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研究与分析
王胭脂1 高洪莲2
(1.山东济南育英中学,山东 济南 250001;2.山东东营市广饶实验中学,山东 东营257300)
摘 要: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也在积极探索改革的方法和途径。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一些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本文从体育课程改革对中学体育课带来的促进作用与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入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作者简介:王胭脂(1983~),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1 体育课程改革对中学体育教学带来的促进作用
1.1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具开放新、多样性
1.1.1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主体也是学生,制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喜好。要精选一些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并能加以运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学生喜欢了就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个性。所以,在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之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1.1.2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加注重处理好学校师资与教学器材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尊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而师资、场地、器材等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因素,每个学校的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体育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将学校的现有设施条件掌握清楚并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学校的条件加以了解,或根据学生的需要自己制作简易的教学器材,这样所选择的内容学习起来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1.2 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形式更具开放新和多样化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及教学组织形式上,能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多媒体教学技术,使教学形式多姿多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1 情景教学走进体育课堂
在对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思考分析后,很多中学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景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试图通过体育教学内容和对教学材料的有效整合,运用多种途径构建学生体育运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完成跑、跳、投等基本运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发展。
1.2.2 游戏教学贯彻体育教学始终
体育游戏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在游戏的引导下,培训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快乐,提高身体素质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体育教师在游戏的选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因素,同时还要注意所选择的游戏要有一定的思想性,使其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1.2.3 合作教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尤其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通过合作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机会更加平等,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强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进行一对一帮扶,可以有效弥补教学中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从而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学生帮助学生的合作,为学生自身才能的展示搭建了舞台,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和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操。
1.2.4 竞赛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
体育课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所独特的竞技性,这也是体育课吸引很多学生喜爱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灵活、恰当的将“竞赛”运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将“竞赛”贯穿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进程加快,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1.3 体育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课堂的“配角”
新课程的改革发展中,教师的角色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充当课堂上教材与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一个主动的研究者、引导者、创造者、协调者。体育教师在备课与上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教什么与怎样教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教、怎样教好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立足现实进行全面的探索,捕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与内容,寻找适合学生的最优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在学生的学习、探索与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与研究,通过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顺利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喜悦感,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重视。体育课程改革后,体育教师不断的进行思考与总结,在能达成学习领域的目标以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断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将体育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4 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形式日趋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为响应国家阳光体育的号召,大部分中学在保证每周3节体育课的同时,又利用大课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有条件的中学都设有自己的特色运动项目,利用大课间进行踢毽子、拔河、花样跳绳比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运动中收获了快乐和健康。
2 体育课程改革后中学体育教学中依旧存在的问题
2.1 将体育作为“边缘学科”的现象依旧存在,体育在部分中学中仍得不到重视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依旧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传统的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课业负担。由于挤占体育课时间,不少学校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在部分中学中,依旧将体育测试成绩作为体育运动的终极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围绕体育测试项目进行,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项目、活动时间比较少,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体育不是为了普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课也不是在传递人类体育文化知识,而是变成了纯粹的身体训练课。
2.2 体育场地、器材有限,对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在广大基层中小学中,普遍存在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在体育课的上课过程中,部分中学由于场地器材有限,再加上班级较多,通常会有多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导致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影响和制约了体育课的开展和进行。
2.3 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更行较慢,跟不上体育课程改革的脚步与要求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除部分体育教师因知识水平达不到要求影响教学效果外,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体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一直沿袭传统的竞技运动理论和方法,评价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基本上是按照教师掌握运动知识技能的多少来确定。显然,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与体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存在差距,导致体育教师已有的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体育教师需要广泛吸收体育管理学、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除此之外,造成“课改”中一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未能深入学习新课程的内容与标准,正确贯彻和理解体育课程的改革精神,教师的教学习惯与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等。
2.4 体育课堂不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和兴趣爱好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男女生由于性别、身体、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对体育课的兴趣、爱好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也给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带了一定难度,需要体育老师充分了解男女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男女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兴趣差异如下:(1)据上课的情况看,大部分男生对老师上课所选择的内容不感兴趣,只是迫于老师的要求,很不情愿的进行老师安排的内容学习和体育锻炼。初中男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篮球,而对于篮球的喜欢并非是对体育老师进行的篮球教学过程,而是三五成群的学生组成一组进行自娱自乐的篮球比赛;(2)初中女生中,除了极少数性格偏外向、好动的学生外,90%的女生对体育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不感兴趣,喜欢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将体育课当成“放松课”“交流课”,而对于跑步、游戏、竞赛提不起兴趣。
2.5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部分中学的体育评价体系依旧沿袭传统的以运动技能为考核内容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课程改革要求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建立和完善体育个体学习评价指标,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科学、合理的学生体育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
2.6 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活动时间
在全国上下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部分中学依旧将“升学率”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宗旨,一切都从“学习成绩”出发,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部分学校的学生除了正常的体育课之外,其余的课余时间都被其他文化课的补课所挤占,导致大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剥夺了学生兴趣自由发展的空间。
3 结论与建议
3.1 积极开发体育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各地方中学应根据当地人文环境与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开展与本地环境、学校师资力量相吻合的校本体育课程。在有限的师资情况下,将学校的师资、场地器械合理利用,开展自己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积极开发体育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3.2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以新角色出现,要与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相契合。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要走教师专业化道路的策略,从而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中小学课程改革后,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体育课程目标的重新确立、体育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和自主性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习、再学习,要主动地全面地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运用不仅要用“对”而且要用“好”。这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拓展思维的空间,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健康发展。
3.3 加大体育教学经费投入,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发展学校体育工作,需要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中学体育场、馆的建设应纳入学校建设规划。多数地区中学体育场馆发展较慢,学校场地设施严重不足,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各地区政府、学校应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费投入,为学生营造较好的体育运动场地与空间。
3.4 不断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要不断提高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与运用,根据学校体育课的开展情况,开展师生互评、师师互评、生生互评等多种合理的评价方式。通过引导、讨论、一定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反思,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或建议以及自觉修正的能力,能够有效促进评价深入与实效。崭新的评价观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给学生带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使他们在评价改革中不断进步,不断快乐成长着。
参考文献:
[1]于文谦,苗治文. 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J].体育学刊,2002(3):76~78
[2]李素玲. 对我国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9).
[3]张建新.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5).