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实践与理论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特殊作用和意义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实施信息化建设,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必须,是提高该地区农牧业生产水平的必须,是推进该地区农牧业产业经营和管理集约化、高效益化的必须,是完善该地区农村市场体系的必须,是该地区全面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必须,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的必须,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须。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一)语言文化、地理地貌方面的特殊性

语言是一种信息传递符号系统,不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也是民族识别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承载着各个民族多彩的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语言文化十分丰富。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分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在我国西部地区就拥有51个少数民族,如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满族、苗族、壮族、傣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等等,而且除甘肃东部及河西走廊是汉族相对集中的地区外,其他广大地区都是中国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都生活在这里,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西部地区主要是民族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人们继承、保存和沿用着各自的民族语言,除了回族、大部分满族和畲族已转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些已形成标准规范通用的文字。有的民族还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如裕固族分别使用东部裕固语和西部裕固语,瑶族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传承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如天文地理、医药卫生、道德信仰、生产经验、风俗习惯等。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均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每一种语言都保留着各民族丰硕的文化成果,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西部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十分丰富。

多民族共居的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其他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具有“荒、远、边、穷、大、宝、美”的特点。“荒”是指相当多的地方未及开发或者开发程度低;“远”是指交通闭塞;“边”是指边境线漫长,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缅甸、越南、老挝等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梁春阳.中国西部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 “穷”是指经济相对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大”是指地域广大,土地面积约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的71.4%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24卷.; “宝”则指自然资源丰富;“美”是指自然风光优美东人达.民族经济学简明教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相对于中东部地区而言,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地理地貌比较特殊,虽然地域辽阔,但却是我国山地、冻土、沙漠、戈壁、高原的主要分布区,中国的四大盆地和四大沙漠都分布在这里,高原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地形地貌结构复杂多样,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我国主要山系有15个,其中天山—阿尔泰山系、帕米尔—昆仑—祁连山系、大兴安岭—阴山山系、喀喇昆仑—唐古拉山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系、喜马拉雅山系、横断山系、巴颜喀拉山系、秦岭—大巴山系、乌蒙—武陵山系等10个山系在西部,位于西藏和青海的青藏高原,更有“世界屋脊”之称,是世界中低纬度地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冻土区;我国沙漠面积达130.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6%,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等都分布在西部地区,占我国沙漠总面积的95%以上;西部12省、市、自治区除广西、重庆及四川的大部分外,其他各省、区基本上都处于青藏、云贵、黄土、内蒙古四大高原上。由此可见,幅员辽阔的西部民族地区实际可耕可居的肥美耕地并不像其本身那样富裕。而且地理环境相对险恶,除了广西的北部湾外,整个西部再无出海通道,基本上是内陆地区。上述地理上的相对劣势,长期制约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梁春阳.中国西部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二)民族宗教、社会习俗方面的特殊性

中国对宗教信仰历来持兼容并包的态度。目前,全国共有5种主要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信徒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左右。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800万,天主教徒约400万,基督教徒约1000万。在汉族为主的大多数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小,与全世界约80%以上的人信仰宗教的情况相去甚远,宗教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也不像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样突出。但在民族地区情况就截然不同http://www.showchina.org/jjzgxl/zgswxbk/zggl/zzysh/mzyzj/200806/t194576.htm.

少数民族聚居是西部地区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全部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有27个分布在西部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总数的90%,西部地区有少数民族自治县83个,约占全国12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69.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典藏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这些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大多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甚至有些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教,如藏、蒙古、土、裕固、门巴、珞巴、纳西、普米等民族信仰藏传佛教,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云南等省区。傣、阿昌、佤、拉祜、布朗等民族信仰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云南。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保安、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等10个民族中的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http://www.showchina.org/zgmz/yznr/200803/t156094.htm.。这些地区,宗教在社会中的分量要比中国其他地方大,有些宗教节日或宗教仪式已成为民族的传统节日,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已把一些民族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如藏历新年、古尔邦节、开斋节等等。

西部地区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带来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进而也形成了各个少数民族社会习俗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由于宗教原因而形成的饮食习俗中,比较典型的是伊斯兰民族忌猪,不食自死物,不食非奉真主名义宰杀的畜禽,穆斯林不吸烟、不饮酒。藏传佛教信徒过去普遍禁食鱼,他们崇拜龙,认为鱼是龙的子孙。狗是猎人和牧民的朋友与帮手,所以从事狩猎与牧业的民族禁食狗肉。裕固族禁吃大雁、鱼,忌食马、驴、骡、狗和鸡等。蒙古族、藏族一般也不吃圆蹄动物。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在一定程度展现着各民族不同的社会风情和习俗。从服饰中可以看出年龄、节庆、婚姻、信仰、礼仪等习俗,例如西北回族妇女的盖头,依年龄的不同而分绿、粉、黑、白等颜色。内蒙古鄂温克族女装,未婚姑娘的长袍肩部不打褶,已婚的肩部打褶,呈耸起状。各民族在节庆里都着盛装,结婚时有专门的嫁衣和新装。而且宗教信仰对服饰也有很大的影响,信仰伊斯兰教的妇女所戴的各色盖头,不仅将头发,还要将两颊、耳朵、脖颈都掩盖起来,这缘于穆斯林妇女“羞体”不能外露的观念。藏族同胞胸前几乎都带有护身符盒,制作精美;蒙古族牧民身上大多带有佛像,这些都跟信仰藏传佛教有关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宣司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三)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条件方面的特殊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虽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很大改善,但是由于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与我国东部地区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种植业比重偏大,又以粮食作物为主体,经济作物比重太小,林、牧业比重与其资源存在状况很不相称,其他农业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规模过小,层次不高,产业效益较低,总体上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粗放经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较高黄颂文,宋才发.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其法律保障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在农业发展自然条件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它是我国传统的农牧区,农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首先表现在耕地面积。西部民族地区耕地面积为4494.3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6.9%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其次是草原面积。我国拥有各类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而西部民族地区就拥有着中国的六大牧区,草原面积2.9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1%http://www.cass.net.cn/file/20090409228384.html.。第三是林业资源。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的林业资源也相当丰富,东部13个省市的林业用地面积为7393.98万公顷,而西部民族地区为16344.58万公顷,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的57.4%,森林面积东部地区为5970.67万公顷,而西部民族地区的为9863.78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5.4%郑易生.中国西部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由此可见西部民族地区具有大规模发展农林畜牧业的天然优越条件。

但是西部民族地区山区面积大,平均海拔高,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南北气候差异很大,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山多且多为喀斯特地貌,南北水利资源分布不均,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占全国的70%,而西北地区严重缺水,总体上是以干旱和半干旱为主,山地高原多,高寒荒漠沙漠多,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杨云.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再加上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一直以粗放经营为主,而农业粗放经营的结果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生态是由农、林、牧、渔业所必需的水、土壤、森林、草原、空气和阳光等自然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它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和基础。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生态各个要素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态势,土地沙化、人口递增、水土流失、森林植被被破坏等现象相当明显,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80%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荒漠化面积260多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9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70%以上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也发生在西部地区,这些不利因素都严重制约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郑易生.中国西部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另外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普遍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发展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如交通运输系统落后,导致部分农产品流通不畅;水利可利用资源有限、设备落后,影响农业生产;信息通信条件落后,影响农产品销售,等等。与东部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据专家估计,农业机械总动力、机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等四项指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占60%~70%,基本上决定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据统计资料显示,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以上四项指标的水平值几乎全低于东中部地区(见表2-1)。

表2-1 2007年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四项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第32~45、328~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