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物品的准备
一、鞋子和衣服
(一)野外出游鞋子的选择
在野外活动时,保护好双脚至关重要。因为野外活动的主要靠行走。鞋的基本功能就是用来保护你的双脚,但如若你选择了不合适的鞋子,那作用可就适得其反了,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合适自己的鞋子。日常生活中我们穿鞋都讲究要合脚,而野外活动时穿用的鞋却不能太合脚,而是应至少比平时穿的鞋子大一号。这是因为长时间的步行会使脚部肿胀,如果你的鞋穿上时感觉正好,那么步行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有些挤脚了。通常我们去户外活动都会选择旅游鞋,因其柔软、舒适,便于行走。一般的户外活动旅游鞋是较为明智的选择,需要提醒的是,冬季出行,防寒保暖很关键,皮面的旅游鞋无论是防寒还是防水的功能都优于尼龙绸面的旅游鞋,因此应作为冬季户外活动的首选。
山地旅行,地形比较复杂,尤为常见的是碎石坡路,这时旅游鞋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极易导致脚部甚至腿部的伤病。因此,山地旅行应选用硬底皮面的高腰登山鞋。这类鞋因其底部有较大的轮胎形花纹,因而防滑性能良好。硬橡胶制成的鞋底,在有碎石或不平坦的路面上能有效的防止崴脚和对脚底的伤害;登山的鞋面通常质地优良的牛皮或硬尼龙帆布制成,防水和保暖性俱佳。现在国外的一些高档登山鞋鞋面用GORE-TEX面料制成,其防水透气性能其它材质所无法相比的。登山鞋大多是高腰的,有过山地行走经验的人都知道,走路况很差的山路,最累和最易受伤的部位是脚踝和膝部。高腰登山鞋能尽职尽责地保护你的踝部的良好固定,减轻了行走给膝部造成的冲击,使长途行走变得安全而轻松。
此外,野外活动最好不要穿新鞋。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你的脚和新鞋之间磨合最好是在出行之前进行。
◆皮靴:这种厚重的靴子适合远距离行走,皮靴有耐用的鞋跟并且能保护脚踝。
◆越野鞋:可以穿它在较好的地区短距离行走,也适合在营地穿。
◆布靴:短距离行走时穿布靴较好,但道路必须平坦。布靴能及时干燥。
◆沙漠靴:靴底不易磨损,靴面由柔软的羊皮制成。
◆雪地靴:虽然它用铁钉防滑,但很笨重,使脚很僵硬。
◆凉鞋:如果不走太远的路,热天穿凉鞋很好,但它对脚不能起到支持和保护作用。
◆远足靴:重量、耐久性和保护性都适中,它的鞋底结实、防滑,皮质靴面耐磨、防水,脚踝出还有衬垫底支撑保护。
(二)野外服装的介绍
为了适应特殊的环境,衣服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从内到外的三层,通常称为内层服装、保暖层服装和外套层服装。并非在所有的场合都必须穿着这三层服装,但这三层服装互相组合或单独使用足以应付种复杂的环境。早期的野外服装材料都是使用自然材料,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大多数野外服装都采用先进的人造材料,只有像羽绒这样极少数的有着无可替代优越性能的自然材料被保存了下来。野外服装对材料的苛刻要求使得只有极少数的高科技先进村料被用于现代野外服装。
内层服装有些象我们平时穿着的秋衣、秋裤。这类服装一般都贴身穿着,其主要作用就是使身体保持干燥并有一定的保暖作用。内层服装的材料是由一些导水性极强的材料制成的,这些材料具有独特的速干性,有些材料在洗后10~15分钟即可变干。运动后衣服内层会积聚大量的汗液,就很容易着凉而引发感冒,在气候寒冷时还会造成冻伤,这类材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保温层服装包括羽绒、化纤棉类服装。这些衣服一般在冬季或比较寒冷的地区才使用。羽绒目前仍是被公认为最好的保温层材料。我们知道羽绒之所以能保温,就是因为其有保存空气的特性,因而羽绒服装的保暖性能主要取决于含羽绒量和充绒量这两个指标。含羽绒量是指羽绒中绒毛和羽毛的比例,含绒量越高服装的保温性和压缩性也越好。充绒量是指服装中充入羽绒的重量,充绒量也直接关系到服装的保暖性能。和羽绒相比人造化纤棉的价格要便宜许多,尽管整体性能仍无法和羽绒相比,但有些性能也是羽绒所无法达到的,比如被水浸湿后的保温性能能,人造纤维材料就明显优于羽绒。还有一类服装介于保暖层和内层服装之间,这就是抓毛绒材料制成的夹克和背心。抓毛绒是对一类材料的统称,这类材料质轻,而且保温性好,据说同等重量的抓毛绒和同等重量的羊毛相比,前者的保暖要强于后者。抓毛绒材料的导汗性也很不错,缺点是防风性较差,在有些地方不能直接穿着,还必须加上一层防风外套。抓毛绒夹克加上防风防雨外套的组合已成为野外运动中非常流行的穿着方式。
外套层服装,习惯上也称为全功能外套,它是户外运动服装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的款式为短风衣或束腰夹克的式样,大部分还带有帽子。内两层服装的不足都需要靠这一层来弥补,像保温层服装大都耐磨性较差,抓毛绒夹克的防风性也不是好。这类服装在设计上有许多独到之处,比如在这些服装肩部或肘部易磨的部位都会加固上防磨的牛津尼龙布,在衣服的缝合处还压上一层胶,防止雨水浸入,在衣服的袖子下面还增加了拉链,在运动时可以拉开透气。所有这些设计为使用者带来了极大方便。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类服装都由一些具有防水透气功能的材料制成,所谓防水透气材料是指在布料的内层涂有一层胶质,其上有许多直径位于水分子和水蒸气分子直径之间的小孔可以排出水蒸气而雨水却无法透入,很好地解决了防水性和透气性这一对矛盾的问题。
野外服装的特点:防水性、防风性、保暖性、透气性、耐磨性。
二、背包、行囊
在野外的活动中,通常配备三种包:背包、腰包和救生包。
这三种包里装的都是野外生存的基本物品,但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却各不相同。背包可以在公共交通时托运,开始进入野外环境时再背起来,有背包在身边时,野外所需物品、工具齐全,可以按照原先计划好的方案进行野外活动;腰包应该随身携带,至少应该放在你随手就能拿到的地方,当只有腰包时,野外所需物品不足,就要考虑准备返回了;救生包则应该是每时每刻都装在你贴身的口袋里,甚至睡觉的时候,在人迹罕至的野外,当身边只剩下救生包时就应该想怎样自救活命了。
(一)背包
如果是短途的徒步旅行,并需要在野外过夜,一个35升的日用小背包就够了。对于时间更长的旅行,如果适逢气候炎热,那么一个55升到60升的中号背包就够用了,因为你只需带少量衣物和较轻的睡袋。而如果气候寒冷,就得用上一个100升或更大的背包了。
1.背包的分类及用途
根据背包容积的不同,一般可把背包分为大、中、小三类。
大型背包容积在50升以上,适用于中长距离的旅行和比较专业的探险活动。一些中短期旅行如果需要在野外露营时也需要大型背包,因为只有它能装下你露营所需的帐篷、睡袋和睡垫。大型背包根据用途不同又可分为登山包和长途旅行用背包。
登山包一般包体瘦长,以便通过狭窄的地形,包体分为上下两层,中间用一个拉链的夹层分开,这样在取放物品时十分方便。背包的侧面和顶部可外绑帐篷和垫子,无形中增大了背包的容积。背包外还有冰镐套,可供捆绑冰镐、雪杖之用。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背包的背部结构,包内有支撑包体的轻质铝合金内架,背部的形状是按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的,背带宽而厚,形状采用符合人体生理曲线的“S”型设计,并且还有防止背带向两边侧滑的胸带,使背包者感到十分舒适。而且这类背包全都有一个结实、宽厚而舒适的腰带,背带的高度是可以调节的。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身材很方便的将背带调节到适合自己的高度。通常说来背包的底部位于臀部以上,这样可将背包重量的一半以上转移到腰部,从而大大减轻肩部的负担,减少了因长期负重造成的肩部受损。
长途旅行背包的包体结构和登山包类似,只是包体宽大些,并配有许多侧袋,以便将零碎物件分类放置,长途旅行背包的前侧通常能全部打开,取放物品十分方便。中型背包的容积一般在30~50升之间,这些背包的用途更加广泛,2~4天的野外旅行,城市之间的旅行及一些远途的非露营的自助旅行,中型背包是再合适不过了。随身带的衣物和一些日常用品都能装得下。中型背包的式样和种类更加多样。有些背包增加了一些侧袋,更加利于分装物品。这些背包的背部结构和大型背包大致相同。
小型背包的容积在30升以下,这些背包一般大多在城市中使用,当然用于1~2天的郊游也非常合适。
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背包,如自行车包和背架包。自行车包是专为骑车旅游而设计的,分为前挂包和后挂包,前挂包较小,可挂在自行车的前梁上,放一些随手取用的物品;后挂包容积较大,通常为一对,分别挂在自行车后架的两侧,盛放较大较重的物品。背架包是登山时常用的,背架是用轻质铝合金制成的梯状金属架,用来运输较大型的物品,如箱子等。背架包就是在此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即在背包外加上了一个可拆卸的金属架,这类包较适合背重物时使用。
2.背包的材料和工艺
因为户外背包在特殊环境中使用,对背包的材料和工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有背包受力的位置均用缝线回针车缝三次,使受力位置坚固耐用。背包的卡扣等部件可以做到防冻、防砸以及120摄氏度变形不损坏。背包的外料主要有420D牛津尼龙,1000 D尼龙,600 D或1000 Dpolyester(涤纶),或1000 D CORDVRA等材料。1000D材料密度高、很耐磨,很适合在野外使用。CORDVRA是美国杜邦公司研制的很著名的高档耐磨尼龙粗纱面料。该材料的耐磨性远远高于一般的尼龙或涤纶,而且重量轻。世界上90%以上的著名品牌的背包均采用这种久负盛名的尼龙材料。这些材料可承受0.5m~2m的水压,使包内物体保持干燥。有些材料还有防撕裂功能,一旦刺破后,破口不会撕开扩大。
背包的品牌众多,如香港的NIKKO(日高),日本的ZZRO POINT,德国的BIG PACK和VAUDE(沃德)等。由于NIKKO较早进入国内市场,所以名气较响,价格也较高。BIG PACK背包大多采用“V”型内架设计,完全符合人体结构和力学原理。VAUDE牌背包由德国VAUDE公司出品,该公司是欧洲最大的一家也是最著名的一家登山、探险等户外运动器材的生产商。该公司生产的VAUDE牌背包也以设计合理,种类全,质量好而深受各国登山,探险等户外运动者的喜爱。奥索卡(OZARK)也是一个著名的品牌,其系列登山包中的珠峰型背包就是典型的大型背包。
在选择背包时要考虑容积和款式,此外还应考虑使用者的身材和体形以及负重能力等因素,身材不高的人,不要选择容积太大的背包。一般而言女士选用的背包容积最好不要超过60升。在选择背包时除了用眼睛看看外,亲自背上重物试一试,走一走往往是最能感觉背包性能的。再先进的设计,如果你背着不舒服,这款背包也是不符合你的。
3.背包的填装与维护
(1)背包的填装
背包的装填原则是把物品合理装入背包内,而且在背负行走时感觉舒服。
一般较重的物品置于顶部,让背包的重心高些,背负者在行进过程腰才能挺直;行进于裸岩峭壁的攀爬地形,攀登期间的背包装填重心要接近骨盆位置,即身体旋转的中心点,此防止背包重量移到肩膀;在丛林间行进时,背包装填重心应低些,以便于俯身在林间穿行。
重量较重的器材置于上端且靠背部,器材如:炉具、炊具、重的食物、雨具、水瓶,重心点太低或远离后背会使躯体弯身行走。帐篷须使用伞带绑于背包顶端、燃料油与水须分开放置,避免污染食物与衣物,次重物品置于背包中心和下方,如备用衣物(必须用塑胶袋密封并且用易于辨认区分的颜色标识袋子)、个人器具、头灯、地图、指北针、相机,轻的物品绑于下方,如睡袋(必须用防水袋密封),睡垫置于背包后方。
适合男、女的背包并不一致,因为男生的躯干上半身较长而女生的上半身躯干较短但腿较长,谨慎选择自己合适的背包,装填时男生的重物置高些,因为男生的重心位置接近胸腔,女生则低些重心位置接近腹部,重的物品尽量贴紧背部,让重心高于腰。
(2)背包的维护
为防止露水沾湿背包,入夜后用背包套覆盖背包。背包可用中性的清洁剂清洗再置于阴凉处风干,避免曝晒太久。行进过程中也要注意基本的保养,背包被划破及时缝补,要选用较粗的专门缝补的针线。收藏背包须阴凉、干燥的环境,避免发霉损害背包布外层的防水镀膜。平日检查主要支撑点,如腰带、肩带,背负系统的稳定性,避免垫片硬化,拉链该更换时就要更换。
(二)腰包
腰包是可以系在腰间或者是挂在腰带上携带的小型包,体积只有一个饭盒大小的容量。
腰包十分有用,可以用它将物品装在腰间,一般来说大件的用品都装在背包中,而私人用品则能轻易从腰包中得到。例如,证件包、防晒霜、零钱、糖果、小刀、指南针、太阳镜、哨子等。但是腰包不能与背包一起使用,因为它会影响背包腰带的作用。
(三)救生包
救生包是比腰带包更小的袖珍容器,平时基本用不到它,但它与腰包一样都是救命的宝囊。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去野外活动时都必须带上它,而且要24小时的贴身保管。救生包可以设计成能装进上衣口袋,大小最好是扁形的,方便携带,以在内衣口袋里不碍事为原则。材料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坚固、防水、易于密封就好。
救生包里应该装以下这些物品:
◆凸透镜:能直接聚光生火,同时对于拔刺穿针之类也大有用武之地。
◆火柴:防水火柴比普通火柴更有用处,但同时体积却大了许多。普通火柴易燃,不大安全,可用熔化的蜡烛油包住火柴头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节约空间,应将每根火柴杆后半截去掉。用火柴点火比其他方法当然更为轻松,但记住不要浪费,仅仅在其他方法失败时才用这个宝贝。从铁盒内取火柴时一次应只拿一根,并随手盖好盖。无论何时都不要将铁盒开着或者随便扔在地上。
◆蜡烛:既可用来生火又可用作光源,对于意外情况下的求生来说,它是无价之宝。应将蜡烛削成条形从而便于摆放。牛羊脂做成的蜡烛在应急时也可食用或用作烹调油,但前提是必须货真价实。石蜡或其他蜡类制成的蜡烛是万万不可食用的。但是在炎热天气下,牛羊脂蜡烛不易贮存。
◆细钢锯:锯条两端通常有两个很占空间的大环作把手。由于把手很占空间,可以不要。要用时可用木质栓扣之类的东西代替。锯条外面浸一层油脂可免生锈。弹性锯条能锯断很粗的树。
◆细金属丝:选用约60~90厘米长的精细铜线,用于布置陷阱或圈套,同时还能解决许多求生问题。
◆针和线:要有几种型号的针。至少应有一根大号的,针眼可以穿过外科手术缝腱线或粗制的棉纱线。选择坚韧耐磨的线,并将其绕在针上。
◆药品和盐:带上消炎、止血等常备的药物以及食用盐。
◆别针:携带若干别针,以备不时之用。
◆指南针:准备一只刻度清晰、钮扣大小的指南针。有些迷你型指南针刻度极易使人迷惑,所以事前要弄清楚。液态填空型是最棒的,应检查一下不要有漏隙,必须无气泡。要确信指针在轴上能正常自由转动,因为指针容易生锈。
◆鱼钩和鱼线:精心挑选鱼钩并放入小纸包或袋内。记住,小号钩既能钓大鱼也能钓小鱼,大号钩则只能钩大鱼。记着带尽可能长的钓鱼线,还可用来捕鸟。
这些物品可以在意外发生时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尤其是腰包也不在身上的时候,它很可能帮助我们走出险境。如果你实在找不到可以密封的容器作为救生包,那就别忘了把火柴和药品分装在两个塑料小瓶或小塑料袋里,再把尖锐的东西包好,然后把它们一起装进你认为妥当的容器里,随身带好。重要的不是救生包的形式,而是当你需要时,这些东西就在你身上,而且是可以正常使用的。
三、睡袋
睡袋的材料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人造织物真空棉;另一种是羽绒。羽绒睡袋相当轻便而且隔热保温效果好,但前提是必须保持干燥。一旦羽绒睡袋被弄湿了,不仅会失去隔热效果,而且要晾干也相当困难。所以环境条件比较潮湿时,人造织物真空棉睡袋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睡袋侧面都有拉链,如果觉得热可以不拉拉链,冷了就将拉链拉上;睡袋的头部和颈部处各有一根拉绳,觉得寒冷时可以将绳收紧,让睡袋不漏风。睡睡袋不用多穿衣服,跟平时在家睡一样穿。关于枕头的问题,可以在铺好睡袋后,在相应位置帐篷底下垫上自己的鞋,或拿自己的衣服叠成枕头。
四、工具
(一)野外生存中的重要工具——刀
刀在野外生存中的地位是任何工具也无法替代的。我国许多民族都有随身佩带腰刀的习惯,有些民族的这种习惯甚至被政府所允许。这不单纯是喜欢和习惯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区往往是非常艰苦,意外随时都可能发生。所以,在我国刀具管制非常严格的今天,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都没有受到严格的限制。毫不夸张地说,刀在野外生存中,几乎是万能的,在紧急求生时是无价之宝。在丛林中,刀可以用来开路;宿营时,刀可以用作斧、锯、锤子来搭建帐篷或者临时庇护所;登山时,刀可以用来挖脚窝;给养时,刀可以用来挖野菜,狩猎;遇到野兽时,刀可以用来防御。
1.独立刀具——指只有单个刀体的刀
(1)折叠刀:中小型刀具,可以折叠,携带方便,也容易通过飞机以外的安检,乘坐飞机时可以在行李中托运。适合于切、削,不适于砍、剁,可以挖野菜。
(2)砍刀:大型刀具,由尼泊尔士兵发明。刀体向下弯曲,抡起来时,刀刃与用力方向相同,在砍东西时非常省力。刀背的后半段有加厚的平台,适合钉东西。刀尖锋利适合切割,刀腹厚重适合砍、剁,靠近刀柄的刀刃较薄,适合于削东西。
(3)野战刀:大型刀具,特种部队用刀。刀背有锋利的锯齿状刀刃,可切割绳索、树木等。刀刃锋利,适合砍、剁、削、切。刀柄与刀体为联体设计,适合挖。关键时刻可当作匕首,也可作飞刀。
2.多功能组合刀具
许多工具组合在一起,但以刀具为主,功能较多,但是刀具本身的作用被削弱了。
(1)瑞士军刀:由瑞士士兵发明。功能较多,一般有若干个工具组合而成其中有大刀、小刀各一把。其他的工具包括螺丝起子、锯、锉、瓶起子、罐头开启起器、剪子、锥子、凿子、钩子、软木塞起子、放大镜等。
(2)野外生存刀:其实是一种有刀的多功能组合工具,由于搞野外生存活动的人都喜欢配备这种工具,所以又把它称为野外生存刀。
(二)炉具
选择炉具时应首先考虑炉具的重量以及燃料的可获得性,燃气炉很轻,安装也很简单,但其温度不能和高压炉相比。以下为几种常使用的炉具。
熟食具有调理肠胃、消毒杀菌、营养易吸收的特点。在遇险条件下,最好每天能吃一顿热食。但在许多情况下,野外生存者往往没有做食物的炊具,以下给出几种办法。
◆土坑烤食:先在泥地上挖一个30~40厘米深的坑,将肉块、鸟蛋、块根及贝类食物放在坑底,在坑内放上绿色植物的叶子、青草或能保持食物清洁的布,然后在小坑上盖一层2厘米厚的沙子或泥土,把火堆设在上面。但是不可把肉块放在树叶堆里烧,这样会产生烟熏味。
◆瓦罐煮食:用泥土做一个土制瓦罐煮食物,内部衬一层箔,然后往里放干净水和要煮的食物,再加入烧热的石块,直到水开了。用大绿叶盖上至少1小时,直到食物完全煮熟。
◆炭火烤食:植物的块根、鱼、鸟、淡水贝类和其他食物,可以直接在炭火上烤。在烤之前,可先裹上一层粘土或包上一层树叶,用这种方法不会烧坏食物。采用此方法既不用拔毛,不必去内脏,也不用刮鱼类的鳞,到食物完全熟透后,只要剥去包在外面的泥巴,毛、鳞即可脱去。
◆篝火烤食:把鱼、鸟、植物根茎小块等,穿在湿木棍或小树枝上,直接放在篝火上烤制。
◆热石蒸食:把带贝类直接放在烧热的石块上或石块中间烤(某些肉料要用树叶或草包起来),再在上面盖一层沙子或泥土。等食物熟透后,扒开泥土,蛤蚌、牡蛎等便张开了壳,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