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规划与架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高校课程必须走出象牙塔,加强与社会需求的紧密接轨,在打造毕业生扎实学业基础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也必须关注社会的现实需要,把握时代脉搏,重新理解社会对一个合格毕业生的要求,适时调整和重塑课程,打造实践能力强且后劲十足的毕业生。

反思当前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优点是学科结构清晰,缺点是偏重静态知识的陈列,在能力培养上有所不足。在我国老一代教育家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建设“知行并举”的课程体系的设想。这个体系的特点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思想性与行动性兼备的课程体系为依托,即重新认识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的组织中,以面向具体领域实践的能力体系为主线,而将知识体系作为其条件或基础。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是合格的思想者,又是合格的行动者;既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既具有承担具体工作的能力,又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

在做这种改造时,需要认清普通高等教育毕竟不是加强版的职业教育。两者的区别在于,如果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培养以职业实践任务为中心,以培养劳动者完成职业实践任务所需的技术技能技巧为目的;那么新形势下的普通高等教育则应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依托,以“知行并举”为旨归,强调面向实际工作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发展能力(学会学习和问题解决)和创造能力等。

在这一基本框架之下,课程的改造将出现新的特征。例如,在知识功能上更加指向实际的具体的领域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成为知识有效性的试金石,并指向培养目标的重塑;在内容体系上改变以往以知识体系为明线的做法,而适当地代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组织线索,并有可能指向课程的重组;在课程结构上力图使“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的界限出现某种程度的消解,在课程的层面实现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结合,并指向课程实施方式的革新,等等。

需要指出,一个专业内不同课程的改造将出现力度上的差异和形式上的多样。这既是因为不同课程有着不同的内在属性,也是因为专业课程体系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有着“物种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因此,从横向维度看,需要进一步探究哪些课程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行动”化改造的,哪些是无法改造的;从纵向维度看,目前的“知行并举”改造是相对传统保守的、缺乏活力的经院式教育的一种扬弃,是对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教育的一种革新,但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在传统和现实之间维持一定的张力,在矛盾运动中持续发展。

我们还看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改变了原有的精英主义教育模式,原有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无法满足新的就业形势的需求。大部分高校培养目标的重心开始下移,在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面向职业需求的色彩,越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除了各学科、专业的教师们在自己教学中所做的微观调适外,还出现了一批在“行动”性改造方面极其具有创造意义的教材。显然,这种环境发展所催生的课程变革已经形成了“知行并举”改造思路的萌芽。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非常需要对其做进一步的梳理和调适,以提升认识,指导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课程改造并借此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现在就断言“知行并举”必定是最合理的解决方案还为时过早,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此外,新的改革思路也将给教学和评价带来变化,它将使教学过程更加富于活力,给任课教师的学养和能力带来新的挑战,使教学管理呈现新的格局,需要与能力目标相配套的评价思路与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预期的问题,但细节上究竟如何,操作中会有什么样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现在都不能很好地回答,需要在推动实践的基础上,假以时日,再收获成果。

本套教材就是在“知行并举”思想指导下的一次积极试验。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将一批老师联合起来,率先在“知行并举”教材的编写上“领先一步”,力图将新的理念落实到教材中,继而推进到教学中。由于缺乏经验和时间仓促,尽管这套教材的编者们做了艰苦的努力,但毫无疑问还会有很多的不足。同时我们认识到,犹豫不决是要不得的,大刀阔斧地前进是唯一的可行路线。好在随着大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的不断加深,类似的改革将不再是我们有限几位编者的事情,而成为所有同行、所有高校教师和所有关注者、支持者的共同事情,大家一起合力推动课程的变革。就本套教材而言,变革与改进既存在于编者们的后续工作过程当中,更体现在教材使用者的二次开发之中。我们欢迎和鼓励一线教师能够贴近专业发展需求,以教材为基础,大胆尝试和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项目和实践活动,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课程的改革不停止于开发教材,而是成为源头活水、长盛不衰。

李艺

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