和浙西的老百姓呢?”

李母越说越来火,禁不住声泪俱下:“你在任上发生了如此不光彩的事,叫我如何还有脸面活下去呢?你又如何服从呢?这样不忠不孝的人,留着又有何用呢?”说毕,命人剥掉李景让的上衣,狠抽其背,直打得鲜血淋漓,伤痕累累。将士们看到李母这样责罚儿子,气消了大半,纷纷上前求情。

当看到大部分将士的情绪因自己责打儿子有了缓解时,李母才饶了儿子,至此,这场一触即发的动乱被化解了。

应该说,此事是一场形势危机更是一场人情危机,李母之所以能帮助儿子平息这场危机也正是凭着“人情”这一关系。

欠了人情,荒了事情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这就是说,你不管是在嘴上还是在手上欠了人家的人情,在人家面前就没有人家腰杆挺得直。

中国人重人情,讲面子,“滴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聪明人运用这一战术,“糖衣炮弹”一出手,往往一发命中,而且百试百灵。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恃才傲物,鄙视权贵,一些达官贵人想索求书画,也被他拒之门外。有位大富豪新居落成,想求郑板桥赐几幅画增辉,一连几次都吃了闭门羹。最后,富豪一气之下,发誓要郑板桥心甘情愿地为他画几幅画。于是,他派手下人四处打探郑板桥的生活习惯和各种爱好。

一天,郑板桥出来散步,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曲调甚是优雅。他循声而去,发现琴声出自一座宅院,院门虚掩。郑板桥推门而入,眼前的情景让他大感惊讶:庭院内修竹叠翠,奇石林立,竹林内一位老者,鹤发童颜,银须飘逸,老人正在独自抚琴。老者一见郑板桥,琴声戛然而止,他热情地邀郑板桥入座。两人谈诗论琴,颇为投机。谈兴正浓,仆人捧上一壶酒,还有一大盆烂熟溢香的狗肉,送到他们面前。老者说:

“请!”郑板桥禁不住诱惑,又不便推辞,于是不客气地吃将起来。一顿美餐之后,郑板桥发现自己连老人姓名都还不知道,总不能吃完后说声告辞就走吧!然而,又该怎样答谢人家呢?于是,他主动对老者说:“今天能与您老邂逅,实在是幸会,感谢盛情款待,我无以为报,请您找些纸笔,我画几笔,也算留个纪念吧。”老者谢道:“老夫平生喜欢琴棋书画,今天可谓遇上知己了。”于是找来纸笔墨砚。郑板桥画完,问老者名姓并在画上落款。

第二天,这几幅字画就挂在了大富豪新居里,富豪请来宾客,共同欣赏。宾客们原以为他是从别处高价买来的,但一看到字画上有他的大名,这才相信,是郑板桥特意为他画的。

消息传开后,郑板桥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没想到自己贪吃狗肉,竟然落入了人家的圈套。

这种求人办事的原则是:欲取的目标必须暂时隐藏不露,且在未露之前投其所好,先给对方甜头尝尝,待对方尝得高兴了,再顺势把自己欲取的目标提出来。因为对方先得到了甜头,不但心情好,而且还可能产生知恩图报的心理,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很容易答应对方的请求。

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当政期间,挥金如土,穷奢极侈,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路易十四便想向银行家贝尔纳尔借钱。钱当然是要借的,但作为一国之君,总不能在借钱时卑躬屈膝吧?路易十四左思右想,设下一计。一天下午,国王从马尔利宫走出来,和经常陪同他的宫廷人员一起逛花园,他走到一幢房子前停了下来。那座房子的门敞开着,他的财政大臣德马雷正在里面举行盛宴款待贝尔纳尔先生。当然,这桌宴席是事先奉国王之命安排的。德马雷看见国王,急忙上前行礼。路易十四满面笑容,故作惊讶地看着他们说:“啊!财政总监先生,我很高兴看到你和贝尔纳尔先生。”国王又转向后者说:“贝尔纳尔先生,你从来没有见过马尔利宫吧,走,我带你去瞧瞧,然后我把你再交给德马雷先生。”

这是贝尔纳尔没有想到的,他感到非常幸福和荣幸。贝尔纳尔跟着国王到养鱼池、饮水槽、塔朗特小森林和葡萄架搭成的绿廊等处游玩了一番。

国王一边请贝尔纳尔观赏,一边滔滔不绝地说些漂亮话。游玩之后,贝尔纳尔非常兴奋地回到德马雷那里,他赞叹国王待他如此厚意,说他不知道如何报答才好。

这时,德马雷乘机提出了向他借600万元巨款的要求,贝尔纳尔酒酣耳热之际欣然答允。

600万元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路易十四如愿以偿,当然靠的是他皇帝的面子,但也与他的求人策略也有很大关系。话说回来,银行家完全可能历数自己的种种困难和麻烦,以此拒绝搪塞。

但无论是中国的郑板桥,还是外国的贝尔纳尔都陷入了人家为他设的人情陷阱中,也不得不束手就擒了。

人情是把双刃剑

为人处事好与差,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个大致的标准。人情交往也一样,也有个潜规则的问题。偏离了这个规则,人情就可能走入误区,弄不好就可能误事误人。

关于“人情”的第一个误区,便是一些人对于感情的偏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感情化”的倾向。

中国社会对人际关系是极为敏感的,“和为贵”的伦理价值观念根深蒂固。但是,由于感情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根基,有的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取舍离合、远近亲疏、褒贬毁誉常常不擅于凭借诸如思想整合、利益驱动、理想信仰、规范约束等终极目的运作方式,而是更谙熟、精通于感情——人情的使用。这就使得“和”带有明显的消弥理性、冷淡原则、疏离规范的一团和气的特点。

一个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现象却发人深思:如今某些单位、部门里的人们相互间越来越多的使用兄弟姐妹乃至叔舅姑姨的家族式称谓。这一方面是由于从业就业当中的“近亲繁殖”的状况不断出现,同时也表明社会群体中感情、人情色彩不断泛化、趋向浓重的事实。在这样牵耳动腮、情感弥漫的环境里,说话、做事首要的便是谨言慎行地顾及情义,担心伤害感情。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常因碍于情面,不愿、不敢当面公开陈说。这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一事当前,要么沉默不语,不肯表态;要么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要么话语迂回,拐弯抹角。人们在“情感融洽”的美妙言辞之下,弱化着正常思想交流,更回避着明快的理性交锋。

显然,这里的所谓“感情”,根本不是真诚的实在的率直的人性情感相互流露与交融,而是为了维持群体虚幻的和谐,为了争取个人虚假的“人缘”,以别人的喜怒好恶来掩饰、校正或者夸张自己的感情,甚至对自我感情采取迁移、压抑的做法。这种人的感情的失真、失实,人与人之间的忍情、矫情、虚情的现象,并非如有人所首肯、称道的“东方式的含蓄”,而恰恰是对己对人的一种无情、绝情的表现。

“情感化”在社会上的另一种表现,是一些人在待人接物中,常常凭借感情的尺度去判断人和物,习惯于感情用事,跟着感觉走,而不善于进行理性思考。有人曾把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做一番比较,认为中国人做事首先考虑的是是否合情(“合情合理”中有“理”也是情理之“理”,而非理性之“理”),运用的是情感思维;而西方人遇事则必先思考是否合法,运用的是逻辑思维。任何简单的类比都难免存在缺陷,但一些中国人习惯“以情感人,以情化物”,注重与偏爱情感判断,甚至滥用感情,对人、事采取情感、情绪化笼而统之地把握,而不经意于清晰、明朗地讲求是非原则、法律规范,却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正因为感情能够干扰、扭曲人的价值取向,迷乱、影响人的判断力,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便热衷于所谓的“感情投资”。无论作什么事,“未成曲调先有情”,通过攀高结贵,寻亲觅友,或者现用现交,取媚于人。

在感情的作用下,使掌握权力的个别公务执法人员产生行为偏差和决策失误,甚至跌入罪恶陷阱。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感情化”带来的问题和弊端更是比比皆是。由于对感情的看重,有的人“契约意识”淡漠,相互间的感情基础、口头誓言承诺,竟可以取代资信证明,甚至代替协议合同,轻率地运作经济行为,导致经济纠纷事件大量出现。许多经济活动热衷于在熟人间进行,经济实体也愿意集合亲朋好友组成,注重关系而轻视能力,信任情感而漠视规则。尤其是因此而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在“感情”、“义气”的氛围中,一些人变得肆无忌惮,任意妄为,各种公然的贪污、受贿、偷税漏税问题不断发生,集体犯罪、法人犯罪现象也屡屡出现。在涉外经济活动中,有的人也常以感情的标尺衡量他人,不按国际经济法规办事,受人欺骗,蒙受损失的情形接二连三,真是“多情反被无情恼”。在此不难看出,因为感情、人情的作用,增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阻力,使市场经济秩序难以建立,公平竞争、等价交换原则无法实现,伦理经济的运行原理,非经济的各种因素仍然曲折地发挥作用,这对于现代企业家素质的形成和一代国民精神气质的提高贻害无穷。

关于“情”的第二误区,便是流行社会上的“人情风”,即讨“好处”、行恩惠的现象。

应该说,人际间存在的真诚的人情来往,人们相互施与或酬答,是正常的习俗交往行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其中蕴含着殷殷情感,表达着拳拳心意,这种礼尚往来的人际互酬效应,无可厚非。

然而时下的许多所谓“人情”,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互敬互酬之举。只要把正常的人情互酬与流行于世的非正常的“人情”行径作一番对比,就能愈加清楚地认识后者的实质。

正常的人情往来建立在真诚友谊的基础上,是友情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在人格完全平等的前提下的真情自愿的互酬行为。这种互酬,不一定同时,并非你来我便往;不一定等量,你半斤,我未必八两;不一定同质,你是物质馈赠,我可能是精神答谢。虽然中国历来讲恩德,崇尚“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思想与行为,但人情的施与不以“量”来衡量,而提倡“礼轻情义重”。人情的范围也多在亲友日常生活之间。

畸形的非正常的“人情”行为,不管怎样标榜,并不存在真正的友情的根基,通常不过是互相利用或以权谋私的表现形式。“人情”的特点一是“越轨”,范围早已超越家庭生活、亲友往来的界限,进入政治、经济领域,甚至侵入政府领导部门和监督执法部门;二是“超载”,多以物质形态出现,且数量攀附提升,已经不是一般的“礼”;三是这种“人情”多是“暗箱”操作,不敢昭之于众,成为暗中蠕动的幽灵。

显而易见,这里的“人情”中“情”的内涵已被抽空,充塞进去的或者是赤裸裸的交换,或者是恶劣可卑的勒索,或者是无可奈何的纳献,或者是索然无味的程式。这些光怪陆离的复杂成分和无孔不入的行为途径,对社会正义、进步是一种破坏力,对现代人格的塑造是一种腐蚀力。

在社会转折变迁的过程中,自觉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引导人们从“情”的误区中走出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