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宁夏文化蓝皮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总报告

2013年宁夏文化建设发展报告

鲁忠慧 牛学智作者简介 鲁忠慧,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牛学智,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来,自治区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核心内容,大力推进文化强区战略,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增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以高尚的道德风尚引领社会,凝聚正能量,通过思想道德建设的扎实推进和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的大力开展,使全区公民的文明素质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以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和文化乐民、文化扶贫等项目的带动,使初步形成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得到进一步体现;文化产业通过文化科技嫁接、文化旅游交融、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壮大工程的实施,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自治区文化建设已经深深融入富庶、开放、美丽、智慧、幸福、平安宁夏的建设之中。

一、2013年自治区精神文化建设发展报告

(一)深入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民入心

1. 着眼于营造氛围、创新载体、树立典型,全方位立体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媒体宣传着重在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上做文章。《宁夏日报》《银川日报》《华兴时报》《银川晚报》等报纸和《睛彩宁夏》《倾听》《李子谝吧》等电视节目,无论热点报道、深度关注,还是对不良社会文化现象的针砭、对底层棘手现实问题的报道和处理上,都无不围绕着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和谐、维护稳定进行,主流媒体的主导功能得到了强化,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很好地强化了主流媒体的阵地意识。

其次,在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的组织学习上,方法多样、形式新颖,社会反响良好,效果也非常明显。普通群众的学习,依托社区座谈、专题报告会、电视专题节目、网上对话、文化娱乐、学习中心户等渠道,在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教育娱乐、休闲旅游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党员干部学习,由脱产培训和网络培训两种主要形式构成,特别是网络培训,活泼机动的菜单选课方式,可谓宁夏党员干部学习的一大亮点。鼠标一点,一边工作,一边徜徉于个性化、职业化、趣味性、知识性的课程菜单中,一举多得,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另外,在大力推动新闻网站、手机报、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建设上,在会同公安、安全、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研判通报机制上,在对论坛、博客、微博、搜索引擎和手机报、移动新闻客户端等管控上,宁夏也开始实行准入管理、持证上岗,在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上初见成效。

再次,结合各市、县(市、区)文化特色与实际情况,通过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家”“日行一善”“道德红黄蓝榜”“民风建设五大工程”“道德讲堂”“农村政策直通车”“五送两带一帮”和“四学”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推出了一大批在全区甚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学习典型、崇尚典型、争当典型的浓厚氛围,自觉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完善了表彰先进典型的长效机制。

2.注重精神文化产品生产、文艺精品力作创作和良好文化生态的构建,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能量的作用。

其一,在秉持主导性与多元化的价值理念下,2013年的《宁夏社会科学》《回族研究》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及时跟进,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哲学、文化学等栏目中,结合宁夏区情,对宁夏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科学的论述,体现了反“四风”建设的新成果;《朔方》《黄河文学》《六盘山》等文学刊物倡导“办一份能够首先拿回家让自己小孩看的杂志”“办一份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温暖、善良、崇高的杂志”,以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引导人,所设栏目及其名下作品,突出以美的享受感染人、高尚情操陶冶人、纯洁的心灵启迪人的办刊宗旨,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能量作用。

其二,启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和“重点文艺作品扶持”等项目带动机制。在文艺作品评价上,坚持以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的三维评价,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初步建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鼓励和引导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初步搭建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保障,把增强事业心、归属感和忠诚度以及体制内外人才通盘纳入到了工作范畴,与往年相比,这既是一大进步,同时也是2013年工作的一个亮点。

3. 突出重点,强调导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为一项长期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灵魂。

一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二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讲导向、讲品位、讲格调,坚决抵制低俗之风和消解主流价值的倾向,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文化生态。三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整合,加强多样性文化与整个中华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互补性和交融性,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其他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共生、互补、共同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

总之,自中央提出“八项规定”以来,无论社会文化风气还是群众日常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改观,“中国式过马路”越来越少了,“光盘行动”也越来越自觉了,朴素节俭的生活风气正在形成,文明守则的时代风尚正在建构。但是,问题也依然很多,比如:宁夏农村婚俗讲究还很繁琐,甚至有些地方的彩礼高到扼杀自由恋爱的地步了,这就与现代文明社会的婚恋观相违背了;宁夏城市市民养狗,管理不善导致狗粪到处都是;市民处理交通摩擦的方式还比较粗暴,本来可以心平气和通过交警协调处理,但往往是先吵架再使用法律;读书氛围的营造还很欠缺,宁夏城市里药店很多书店却很少;瑜伽会馆、健身房、棋牌室很多,文化艺术沙龙却很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从这些生活细节都可看出,宁夏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细致、不够微观、不够日常化,对人的现代化建设意识还很不自觉。今后的精神文化建设,应该向细节要质量,向微观层面、日常生活层面倾斜,并且在坚持正面引导的同时,主流媒体有必要加强批判的舆论力量,重视知识分子的声音,双管齐下,城乡一体化精神文明的水准才能有实质性提高。

(二)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推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逐步机制化

6月15日,自治区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宁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深入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听取自治区教育实践活动准备情况汇报,审议研究了自治区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安排部署了领导小组第一阶段工作。7月31日,自治区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推进会,总结全区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交流经验做法,分析存在问题,研究部署第二阶段工作。

第一阶段工作主要围绕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重点是自己找的办法,先工作再思想,先组织再个人,先自查再他查,找出问题、找准问题是关键。

第二阶段重点以“四个查一遍”和“三个对照”提高活动质量,达到“五个不放过”的要求。所谓“四个查一遍”是指:把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本单位会议、文件、简报、接待、调研、出国、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情况查一遍,看是否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和潜力;把近几年新制定的重点工作安排、政策、制度落实情况查一遍,看工作目标定得是否恰当,推进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把近几年正在实施的投资项目尤其是民生项目的实际成效查一遍,看是否从基层实际出发、符合群众意愿;把涉及本部门的信访案件和群众意见较大的问题查一遍,看是否存在好心办坏事、替民做主的现象。“三个对照”即对照党章党纪党规、对照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照社会上普通办公条件和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查找出自己在工作和思想上的问题。主要针对党员领导个人,坚持主要领导带头,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更多采取一对一、小范围的方式,注意听取基层群众的真话、心里话,以切实把问题聚焦到“四风”上来为标准。

11~12月为第三阶段活动,重点是组织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制订整改方案,狠抓落实。从两个层面分头进行。

属于领导班子整改的,由责任领导、牵头部门、共同负责部门和完成时限几个环节构成,对“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实际效果与全区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还有差距”“会议多、文件多、讲话多、考核评比多”“节庆多、论坛多、晚会多的现象还依然存在”“招商引资中有形式主义现象”“领导干部的新闻报道需要改进。有的报道还篇幅过长,真正把镜头聚集基层、对准老百姓还有差距”“各种议事协调机构、临时性机构仍然偏多,作用发挥不明显”“深入调研、深入基层群众不够”“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还要加强。有些决策听取干部意见多、直接听取群众意见不够,听取意见建议还不够广泛”“抓工作的惯性思维比较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够”“行政审批项目比较多,机关办事效率不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吃拿卡要现象还存在”“有的班子成员从大局出发谋划工作、思考问题的意识不强,对分管范围内的工作比较认真负责,对其他方面的工作关注较少、配合不够、参与不多”和“在楼堂馆所建设方面管理不严格”等18个问题进行计时整改。

各行业在整改方面也制定了任务分解具体、责任到人、限时实施的措施。如电信公司结合企业实际,在全面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一去两化”的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针对反映意见强烈的问题,采取了营销、人员、资源三个前移,开展强县、强区计划,保证基层一线的业务发展,提出了“让前线100%精力投入销售和服务”的具体措施。基础教育方面,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招生入学和学籍管理,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整改方案突出强调不得设立“重点班”“快慢班”“奥数班”“实验班”等。基层党建方面,“彭阳模式”也是可资借鉴的好经验。8月3日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联系点工作暨课题研究成果交流座谈会在彭阳召开,总结了彭阳县在农村党建工作中的经验,被称为“彭阳模式”。彭阳县所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是指:一是始终坚持以“大党建”为统领,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体现时代特点的农村党建工作好路子;二是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开创了一个党建工作与科学发展相融共赢的好局面;三是注重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一套服务群众的好机制;四是坚持党群同心同向,形成了一种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五是始终把握正确导向激发内生动力,造就了一支干事创业的好队伍,从而打造了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推进了基层党建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式发展。

(三)以发展筑牢梦想根基,用“中国梦”的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建构精神文化体系

一是“美丽中国”“美丽宁夏”,促成了人们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二是意识到必须统筹谋划,搞好国土空间开发顶层设计,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三是意识到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迫切性。四是“中国梦”“美丽宁夏”,进一步提醒我们,今后的决策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如在产业发展中,是否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是否全面考虑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在产品生产中,是否严格执行绿色环保和质量安全标准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自觉注意环境卫生、善待生命的问题,并且机制化这些保障措施;等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

(四)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形成全区各民族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良好局面

2013年“民族团结月”活动启动后,宁夏还在全区范围开展清真食品管理的执法检查,依法加强清真食品管理,保障回族群众的清真风俗和食品安全。目前,自治区已制定颁布《宁夏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宁夏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等150件地方法规、条例和自治政策,充分保障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权利。但同时,在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普遍性问题,需要正视。

首先加强思想教育,解决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应不断扩大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既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既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既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其次突出意见指导,解决宗教事务管理无长效的问题。以《宗教事务条例》为依据,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和推进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相结合,继续完善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调解三级网络工作机制,继续加强宗教领域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深化“三进两创一公开”与“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促进跨地区宗教活动联动机制逐步完善,使抵御宗教领域渗透的管理机制更加有效,努力实现宗教事务日常管理制度化,宗教场所和教职人员管理网络化,伊斯兰教经文学校(班)管理规范化,穆斯林群众朝觐服务管理公开化,宗教人士培训工作经常化。

二、2013年自治区文化事业建设发展报告

文化是民生之需。全面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满足民生之需的重要内容。2013年,在自治区政府的主导下,宁夏文化事业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以提高管理能力和技术含量水平,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向纵深发展

文化惠民工程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一项惠及全国百姓、普及大众文化的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具体是指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项目组成的系列工程。

2013年,自治区的文化惠民工程主要着力于工程的完善以及服务质量和能力上的提高。持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重点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早在2011年就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户户通”的目标任务,解决了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境况。2013年则重点通过组建“户户通”经营实体,整合各专营网店,着力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了全年放映电影4万场的目标任务;“农家书屋”工程积极推进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的建设工程,全区共建设“农家书屋”2786个;2013年由自治区财政投资1092万多资金建设的卫星数字技术已经覆盖了2319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全面完成了卫星数字技术对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同时每个农家书屋给予1000元的图书补充费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面,主要是建成了宁夏图书馆数字化体验区、数字图书馆,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一卡通社区图书馆(点)10个,开展图书“一卡通”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推广图书馆24小时自助借书系统,以国家每年投入350万的资金不断完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回族伊斯兰文化、西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数字库建设等,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效率。这些文化惠民工程质和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宁夏城乡百姓的幸福指数,推动着和谐宁夏的建设。

(二)以量的增加和标准化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指由政府财政投资建设,免费为老百姓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场所,包括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工人文化宫以及青少年宫等。2013年主要以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水平,扶持移民新村文化活动室、基层示范文化大院,加快推进文化场馆和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具体为:中央投入彩票公益金155万,建设了5个社区文化中心、19个社区电子阅览室;文化部投入194万支持补充建设89个乡镇电子阅览室、26个社区电子阅览室、7个城市社区农民工电子阅览室,1年来共扶持建设了公共电子阅览室122个;自治区发改委投资240万新建乡镇文化站8个;自治区政府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投入300万,建设了标准化乡镇文化站10个;支持建设移民新村文化活动室、基层文化示范大院220个;建成宁夏大剧院、宁夏艺术学校新校区、红旗文化大厦,启动建设宁夏美术馆,大力推进银川剧院、京歌大院开发建设。协调推进中卫市、金凤区等市、县(市、区)在建、续建、新建文化馆和图书馆等文化基础项目。由此,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之间在文化基础设施方面二元结构造成的差异性,文化设施的均等性进一步提高。

(三)以考核、评估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完成由量向质的转变

一是创建公共文化服体系示范区(项目)的任务和目标,按计划落实完成。银川市作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城市,2013年接受了文化部专家组的考查和验收,银川市以总成绩80.44分通过国家验收,位列全国首批31个创建城市的第8名、西北第1名;石嘴山市申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区,在国家创建资格评审会上,石嘴山市以位列西部20个市第二名的好成绩,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城市;吴忠市入选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城市;大武口区、贺兰县、青铜峡市、彭阳县、中宁县5个首批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二是组织开展了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自治区7个图书馆获得国家“一级图书馆”的认定资格。

三是全面完成了首次全国乡镇文化站的评估定级工作。通过国家级、自治区级对已建成使用的文化基础设施进行定期的科学的考核与评估,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四)以提供适宜于百姓欣赏的文化精品为导向,努力提升宁夏品牌文化活动的品质和实效

群众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百姓享受文化娱乐的重要渠道。2013年,自治区对一些公共文化产品,通过竞争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着力于处理好寓教于乐的文化精品与高雅艺术之间的关系,努力为百姓提供融世俗性与高雅性为一体的公共文化产品。

注重提升第五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第十一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第三届“黄河大合唱”邀请赛、第二届中国西部交响音乐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宁夏文化周、新春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策划培育新的文化乐民品牌活动;建立群众文化活动项目评选和奖励激励机制,规范量化考核评选工作,全力推出了“欢乐宁夏”繁荣农村群众文化品牌系列活动;将群众文化活动的传统模式与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相结合,继续开展了百姓喜闻乐见的2013年新春社火比赛、春节民俗文化大集、全区农民书画展以及秦腔网络大赛等;不断创新“送戏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形式,送戏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工地演出1500场以上;持续开展“清凉宁夏”等特色广场文化活动,扶持和打造全区广场文化品牌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县级以上广场文化演出1300场等,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体系化、品牌化的发展。

以参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调动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的积极性,让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的群众文化产品进入评奖行列。在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宁夏共有5部作品、3个群文活动分获作品类、项目类“群星奖”;有两人获“群文之星”称号,获奖数量超过上届。“群星奖”是文化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而设立的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在不断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的同时,逐步成为推动广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力量。

(五)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免费开放长效机制的完善,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它们在保障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其鉴赏能力方面发着重要作用。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免费开放是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和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包括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和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向群众提供。2013年自治区深化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年服务群众100万人次,全面完成免费开放的目标任务。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到“十二五”期末,文化馆(站)、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率要达到90%,自治区正在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的长效机制,推动着这一目标任务的实现。

(六)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生态移民”及“黄河金岸·今日宁夏”主题艺术创作工程,繁荣发展艺术创作

2013年,自治区确定新创剧目5部、重点扶持剧目2部、打磨提升剧目4部。大型回族歌舞诗《九州花儿美》、交响乐《大移民随想》、儿童剧《天鹅梦》、大型回族情景歌舞剧《回乡宴席曲》和秦腔《狗儿爷涅槃》为年度新创剧目,秦腔《花儿声声》、京剧《萧关道》为重点扶持剧目,话剧《娘》、歌舞剧《曼苏尔》、眉户剧《情系健康为民众》(暂定名)、音乐会《红枸杞原创音乐会》为打磨提升剧目,立项扶持了3~5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电视剧等主旋律文艺作品,启动了“回族音乐汇宁夏”项目,实施了“美术作品收藏计划”等,并通过探索建立了群众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相统一的艺术作品评价机制,推动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与生产。

(七)积极组织参加不同级别的重大赛事展演,营造良好的出人才、出精品的机遇和平台

统筹协调艺术资源,组织调集优秀节目参加国家级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和“群星奖”评选、第七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评奖、第十八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等全国赛事展演,开展首届全区专业艺术“文华奖”评奖,举办全区优秀剧目展演。力争通过参加国家级的大赛和自治区级的赛事,为艺术工作者和广大基层群众展示艺术才华、实现艺术理想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促进文艺人才、文艺精品辈出。由此,2013年,精品剧目在获得国家大奖上再创佳绩,9部作品、7名演职人员获国家各类奖项,其中秦腔《花儿声声》为宁夏摘得首个“文华大奖”,舞剧《花儿》获“文华剧目奖”,杂技《耍花坛》获“文华奖”铜奖等,舞台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八)以保护利用、普及弘扬为抓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013年是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两周年,这一年,自治区完善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强化了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和具有市场前景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加快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推广体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和传习场所建设,鼓励建设原生态歌舞、民俗生活体验区。继续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计划,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非遗项目进校园培训2.2万人次。

(九)自治区文化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2013年,自治区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向纵深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提升,切实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社会效益的作用;以不断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产品,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以重点改善农村文化设施为基础,持续充实文化设施中的文化产品,使城乡文化差异性逐步得到改观。

但是,宁夏建设发展中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目前还存在以下较为突出几个问题。一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虽已基本建立,但基层文化设施在使用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文化站、“农家书屋”等被挤占、挪用或不能按时开门等。二是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人员编制不能做到专干专用。三是城市中的文化设施管理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形式单一,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四是与自治区政府财政投入到教育、卫生等领域的经费相比,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相对还很少,远远滞后于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2013年自治区本级财政公布的资金预算安排中,公共文化事业资金为6826万元。公共文化事业资金安排仅占自治区财政总投入的0.15%,相当于教育事业资金的1/35、卫生事业资金的1/17、科技事业资金的1/3。五是基层文化设施的文化产品针对性差,如图书的供给上还没有考虑到农村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和儿童这一人口结构上的特点等。

为改变文化事业发展的这种境况,我们有以下建议。

一是着力于体制机制的创新,重点解决基层尤其是农村文化事业中存在的亟待化解的问题。以解决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人员“专职专干”为破解问题的切入点,解决诸如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不能按时开放的现象;以完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改善基层文化产品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吸引力弱的问题;以自治区政府财政倾斜性投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完善,逐步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目标;以现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资源为核心,以机制创新推动资源的整合,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共建共享,让文化硬件设施的效用达到最大化等。

二是建议自治区政府财政以高于教育、卫生等领域的资金预算增长幅度,安排公共文化事业的资金预算额度,以此逐步缩小不同领域之间在财政预算资金安排上的差别。

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这是管好用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努力方向,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2013年文化产业建设发展报告

文化产业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013年,自治区文化产业围绕自治区“两区”建设、两大战略的中心工作,通过实施文化产业壮大工程,推动文化产业逐步走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地方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文化产业步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一)确立清晰的指标,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作用。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指标和目标。根据自治区统计局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7亿元,增加值增长18.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1%。近年来,宁夏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已近20%,并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已经成长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此,自治区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划,即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区生产总值的4%。

(二)以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建设,充实、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内容

2013年,自治区政府以挖掘宁夏文化资源特色为核心,规划、续建、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推进了阅海湾中阿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启动了西夏文化创意特色街区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星海湖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宁夏大剧院、中华回乡文化园二期、黄河文化产业园、华夏河图·黄河艺汇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推动沙坡头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建设;深化宁夏文化创业创意示范园区规划建设方案;实施文化富民工程,支持南北长滩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开发,引导建设文化产业特色村镇。同时,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组织推荐文化强区产业项目55个,精选出152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推荐进入国家文化产业项目库;编制了宁夏文化产业项目手册,全力推介宁夏文化产业项目。

(三)以公共财政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继续支持转企改制企业。本着“改革不减经费”的原则,用高于中央政策的补助标准,继续对改制企业单位人员的基本支出、离退休费用单独核定,并将经费补给改制单位。二是自治区财政继续安排1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自治区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项目。三是继续投入600万元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支持改制文化企业创作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四是支持文化企业贷款贴息的补助。五是支持文化企业举办各类活动。2013年,支持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举办中国西部(银川)房车节300万元,支持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拍摄的电视剧《歌海情天》500万元,支持宁夏演艺集团赴中东、台湾等地参加演出活动。六是积极争取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2010~2012年,共争取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9370万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1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对推动全国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优化产业发展整体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11月中旬,中央财政下拨了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比2012年增加41.18%。2013年,自治区在充分考虑该专项资金向中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适当倾斜这一政策的基础上,加强项目筛选、论证后,最终确定所要申报的文化产业项目,争取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能给予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更大力度的支持。

(四)以加强基地、园区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一是宁夏第一家集清真食品加工、民间文化展示、旅游文化产品销售为一体的旅游清真文化产业园区建成投入使用,规划5年内园区的总产值达到25亿元。二是加强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的指导,引导国家级、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扩规模、增内涵、提品质。引导和支持中华回乡文化园等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加强规范管理、强化设施功能、扩大产业规模,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三是支持各地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如推进宁夏(海原)回族文化产业园、西吉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推进宁夏回乡文化园二期、宁夏软件动漫园等扩建、续建工程加快实施等。四是评选命名了自治区级第5批10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从而使自治区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增加到了23家。五是首次评选命名了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特色村镇,即永宁县纳家户村、大武口龙泉村、利通区石佛村(穆民新村)、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沙坡头区迎水桥镇。这些文化产业特色村镇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创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治区政府以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为基点,以建设特色街区和特色村镇为支点,树立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示范村镇,示范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聚集发展的步伐,提升文化产业规模效益,同时建立、健全和持续完善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特色街区、村镇管理机制,大力推动这些园区、基地、特色街区、特色村镇尽快成为培育孵化文化产业市场的主体主要阵地和宁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以期改变自治区目前文化产业散、小、弱的境况。

(五)改善融资环境,缓解文化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自治区的文化企业大多规模小,基本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非常迫切。为促进文化与资本的融合,在切实发挥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投融资平台作用和战略投资主体功能的同时,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缓解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推进工程,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投入支持文化企业。如:加快组建宁夏文化产业贷款担保公司;由中信银行提供50亿元的资金,设立了“文化旅游产业种子基金”;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切实推动民营资本进军文化产业;支持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尽快上市融资;由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担保贷款3.7亿元,支持中华回乡文化园二期建设;通过项目担保贷款、争取项目资金等,扶持中华回乡实业有限公司等经营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带动作用较强的民营骨干企业不断做强做大;采取以奖代补等措施,扶持宁夏嘉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吉马兰刺绣中心等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以此培育壮大文化企业实力,增强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

(六)建立文化产品研发中心和实训基地,支持特色文化产品创意开发

为了推出一批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产品,使之成为自治区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自治区建立了文化产品研发中心和实训基地,通过提升科技含量,集中力量开发刺绣、剪纸、雕刻、贺兰砚、回族服饰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和品牌,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将支持其扩大生产规模,开拓销售市场。并以举办大赛的形式,力促文化产品的研发。2013年12月自治区举办了首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以激发和鼓励企业或个人更好地挖掘、利用宁夏文化资源,研发优秀的宁夏文化创意产品,助推宁夏文化产品转型升级。提交给本次大赛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剪纸、刺绣、贺兰石雕刻、泥塑彩塑、纸织画、芦苇画等方面。推动银川微电影基地金脸谱奖运营平台的建设,扶持新科动漫等企业创作生产和衍生产品的开发。

(七)提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推动文化旅游业成长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

一是推进文化与旅游进行多样化的合作。如2013年的第五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首次在景点举办,该博览会将娱、游、购、食集为一体,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开创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局面;由点到面地推进“文艺院团进景区”,重点支持了中华回乡文化园、西夏文化城等重点产业园区基地与国内外优秀文艺团队合作,制作特色文化旅游演出项目,构建旅游演艺大舞台;支持“联创智慧城”等项目合作,推进文化科技旅游融合;鼓励文化企业开发宁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纪念品和工艺礼品,在旅游景点开展文化旅游产品展销,营销文化旅游产品。

二是加快实施建设黄河金岸文化旅游带、贺兰山历史文化带、大六盘红色生态文化产业带的旅游规划项目。

三是以宁夏旅游的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开展国内外的宣传营销活动。如2013年创新的“避暑文化游”,促使游客客源地占比实现大幅增长;在沙湖举办2013世界穆斯林旅行商大会,展示宁夏旅游资源,促进中阿旅游合作交流和宁夏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借助国际性的旅游交易会——201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重要平台,向国外旅游业界宣传推广宁夏的旅游项目;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周,2013年进入到了第8个年头,以宁港经贸合作推介会、“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推介会、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香港推介会等系列活动,借助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和宁夏通向海外的桥梁,宣传推介宁夏,并寻求更高层次的合作。

(八)提高文化的开放交流水平,推动文化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下游产业链,是文化产品最能接地气的产业环节。自治区在促进文化产业上中游产业链的同时,也在开拓着国内外的文化市场,推动着宁夏的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扩大宁夏的影响力,提升文化的竞争力。2013年,在这方面自治区主要致力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借助中阿博览会的国际平台,推动宁夏文化走出去。举办第三届阿拉伯艺术节,开展卡塔尔经贸周文化活动,推动与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双边、多边文化务实合作,建设中阿国际版权交易龙头平台、国家级阿语软件动漫基地,推动宁夏建立重点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付诸实施,从而促进自治区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逐步把宁夏打造成为国家向西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重要基地等。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了中阿合作这一重要平台的作用,为建设向西开放战略高地贡献力量。二是继续深化央地合作,争取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三是推动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去和精品剧目赴外巡演。四是举办了东京文化合作年活动。五是进一步加强与闽赣浙发达省和陕甘青内蒙古等毗邻省区的文化交流合作。

(九)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内生创造活力

深入推进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管脚下向管天下转变;进一步落实转企改制各项政策措施;深化国有文艺院团内部机制改革,推动宁夏演艺集团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市场运作和营销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前期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公办民营”“民办公助”范围;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职能。

(十)宁夏文化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一年来,自治区文化产业在“两区”建设、中阿博览会以及政策和资金等全方位因素综合作用下,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通过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推动、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以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逐步增强文化企业竞争实力;尽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以创新的鼓励激励机制推动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宁夏气派的文化产品的创意、研发和营销;大力促进转企改制的演艺团体、公司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良好契机,宁夏文化影响力首先扩展到了阿拉伯国家等。

但是,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有待于建立完善的创新的体制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等还很多。就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看,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切入点不明确,文化资源特色的提炼、确立上没有突出重点,反而使自身的文化资源特色淹没在其中无法凸显;二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模式滞后,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和创意;三是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建设数量过多,且同质化现象严重;四是宁夏文化“走出去”,现阶段还停留在赢得更多的宣传效应上;五是有些重要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虽已出台,但还未落实到位。如2009年自治区建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至今未接地气。

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发展文化产业应以回族伊斯兰文化为切入点,突出回族文化资源这一大特色,拉长产业链;二是文化与旅游融合方式上要有所创新,避免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带给旅游者的审美疲劳,尤其是要以回族文化资源为核心,以创意为动力,创作生产出适合当代消费者的文艺作品,并且能以新颖的方式推出,吸引游客,在赢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双赢;三是为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基地、园区时不要过多过滥,以控制数量来推进质量的提升;四是在推动宁夏文化“走出去”上,以宣传推介为序幕,继续演好以宁夏文化对外贸易为内容的剧幕;五是自治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要落到实处,应尽快将自治区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落实;六是逐步建立结构科学合理、适宜于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企业群。文化企业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文化市场中的主体力量,文化产业发展的如何与文化企业息息相关。自治区要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孵化微型企业,推动文化企业快速成长,增长实力,提升竞争力。

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加明确了今后文化建设的任务、内容和路径,无论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还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都要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核心,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这是全国文化建设永远的现在时,也是自治区文化建设永恒的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