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令人难忘的“三问”

马艺华

马艺华,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先后就职于《中国煤炭报》、《中国体育》杂志社、《中国体育报》,主任记者职称。从事体育报道20多年来,先后担任《运动休闲》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体育报》足球部副主任、《中国体育报》“绿色生活导刊”主编、《中国体育报》总编室主任、《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采编中心主任。采访的领域涉及到体育内外、竞技和群体、冬季运动和夏季项目,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以及人大、政协的两会报道。

2009年荣获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银奖。

在我体育记者生涯中的头几次出国采访时,曾被人问起过3个问题,让我至今难忘。因为这些问题如果放在今天提出,一定会觉得十分可笑,但在当时却是外界对中国大陆感觉陌生甚至误解的真实写照。

“你们家有冰箱吗?”

1986年8月去前苏联采访世界女篮锦标赛,当时中国女篮有郑海霞、宋晓波、邱晨等名将担纲,是一支很有实力的队伍,也吸引了许多记者的关注。特别没想到的是那次采访碰到了从台湾前往采访的记者。那时候海峡两岸还都隔绝着往来呢,能在异国他乡相遇同样说着普通话但从1949年起未曾往来的海峡对岸的中国人,觉得很是稀奇,免不了在一起唠唠嗑。刚一见面没说几句话,一个台湾记者就迫不及待地问我:“你们家有冰箱吗?”当听我回答“有”时,显然不是他们想象的答案,都表现得十分惊诧。

这也可以理解。那时他们对大陆不了解,以为大陆的老百姓都像他们当局宣传的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呢。而当时冰箱在中国大陆尽管并不那么普及,但许多人家还真是开始用冰箱了。比如我们家最初的那台雪花单开门冰箱,就是跟亲戚换了当时特有的人民币兑换券,到位于北京东华门附近的侨汇商店买的。如今我家的冰箱已经换了几茬儿了,冰箱也早已是中国百姓居家的必备电器。

不过因为这次跟海峡对岸的同胞有了一定的交往,所以也让我有机会了解了宝岛的体育运动情况,并采访了前往观摩的台湾篮球界人士,专门写就了一篇台湾篮球运动的开展情况的稿件,这应该是我们大陆较早的一篇介绍台湾体育项目的稿件了。

去采访女篮锦标赛碰到台湾同胞是意外的事,但意外往往会带来惊喜。采访台湾篮球运动开展的情况事先并没有想到,这是采访过程中的“意外”,作为记者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意外。

“你来自哪里?”

1988年春节期间去加拿大卡尔加里采访冬奥会,扛着相机在花样滑冰赛场边抢占摄影位置并等待比赛开始前,总要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聊上几句。看到我们这样黑眼睛、黑头发的东方人,常常会被追问“日本人?”“不。”“韩国人?”“不。是中国人。”“来自台湾?”“No!Chinese mainland!”而此时他们的表情表达出的意思就是没想到。

可能是那时这种大型综合性的奥运盛会,他们很少见到来自中国大陆的记者,所以才会出现如此三番五次地追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中国冬季体育运动的水平很低,在冬奥会上还不能受到广泛的注意,连中国运动员都没怎么引起关注呢,更别说是中国记者了。类似的问题被问得多了,就有些不耐烦,一碰到有人再问起我是哪儿的人时,为了避免他们逐一猜测,我就直接告诉他们是“来自中国大陆”。也是,哪像今天,世界各地到处都是中国的游客,可那时候中国百姓不能随意出国旅游,公务出访、留学、劳务输出等的人数也是十分有限的。好不容易出趟国,为了省点伙食费,会在行李箱里塞上些方便面、号称“热得快”的电热器,免得在外面花昂贵的外汇吃洋餐,省下的外汇可以买当时国内还很紧缺的电器。所以那时每个外出回国的人都会拿着报关单急忙去出国人员服务处买大件小件的进口电器。现在,国人的购买力直线上升,在国外的品牌店里中国人的花钱如流水;我们国产的电器一点也不差,品种很齐全,价格也便宜,谁还会忙乎这些?

因为那时候我还在《中国体育》杂志工作,杂志相对报纸来说对图片的要求更多一些,所以领导要求我们文字记者采访时最好也都带上相机准备为配图所用。出国采访,更是不可能文字、摄影记者同时派出去,所以在申请采访证时,文字记者也尽量申领摄影记者证,以便下场地拍照片方便。这次冬奥会采访,经常跟各国的摄影记者们“争抢”精彩场次的拍照位置,也拍了一些为本杂志配图、彩色插页所用的图片,甚至还有一张当时获得表演项目短道速滑冠军的李琰照片,被刊登在了杂志的封面。这对于一个文字记者来说,应该是一个业务上的肯定。

“你为什么那么瘦?”

1990年初去澳大利亚珀斯采访世界游泳锦标赛,当时中国已经涌现出林莉、钱红等名将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引起了世界泳坛的注意甚至怀疑。就在泳池旁边第一排专门给赞助商隔出的包厢里,有个略显富态的人带着坏笑问我“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都那么瘦?”我感觉到了他明显的不怀好意,想损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条件差,也不应该是搞运动的料,所以就没搭理他,扛着相机另找拍摄角度了。

我本来就不是个壮实的人,再说胖有什么好?现在的人们减肥还来不及呢。不过说实在的,那时候中国的胖人也确实少,人们还不知道减肥为何物呢。然而就在这短短的20年间,中国人口的体重陡然增加,并出现了许多超重人群及由此带来的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富贵病。这一方面说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确实殷实了许多,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要赶紧想办法解决营养过剩的问题了。

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中国的体育事业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随着中外交流的成倍增加,体育对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中国运动员出国比赛、中国记者出国采访、中国举办的世界级大赛也越来越多,世界对中国越来越熟悉。对中国了解得更清楚了,许多问题自然就在了解中化解了。

人民币兑换券、雪花冰箱、侨汇商店、“热得快”、出国人员服务处,这些带有历史感的名词如今很难再觅其踪影,这是因为经过时间岁月的冲刷,许多东西已经被历史所淘汰。但记录下这些历史瞬间,能让我们在今昔比较中感悟出些什么。

现在想来有些突兀、可笑的问题,在当时却是很自然的实情,再对照我们的现状,就能切切实实地从中感受到我们中国的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