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时间理论研究的实践需要
一、世界体操运动飞速发展的需要
(一)世界体操运动“大统一”的形成
体操作为奥运会4大支柱项目之一,正在实施着内部各项目的大统一。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中国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已于1997年底成立,它行使着“对竞技体操、艺术体操、技巧、健美操和蹦床运动项目全面管理的职能”,承担起“指导全国上述5个项目的发展,开展国际交往和技术交流,推动其普及提高”的任务;从国际发展形势来看,以前分立的国际组织将随着1998年12月31日国际技巧联合会、国际蹦床联合会与国际体操联合会合并工作的完成,宣告世界体操运动大统一新纪元的开始。(图1)
图1 国际体操联合会技术立法机构模式图
(二)关于竞技性体操运动的说明
1.关于竞技性体操的界定问题
以往认为,竞技性体操是指以提高运动技艺,创造优异成绩为目的的,根据规则进行的体操项目的统称。它包括竞技体操、技巧运动和艺术体操。对此,我们认为,在世界体操运动已经实现了内部各项目大统一的新形势下,竞技性体操的外延也随着蹦床和竞技性健美操已步入国际体坛而扩大了,即竞技性体操包括竞技体操、技巧运动、艺术体操、蹦床和竞技性健美操5个项目,但其内涵“依然如故”。另一方面,鉴于竞技性体操各项目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同一性,所以,我们立足于竞技体操、技巧运动和艺术体操3个项目所进行的研究,不仅对于揭示竞技性体操的有关规律具有代表性,而且将有助于我国刚刚起步的蹦床和竞技性健美操在短时间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图2)
2.关于“男女单人项目”的归属问题
历史地看,男女单人项目既是技巧运动的子项(即女子单人、男子单人、女子双人、男子双人、混合双人、女子三人和男子四人),又是蹦床的子项(即网上女子单人、网上男子单人、网上女子同步、网上男子同步、女子小蹦床、男子小蹦床、女子单人和男子单人);现实与发展地看,单人项目从1999年起已归属在蹦床之中。其划归背景是:国际技巧联合会本着将技巧运动迅速推进奥运会的良好愿望,并鉴于蹦床的网上女子单人和网上男子单人已经成为2000年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研究同意将男女单人项目归入蹦床。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基于所获得的实证材料源于技巧运动的单人项目,所以,在涉及单人项目的有关分析讨论中我们还是沿用了“技巧”二字,以防混淆;另一方面,即使单人项目现已划归蹦床,但它仍隶属竞技性体操之列。因此,我们的研究对今后单人项目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2 研究涉及的运动项目
(三)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革命的滚滚洪流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信息社会的建立,“地球村”的形成,使空间意义确确实实地缩小了,而时间意义又真真切切地扩大了,从而根本性地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时间,不仅参与着人类的一切活动,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价值并不等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在标度事物发展变化的速度时,将时间作为一把尺子,不仅是可行的,更是最为公正的。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言:“我们说到变化的速度,指的是挤在一段任意划定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数目。”田麦久博士等指出:“在同样的时间里,谁能够发展更高的竞技能力,谁就有更多的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取优势;同样地,为获取同等的训练效果却只花费更短的时间,也有助于运动员早日达到更高的竞技水平。”
时间价值的变化具有“定量倍增趋势”的特点。所谓“定量倍增趋势”,邴正作了精辟的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能动的活动,能够不断在自然的循环和渐进过程中添加人为的变化。在基本不受外力干扰的条件下,实践结果必然趋向不断积累、扩大、增长的变化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基数的增大,其发展速度势必越来越快,这便是社会发展的定量倍增趋势。”运动训练既然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是否也表现出“定量倍增趋势”呢?为此,我们用时间这个标尺,以不同年代的创新动作数量为参照系对竞技性体操的技术更新速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发现,“定量倍增趋势”同样存在于竞技性体操的发展变化之中。
据我们对搜集到的自1934年以来竞技性体操创新动作数量增长情况的统计结果(图3),50年代及其以前竞技性体操的创新动作数量为42个;60年代增长到96个,是50年代及其以前的2.29倍;随着70年代而来的世界体操运动的迅猛发展,创新动作达到了402个,是60年代的4. 19倍,是50年代以前的9.57倍;用“世纪开始变短了”(施可洛夫斯基)来描述80年代竞技性体操的发展面貌是非常恰当的,因为这10年间所创新的动作数量是20世纪前几十年间创新动作总和的1.32倍,为711个,以至于人们发出了竞技性体操技术发展是“与时俱新”的惊叹,而且这种变化把竞技性体操全面地带入了“空中时代”——那就是“观众在鼓掌的同时,也在考虑一个富有诗意的问题,即在体操中‘天空在哪里?’诗人是这样讲的:‘环绕着成果的周围,那就是天空’。”(巴达谢夫,1982)
进入90年代以来,竞技性体操技术发展“与时俱新”的趋势有增无减,创新依然是“体操发展的生命力”。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从国际体操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于1998年8月召开的有关会议情况来看,热衷于“难度至上”,主张只有追求高难,体操才显得“刺激,更富冒险性”的观点仍占主流。
图3 50年代以来竞技性体操创新动作增长趋势图
(四)竞争对手的增多
在当代,竞技体育这种社会文化形式的地位不断地提高,其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扩大,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强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进步的“醒目橱窗”。竞技体育社会功能涵盖度的扩大引起了各民族、各国家的高度关注,由此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加大了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在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方面提高对杰出体育人才的奖励等。这一切又赋予了竞技体育日新月异的反作用力,形成了社会发展与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紧密相联,从而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互助轨道。
竞技性体操就是运行在上述“互助轨道”上的“恒星系”中的一分子。①开展体操运动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体操运动的参与者已遍布世界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体操联合会的成员国至1992年首次突破100大关,达111个之后,于1996年又上升为124个;国际技巧联合会的成员国由1973年成立之时的10个,发展到1994年的55个。②竞技性体操的优胜者队伍不断壮大:从男子竞技体操来看,世界大赛的金牌获得国由50年代的5个增大到90年代中期的12个(表2),奖牌获得国由80年代初的9个上升为90年代中期的21个;从技巧项目来看,金牌获得国已由70年代的3个增加到90年代的7个,奖牌获得国家也上升为11个;从艺术体操项目来看,金牌获得国从60年代的3 个扩大至9个,奖牌获得国也上升到11个。
表2 1952~1996年竞技体操世界大赛男子金牌获得国家
二、保持与扩大我国竞技性体操整体优势的需要
(一)我国竞技性体操项目优势分布的不均衡性
竞技体操、技巧是我国的优势竞技项目,艺术体操是潜优势竞技项目。从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在1979~1997年间的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上获得金牌51枚,技巧运动员在1980~1997年间的世界技巧大赛(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上获得金牌116枚,两个项目共获得了167枚金牌,占我国同期全部竞技体育项目所获世界冠军1093个的15.28%,是我国名副其实的优势竞技项目。(图3)
图4 1979 ~ 1997 年中国竞技体操和技巧在世界大赛上所获金牌数占我国同期全部竞技体育项目所获世界冠军的比例情况
艺术体操在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个人全能成绩已进入世界前10名、集体项目获得过世锦赛第3名,尤其是在集体项目上,中国队具有与世界强队竞争的条件和能力,是我国的潜优势小项。(表3)
表3 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在历届世锦赛上的成绩统计
注:1987年第2名为单套(六球)成绩,1995年第4名为(5人圈)单套成绩,1997年为个人全能成绩。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竞技性体操项目从1979年至1998年的20 年间,在世界重大比赛(包括世界三大赛)上共获得了450枚奖牌,其中金牌175枚、银牌138枚、铜牌137枚。然而,只要对我国竞技性体操中的3个项目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已经取得的运动成绩加以对比,就十分清楚地看出,优势分布是不均衡的。尤其是艺术体操项目,一方面它与竞技体操和技巧项目在世界体坛上的强国地位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虽然历史地分析显示出它所具有的潜在优势,但毕竟这种“潜”尚需转化为“显”。因此,借鉴其它2个项目的制胜规律,对于我国的艺术体操项目早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我们的综合性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竞技性体操整体优势的形成和提高。(表4)
表4 1979~1998年中国竞技体操和技巧项目在世界大赛上获得奖牌数一览表
(二)我国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波折起伏”性
在承认竞技性体操是我国的优势竞技项目这一事实的同时,我们还看到,在我国的竞技性体操的发展历程中,除了上述所谈到的优势分布的不均衡性之外,也呈现出运动成绩的“波折起伏”现象。(图5~7)
图5 1979~1997年中国竞技体操男、女团体名次在世界大赛上变化曲线
图6 1980~1998年中国技巧运动员在世界技巧大赛上所获金牌变化曲线
图7 1981~1998年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团体名次在世界大赛上的变化曲线
因此,要想继续保持并扩大我国竞技性体操的整体优势,我们必须树立起“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挑战”这样一种时间观念。不可迷恋与陶醉过去的成绩,因为“一切皆变,无物常住”(赫拉克利特);务必把握现在,因为“时间之中,只有现在,是实实在在的时间”,而且“过去,已成云烟,无法为我所用;将来,尚未驾临,也无法为我所用;惟有现在,正在我手中,真正属于自己”;未来更加严峻,需要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因为“将来是不定式时间。它与过去均为不存在的时间,但是它与过去不同,它还会转化为存在”。
三、我国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实践科学化的需要
从我国竞技性体操的理论研究与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状况来看,二者表现出不相适应的状况。因为,就我国的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实践而言,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相比之下理论研究尚十分贫乏,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尚未构建起来。竞技性体操无论是作为体操的主要内容,还是我国的优势竞技项目,都迫切需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竞技性体操项目全面、均衡与可持续发展。对此,崔鸣周教授作过精辟、深刻地分析:“从总体上评估,我们的训练队伍,特别是我们的专项训练学水平,还很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可以说,还有许多严重的缺陷,这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否则,队伍的水平有时呈现徘徊或大起大落状态以及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等诸多惹人焦虑的问题,就不能得到解释了。”“概析前苏联体操专项理论,有两个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二是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相比之下,我国的体操训练学研究,无论就整体轮廓及层次布局方面或内容的科学水平方面,都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差距。”
另一方面,作为成才主体的运动员,是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三重属性的。重视对这个三重属性的复合体进行全方位研究的重要问题已经摆到了运动训练研究者的面前,正如李力研在“复杂的人与薄弱的理论”一文中所指出:“我们进行的训练,主要重视的是训练过程,即运动员在承受一定负荷按照特定要求完成某种练习的过程,而对非训练过程中的一些内容重视不够。然而,这些重视不够的内容却对运动员技战术水平起着这样那样的制约作用。……想到这些,产生一个建议:运动训练由传统的生物模式不断向生物—心理模式转化的同时,应进一步考虑向生物—心理—社会这样一个全面模式上变革。”
总概上述可知,我国的竞技性体操在专项理论建设方面是极其薄弱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众多的。这种理论状况与我国在世界体坛上的强国地位是很不相适应的,更有碍于我国竞技性体操在新世纪的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时间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