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实践与理论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章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调查与分析

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是指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信息服务客体、信息服务内容、信息传输载体以及信息化建设策略等诸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是联结和表征农村信息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各种形式。具体而言,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就是将农村信息化所包含的“八大内容”、“六大要素”、“六大主体”农村信息化“八大内容”:农村环境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村科技信息化、农村教育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六大要素”: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产业发展、农村信息人才、农村信息化外部环境。农村信息化“六大主体”:政府、涉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团组织、农民。——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6.,整合成有机的运行体系并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推进作用的方式。从目前我国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与运用情况来看,从大的方面看,大体有“政府主导型”、“社会参与型”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0.、“政府指导、多方推进型”三类模式张少明等.从试点到示范的跨越——宁夏农村信息化实践与理论探索.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43~54.

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只有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以及农业产业特点、生产方式、农民生活习俗的实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此,我们就近些年来西部民族地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的选择与运用中取得的成效及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本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推进农村现代化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分析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从组织方式上讲,主要包括“政府农业部门+科技示范点+农户”、“政府农业部门+信息服务点+农户”、“政府农业部门+科技特派员+农户”、“政府农业部门+农村信息员+农户”等具体模式。这些模式有的适宜于国家级农业产业基地,有的适宜于农村组织化程度较高地区,有的适宜于农业科技体系较健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有的则适宜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从整体上讲,属于农业科技体系有待健全,农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现代农业基础较薄弱的地区,因而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探索与实践方面,大都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形成了具有欠发达地区政府主导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些特点。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的“电子信息服务站”模式、甘肃省的“以政府主导为保障”模式、“金塔模式”、“平凉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一)广西北流市的“电子信息服务站”模式分析

广西北流市的“电子信息服务站”模式,是政府通过在各镇及有条件的村建立电子信息馆和电子信息服务站,依托公共网络平台、现代通信、各类媒体向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政策等全方位服务的信息服务方式王文生.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42~143.

该模式的特点在于:(1)政府建设较完备的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市电子信息中心建立了“北流信息港信息平台”,各镇电子馆也建立了镇网站,通过设置数字接口,形成上联全国各专业网站,下联农村千家万户的科技信息网络体系。(2)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编辑、发布服务体系。通过市电子信息中心的培训、组织,形成一个由部门、镇、村、养殖大户(涉农企业、农业经纪人)组成的农村信息采集网络,由信息馆、信息服务站的专职信息员对信息进行分类、编辑,在网上发布,并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渠道形成信息服务反馈体系。(3)形成现代传播载体与传统传播载体有机结合的信息传播体系。组建了以“致富通”中文信息机为载体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同时通过定期出版信息专栏、《信息网络视窗》等传统信息载体,为广大农民提供实用、快捷、定向的致富信息。经过一年来的运行,北流市的“电子信息服务站”模式的农村信息服务工作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益:累计接待咨询3.1万人次,网上促销、网上订单和网上招商累计成交6725次,成交额达4.5亿元。信息化的职能与作用得以较好显现。

(二)甘肃省的“以政府主导为保障”模式分析

“以政府主导为保障”,是甘肃省多年来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的方针,也是该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效的切身体会之一。

甘肃省的“以政府主导为保障”模式的特点在于:(1)以“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主轴。甘肃省政府农业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农业部及原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坚持政府“抓两头、扶之间”的工作思路即政府负责上游的规划制定、组织协调与末端的信息收集、遴选、发布。“两头”之间的信息传输则在政府的主导、扶持下,由电信运营商承担。待条件成熟后在逐步实现中间传输业务的市场化。——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03.,较早在全省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实现了农民与专家、政府部门、科技部门的无障碍信息沟通,进而实现了信息化的全方位普及。(2)以涉农网站为纽带。2004年甘肃省政府部门正式开通了省级农业综合门户网站“甘肃农业信息网”,并联合创办了“甘肃数字智能农业网”、“甘肃世行贷款牧业发展项目网”、“甘肃马铃薯信息网”等10个具有本地农业特色的专业子网。与此同时,甘肃省还实施了“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工程”,全面建设涉农部门的农业专业网站和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形成多系统宽领域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在网络信息服务中,该省涉农网站的统领——甘肃农业信息网荣获全国信息联播优秀组织奖,居西北第一、西部第二、全国第七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06.。(3)以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为抓手。为了及时有效地发挥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甘肃省以市场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及绩效的最大化为重点,创建了“甘肃新农村商务网”及链接全国和终端市场的网络平台,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开展网上推介农产品和“一站通”促销营销工作,并创建了农产品“网上展厅”,实现网上农产品交易额133.4亿元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07.,对解决农牧民“买难卖难”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甘肃省的“金塔模式”分析

“金塔模式”,是甘肃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较早取得成效的典型案例,在西部地区亦具有典型推广意义。

早在2001年,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西部普通农业县——金塔县便确立了“建立一个连接国际国内、贯通县乡村组、集信息采集与加工发送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服务网络”的农村信息化发展目标甘肃省多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见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99~300.,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网络领导小组,组建了县级信息网络中心。13个乡镇和15个经济主管部门都配备了上网电脑,初步实现了网上交流。在此基础上,该县重视经济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将农村信息化与农村教育信息化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乡村学校远程网络教育的人才及设备资源,以较小的投资,较低的成本,建立起了能够直接服务于千家万户的村级信息点,成果地解决了农村信息进村入户难的“瓶颈性”问题甘肃省多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见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00~301.。由此,“金塔模式”成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模式之一,开始在甘肃及西部其他省区推广普及。

“金塔模式”经验内容很多,其中组织方式则集中体现了“政府主导型”的特点:(1)组建由县政府直接管理的信息中心,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设县级信息平台。(2)以实施“国家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农村小学网络设施为依托建立村级信息点。(3)由县信息中心牵头,在“中国金塔经济信息网站”上按农时季节,在互联网上收集整理各类农业和市场信息,编辑整理成《经济信息导报》电子版,通过村小学信息点下载后,打印发放给学生,由学生放学时带回家中,进而实现“让信息走进千家万户”。(4)将农民对信息服务的反馈意见,以便条的形式有学生带到学校汇总整理后,反馈给县信息中心,县信息中心依据反馈信息调整相关信息服务内容,达到“上下联动,互促共进”的目的。

(四)甘肃省的“平凉模式”分析

“平凉模式”,则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导型”又一行之有效的组织运行方式。“平凉模式”的内容,概括起来为:“政府倡导,公共财政支持,涉农部门参与,农民直接收益”——在政府主导下,创建“农民信息之家”。

“平凉模式”的特点在于:(1)政府统一规划。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规划、协调下,由市信息办牵头制定全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发展“农民信息之家”的基本思路。(2)统一“农民信息之家”建设标准。全市通过农业项目倾斜支持、乡镇财政补贴扶持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按照“临街一间房、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部电话(上网)、一个信息发布栏”的“五个一”建设标准,建设乡镇“农民信息之家”,实现农业信息通达乡镇。(3)实现“农民信息之家”网络化。依托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建设乡镇信息服务站,实现信息资源与服务的网络化。“平凉模式”实施以来,已累计发布各类涉农信息10万多条,接待农民咨询300多万次,带动全市26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发展订单农业70多万亩,订单肉牛10万多头,订单农业总产值达5个多亿甘肃省多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见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02~303.,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述探索与实践证明,在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村信息服务企业数量与规模还比较小,经济市场化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现阶段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必须以政府主导为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