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为了进一步推广、普及杨式太极拳,为了使杨式太极拳能够纳入竞赛的轨道,1988年9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张文广、张山、门惠丰、李秉慈、阚桂香、计月娥等专家、教授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使其统一化、规范化、定量化,更符合竞赛的要求。

一、技术要求

太极拳虽有“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中”和“重意不重形”的说法,但对初学者来说,还是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先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打好基础,才有利于技术的逐步提高。

(一)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1.虚领顶劲

虚领顶劲即“头顶悬”。练拳时,头要正直,不低头,不仰面,不左右歪斜,转动时要自然平正,要防止摇头晃脑。头要正直,要求头顶的百会穴要始终有轻轻往上顶起之意,百会穴与会阴穴要保持垂直的姿势,即所谓“上下一条线”。顶劲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要虚虚顶起,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要使头正,顶平,还必须使颈项端正竖起,下颏里收。只有做到虚领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

2.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身法端正,宽胸实腹,意注丹田,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送到腹脐下。不许使力硬压小腹,要求“以意行气”,达到太极拳“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地。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有助于膈肌的升降活动,使肺部和腹肌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这样能使“气沉丹田”有升有降,不致形成始终“气沉丹田”无降无升的片面性。丹田以上之气,用意下沉;丹田以下之气,用圆裆提肛之法,使之上提于丹田,这样上下皆轻灵,而重点全于丹田,即沉实,称为“气沉丹田”。

另外,太极拳的呼吸要适应拳势的要求,应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起落、进退、虚实等变化,自然地配合,一个动作里往往就伴随着一呼一吸,而不是一个动作固定为一吸或是一呼。这种与动作自然配合的方法运用得当,可使动作更加协调、圆活、轻灵、沉稳。

(二)含胸拔背,松腰敛臀

1.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即锁骨保持平准而微下沉。胸肌放松,胸廓微向内含,使胸部有松快的感觉,称作“含胸”;背肌放松,两肩胛骨外展,同时下沉,脊柱要在背肌牵引下节节松沉直竖。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微有鼓起上提之意,使这部分皮肤有绷紧的感觉。称作“拔背”。

含胸拔背有助于“气沉丹田”,胸背部肌肉在松沉中逐渐下收,两肩微含,两肋微敛,并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有下降舒展的机会,使腹部在放松状态下极为充实,使重心下降、沉稳。

2.松腰敛臀

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使劲力到达肢体各部分,都起着主要作用。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 “松而沉”是为了使“气沉丹田”能够沉得充分,使上体气不上浮,下肢稳定有力,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腰部在松沉的前提下,还需“正直”,在松沉中有向上顶和拔长之意就能直,腰直就表明在动作的转动时,中轴不弯,不摇晃,只有中轴不弯、不摇,才能使内劲达到支撑面的灵活功用,而不致偏向一面。偏于前后为俯仰病,偏于左右为歪斜病。

腰部的松、沉、直,是使脊柱有正常的弯曲,减少前弓形的弯曲度,能够增加脊柱的弹性以缓冲震动,起到护脑作用。

松腰,有助于沉气,重心稳定,桩步稳固,使内劲通过腰轴旋转的离心力贯注于四肢尖端。腰不松沉,不正直,臀部就容易过于突出,对“尾闾正中神贯顶”、 “力由脊发”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拳论说: “命意源头在腰隙。” “腰隙”指的是两肾,俗称“腰眼”。太极拳首重身法,因此总的虚实在腰部,次在胸。腰部在动作时,以左右腰隙交替抽换分虚实。腰隙管两腿,腰隙实的一面,下边的腿也实;腰隙虚的一面,下边的腿也虚。可见松腰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

敛臀则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作内收。臀部的生理构造是微向外突,练拳时如过于外突,必有弯腰、低头之病,故太极拳家提出“敛臀”的要求。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肌肉,轻轻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再轻轻向前、向里收敛,就象用臀把骨盆包起来,又象用臀把小腹托起来那样,不仅有利于做好平衡动作,也有利于“气沉丹田”,达到重心下降的作用。

(三)圆裆松胯,尾闾中正

1.圆裆松胯

裆即会阴部位,头顶百会穴的“虚领顶劲”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呼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上下一条线”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就必须注意两胯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两腿内侧有夹住一圆球之意。另外,会阴处虚上提,裆自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产生裆劲。松胯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隙缝扩大,运动幅度加大,腿部的弧形运动更加灵活,使内劲上升到腰脊。

2.尾闾中正

尾骨骨节要始终对准胸腹部正中线,意似托起丹田,腹部正中线欲向何处,尾骨骨节即直对何处,对动向起到掌握方向的作用,使动作在任何角度上都保持“身正”,可以说尾骨骨节是动作姿势“中正安舒”、 “支撑八面”的准星,其对下盘动作的稳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沉肩坠肘,舒指坐腕

二、学练特点

1.沉肩坠肘

练太极拳时,不论以身领手或以手领身,都是顺势转圈的,因此要求手臂在伸缩转圈时要松柔圆活。手臂能否松柔圆活,关键在于肩关节能不能松开。通过练习达到自然松活的要求后,还需进一步锻炼肩的“沉劲”;同时,肘关节也需微屈并具有下垂劲,两者合一,即为“沉肩垂肘”。它有助于“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如果耸肩抬肘,就会破坏“含胸拔背”的姿势,不利于“气沉丹田”。 “沉肩垂肘”时要注意腋下留有一拳距离,手臂有回旋的余地。另外,久练之后,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微向前合抱的意思,两肘要有微向里的裹劲,使劲力贯串到上肢手臂,从而加大手臂在伸缩、升降、缠绕中的力量。

2.舒指坐腕

舒指坐腕,实际上是将周身劲力通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而完整体现出来,做到“完整一气”、 “周身一家”。练拳时五指要自然伸直,不可用力并紧或用力张开。拇指与食指不能并在一起,须分开撑圆,即“虎口”要圆。在手臂的伸缩、升降、缠绕过程中,腕部应柔活有韧性地运转。腕部的沉着下塌,可使手臂徐徐贯注内劲。

太极拳的学练提高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打好形体基础;第二阶段力求完整协调;第三阶段注重内外相合,形神兼备。

(一)基础阶段

写字要首先保证字形准确,打太极拳也要首先做到姿势动作正确,符合要求,打好形体基础。形的基础指身型、手型、步型、身法、手法、步法、腿法、眼法等型法符合规格,避免错误定型。武术家常说“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形成错误习惯,纠正会更困难,所以从学练之初就要十分注意型和法的规范要求。体的基础指体力、素质和基本功的训练,为技术提高打好物质基础。这一阶段的技术要求和练习要点是:

1.体松心静

打拳时要求身体放松,心理安静,精神集中,呼吸自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身体,消除紧张,不但使肢体舒松,还要做到心理安静。

2.立身中正

打太极拳要求中正安舒,端正自然。有的人长期形成了不良习惯,打拳时拱肩驼背,低头弯腰。也有人动作紧张生硬,造成身体前俯后仰,摆臀扭胯。这些都要认真纠正,在打拳中努力保持良好的体型、体态。

3.型法准确

对每种型法的规格、要领都要清楚,一招一势力求准确。从一开始就力求准确,宁可学得少一点,努力做得好一点的学习态度,是最扎实、最有效的途径。

4.舒展柔和

姿势和动作既不能紧张生硬,也不能软缩干瘪。应做到姿势舒展,动作柔和,柔而不软,展而不硬,刚柔适度。在放松自然状态下,轻柔饱满地展现自身。

(二)熟练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打拳完整协调,连贯圆活,动作如行云流水,和谐流畅,不发生“断劲”现象。这是衡量一个人技术熟练与否的重要标志。

1.上下相随

任何太极拳都要求手、眼、身、步协调配合,周身形成一个整体。初学者往往顾此失彼,发生手脚脱节,四肢与躯干分家,以及运动中生硬转折,忽轻忽重等现象,武术术语称为“断劲”。太极拳技术的提高和熟练,首先应表现出运动的协调性、完整性。

2.运转圆活

太极拳也要力求圆活和顺,转接自然,避免直来直往,生硬转换。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特别重视腰和臂的旋转,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以臂为轴牵引两手,使手脚动作和躯干连成一体。

3.动作连贯

太极拳动作之间要前后衔接,绵绵不断,不允许有明显的停顿和割裂。前一动作的完成即转入后一动作的开始,做到“势断劲不断,劲断意不断”。两个动作之间,先由意念和气势联结转换,再由腰腿带动四肢,由内而外,由微渐著地发生形变。切忌生硬突然,急起急停。

(三)自如阶段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意念引导和呼吸调整,力求气势流畅,内外相合,形意统一,得心应手。

1.以意导体,分清虚实

练太极拳自始至终要求思想专一。但是初学时思想只能集中于记忆动作和规格要领,其表现是精力用在手脚上。动作熟练以后,思想集中于周身协调,精力重点用在腰腿上。技术再提高,思想就会转入动作的虚实和劲力的刚柔运用方面,表现为精力放在意念引导动作上。

2.以气运身,气力相合

初学太极拳只要求自然呼吸,当吸则吸,当呼则呼,通畅自然,不必受动作约束。技术提高以后,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呼吸与动作配合,使动作和劲力得到更好发挥。这种呼吸叫作“拳势呼吸”。一般说来,当动作转实时,应该有意识地呼气、沉气,以气助力;当动作转虚时,有意识地吸气,以利于动作转换。所以,太极拳经典理论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图线路作动拳极太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