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宁夏水利(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宁夏测图纪实

王三祝

一、测图的起因

宁夏平原是黄河干流上的古老灌区,得天独厚,引水便利。灌区渠道1936年时有32条,均直接从黄河开口引水。较大的渠道在卫宁灌区有七星、美利、新生(跃进渠的前身)渠,在青铜峡灌区有秦、汉、唐徕、汉延、惠农、大清、昌润等渠,号称十大干灌。全灌区灌溉面积按渠道记载,1936年时灌地约181.1万亩。但灌区可开发的面积远不至此数,一是由于灌区湖沼连绵,有很大一部分湖边田不能耕种。二是当时自流灌区边缘可开垦的荒地很多,如唐徕渠以西沿贺兰山麓一带,河东的汉渠以南地区,均因地势较高,不能自流灌溉。对如何开发宁夏灌区,20世纪30年代国内老一辈水利专家以及关心宁夏水利事业的人士,就有在青铜峡筑坝的议论。如担任前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委员长的李仪祉,在国立清华大学讲“黄河水库问题”时,曾在《旧宁夏省十年省政述要》中提及“青铜峡宜建水库,筑坝蓄水,不但对治黄有利,且可利用水力发电,使全宁夏电气化,藉以振兴工业、交通……”至20世纪40年代,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已将测绘工作注意力集中到黄河中游,于1942年派第十三测量队来宁,测量银川灌区1∶10000地形图,展开了宁夏测图的先声。

至1944年前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根据当时抗战发展形势,以及水利建设的需要,认为宁夏灌区发展潜力很大,抗战胜利后,可以作为水利建设重点地区,并可安排复员战士进行屯垦。前黄河水利委员会积极响应,愿承担此项建设的前期工作,经过反复酝酿和请示,于1944年10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宁夏工程总队,任命严恺(当时是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正兼设计组主任)为总队长。自此,宁夏测绘队伍正式筹备开赴目的地。

二、测图工作概况

1. 总队及分队人员组成

总队长 严恺

设计组长 揭曾佑

测绘组长 李燕南

总队下设三个分队

第一分队长 阎树楠

第二分队长 孙致祜

第三分队长 杨 纯

第十三测量队队长 李镜文

(原在宁夏)

四个测量队按片分工,第一分队、第十三测量队测河西,第二分队测卫宁,第三分队测河东。每队分导线、水准各1组,分地形两个组,开展工作。笔者当时是第三分队的一员,参加外勤工作。

2. 测图方法及主要限差

测图平面控制系假定坐标,高程控制是假定宁夏永宁县新城镇西机场南500米吴姓坟碑座上为1000米起算(后划归大沽高程须加110.701米)。全测区用经纬仪量距导线控制。导线量距使用两根50米钢带尺作单程量距,加坡度及温度改正,导线闭合差精度要求1∶10000。水准测量随导线进行,由于无高程闭合点,采用两架水准仪以正、校平二人观测。地形测量沿导线点进行,地形图幅70厘米×50厘米,测站点用视距导线测设,在导线点上形成闭合圈,闭合圈长最大不超过8公里,闭合差规定1∶1000,高程闭合差不大于0.1米,随测随绘。

3. 工作情况

测绘工作于1945年春正式开展,当时宁夏在军阀马鸿逵的统治下,实行保甲制度,对外封锁极严,开展工作,颇不容易。但全体员工不怕艰苦,对工作异常努力。测量早出晚归,经常都要跑十几里路(工作除外),摸黑回家是常事,有时回家过迟,炊事人员点灯笼挂在屋顶上,指出住地所在。工地搬迁时,在当地雇用牛、马车或牲畜运送灶具行李,有时要受保甲长的刁难、推诿。另外,搬家的同天还要照常工作,就是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开展工作的。

4. 完成的测绘任务

1945~1946年完成的测绘任务计测1∶10000地形图83幅,测图面积6631.2平方公里,测黄河大断面567个。本图测完后,及时缩制成1∶50000,供各单位使用。

宁夏灌区从来没有较精确的地形图,以前使用的仅有1∶100000陆军调查图,质量粗糙不能满足要求。这次成图为宁夏灌区空前的一份较精确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宁夏水利的全貌,准确地绘出了为开发灌区进行工程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宁夏灌区测完后,总队奉命改组,个别人员调黄河水利委员会,将宁夏工程总队改为宁绥工程总队,任命阎树楠为总队长,于1947年4月转移后套地区施测1∶10000地形图。

(198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